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DCVS

1、 分布式压缩感知

    编码端十分简单,每个信号分别进行CS测量。而解码端复杂,将信号集在一起进行联合重构。如图1所示:
66e3af7607c3ebc8c3a07&690
图1
分布式压缩感知的基础是联合稀疏模型,即JSM模型,目前有三种,其中JSM-1:信号集中的信号之间相关性很强,每个信号都由公共信号部分和独立信号部分组成,且均稀疏。
 
    由于这种特性,因此在压缩感知过程中,可以对key frame进行更多次测量,而对non-key frame进行少量测量(编码端的低复杂性并非能找出信号的独立部分),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测量值获得精确的重构效果。
 
    因此,利用该模型的压缩感知可以既能消除时间冗余(帧间相关性),又能消除空间冗余(帧内相关性)。第一次看到JSM模型时,错以为编码端进行区分公共部分和独立部分并进行测量,当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2、 分布式视频压缩感知
    由于视频是由连续的帧组成,且时间冗余特别的大,即帧间相关性很强,因此十分适合使用分布式压缩感知。
文献[1]: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 Li-Wei Kang and Chun-Shien Lu,ICASSP。作者提出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编码端独立每一帧的测量,根据JSM-1模型,key frame 需要更多的测量,non-key frame可以减少测量数目。解码端对key frame直接进行GPSR重构,对于non-key frame重构时,需要利用key frame的边信息(side information)进行辅助重构。不失一般性,设有两个帧,Xt Xt+1,对Xt进行直接重构得到Xt的估计,由于前一时刻与后一时刻均有公共部分,因此将Xt的估计作为Xt+1的估计,辅助重构Xt+1。
 
 
文献[2]:Dynamic measurement rate allocation for 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Hung-Wei Chen, Li-Wei Kang,SPIE。 作者基于上篇文章,提出将CS帧(non-key帧)进行分块处理,key frame不分块,这样好处是key frame重构质量高,继而提供边信息进行联合重构,提高整体恢复质量。对于分块CS帧,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确定测量率。
 
    作者提出:由于编码端无法获得raw data,对于CS帧,为了依据前一时刻帧中block的稀疏性估计下一时刻的相应block的稀疏性,则通过解码端key frame反馈信息的方式。
 
    核心思想是:在解码端利用重构出的Xt的块的稀疏性去估计下一个帧Xt+1的相应块的稀疏性,从而确定编码端的测量率。由于,解码端Xt的稀疏表示是固定DWT基,而Xt+1是训练字典,作者使用训练字典来对Xt进行稀疏表示,因此能很好的估计Xt+1,之后通过每块系数的变化率确定每块的测量率。

 同一时期关于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的论文有三篇:

(1)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台湾中央研究院,ICASSP 2009  ,April 19-24
(2)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using compressive sampling ,马毅等,PCS 2009 ,May 6-8
(3)distributed compressed video sensing,Lu Gan 等,ICIP 2009,November 7-10
 
论文(1):
 
    编码端:分别对key frame和non-key frame进行CS测量,其中non-key frame采用分块技术。根据JSM-1模型,key frame的测量率应该大于non-key frame。稀疏表示使用DWT基,测量矩阵采用SBHE矩阵。
    解码端:key frame采用GPSR进行恢复。同样根据JSM-1模型,利用前一帧的信息来重构当前帧,即key frame提供side information 给non-key frame,采用修正的GPSR进行重构(根据side information计算初始值和终止条件)。what's side information?what's GPSR?
1
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二)--早期DCVS
论文(2):
 
    编码端:区分key frame和CS frame,对于key frame采用传统的H.264编码,CS frame则分块测量。对n个像素的块组成的列向量进行分块测量,得到n个测量值,之后进行b bts的量化,最后选取m个进行传输。量化的作用是?
    解码端:key frame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解码。对于CS帧解码的基是从字典中选取,字典是由当前块所在帧的前P个帧的相应块位置(以x为中心,w*w个像素范围)选取的块组成。然后通过解l1范式问题求得重构值。
    作者提出三种机制,分别是skip机制、single机制、L1机制。skip机制中,如果编码端会计算当前块和之前解码key frame相应块的均方误差,若小于约定值,则skip,解码端根据之前的块copy作为重构。因此,编码端需要接收重构的key frame并计算均方误差,增加了复杂度,另外由于编码端无法获得原始数据,可行?single机制中,发送端发送前面m1个测量值,利用该测量值与字典中各个块的前m1测量值进行MMSE计算,若低于约定值,则选中该块作为恢复。否则,使用L1机制,继续发送剩下m2个测量值。编码端和解码端的信息沟通是通过feedback channel。下图所示。

2

论文(3):
 
    编码端:K-frame采用传统方式编解码。对于cs frame采用基于块和基于frame的CS测量(连续传递测量值)。
    解码端:基于块的测量值传到解码端,根据JSM模型进行稀疏限制的块预测,算法能找出时域内相邻块(包括key frame)的最小数目的线性表示。如图所示,基于frame的测量值联合基于块的测量值,得到一个完备的测量矩阵,同时,基于块的预测也能获得一个测量矩阵,两者相减可以获得误差的测量矩阵,由于该误差稀疏,因此可以重构。最后将预测后的帧加上预测误差得到最后的结果。
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二)--早期DCVS
3
总结:
1. 基于frame的测量稀疏性较基于块的更好,能够获得全局信息。基于块能获得局部信息,重构质量较高,但存在块效应。
2. 基于块的CS灵活性较高,能够根据不同块设计不同基、测量矩阵,适合尺寸较大的图像流。
3. 在论文(1)中,key frame采用基于frame的测量,原因是其重构质量更高?
4. 论文(1),对于key frame和non-key frame均采用CS测量,编码端简单。论文(2)(3)对于key frame采用传统的方式,恢复质量高,但编码端较复杂。
5. 论文(2)未具体讲述如何进行最优的块预测??

