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产业成熟度分析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document.domain = "csdn.net";</script>

 v

IMS产业成熟度分析


http://www.catr.cn/zhthg/ngn/2009/sdgc/200711/t20071101_646752.html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0  前言

  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总是出人意料,几年前当人们还在争论软交换是否有必要替代传统电路交换、究竟什么是NGN的时候,IMS从标准悄然发布、几经版本更新、被各大标准组织接受,到现在的全球范围内200多张试商用网络的部署,仅仅用了5年时间。IMS的快速成长不是偶然的,IMS所具有的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吸引了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业务提供商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厂商的关注,IMS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受到电信产业、计算机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共同关注的新技术。正是因为产业链的迅速形成推动了IMS走向成熟。

  IMS的发展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本文重点针对IMS的标准、设备、终端、业务到运营支撑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客观地分析IMS产业成熟情况,对电信运营商的IMS部署策略提出建议。

1  IMS标准成熟度

  与IMS相关的国际标准组织主要有3GPP、3GPP2、ETSI、ITU-T、OMA、WiMAX Forum等,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IMS最早由3GPP提出,目前成为涉及移动接入、固定接入、业务等各标准组织共同认可的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IMS的主要协议如SIP和DIAMETER均来自于IETF;3GPP则完成了IMS最关键的网络架构、功能实体和业务流程的规定;3GPP2对IMS接入控制功能进行了扩展,使其具备CDMA2000的接入能力;ETSI和ITU-T则将IMS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使其同时具备包括固网和移动网在内的多种接入能力,使网络融合成为可能;WiMAX Forum研究如何使IMS成为WiMAX接入的核心网络;OMA则制定了可由IMS提供的多媒体业务规范;TMF也正在积极研究IMS网管相关的技术规范。

  1.1  3GPP

  3GPP从R5开始引入IMS,经历R6、R7版本,目前正处于R8阶段的研究。R5阶段侧重于基本架构、功能实体、信令流程的规定,并对鉴权、计费、安全、QoS等进行了基本定义,R5已于2002年6月完成。R6阶段侧重于IMS与外部网络之间的互通,以及IMS的业务支持能力,对R5中的许多功能进行了补充完善,使IMS真正成为可运营的网络技术,R6版本在2005年3月完成。R7版本主要完成IMS网络能力的优化与增强,如VCC、紧急呼叫、FBI、CSI及PCC等,R7已经于2007年上半年冻结。R8目前主要研究Service Broker、使用IMS来集中控制电路域交换机、紧急呼叫时使用VCC功能、固网IMS融合计费等问题。

  1.2  3GPP2
  3GPP2在MMD中引入了3GPP IMS规范,其3个版本分别为Rev 0、Rev A和Rev B,标准进展滞后于3GPP。Rev 0于2004年初完成,定义了MMD的基本框架和流程;Rev A于2005年底完成,是一个比较成熟的IMS标准,解决了基本呼叫,计费体系结构、离线计费问题,Cx、Sh接口等内容;Rev B目前正在制定中,主要解决承载QoS控制(SBBC),在线计费,消息业务以及传统网络(1x网络)和IMS双网运营时的语音切换的连续性问题。在后续RevC版本中,3GPP2将会考虑多媒体电话补充业务,紧急呼叫时使用VCC功能,以及Verizon提出的Advanced IMS等。

  1.3  ETSI

  ETSI的TISPAN负责NGN相关规范的制定,目前已经发布了R1版本,并正在开展R2阶段的研究工作。R1阶段,TISPAN采用3GPP R7定义的IMS架构,定义了基于IMS的PES实现方案,针对固定接入的特殊需求对3GPP IMS进行了相关修订,定义了传统补充业务在IMS架构中的实现等。R2阶段尚处于需求分析阶段,主要项目有IPTV、FMC、RACS R2、PES完善、家庭网络等。

