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函数初始化列表以一个冒号开始,接着是以逗号分隔的数据成员列表,每个数据成员后面跟一个放在括号中的初始化式。例如:

Example::Example() : ival(0), dval(0.0) {}//ival dval是类的两个数据成员

上面的例子和下面不用初始化列表的构造函数看似没什么区别:

Example::Example()

{

       ival = 0;

       dval = 0.0;

}

的确,这两个构造函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区别在于:上面的构造函数(使用初始化列表的构造函数)显示的初始化类的成员;而没使用初始化列表的构造函数是对类的成员赋值并没有进行显示的初始化

初始化和赋值对内置类型的成员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像上面的任一个构造函数都可以。但有的时候必须用带有初始化列表的构造函数

(1)       成员类型是没有默认构造函数的类。若没有提供显示初始化式,则编译器隐式使用成员类型的默认构造函数,若类没有默认构造函数,则编译器尝试使用默认构造函数将会失败。

(2)       const成员或引用类型的成员。因为const对象或引用类型只能初始化,不能对他们赋值。

 

另一篇:

请看下面的代码:

template<class t>
class array {
public:
  array(int lowbound, int highbound);
  ...

private:
  vector<t> data;               // 数组数据存储在vector对象中
                                // 关于vector模板参见条款49

  size_t size;                  // 数组中元素的数量

  int lbound, hbound;           // 下限,上限
};

template<class t>
array<t>::array(int lowbound, int highbound)
: size(highbound - lowbound + 1),
  lbound(lowbound), hbound(highbound),
  data(size)
{

}

里面有个严重的错误,绝对没人会知道data里会有多少个元素。你也许认为在data之前size已经被初始化了,实则不然,类成员变量的初始化不是按照初始化表的顺序被初始化的,而是按照在类中声明的顺序被初始化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对一个对象的所有成员来说,它们的析构函数被调用的顺序总是和它们在构造函数里被创建的顺序相反。那么,如果允许上面的情况(即,成员按它们在初始化列表上出现的顺序被初始化)发生,编译器就要为每一个对象跟踪其成员初始化的顺序,以保证它们的析构函数以正确的顺序被调用。这会带来昂贵的开销。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开销,同一种类型的所有对象在创建(构造)和摧毁(析构)过程中对成员的处理顺序都是相同的,而不管成员在初始化列表中的顺序如何。

注意:上述内容不适用于static变量,static变量应该在类的构造函数前被初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