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概述重点(全)

1.互连网internet

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的组成
分组交换技术
计算机网络常用的性能指标
网络协议的概念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1 基本概念

  1.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主机可以是计算机,也可以是智能手机等智能机器。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互联网Internet

2.1 互联网概述

  1. Internet 的中文译名并不统一。多采用互联网,这是目前流行最广的、事实上的标准译名。(因特网,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推荐的,但却长期未得到推广。)
  2. 互联网最主要的特征:由数
    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
  3. 互联网具有的两个重要基本特点连通性共享 (Sharing)。
  4. 区分Internet和internet:
互连网(internet)互联网(Internet)
通用名词专用名词
泛指在由多个计算机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而成的网络指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
属于"网络的网络"由美国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成,主要采用TCP/IP协议作为通信的规则

任意把几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不管采用什么协议),并能够相互通信,这样构成的是一个互连网 (internet),而不是互联网 (Internet)。

2.2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 ARPANET1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它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
网和校园网(或企业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结构的互联网。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层次的 ISP:主干 ISP、地区 ISP 和 本地 IS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互联网的组成(重点)

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1) 边缘部分

  1. 端系统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设备:可以是手机/摄像头,也可以是大型计算机
    拥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亦或是某个 ISP。
  2. 端系统之间通信的含义
    “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A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B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3.端系统之间的两种通信方式
(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 Client/Server 方式,简称为 C/S 方式。用于发送电子邮件、信息检索等。

  1. 客户 (client) 和 服务器 (server) 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 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客户软件的特点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打算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1. 服务器软件的特点
  • 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
  • 系统启动后动调即自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一般需要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1. 客户与服务器的通信关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双向的,客户和服务器都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2)对等方式(P2P 方式)
  1. 对等连接 (peer-to-peer,简写为 P2P) 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2. 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 (P2P 软件) ,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3. 双方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
  4. 对等连接方式的特点
    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对等连接工作方式可支持大量对等用户(如上百万个)同时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核心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2.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3.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4. “交换”的含义
    “交换”(switching)的含义就是转接 —— 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使它们连通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4.电路交换的基本概念
  1.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使用交换机。
    N 部电话机两两直接相连,需 N(N – 1)/2 对电线。这种直接连接方法所需要的电线对的数量与电话机数量的平方( N2 )成正比。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交换机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
    每一部电话都直接连接到交换机上,而交换机使用交换的方法,让电话用户彼此之间可以很方便地通信。所采用的交换方式就是电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特点: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3.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以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户占用;
    通话:主叫和被叫双方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的物理通路(释放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
  4. 电路交换缺点
    ①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
    ②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 )。
5.分组交换的基本概念(重点)
  1. 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2. 分组交换的步骤:
    ①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数据段
    ②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packet)。
    ③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也称为“”,首部也可称为“包头”)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
    ④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
    ⑤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3. 分组交换的特点:
优点所采用的手段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 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
5. 三种交换的比较(重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6.路由器
  1.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2.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
    ①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哪个端口转发;
    ③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3. 各路由器之间必须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一边动态维护路由器中的转发表。
  4. 在路由器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够自动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3.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重点)

3.1 速率(额定速率,bit/s)

  1.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数据的传送速率,它也称为数据率 (data rate)或比特率 (bit rate)。
  2. 速率的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例如4 × 1010 bit/s 的数据率就记为 40 Gbit/s。
  3. 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非实际运行速率

3.2 带宽(最高数据率,bit/s)

  1. 两种不同意义:
    ①“带宽”(bandwidth) 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其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②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 bit/s ,即 “比特每秒”。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带宽”的上述两种表述中,前者为频域称谓,而后者为时域称谓,其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一条通信链路的“带宽”越宽,其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率”也越高。

2. 数字信号流随时间的变化(看懂图的含义)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吞吐率

  1.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2.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测量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3.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即受到速率和带宽的限制。

3.4 时延

  1. 时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网络中的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一般,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是我们主要考虑的。对于报文长度较大的情况,发送时延是主要矛盾;报文长度较小的情况,传播时延是主要矛盾。

(1)发送时延(会计算)

发送时延,也称传输时延(transmission delay),指:
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注意: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送的帧长(单位bit)成正比,与发送速率成反比。

(2)传播时延(会计算)

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指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有本质上的不同。
信号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米)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3*105 km/s)
注意: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输速率略低于光速,但可用光速计算。
另外,1000km长的光纤线路产生的传播时延大约为5ms。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中)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并非固定不变媒介固定,传播速率固定
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或信号传送的距离)无关。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
发送的帧长成正比,与发送速率成反比。与信号的传送距离正相关。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越大。

(3)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4) 排队时延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队列溢出时,相当于排队时延无限大。

举例

有一个长度为100MB的数据块(B是字节,1字 节=8比特),在带宽为1Mbit/s的信道上连续发 送,其发送时延是:
100*220*8(bit) /106 =838.9s。
注意:常用的带宽单位
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在计算机界,数据块所用的单位:
K=210=1024, M=220, G= 230, T=240
用光纤传送到1000km远的计算机,传播时延约为5ms。
总时延=838.9+0.005 s。(不考虑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容易产生的错误概念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对)
  •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对)
    【错!】“在高速链路(或高带宽链路)上,比特会传送得更快些”。