  1.4  ITU-T

  ITU-T的NGN特别工作组FGNGN在2005年底完成了Release1的NGN标准。在R1中采用IMS架构,定义了业务、业务能力、功能需求、QoS、安全、网络演进等方面的需求和体系架构。目前R1的大部分文档已经完成,NGN第一阶段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近期ITU-T又成立新的工作组NGN-GSI来全面负责FMC和NGN的研究工作,对业务需求、能力和场景、体系架构、QoS和网络性能、控制和协议、管理和OAM、安全性、号码、命名和寻址、计费和结算、互通和演进等10个领域进行研究。在后续工作中将主要研究NGN R1的相关文件的细化、完善和补充,NGN的信令协议,FMC的需求和能力,NGN R2和R3的业务需求和能力。

  1.5  OMA

  OMA是移动业务领域的标准化组织,发布的规范都是以业务引擎的形式出现的,涉及客户端管理、XDM管理、计费、Presence、IMPS、Web业务、Push业务、定位业务、DRM、Game、下载等规范。

  1.6  WiMAX Forum

  WiMAX Forum在Release1.0中定义了WiMAX与3GPP的互通架构;Release1.5中定义WiMAX接入IMS的架构,尚未涉及细节问题。

  1.7  CCSA

  CCSA TC5/WG9负责移动网络IMS相关规范,已经和即将完成基于3GPP R6的IMS系统设备和接口协议的技术及测试规范;TC5/WG4则制定3GPP2移动网IMS核心网络相关的规范,计划在2007年开展相关的系统设备和接口协议的技术及测试规范。TC3在2006年启动了一批IMS研究项目,主要基于TISPAN NGN R1的成果,2007年制定IMS业务方面的标准。2006年底TC3和TC5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合作制定固定移动融合的统一IMS规范(基于3GPP R7和TISPAN NGN R1),预计第一阶段将于2007年9月完成。

2  IMS设备成熟度

  目前国内外主流电信设备厂商都在进行IMS相关产品的研发。从目前的产品成熟度来看,IMS核心控制设备相对成熟,已有成功商用案例,而涉及接入控制、计费、安全、业务等网元功能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成熟。

  2.1  硬件平台

  与传统的电信级硬件平台相比,ATCA在产品开发成本、产品性能、扩展性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目前主流设备厂家均不同程度地将核心网产品向基于ATCA架构的硬件平台进行迁移,甚至部分厂家已经开发出基于ATCA架构的IMS产品,但总体来看,IMS设备目前大多还是基于厂家自有的电信级硬件平台,ATCA虽然是今后发展趋势,但支持大容量高性能的规模商用产品尚需时日。

  2.2  会话控制类设备

  P-CSCF、I-CSCF、S-CSCF等网元属于IMS网络的核心控制层,支持标准的SIP协议和DIAMETER协议及其扩展,可以满足3GPP R6的基本呼叫控制相关功能要求,但R7中部分功能尚未完全实现。此类设备已经可以满足规模商用。

  2.3  数据管理类设备

  目前HSS商用设备一般只具有IMS的用户数据管理功能,而不包含标准中定义的传统电路域HLR/Auc功能,总体上可以说IMS中的HSS功能已经成熟,但涉及与电路域HLR的交互、统一接入数据管理等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3GPP、ETSI与3GPP2在IMS的用户数据管理方面也存在某些差异。

  2.4  媒体资源类设备

  主要包括MRFC、MRFP等功能实体,应用于会话请求的放音和通知以及多媒体会议的媒体协商和资源预留等功能。该网元功能在3GPP R7中定义,设备厂商在基本功能上已经实现,但在物理设备实现上还存在分歧(如MRFC与MRFP合设或MRFC与AS合设),而且在具体业务流程上也存在差异。该设备在实际部署中更多依赖于运营商实际组网和业务需求。

  2.5  接入控制类设备

  包括PCRF/RACS等功能实体,此类设备对于业务接入的QoS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网元功能在WCDMA、CDMA2000和固网中存在较大标准差异,基于3GPP R6的PDF功能大多数厂家已经实现,但与IMS核心网络及GGSN的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基于3GPP2的PCRF和ETSI的RACS由于标准原因尚未有成熟产品。

