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会不要停》比较火,当然我看得有点迟,最印象深刻的便是"白客"这一形象。在剧中,它符合了我对“好学生”的一切定义,努力工作,加班狂魔,即使发生了那样那样的职场事件,让他崩溃站在天台,他却依然在这里。
让我们来对齐一下“好学生思维”这一话题的颗粒度。
从小时候,我们被教育的就是,当好学生,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后面有个好工作。梦回高中,他或她一定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片,即使课间休息也在整理错题集,不苟言笑,成绩超好,上课从不走神,认真地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
当上了班,职场成了新的学校,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和在研究生实验室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在企业里,大家互称同学老师,做的项目和研究生阶段没本质区别,年底的绩效评估如同期末考试;一周一次周会,无非是抱着电脑给老板汇报,还是拿着本子给导师汇报。 假如研究生某天一觉醒来穿越到了职场,骗他说是换了个实验室,他前几个小时很可能也是信的。
青涩时光,就这样完美过渡了;这一过渡,很多年就过去了。
好学生的本质就是服从规则,在规则的框架内做好最大化。题目是老师出的,项目是老板定的,我们只要去完成就行。
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第一是容易自我PUA,自我感动。 学生阶段,我们要多学知识,为了自己成长,为了做祖国的栋梁。那进入职场,这种观念很快就进化为“多学知识,为了自己晋升,成为公司的栋梁”。
在电影里,因为这种思路和主线,加班被合理化了,这太正常不过了,因为多学点东西总归是好的;只要能晋升,就如同考上好高中,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其实现在大厂晋升,可能比中考都难不少。 PUA,甚至自我PUA被合理化了,因为考试出的试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老板说的肯定也没有问题,那我们就该反思,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啊。是不是老板是故意在考验我啊?那是不是经过这次考验,我就能成功逆袭了?绩效不好,那一定是因为不够努力吧,再努力一些,那绩效一定会好吧。
第二是抗风险能力很弱。打工者的宿命,完全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收入。无杠杆来放大收益,无对冲来抵御风险。 当整体大盘停止增长时,职场变成了零和游戏,一个人收入和职级的进步,必然导致另一些人的下降甚至离开。一旦被迫离开这套系统,小齿轮一下子就停转了,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
第三,却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好学生思维很难去定义规则,而只能服从规则。好学生能让你成为系统中的优秀,却不能造就优秀的系统。当系统反噬时,毫无反手之力,这就很容易被规则制定者降维打击。
当系统在增长时,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你吃肉来我喝汤。可一旦不再增长时,在零和甚至负和博弈时,好学生最容易变成人肉干电池。
在电影里同样如此,面对政策和规则朝令夕改,没有什么反制措施,只能服从;面对其他人不合逻辑不讲道理的挑战和攻击,却试图用道理和逻辑去反驳,结果可想而知;规则不过是强者限制弱者的工具,你服从规则,别人不服从,闹者有理,最后收益归闹者。
还是很佩服现在的年轻人的,就像电影里的Penny(叛逆,翻译得很好):她酷酷的形象令人影响深刻, 别人面对领导卑躬屈膝,她从来不卑不亢,甚至很冷漠。你以为她就是简单冷漠无感情,反而一个挡酒动作让她甚为感动,在酒局门口等了几个小时,这也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她的细腻和真实。
我的价值,快乐和情绪凭什么由你们来定义,规则凭什么由你们来书写?凭什么你一个转正就想收买我? 00后整顿职场,我就不干,无欲则刚。
在电影里,是大团圆式的结局。白客饰演的magic没丢掉工作,连升两级,标准件厂里的工人都回来了,胡建明也荣升副厂长。可这不过是职场童话,真实情况远比电影展现得更惨烈,大团圆更是奢求:后续是一定会有更麻烦的后续的,否则《半泽直树》也拍不了续集。
再放大来看,社会的规则制定也是如此。咱们就不提“散户是 A 股最宝贵财富”这样的专家言论了。 当需要的时候,上海外环解除限购,公告就可以说“更好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促进区域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可是既然是合理的住房需求,为什么从前不放开呢?明知已经难于增长时,却鼓励大家高杠杆再进来,那除了省了租金这唯一的好处, 其实际后果便是:“通过债务和交易,拿走了你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劳动成果。”
2023年用血淋淋的事实教会我们的是,要随时分清手段和目的,当不再增长时,我们就更应该对一切新的规则和鼓励,产生应有的警惕。
2024年,共勉。
欢迎关注沙漠之鹰。
本号写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