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关系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有可能遭受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除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敌对,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
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若干社会心理方面的“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尤其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许多人感到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越来越困难,心理放松、宣泄郁闷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一部分人往往在比较中产生了心理失衡。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了更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有的人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一项对“白领阶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有所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快乐正悄然离一些人远去,焦虑已渐渐占据某些现代人的心理。有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因为收入较低,难以承受较高的生活消费,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缺失,进而导致孤独感。特别是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活着一些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这种现象得不到消解,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某些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的时机。而患者的亲友和同事也没有及时表现出应有的同情,社会对心理疾病还存有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则又成为导致心理健康疾病复发率高的一个诱因。
“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当前社会心理存在以下“缺失”:
- 压力舒缓缺失:压力大,难调整,缺乏放松宣泄渠道。
- 心理平衡缺失: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传播快致心理失衡。
- 安全感缺失:社会转型期变化多,人们对未来缺乏预期。
- 归属感缺失:农民工融入难、人口流动等因素带来陌生感。
- 社会认同缺失: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歧视,康复者难回归。
参考答案
1.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记忆力衰退、紧张、焦虑和抑郁,排解压力的渠道缺失;
2.保障事实公平,减少心理失衡的体制机构缺失;
3.社会转型导致急剧变化,致使安全预期缺失,焦虑、恐惧、迷茫心理滋生,出现信任和诚信危机;
4.焦虑、陌生感、孤独感、无助感增多,幸福和快乐缺失;
5.对待心理疾患存在偏见和歧视,正确态度缺失。
共五个采分点,每个采分点酌情给 1—2 分。每个采分点没有概括出“缺失”,最高得 1 分。
材料四
暑期来临,日益升温的“报班热”让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假期变得紧张而忙碌。不少家长“跟风”,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
荧屏上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大战愈演愈烈,多家卫视相继播出相亲或者交友类节目,一轮又一轮“相亲热”席卷荧屏。
近年来,媒体选秀节目从未冷却,从“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到各行各业、各种角色纷纷“选秀”,“选秀热”进入了全面开花的阶段。
一股“全民养生”的热潮炙浪逼人。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见诸各种媒体,名目繁多的养生书籍充斥图书市场。养生,已成为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并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此外还有“集资热”“股票基金热”“买房热”“文凭热”等,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
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如果说“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文章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的相关阐述,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层次。
吉登斯指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在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换言之,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离开了这种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比如说买衣服,表面看起来,这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买什么衣服,选什么品牌,完全由个人的爱好所决定。但是在今天,任何购买行为都已经深深地和各种各样的广告连接在了一起。广告,无形中就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指导系统”。事实上,广告无意于担当这一功能,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中,它确实为现代人提供了辨别和追寻自己需要的物品的中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
这无疑会给人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象。因此,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
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就只能凭想象获得这种信息——这就有了对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如此空前规模地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斯图亚特·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在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凌乱和神秘,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凌乱和神秘状态。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
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大众媒介承担了一个“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一时间,所谓的养生专家“走红”各家电视台:隔夜水可以还阳养肾、活吃泥鳅可以治病……几乎最时髦的养生术,都是以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为前提的。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冲动背后,则是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公众的生活知识,总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于是许多人也就把大众媒介专家作为自己生活方向的指路人。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 4”中的含义。(10 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 200 字
