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65中的并行处理机制

转载至:https://yq.aliyun.com/articles/31054?spm=a2c4e.11153940.blogrightarea31056.19.6ccb1606EAH25O

首先感谢作者的详细分析,非常感谢,转载是让更多地人享受作者提供的帮助。

HEVC的高计算复杂度如果仅仅依赖于单核处理器计算能力的提高,其代价是非常昂贵的,为此,HEVC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并行计算的需求。x265不同于HM(HEVC test Model),x265将并行计算发挥地更加淋淋尽致。在main()函数中,为了完成多线程计算,读完24帧输入帧后才开始编码的原因也基于此。

 

        为了理清x265中的并行处理机制,首先给出了如下图的并行处理函数关系图:

 

 

 

        经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main()函数主要调用了encoder_open()函数、encoder_headers()函数、encoder_encode()函数与encoder_close()函数。其中:

(1)encoder_encode()函数调用了encode()函数,而encode()函数中调用了startCompressFrame()函数,在startCompressFrame()函数中,采用m_enable.trigger完成了触发线程的功能;

(2)encoder_open()函数调用了encoder_create()函数,在encoder_create()函数中等待线程的初始化并进入threadMain()函数中等待线程的触发,线程一旦触发则调用compressFrame函数进行进一步地编码工作。

        这两步的协调工作完美地成就了多线程的实现。为了进一步分析HEVC的并行处理机制,接下来首先分析视频编码的并行处理相关技术,然后依次分析该函数关系图中较为重要的startCompressFrame()函数、encoder_create()函数以及threadMain()函数。

 

1、并行处理技术

 

        并行处理一般指许多指令得以同时进行的处理模式,通常分为两种:功能并行和数据并行。

(1)功能并行是指将应用程序划分成互相独立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间可以并行地执行,这种并行方式也称为流水线型并行,它将各个独立的模块划分给不同的运算单元,各个模块之间通过流的方式来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最终再将各个单元串接在一起。功能并行充分利用了时间上的并行性来获得加速的效果,比较适合于硬件实现。功能并行的缺点是很明显的,a、由于分配给不同运算单元的功能模块是不同的,因此很容易产生载荷失衡问题;b、功能并行还需要在不同运算单元间进行数据通信,当数据量较大时,需要花费额外的资源来进行存储;c、另外,功能并行的扩展性较差。

(2)数据并行是将数据信息划分为相互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交给不同的运算单元来执行,从而实现并行处理。在这种方式下,不同运算单元上执行的程序是相同的,而且处理的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信息,因此不需要进行运算单元间的通信;数据并行也具有较好的扩展性,易于软件实现。

 

        HEVC/H.265提供了适用于进行数据并行处理的结构单元,如片和Tile,在不同的片和Tile中,数据信息是相互独立的,这样有利于将其分配给不同的运算单元来处理;对于小于片和Tile的划分单元,HEVC支持波前并行处理(Wavefront Parallel Processing, WPP),这是对于相互具有依赖关系的图像单元进行数据并行处理的方法。在HEVC中,并行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基于Tile的并行和波前并行两种。在进行基于Tile的并行时,由于Tile的相互独立性,不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在进行波前并行处理时,数据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2、startCompressFrame()函数的分析

 

        startCompressFrame()函数的主要功能就是触发线程,对应的代码分析如下:

 

[cpp] view plaincopy

  1. /*=============================================================*/  
  2. /* 
  3.  ====== Analysed by: RuiDong Fang  
  4.  ====== Csdn Blog:   http://blog.csdn.net/frd2009041510  
  5.  ====== Date:        2016.04.15 
  6.  ====== Funtion:     startCompressFrame()函数,触发线程。 
  7.  */  
  8. /*=============================================================*/  
  9. bool FrameEncoder::startCompressFrame(Frame* curFrame)  
  10. {  
  11.     m_slicetypeWaitTime = x265_mdate() - m_prevOutputTime;  
  12.     m_frame = curFrame;  
  13.     m_param = curFrame->m_param;  
  14.     m_sliceType = curFrame->m_lowres.sliceType;  
  15.     curFrame->m_encData->m_frameEncoderID = m_jpId;  
  16.     curFrame->m_encData->m_jobProvider = this;  
  17.     curFrame->m_encData->m_slice->m_mref = m_mref;  
  18.   
  19.     if (!m_cuGeoms)  
  20.     {  
  21.         if (!initializeGeoms())  
  22.             return false;  
  23.     }  
  24.   
  25.     m_enable.trigger(); //触发线程,下一步将会进入threadMain()函数中  
  26.     return true;  
  27. }  

 

 

 

3、encoder_create()函数的分析

 

        encoder_create()函数的主要功能是检测线程池、可用的线程数目等等,若线程使用的条件符合则调用threadMain()函数,对应的代码分析如下:

 

