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

所谓创新,本质上是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过程,那么人类的大脑是怎么认识事物的?他有什么特点?


针对人类认知问题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首先创建了认识论。





早期人们对人类认知的理解主要是行为主义的 S→R 模型。针对行为主义模型的缺点,皮亚杰提出了图式(SCHEMA,间架)这个概念。


图式(schema)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每个人对于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不同,就会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由此提出了 S→(AT)→R 的公式,即: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做出反应(R),如下图所示。





图式的特点:


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


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来图式的基础上,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识。


可以预测事件的发展。


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


三种平衡:


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


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这就为人类的思维建立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以及计算科学中的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那么这个模型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由图式理论引出了六大认知方法。





沟通:两个完全不同图式的人相互沟通、交流、统一认知会发生困难。在认知的过程,被动接受“正确”答案,在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类比、同化和顺化过程中,往往会得到一个并不“正确”的答案,所以沟通本质上就是在改变图式。


讨论:图式的改变是一个主动过程,任何人强加不了,所以“告诉”一个结论是没有意义的。采取讨论的形式,就会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自己进行思考,并相应的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图式。


比较与展示:相对于简单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言,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在展示结论中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图式,对于去自我为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小规模尝试:图式是在实践经验中逐步产生与完善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完成。通过小规模尝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图式积累和完善,这是认识的螺旋上升法则。


积累:图示的改变是一个不断深化和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有些事必须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认知才会上一个层次。


转换视角:人总是从之前的经验规则来为事务定型考虑,经验越增长图式越多。但把事物定型来考虑,会导致看不清事实。因此,改变已有图式,换个角度想问题,是学习的前提。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