- 表现
- 随大流、跟风
- 广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指导系统”
- 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
- 大众媒介掩盖了社会的破碎、凌乱和神秘状态,承担了一个“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
影响: - 离开了这种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
- 专家依赖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
- 人们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导致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
- 原因:
- 跟风”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 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
- 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
审题
题目要求:谈谈含义,也就是,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预先失败、专家依赖、跟风的关系:如果说“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
所以:①专家依赖导致的跟风现象;②专家依赖显示了预先失败。
因此是:预先失败导致专家依赖,专家依赖导致跟风现象,跟风现象构成心理亚健康。
预先失败是指:个人的无意义感导致做任何事都要依赖专家指导系统,广告担任了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指导系统,人们对大众文化媒介高度依赖,导致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跟风”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它会导致离开了专家系统,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一事无成;使相当一部分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反科学主义的冲动。
【参考答案】
所谓“预先失败”就是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由于存在个人的无意义感,自主选择能力差,对自己不信任等原因,在做任何活动之前产生的如果离开专家指导就会一事无成,难以生存的心理错觉。“预先失败”导致人们对广告等大众媒介所扮演的专家指导系统的依赖,大众媒介又掩盖了社会中的破碎、凌乱和神秘,让人们产生美好广告即生活的假象,诱导人们盲目跟风。
【评分标准】
-
所谓“预先失败”就是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存在个人的无意义感,自主选择能力差,对自己不信任。做任何活动之前,人们觉得如果离开专家指导,就会一事无成,难以生存。(酌情赋1—2 分)
-
“预先失败”是跟风现象的重要原因。(酌情赋 1—2 分)
-
人们对自己的不信任导致专家依赖。(酌情赋 1—2 分)
-
在社会生活领域,广告等大众媒介承担了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专家依赖变成媒介依赖。(酌情赋 1—2 分)
-
大众媒介又掩盖了社会中的破碎、凌乱和神秘,让人们产生美好广告即生活的假象,诱导人们盲目跟风。(酌情赋 1—2 分)
-
迎校庆:①艺术讲座,气氛火爆。充分领略了相声的艺术魅力;②相声大赛,,师生广泛参与
材料三
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S大学举办了以“迎校庆、健心灵、献爱心、促成长”为主题的第六届“心理健康节”活动。
2013年4月26日下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J到校作了题为《中国曲艺的魅力》的讲座。讲座现场气氛异常火爆,能容纳300人的音乐厅座无虚席,很多学生一直站着听完整场讲座。J说学逗唱、惟妙惟肖的表演和幽默的言语让全场师生捧腹大笑,充分领略了相声的艺术魅力。4月28日晚,第四届校园相声大赛如期举行,共吸引了1000多名师生参加。有同学以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相声通向笑声,笑声联结大家的心声。笑帮人宣泄喜怒哀乐的情绪,笑伴人应对酸甜苦辣的人生!顺利时会笑,困难时能笑,失败时敢笑,我们笑着同昨天告别,又笑着迎接新的黎明!”
S大学是较早创办心理运动会的单位之一。5月12日下午,第五届心理运动会拉开帷幕,活动精彩纷呈,创意无限。“漫天飞舞”项目要求参赛选手中女生蒙住眼睛抛毽子,而男生站在女生身后5米的圆圈内用篓子接毽子,规则看似简单,却要求女生恰到好处的抛毽力度和男生辨识毽子飞行方向时的全神贯注。五颜六色的毽子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飘扬在操场上空,其乐融融。“心灵感应”环节要求参赛者一人蒙住眼睛,背着另一人,在他的指引下绕过障碍,背者失去方向、小心探索道路时的迷茫,被背者指点迷津、化险为夷后的喜悦,使得比赛充满刺激和欢乐,全场气氛渐入高潮。“齐心协力”“铁人三项”“背对背拥抱”的比赛模式也都突破常规,不仅强调个人的体能展现,更考验团队的默契配合。参与的同学活力四射,乐在其中,观战的同学呐喊助威,激情澎湃,让整场活动都洋溢着喜悦和欢乐。
举办讲座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方式,深受师生欢迎。组委会针对辅导员、心理保健员、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了若干场精彩讲座。
5月21日下午,学校党委副书记带着各院系辅导员听取S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D教授作《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的讲座。D教授是国家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她的精彩讲解有助于辅导员们应对职场与生活压力,享受健康人生。
4月28日下午,S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W老师为全校各班班长、心理保健员作了一场题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讲座;5月7日晚,W老师又作了一场《与大学生谈人生规划》的讲座,师生们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
“心理健康节”筹备期间,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深深牵动着师生们的心。“心理健康节”组委会把为灾区募捐的爱心奉献活动也列为“心理健康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使学生们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
4月23日,几位学生连夜制作了募捐箱和祈福绶带,发起了“天佑雅安、心系灾民”捐资赈灾活动。在“生者坚强、逝者安息、祈福雅安、重建家园”的条幅上,同学们写下了真挚的祝福,并将所筹善款汇往灾区。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总关情”,有同学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是一座爱的堤坝;我们的手牵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长城。
“天佑雅安,心系灾民”的捐资赈灾活动弘扬了奉献牺牲、帮助他人的精神,让大家体认到了爱心与向善的力量。
(三)“给定资料 3”介绍了 S 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 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不超过 500 字。
审题