 

在(二)中文献(1)的基础上,作者发表了文献(4)、文献(5)

文献(5):DICTIONARY LEARNING-BASED 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台湾中央研究院liweikang,PCS2010
文献(6):Dynamic measurement rate allocation for 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台湾中央研究院liweikang,VCIP2010
 
个人认为文献(5)借鉴了文献(2)中字典的设计,并把K-SVD算法引入,得到此篇文章。
字典学习步骤:
1.当前帧的前一key frame和后一key frame得到It(side information )。
2.对上述三帧进行分块,对每个块提取9个training patches(哪9个?)。
3.利用上述patches,根据K-SVD算法训练得到字典Dt。
 
side information:根据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一)中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由已解码的key frame和之前的WZ帧生成side information,它的作用在于作为当前帧的估计,利用该边信息和接收到的WZ帧一起得到当前帧的解码。一般做法是:在相邻的两个key frame之间利用运动估计得到插值帧的运动轨道,利用运动补偿生成边信息。
 
个人认为文献(6)借鉴了文献(2)中的反馈机制,设计了基于解码端已重构帧的相应块的稀疏性的动态测量率。该节在分布式压缩视频感知(一)提到,此处略。
 
文献(6)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 a review of the state-of-the-art architectures,M2VIP  2012.11
文献(7)Adaptive Dictionary Learning for Distributed Compressive Video Sensing  ,期刊JDCTA(EI检索),2012
作者综合前几篇文献之后提出,编码端将key frame和CS frame均采用基于块的CS测量,CS frame量化后的向量进行编码;解码端,key frame采用基于字典的重构,区别与以往文献。作者对文献(6)cs frame的分块的动态测量策略进行改进,使用局部稀疏和remote joint sparstity,局部稀疏性通过计算SI代替当前帧(feedback)
个人感觉remote joint sparstity来设计编码端测量率是有问题的,另外SKIP机制说的也不清楚。上述之外作者的改进:利用modified MOD训练字典。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726197622

 

  • 0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1.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 2. 基于AD9850数字信号发生器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 3. 基于CD4046锁相环芯片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 4. 基于MAX038函数发生器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 5. 基于XR2206函数发生器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 ### 回答2: 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主要用于控制晶振的频率,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示例。 1. 直接电压控制电路:这种控制电路使用一个电压源来控制晶振的频率。通过改变电压值,可以改变晶振的频率。这种电路通常简单且成本较低,适用于一些不需要频率变化太大的应用。 2. 锁相环(PLL)控制电路:PLL控制电路使用一个锁相环来实现晶振频率的控制。它通过比较晶振输出信号和一个参考信号,调整晶振的控制电压,从而使晶振的频率与参考信号频率保持同步。这种电路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和稳定频率的应用,如通信设备、数字处理器等。 3. 数字控制电压控制电路(DCVS):这种电路使用数字信号来控制晶振的频率。通过改变数字控制信号的数值,可以改变晶振的电压控制值,从而改变频率。DCVS电路灵活性较高,适用于需要频率变化范围较大以及动态频率调整的应用,如无线通信设备、射频信号处理器等。 4. 频率合成器:频率合成器控制电路是一种将多个晶振频率合成产生所需频率的电路。它通过组合多个定频的晶振信号,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相位和频率调整,最终产生所需频率信号。频率合成器适用于需要多种频率输出的复杂电路,如广播设备、雷达系统等。 这些是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举例,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电路来满足需求。 ### 回答3: 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通常用于调整晶体振荡器(VCO)的频率。其中一个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是基于相位锁环(PLL)的设计。 PLL压控晶振控制电路包括一个相位比较器、一个低通滤波器、一个数字控制电压(DCO)以及一个反馈电路。相位比较器用于比较输入的参考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低通滤波器用于平滑相位比较器输出的电压信号,以获得直流参考电压。DCO是一个能够根据输入的控制电压来调整频率的电路。通过调整DCO的控制电压,可以实现对压控晶振频率的调节。反馈电路将DCO的输出信号送回到相位比较器进行比较,以实现闭环控制。 另外一个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是基于电容的设计。这种电路中,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由电容的值来调节。通过改变电容的值,可以调整晶体振荡器的频率。这种压控晶振控制电路通常由一个电容阵列和一个模拟电压调节电路组成。模拟电压调节电路根据输入的电压信号,控制电容阵列中某个或多个电容的接通或断开,从而改变电容的总值,进而调整压控晶振的频率。 这些常见的压控晶振控制电路具有调节频率的能力,并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雷达系统、仪器仪表等电子设备中。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