  2.6  互通类设备

  包括BGCF、MGCF、IM-MGW等功能实体,BGCF控制MGCF完成IMS网络和其他网络的互通,MGCF实现SIP与BICC、ISUP、SIP-T协议的互通。目前此类设备成熟度较好,各设备厂商均有可供成熟商用的硬件产品。

  2.7  业务平台

  IMS的业务框架中包含三类业务平台:SIP AS、OSA-SCS和IM-SSF,用以分别支持标准的SIP应用、基于PARLAY的标准业务接口开发的第三方业务以及对传统CAMEL业务的继承。目前SIP应用服务器成熟度最好,与CSCF之间采用标准的基于SIP的ISC接口;基于OSA-SCS的第三方业务开发由于缺乏应用开发商的支持,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基于IM-SSF的传统智能网业务只有针对3GPP的CAMEL的标准,对3GPP2的WIN没有标准支持,而且运营商对IMS继承传统智能网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应用前景不太明确。

3  IMS终端成熟度

   3.1  固定终端

  包括SIP IAD和SIP Phone在内的固定终端种类较多,支持一般的语音/视频基本补充业务及多媒体会议等业务,但对于IMS的鉴权尚不能很好支持。

  3.2  移动终端

  由于缺少产业链的支持和用户需求不足,IMS终端不能规模生产导致价格昂贵,终端类型和数量较少;由于缺乏ISIM卡的支持,多数移动终端仍无法支持标准的IMS鉴权加密,尤其是IPSec,这导致终端与网络侧的完整性、私密性保护存在很大风险。

  3.3  软终端

  软终端成熟度最好,由于不用受制于终端硬件性能的影响,对多媒体业务的支持能力很好,各种设备厂商及软件制造商都有比较丰富的软终端产品可供商用。软终端由于没有ISIM卡而无法支持标准AKA鉴权,目前大多采用单向认证的HTTP Digest鉴权方式。

  总体来看,以上三种类型的IMS终端都有一定的商用,其中软终端最为成熟,其次是固定终端,而移动终端成熟度较差,而且所有终端都存在的鉴权和加密问题,在大规模应用之前必须得到解决。

4  IMS业务成熟度

  3GPP作为IMS的发起者,定义的IMS核心网络架构同时也涵盖了业务网络体系架构,即定义了三种业务提供方式:SIP应用服务器、OSA应用服务器、IM-SSF,这三种业务提供方式均通过统一的ISC接口与核心网络CSCF交互。3GPP侧重于业务需求和核心层网络架构的定义,业务层引擎规范则主要由OMA定义。ETSI TISPAN主要侧重于固定网络业务特性,并针对业务能力进行规范化。

  目前从标准进展和应用情况来看,比较成熟的基于IMS实现的业务主要有:

  a) 固网会话类业务:包括普通语音和视频会话业务,企业应用的IP centrex业务,VCC双模业务(UMTS电路域与分组域)等。

  b) IMS消息类业务:包括多媒体即时消息,统一消息等。

  c) 会议/多方通信类业务:包括多媒体视频电话会议,PTT,Web会议等。

  d) 内容传递类业务:多媒体彩铃、彩像,移动视频业务等。

  e) 基于位置信息类业务。

  图1为咨询机构对用户IMS业务选择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视频共享、消息类、VCC和多媒体会议等业务受关注程度较高,其他一些多媒体应用还不太成熟。

图2给出了咨询机构Gartner于2007年3月对运营商IMS业务考虑的调查数据。

  从现有的IMS商用部署情况来看,固网VoIP比移动VoIP更成熟,移动运营商重点部署基于IMS的POC、状态呈现、即时消息、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固网运营商则主要集中于个人用户的VoIP以及视频会议、数据协同和IP Centrex等企业应用。影响业务成熟及大规模商用的主要原因,目前来看主要是缺少端到端的QoS保证以及终端的支持,包括终端种类、数量以及价格等因素。