3.5 时延带宽积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延带宽积表示这个管道的体积,表示这样的链路可容纳多少个比特,即管道体积上限。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管道中的比特数表示从发送端发出的,但尚未到达接收端的比特。
只有在代表链路的管道都充满比特时,链路才得到了充分利用。

3.6 往返时间 RTT

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在互联网中,往返时间还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以及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发送时间=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有效数据率 =数据长度/(发送时间 + RTT)

举例

A向B发送数据,数据长度是100MB,发送速率是100Mbit/s,
发送时间=数据长度/发送速率=100 × 220 ×8/(100×106) ≈ 8.39 s
B收到100MB数据后,立即向A发送确认,A只有在收到B的确认信息后,才能继续发送数据。
如果 RTT=2 s,
有效数据率 =数据长度/(发送时间 + RTT)=100×220×8/(8.39 + 2)≈ 80.7Mbit/s

3.7 利用率

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时延与网络利用率的关系

根据排队论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若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间的关系:

D=D0/(1-U)
其中: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迅速增加。

4.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

4.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 相互通信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必须高度协调工作才行,而这种“协调”是相当复杂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 1974 年,美国的 IBM 公司宣布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这个著名的网络标准就是按照分层的方法制定的。
    网络体系结构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设备很难互相连通。
  •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连,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了一个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简称为 OSI。
    只要遵循 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这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法律上的 (de jure) 国际标准 OSI 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 但是基于TCP/IP的互联网已抢先在全球大范围内成功运行了。非国际标准 TCP/IP 却获得了最广泛的应用。TCP/IP 常被称为事实上的 (de facto) 国际标准。

4.2 协议与划分层次

  •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明确规定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
  • 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
    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
    准或约定。(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网络协议的三个组成要素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层次式协议结构(重点)

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其结构应该是层次式的。
划分层次的概念举例:
主机 1 向主机 2 通过网络发送文件。

  • 第一类工作:与传送文件直接有关。
    确信对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储文件的准备。
    双方已协调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1)两个主机将文件传送模块作为最高的一层 ,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块负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通信服务模块用来保证文件和文件传送命令可靠地在两个系统之间交换。
    上面的文件传送模块可以换成电子邮件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网络接入模块负责做与网络接口细节有关的工作,使上面的通信服务模块能完成可靠通信的任务。
    例如:规定传输的帧格式,帧的最大长度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层的好处与缺点

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

  • 有些功能会在不同的层次中重复出现,因而产生了额外开销。

层数多少要适当

  • 层数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
  • 层数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较多的困难。
各层完成的主要功能

差错控制:使相应层次对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流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必须使接收端来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分段和重装 :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块划分为更小的单位,在接收端将其还原。
复用和分用:发送端几个高层会话复用一条低层的连接,在接收端再进行分用。
连接建立和释放:交换数据前先建立一条逻辑连接,数据传送结束后释放连接。

4.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architecture) 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 实现 (implementation) 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SI 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的TCP/IP 四层体系结构五层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标准实际使用综合
概念清楚、理论较完整;复杂、不实用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具体内容。综合 OSI 和TCP/IP 的优点

4.3.1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重中之重)

  1.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如:域名系统DNS,万维网HTTP协议,电子邮件SMTP协议
  2. 运输层 (transport layer)
    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选择合适的路由。
    网际协议IP和路由选择协议
  4.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两个相邻节点之间传送数据
  5.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传输数据单位为比特,要考虑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
    不包含物理媒介
应用进程的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主机1向主机2发送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用进程数据先传送到应用层,加上应用层首部,成为 应用层 PDU
应用层 PDU 再传送到运输层,加上运输层首部,成为运输层报文
运输层报文再传送到网络层,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 IP 数据报(或分组)。
IP 数据报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帧再传送到物理层,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到物理媒体。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物理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剥去首部和帧尾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
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运输层。
运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应用层。
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上交给应用进程。
至此,AP2收到了AP1 发来的应用程序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等层水平传递(PDU)

PDU (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任何两个同样的层次把数据(即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直接传递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层”(peer layers)之间的通信**。
各层协议实际上就是在各个对等层之间传递数据时的各项规定。

实体垂直传递(SDU)
  1. 实体 (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语法规则定义了信息的格式,语义规则定义了发送者或接收者所要完成的操作。
    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1. 协议和服务概念不同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服务原语
协议服务
水平的垂直的
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1.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
    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 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
    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1.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
    注意:SDU 可以与 PDU 不一样,例如,可以是多个SDU 合成为一个 PDU,也可以是一个 SDU 划分为几个 PDU。
  2. 相邻两层间的关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举例: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
  1. 在应用层的客户进程和服务器进程的交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可同时运行多个服务器进程
    计算机 3 的两个服务器进程分别向 1 和 2 的客户进程提供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阿帕”(ARPA),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 ↩︎

  • 4
    点赞
  • 3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