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尝过被人误会的委屈吗?看完本篇…

人之特性--理解

关于理解,最重要是“愿意去理解”。

比如像我写文章这么长,愿意去看,愿意去理解的人,还是不多的。一段文字,人们是否愿意去看,喜欢去看,是需要“口感”的。

作家,段子手,写歌词,广告策划都是能把文字的”口感“玩出花样的人。把人性结合起来,玩弄得最极致的是广告策划和段子手等,他们为让信息口感好点,差不多到了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简单的利用的贪欲“本商场买300送150”。利用恫吓“这些菜混搭,会要了你的命”,利用条件反射“某某某@了你”,利用自我实现“做到这10条,升迁就在眼前”。请理解这些广告商们和段子手们,他们才是最了解人性的人。要真写成像我这篇文章这样,那肯定成功地倒闭了。人只有兴趣被吊起来了,才有兴趣去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讲述。文案高手约瑟夫.休格曼说过,广告的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让读者去看第一句话,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让看第二句话!看第二句话作用是什么?看第三句话!如果还答错了,那么,再问一次,第三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比起理解,先让别人愿意去理解。

至于说如何让人愿意去看,请自己回去看看自己曾经转过的文章。在这里,我不是要教你如何写广告,目前我只是阐述人是如何理解事物的。

好,到这里,我先假设受众已经有兴趣来了解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去理解一张图片,听懂一段话的呢?人理解事物,不是根据这事物的字典定义,或者约定俗成的定义,而是根据每个人自己当时建立的知识结构,条件反射(对条件反射不了解的,请看我写的《人之特性—条件反射》。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的已知,来理解世界。所以尽量用对方的语言。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建立的条件反射(如看到”有人@我”的信息,你就想去点)或多或少都不一样,所以经常会有同一句话,甚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小姐”,“伐木累”,“推倒”,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理解。更何况文字本身自己也是一个字,有可能有多个意思。也就是说,语言天生就是不严谨的。

是否把描述定义得精准一点,详细一点,是否就可以消除歧义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人还有一个特性:耐性不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有耐性去看一长段文字,这也就是为什么约瑟夫.休格曼说文案要从一开始就一环扣一环地吊起人的胃口。

信息注定有歧义

既然歧义注定产生,如果你又没有那么强的讲故事,扣人心弦的能力,那么如何尽可能消除呢?答案是,尽可能用常用词,流行词(限文案)。这也就是为什么流行词在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流行的原因。而为什么又只限于一段时间。因为这词太流行,哪个地方都看到了,就像给你吃山珍海味,天天吃,你也会吃到吐。这就是上边说的,文字是需要口感的。

一段文字的受众越多,文字越是不能多。

关于理解,除了歧义外,还有问题,是需要和人的耐性去博弈。现在的人越来越少有人能够去看一段长文章。能看到这里的同学,恭喜你,你拥有现代社会可以看长文章的少数不多的人之一。

以上的场景是广告行业,现实公司中。经常需要有跨部门的沟通,比如产品与技术部,这两种成长背景与知识结构几乎不属于一个星球的生物,如何在需要大量的长文档不断挑战人耐性,同时不同种生物很多语言不通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沟通?我给的答案是:

确认,确认,再确认

客观上,这些部门都不是精于玩文字的文科生,即使文科生,大多数也无数去描述理科的世界。这就造成歧义与误会更加容易发生。在这个时候,不要都依赖于文档,邮件,而是不断地当面用图,用demo等方式,在不同阶段,不同进度的时候,反复确认。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磨合这种理解的分歧。


总结:

攻:

1、要想说,先让对方“愿意”听。

2、用对方的语言。

守:

既然歧义客观存在

1、精简语言

2、确认,确认,再确认。


身为程序员出身的我,转一个程序员的笑话与本篇相映:

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十个包子,如果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当晚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老婆怒道:你怎么只买一个包子?!老公甚恐,喃喃道:因为我真看到卖西瓜的了。”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