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必将终结?

摩尔定律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止一次遭遇质疑,但在以英特尔为首的厂商“帮助”下最终都化险为夷。

比如在处理器频率提升不上去后,芯片的宣传重心就从频率转向核心数(双核四核八核);等到核心数也上不去了,就开始吹晶体管数量;连晶体管数量的增长也陷入瓶颈时,干脆只谈工艺制程。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花俏的宣传口号,分析摩尔定律每次遭遇的危机,你会发现基本与两个因素有关:工艺、发热量。

工艺问题刚在上文提到了,随着制程的进步,在晶体管上蚀刻电路已经越来越难了。而且光有工艺还不行,芯片厂商还得设计出对应的构架以发挥出先进工艺的效能,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

AMD与英特尔在竞争中,就因为芯片构架设计落后,导致在多核时代竞争一败涂地,被吊打了近10年,直到今年推出ryzen系列才翻身。


在宣传ryzen系列CPU时,还有很多人以为这又是AMD一次PPT“虚假”宣传,哪知道是真的

发热量问题同样重要,处理器的制程越先进,所能容纳的晶体管就越多,而更多的晶体管在带来更强性能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的功耗。

这时候,CPU厂商一般采取等比降压方式来解决处理器的功耗问题,毕竟晶体管数量提升带来的性能提高足以弥补降压的损失。

即便如此,随着工艺进一步提升,降压也越来越困难(因为构架问题,电压再低就连处理器都点不亮了)。

比如目前的I7 7700K,其最低电压大概就在0.8V(1.2GHz)左右,最高一般也就1.2V(接近5GHz),就这样CPU功率还达到91W,如果再加电压到3V4V,性能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几厘米大小的芯片将有超过400W的恐怖功率(当然,这是限制处理器电路翻转的前提下,全力运行那就是数以万瓦计,在这里不赘述)。

且不论这温度会不会把主板烧坏,单说芯片封装,芯片厂商得用多贵的耐高温材料才能把芯片给包起来?得设计多贵的散热系统才能保证电脑不会烧掉?


小小一块芯片,里面集成晶体管数以亿计,产能功耗可想而知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材料的物理极限。随着芯片制造工艺进步到10纳米,甚至7纳米,芯片的工艺将不可避免的受微观物理规律的影响(量子力学)。

比如隧穿效应的频繁出现(你可以把隧穿效应比作一面阻挡电子流的墙,可随着制程升级,这面墙就挡不住电子了,乱窜的电子多了,就会产生漏电现象,漏电多了处理器会发热,等于又浪费了功耗)。

此外,硅原子的直径为5纳米,晶体管的栅长再怎么缩短也不可能小于5纳米。所以,以硅作为半导体终归有一个极限,过去的技术离这个极限还远,大家尚可“无视”它,而随着芯片工艺逼近这个极限,这个问题越来越无法被忽视。

更让英特尔措手不及的,尽管在桌面处理器市场它罕逢敌手,但手机芯片市场的异军突起却加快了摩尔定律终结的速度。
(以上内容转载来自知乎)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