特定事实:教育厅工作人员发言稿,观摩心理健康节活动总结会上发言。言外之意就是夸一夸这活动举办的好,也就是总结特点特色。
主题:"迎校庆、健心灵、献爱心、促成长”
各位领导,同志大家好:
很荣幸能受邀参加本届“心理健康节”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任重而道远。本届心理健康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本次活动主要有四大亮点:
-
迎校庆:①艺术讲座,气氛火爆。充分领略了相声的艺术魅力;②相声大赛,相声大赛,师生广泛参与
-
健心灵:①心理运动会,趣味运动,寓教于乐。“齐心协力”“铁人三项”“背对背拥抱”的比赛模式也都突破常规,不仅强调个人的体能展现,更考验团队的默契配合。参与的同学活力四射,乐在其中,观战的同学呐喊助威,激情澎湃,让整场活动都洋溢着喜悦和欢乐;
-
献爱心:为灾区募捐,奉献爱心。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用祈福绶带传递真挚祝福。弘扬了奉献牺牲、帮助他人的精神,让大家体认到了爱心与向善的力量。
-
促成长“: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性强,为不同群体带来舒缓职场与生活压力,深受师生欢迎。师生们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
S大学的心理健康节,真正做到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典范,值得省内其他高校借鉴。谢谢大家!
参考答案
在S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总结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根据教育厅安排,我全程观摩了贵校心理健康节活动。**我认为心理健康节主题明确,形式创新,内容丰富,效果明显,意义重大。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 S 大学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全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本次活动主要有四大亮点:
**迎校庆,文化传承聚人心。**艺术讲座,气氛火爆。充分领略了相声的艺术魅力;相声大赛让广大师生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欢度校庆,笑声中联结心声,迎接美好未来。
**健心灵,多元活动护健康。**从心理趣味运动会的趣味竞赛到心理知识讲座的专业讲解,从相声表演带来的欢乐到灾时爱心奉献的温暖,同学们在多样活动中,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为心灵的健康成长筑牢了防线。
献爱心,善举行动暖校园。“天佑雅安、心系灾民”捐资赈灾活动,同学们积极行动,制作募捐箱、祈福绶带,将爱心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爱心与向善的力量,传递着温暖与关怀。
促成长,教育同行助前行。不同主题的讲座,针对辅导员、心理保健员和普通学生,如同一场场知识的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讲座内容贴合实际,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S大学的心理健康节,真正做到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典范,值得省内其他高校借鉴。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材料四
某网站开展了一场关于“跟风”现象的讨论,引起了网民的热议。有热心网民将数量庞大的跟帖中的“精华”整理如下。
甲:我就上过所谓养生专家的当,曾经对各种各样的“养生经”深信不疑。有一次挂了一个养生专家的门诊,仅挂号费就花了我2000元。结果,在从书店里买到的最普通的养生图书中一查,原来专家给我的建议全是从里面抄的。
乙:我也买了不少养生书籍,有一本图书的广告特别吸引人:“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被“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如果买一本30多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谁不会买一本?看到邻居买、同事买、亲戚朋友买,出于从众心理,自己也唯恐“落伍”。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也这样做,才不会感觉到舆论压力。
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追逐名利的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再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越来越不愿用勤勤恳恳的劳动来获得成功和荣誉,而是不切实际地去“跟风”、去拼、去赌,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
丁:民众其实有时候就那么点乐趣,只要不违反原则,跟就跟呗,没必要太在意。我认为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要体现以人为本。
戊:“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所以结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随、盲目的复制与可怕的同化。这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建设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民族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文化生态的召唤。所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而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己:一个经常从众“跟风”的人,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新方法和好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如果每个人都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一味地随大流,就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社会环境。社会学家早就指出,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坐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独特地属于“自己”,而不是别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如何沉下心来,真正坚守自己,做好真正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去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内忧外患,但这条文化的血脉却一直没有断,传承到今天,并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说明我们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面对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
辛:“风”也有益害之分,“辨风”的目的在于“选风”。譬如,“全民读书活动”这种风气,既陶冶民众情操,又涵养民族精神,就应该积极追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于保护环境、和谐自然的“清风”,也应该追风赶潮,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一句话,当跟的风要跟,不当跟的风那是万万跟不得的。
壬: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现代化建设推崇“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娱乐至上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对我们进行侵蚀。尤其是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想、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
