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了北宋开国钱宋元通宝《北宋风云 之 宋元通宝》,今天聊聊北宋年号钱的始祖,太平通宝。
开元通宝,宋元通宝都是国号钱,赵光义登基后,开始了年号钱的铸币改革。(注:太平通宝并非历史上第一枚年号钱)
赵光义的生平与统治
赵光义(939 年 —997 年),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北宋第二位皇帝,庙号太宗。他的即位充满争议,史称 “斧声烛影”,但无论真相如何,其统治深刻影响了北宋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赵光义早年随兄长南征北战,参与陈桥兵变,助赵匡胤建立宋朝。太平兴国元年(976 年),赵匡胤猝死,赵光义继位。
他延续了兄长 “强干弱枝” 的政策,进一步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在位期间,他完成了对北汉的统一(979 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两次北伐辽国均告失败(979 年、986 年),奠定了北宋 “积贫积弱” 的基调。
赵光义重视文治,大力推广科举制度,完善官僚体系,推动文化繁荣。他主持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型典籍,史称 “太平兴国”,成为其统治时期的重要标签。
太平兴国年间的关键人物与事件
- 赵普
:北宋开国功臣,赵光义初期倚重的宰相。他提出 “金匮之盟”(称赵匡胤传位赵光义是杜太后遗命),助其巩固权力,但后因权力斗争被罢相。
- 寇准
:太平兴国五年(980 年)进士,以刚直敢谏著称,后成为宋真宗时期的重要大臣,主导 “澶渊之盟”。
- 杨业
:北汉降将,北宋名将,在北伐中孤军奋战,被俘殉国,其子杨延昭等成为 “杨家将” 故事的原型。
- 事件
:
- 北伐辽国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赵光义亲征北汉,灭之。随后乘胜攻辽,于高粱河之战惨败,本人中箭南逃。雍熙三年(986 年),宋军再次北伐,因东路军溃败而告终,史称 “雍熙北伐”。
- 金匮之盟
:赵普声称杜太后临终前要求赵匡胤传位赵光义,此说成为赵光义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但后世多质疑其真实性。
- 王小波起义
:淳化四年(993 年),四川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 “均贫富” 口号,虽被镇压,但暴露了北宋初期的社会矛盾。
- 交趾独立
:太平兴国年间,越南丁朝独立,北宋册封丁部领为 “交趾郡王”,开启了越南自主政权的历史。
太平通宝是赵光义即位后铸造的第一种年号钱,始铸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4 年)。其形制继承唐代开元通宝,外圆内方,铭文 “太平通宝” 为隶书,端庄大气。
太平通宝的铸造具有多重意义:- 政治象征
:以 “太平” 为年号,旨在宣示新政权的合法性与天下太平的愿景。赵光义通过钱币铭文强化统治权威,回应 “斧声烛影” 的质疑。
- 经济需求
:北宋初年经济复苏,货币流通量增加。太平通宝作为法定货币,促进了商业发展与赋税征收,巩固了中央财政。
- 文化融合
:钱币形制延续唐制,体现了对前朝制度的继承,同时融入宋代书法艺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太平通宝的流通范围广泛,甚至远至朝鲜、日本,成为东亚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通宝流通的 31 年间(976-984 年),北宋社会呈现出 "转型期" 的双重特征。农业领域,政府推行 "均田制" 改革,使垦田面积从 976 年的 295 万顷增至 984 年的 312 万顷。江南地区推广的 "龙骨翻车" 和 "筒车",使水稻亩产达 2-3 石,远超唐代水平。手工业方面,景德镇因烧制御用瓷器崭露头角,其青白瓷 "光致茂美",为后来的 "瓷都" 地位奠定基础。
商业领域出现突破性创新。汴京(今开封)的 "市" 突破坊墙限制,形成昼夜营业的 "瓦舍勾栏"。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泉州延伸至阿拉伯半岛,971 年设立的 "市舶司" 年税收达 50 万贯,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2%。不过,四川地区因铁钱流通不便,富商开始发行信用票据 "交子",为世界最早纸币的诞生埋下伏笔。值得注意的是,太平通宝在民间被广泛用作压岁钱,其 "厌胜钱" 版本背面铸有 "长命百岁" 等吉祥语,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民俗文化。
下面简单看看太平通宝的版本:
总体来说,太平通宝背星月的,级别都不错,价格也略高,大家购买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如果能收集一套星月,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另外还有关于太平通宝存在篆书的说法,这个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大家随意吧。
篆书太平通宝,1995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古篆书体,直读,光背,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廓厚1mm,重4.3克。
从钱币形制、钱文风格、铸钱工艺以及钱币的共通时代气息判断,篆书太平通宝,可以断定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行。
除了北宋太平年间铸造太平通宝外。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李婆备起义军,辽圣宗太平年间,明孝宗弘治年间大理国,清代天地会和小刀会起义军,等,均铸有太平通宝。
安南(今越南)、日本等国,历史上也铸有太平通宝。安南顺化太祖阮璜,公元1627年铸太平通宝;日本镰仓时代(1192-1338年),民间亦私铸有太平通宝。
南宋太平通宝形制多为小平钱,材质为金或银,铸造精美,钱文为楷书顺读,字文俊秀。此币性质与北宋“太平通宝”完全不同,它不作为世间流通货币,而是作为宫廷专用之物,笔者认为应属于吉语宫钱或宫廷赏赐钱。
辽太平通宝:铸造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钱文隶楷之间,笔体拙朴,奔放率性,铸造工艺不精,为祷福,辟邪之用。
清末太平通宝:铸造于清咸丰三年至五年(公元1853年—1855年)为"天地会"刘丽川领导下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军所用,钱文楷书,形制为小平,黄铜质,宽沿,背有日月纹或明,象征反清复明之意,铸造时间短促,铜质差,工艺粗糙,铸量较少。
安南太平通宝:铸造于安南(越南)顺化太祖阮璜(公元1627年)钱文楷书、有铜质、铅锌合金等,版式有光背、背星纹、背右月等,工艺尚精,粗疏灰白,笔划偏细,南国泉人多有收藏,存世量大。
另外,因为太平,有美好的祝愿,所以有时候能看到太平花钱,压胜钱。
太平通宝花钱:俗称"厌胜钱",我国自汉代起官、私炉均行鼓铸厌胜钱,品类甚多,其中“八卦钱”钱面多为八卦图形及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字;背文多为地支十二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及对应生肖图(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古时民间多以此类钱用于避邪保安,史载: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铸太平通宝意为稳民心,安天下,世间皆太平;太平通宝花钱,历代所铸版式甚多,大小形别各异,精粗互见,具体铸造时间多不详,图案生动,钱文精美,题材丰富。
清太平通宝背刻花花钱:
清太平通宝银质背八卦花钱:
往期回顾:
《康熙通宝24局整理完成【修订版】》《顺治五式全部整理完成》
- 北伐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