5  IMS运营支撑系统成熟度

  基于IMS可以灵活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目前包括基于固定的普通语音和视频会话业务,IP centrex业务,VCC双模业务,即时消息,多媒体彩铃、彩像,多媒体会议等,从单个业务实现上来讲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具体部署时,需要进一步探讨IMS业务的开发和运营模式,包括从IMS业务开发到市场推广的流程,和现有业务属性相似业务的定位,新的IMS业务资费策略的制定等。

  计费系统方面,IMS体系支持在线计费与离线计费,目前离线计费相对比较成熟,可以满足商用需求,在线计费、FBC、PCC等还处于开发试验阶段。由于数据、话音及多媒体业务的多种计费需求,IMS系统中计费采集点和控制点急剧增加,造成IMS的计费体系比较复杂,标准存在不确定性,设备厂家目前对离线计费与在线计费的功能本身支持较好,但是与后台营账系统的配合需要运营商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规划。

  由于目前IMS还处于试验或试商用阶段,同时在大规模商用阶段IMS网管系统的开发需要密切结合运营商的需求。目前各厂家IMS网管系统主要停留在设备级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一些基本的统计、告警等功能;对于用户、业务数据的配置管理方式,需要在实际部署时结合运营商需求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6  IMS应用现状

  根据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的分析统计,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全球共有200多张IMS试验网络,80个IMS商用合同。但目前全球还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基于IMS的融合网络架构,仅仅是部署了部分符合3GPP或TISPAN标准架构的网元(目前已部署的IMS网络中真正部署了CSCF的仅占29%)。

  国外部署IMS的运营商可以分为3类:移动运营商、固定运营商及全业务运营商。移动运营商主要受多媒体业务驱动,看重IMS宽带移动多媒体业务能力,代表运营商是香港的CSL;而固网运营商更多地关注IM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企业IP Centrex业务,代表运营商有Telefonica、意大利电信;对于全业务运营商,因同时受到了业务驱动和固网发展面临的压力影响,更多关注固定移动的融合类业务,代表运营商有Cingular、Sprint Nextel、FT等。

  全球主要运营商的IMS部署情况如表1所示。

国内各大运营商均不同程度开展了IMS技术试验,中国移动已经部署了IMS平台供内部企业应用,中国网通也为爱立信和摩托罗拉提供了基于IMS的融合企业通信服务。

7  结束语

  尽管IMS技术正在走向成熟,从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到应用开发商都大力推动着IMS的发展。但是IMS的真正意义决不是短期内能够提供多少种新业务,能为运营商带来多大的收益,而是从网络长期演进的角度来看,IMS的网络架构代表了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IMS使得网络和业务的融合成为可能。运营商在引入IMS时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IMS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解决。IMS标准仍处于不断修订和发展之中,接入QoS控制、安全、计费、IMS优化增强、新业务特性等都有待完善;多厂家组网的互操作存在诸多问题。不同厂家对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以及标准某些方面的开放性造成多厂家组网时存在兼容性问题;IMS还处于技术试验或试商用阶段,组网能力、业务提供能力尚未经受规模商用的考验。IMS技术上存在的问题需要运营商从自身需求出发,积极开展企业标准制定、互通测试与新业务开发等工作,为IMS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储备。

  其次,基于IMS的新业务缺乏清晰的商业运作模式,运营商如何在传统互联网业务与新的IMS业务之间作出差异化定位,如何培养用户对新业务的使用习惯,如何确定IMS业务从业务开发到产品推广的一系列管理流程,如何应对IMS业务、控制与承载相分离的全IP架构对现有的运营支撑系统提出的新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营商在部署IMS之前积极地进行研究与探索。

  最后,我国对于IMS的行业监管政策还不明确。如何完善电信市场监管手段,建立有效的资费监管体系,如何进行IMS编号、路由规划及紧急呼叫、合法监听等问题,以及对于IMS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入网管理,这些问题都对IMS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IMS的商用部署还处于萌芽阶段,终端种类与价格的限制、缺乏应用开发商的积极参与等因素使得IMS尚未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为推动产业链走向成熟,电信运营商应带动产业链各个成员积极参与,与设备供应商、应用开发商通力配合,通过协作与竞争促成共赢互利的商业模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