HTTPS一定可靠吗?
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向服务端发起HTTPS请求时,被「假基站」转发到了一个「中间人服务器」,于是客户端和「中间人服务器」完成了TLS握手,然后这个「中间人服务器」再与真正的服务器完成TLS握手。
但是要发生这种场景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用户点击接受了中间人服务器的证书。
中间人服务器与客户端在 TLS 握手过程中,实际上发送了自己伪造的证书给浏览器,而这个伪造的证书是能被浏览器(客户端)识别出是非法的,于是就会提醒用户该证书存在问题。
如果用户执意点击「继续浏览此网站」,相当于用户接受了中间人伪造的证书,那么后续整个 HTTPS 通信都能被中间人监听了。
所以,这其实并不能说 HTTPS 不够安全,毕竟浏览器都已经提示证书有问题了,如果用户坚决要访问,那不能怪 HTTPS ,得怪自己手贱。
另外,如果你的电脑中毒了,被恶意导入了中间人的根证书,那么在验证中间人的证书的时候,由于你操作系统信任了中间人的根证书,那么等同于中间人的证书是合法的,这种情况下,浏览器是不会弹出证书存在问题的风险提醒的。
这其实也不关 HTTPS 的事情,是你电脑中毒了才导致 HTTPS 数据被中间人劫持的。
所以,HTTPS 协议本身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任何漏洞的,即使你成功进行中间人攻击,本质上是利用了客户端的漏洞(用户点击继续访问或者被恶意导入伪造的根证书),并不是 HTTPS 不够安全。
HTTP/1.1、HTTP2、HTTP/3演变
HTTP/1.1相比HTTP/1.0有什么提升?有哪些缺陷?
- 使用长连接改善了HTTP/1.0短链接的开销
- 支持管道网络传输,只要第一个请求发出去了,第二个请求不必等到响应就可以发出去,减少整体的响应时间。
但还是有性能瓶颈
- 请求 / 响应头部(Header)未经压缩就发送,首部信息越多延迟越大。只能压缩
Body
的部分; - 发送冗长的首部。每次互相发送相同的首部造成的浪费较多;
- 服务器是按请求的顺序响应的,如果服务器响应慢,会招致客户端一直请求不到数据,也就是队头阻塞;
- 没有请求优先级控制;
- 请求只能从客户端开始,服务器只能被动响应。
HTTP/2做了什么优化?有哪些缺陷?
- 头部压缩
- 二进制格式
- 并发传输
- 服务器主动推送资源
缺陷:
HTTP/2 通过 Stream 的并发能力,解决了 HTTP/1 队头阻塞的问题,看似很完美了,但是 HTTP/2 还是存在“队头阻塞”的问题,只不过问题不是在 HTTP 这一层面,而是在 TCP 这一层。
HTTP/2 是基于 TCP 协议来传输数据的,TCP 是字节流协议,TCP 层必须保证收到的字节数据是完整且连续的,这样内核才会将缓冲区里的数据返回给 HTTP 应用,那么当「前 1 个字节数据」没有到达时,后收到的字节数据只能存放在内核缓冲区里,只有等到这 1 个字节数据到达时,HTTP/2 应用层才能从内核中拿到数据,这就是 HTTP/2 队头阻塞问题。
HTTP/3做了哪些优化?
- HTTP/1.1 中的管道( pipeline)虽然解决了请求的队头阻塞,但是没有解决响应的队头阻塞,因为服务端需要按顺序响应收到的请求,如果服务端处理某个请求消耗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只能等响应完这个请求后, 才能处理下一个请求,这属于 HTTP 层队头阻塞。
- HTTP/2 虽然通过多个请求复用一个 TCP 连接解决了 HTTP 的队头阻塞 ,但是一旦发生丢包,就会阻塞住所有的 HTTP 请求,这属于 TCP 层队头阻塞。
HTTP/2 队头阻塞的问题是因为 TCP,所以 HTTP/3 把 HTTP 下层的 TCP 协议改成了 UDP
UDP 发送是不管顺序,也不管丢包的,所以不会出现像 HTTP/2 队头阻塞的问题。大家都知道 UDP 是不可靠传输的,但基于 UDP 的 QUIC 协议 可以实现类似 TCP 的可靠性传输。
QUIC 有以下 3 个特点。
- 无队头阻塞
- 更快的连接建立
- 连接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