癸:如果这样一种“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在人生终点,岁月大幕落下之时,我们会不会深深地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甚至有难以言表的耻辱感?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中,我们从没创造出打上个性烙印的成果。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 4”和“给定资料 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 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 500 字。
- 跟风表现
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全民养生热、集资热、股票基金热、买房热、文凭热等,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
1、这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
2、从众“跟风”的人,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新方法和好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
3、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跟风”文化中,从没创造出打上个性烙印的成果。会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难以言表的耻辱感
4、时下“跟风”程度“非常严重”,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跟风”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 原因:
1、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大,人们的准名逐利与媒体的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典范,导致人们不切实际地去“跟风”。
2、“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
3、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如此空前规模地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 对策
1、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要体现以人为本.
2、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去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
4、“风”也有益害之分,“辨风”的目的在于“选风”。当跟的风要跟,不当跟的风那是万万跟不得的。
5、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
参考答案
现如今,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全民养生热、集资热、股票基金热、买房热、文凭热等跟风现象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告别跟风,走向成熟,已经迫在眉睫。
跟风是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后果都十分严重。“跟风”的人,缺少独立的思考,丧失创造力,逐渐变得平庸,也会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甚至有难以言表的耻辱感。跟风”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跟风”程度“非常严重”,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大,人们的准名逐利与媒体的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快餐式成功”典范,导致人们不切实际地去“跟风”。 “跟风”来自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那么不难想象,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 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如此空前规模地盛行,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
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去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要体现以人为本。“风”也有益害之分,“辨风”的目的在于“选风”。当跟的风要跟,不当跟的风那是万万跟不得的。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跟风”现象在当下社会盛行,从“报班热”“相亲热”到各种“选秀热”等,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这一现象带来诸多问题,人们需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跟风表现为人们过度依赖专家、大众传媒等,盲目追随潮流,缺乏独立思考。比如养生热潮中,很多人轻信养生专家,却不辨真伪。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让人们渴望迅速成功,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炒作又加剧了这种现象。跟风不仅让个人失去自主选择能力,变得平庸,还反映出群体心理的“亚健康”,缺乏理性与文化个性。
告别跟风,需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不盲目从众。应理性对待各种潮流,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被外界影响。同时,要增强自身素质,通过学习提升认知水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我。从社会层面看,要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教育,克服盲从自卑心态,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
总之,告别跟风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每个人都能理性思考、坚守自我,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健康、文明。
【参考答案】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 表现: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全民养生”的热潮、集资热、买房热等。
- 危害:1.上当受骗;2.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丧失个性、缺少独立思考,创造力降低,变平庸;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产生平庸、耻辱之感)。
- 原因:1.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差,对自己的不信任导致专家依赖,在社会生活领域,广告等大众媒介承担了专家指导系统的角色,专家依赖变成媒介依赖。大众媒介又掩盖了社会中的破碎、凌乱和神秘,让人们产生美好广告即生活的假象,诱导人们盲目跟风。2.从众心理。3.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浮躁。
- 对策:1.“辨风”,“选风”,正确引导,以人为本。2.保持中华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3.珍惜文化遗产,加强传统文化教育。4.倡导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 1000—12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