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量。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刚接触一个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概念,读起来肯定吃力,但要坚持读够“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终定能融汇贯通
2.点到面。选个切入点,检索近期(3年内)的20 篇左右文献。
看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看该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3.杂到精。有一定基础后,对于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 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 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
4.记笔记。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文献观点,都应该写下来,并且经常整理。
5.有条理。下载的文献,依内容、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
标记出a、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b、用处不大,待删除,c、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6真正读,而不是“收藏”,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
具体怎样去读:
A: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B:集中时间专门看文献,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C:做好记录和标记 用笔标记或批注,电子版的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否则等于没看。
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D:准备引用的文献要亲自看,以免以讹传讹。
E: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IF、文章被引频次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
当然,要注意引用的人对该文章的评价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补充还是纠错。
具体到读某一篇文献时:
泛读的文献,要知道
“该课题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现在存在什么问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
对具体的文献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是什么?
这些结果在这个课题中达到了什么高度?是否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哪些东西是有原创性的,哪些东西没有?哪些数据是合理解释的,哪些有问题?
哪些实验做得不好?哪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还缺乏什么实验?
这篇文章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哪些 部份写得好,哪些部份写得不好?
如果自己是作者,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更好?
更高深的:
“从选题、实验点子、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写作五个方面分别分析以下这篇文章,评析各方面的强项和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