[cpp] view plaincopy

  1. void Encoder::create()  
  2. {  
  3.     if (!primitives.pu[0].sad)  
  4.     {  
  5.         // this should be an impossible condition when using our public API, and indicates a serious bug.  
  6.         x265_log(m_param, X265_LOG_ERROR, "Primitives must be initialized before encoder is created\n");  
  7.         abort();  
  8.     }  
  9.   
  10.     x265_param* p = m_param;  
  11.   
  12.     int rows = (p->sourceHeight + p->maxCUSize - 1) >> g_log2Size[p->maxCUSize];  
  13.     int cols = (p->sourceWidth  + p->maxCUSize - 1) >> g_log2Size[p->maxCUSize];  
  14.   
  15.     // Do not allow WPP if only one row or fewer than 3 columns, it is pointless and unstable  
  16.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不进行WPP  
  17.     if (rows == 1 || cols < 3)  
  18.     {  
  19.         x265_log(p, X265_LOG_WARNING, "Too few rows/columns, --wpp disabled\n");  
  20.         p->bEnableWavefront = 0;  
  21.     }  
  22.   
  23.     bool allowPools = !p->numaPools || strcmp(p->numaPools, "none");  
  24.   
  25.     // Trim the thread pool if --wpp, --pme, and --pmode are disabled  
  26.     //如果--wpp, --pme, and --pmode不使能,清理线程池  
  27.     if (!p->bEnableWavefront && !p->bDistributeModeAnalysis && !p->bDistributeMotionEstimation && !p->lookaheadSlices)  
  28.         allowPools = false;  
  29.   
  30.     //根据核数检测线程的数目  
  31.     if (!p->frameNumThreads)  
  32.     {  
  33.         // auto-detect frame threads  
  34.         int cpuCount = ThreadPool::getCpuCount();  
  35.         if (!p->bEnableWavefront)  
  36.             p->frameNumThreads = X265_MIN3(cpuCount, (rows + 1) / 2, X265_MAX_FRAME_THREADS);  
  37.         else if (cpuCount >= 32)  
  38.             p->frameNumThreads = (p->sourceHeight > 2000) ? 8 : 6; // dual-socket 10-core IvyBridge or higher  
  39.         else if (cpuCount >= 16)  
  40.             p->frameNumThreads = 5; // 8 HT cores, or dual socket  
  41.         else if (cpuCount >= 8)  
  42.             p->frameNumThreads = 3; // 4 HT cores  
  43.         else if (cpuCount >= 4)  
  44.             p->frameNumThreads = 2; // Dual or Quad core  
  45.         else  
  46.             p->frameNumThreads = 1;  
  47.     }  
  48.   
  49.     m_numPools = 0;  
  50.     if (allowPools)  
  51.         m_threadPool = ThreadPool::allocThreadPools(p, m_numPools);  
  52.   
  53.     if (!m_numPools)  
  54.     {  
  55.         // issue warnings if any of these features were requested  
  56.         if (p->bEnableWavefront)  
  57.             x265_log(p, X265_LOG_WARNING, "No thread pool allocated, --wpp disabled\n");  
  58.         if (p->bDistributeMotionEstimation)  
  59.             x265_log(p, X265_LOG_WARNING, "No thread pool allocated, --pme disabled\n");  
  60.         if (p->bDistributeModeAnalysis)  
  61.             x265_log(p, X265_LOG_WARNING, "No thread pool allocated, --pmode disabled\n");  
  62.         if (p->lookaheadSlices)  
  63.             x265_log(p, X265_LOG_WARNING, "No thread pool allocated, --lookahead-slices disabled\n");  
  64.   
  65.         // disable all pool features if the thread pool is disabled or unusable.  
  66.         p->bEnableWavefront = p->bDistributeModeAnalysis = p->bDistributeMotionEstimation = p->lookaheadSlices = 0;  
  67.     }  
  68.   
  69.     if (!p->bEnableWavefront && p->rc.vbvBufferSize)  
  70.     {  
  71.         x265_log(p, X265_LOG_ERROR, "VBV requires wavefront parallelism\n");  
  72.         m_aborted = true;  
  73.     }  
  74.   
  75.     char buf[128];  
  76.     int len = 0;  
  77.     if (p->bEnableWavefront)  
  78.         len += sprintf(buf + len, "wpp(%d rows)", rows);  
  79.     if (p->bDistributeModeAnalysis)  
  80.         len += sprintf(buf + len, "%spmode", len ? "+" : "");  
  81.     if (p->bDistributeMotionEstimation)  
  82.         len += sprintf(buf + len, "%spme ", len ? "+" : "");  
  83.     if (!len)  
  84.         strcpy(buf, "none");  
  85.   
  86.     x265_log(p, X265_LOG_INFO, "frame threads / pool features       : %d / %s\n", p->frameNumThreads, buf);  
  87.   
  88.     for (int i = 0; i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i++)  
  89.     {  
  90.         m_frameEncoder[i] = new FrameEncoder;  
  91.         m_frameEncoder[i]->m_nalList.m_annexB = !!m_param->bAnnexB;  
  92.     }  
  93.   
  94.     if (m_numPools)  
  95.     {  
  96.         for (int i = 0; i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i++)  
  97.         {  
  98.             int pool = i % m_numPools;  
  99.             m_frameEncoder[i]->m_pool = &m_threadPool[pool];  
  100.             m_frameEncoder[i]->m_jpId = m_threadPool[pool].m_numProviders++;  
  101.             m_threadPool[pool].m_jpTable[m_frameEncoder[i]->m_jpId] = m_frameEncoder[i];  
  102.         }  
  103.         for (int i = 0; i < m_numPools; i++)  
  104.             m_threadPool[i].start();  
  105.     }  
  106.     else  
  107.     {  
  108.         /* CU stats and noise-reduction buffers are indexed by jpId, so it cannot be left as -1 */  
  109.         for (int i = 0; i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i++)  
  110.             m_frameEncoder[i]->m_jpId = 0;  
  111.     }  
  112.   
  113.     if (!m_scalingList.init())  
  114.     {  
  115.         x265_log(m_param, X265_LOG_ERROR, "Unable to allocate scaling list arrays\n");  
  116.         m_aborted = true;  
  117.     }  
  118.     else if (!m_param->scalingLists || !strcmp(m_param->scalingLists, "off"))  
  119.         m_scalingList.m_bEnabled = false;  
  120.     else if (!strcmp(m_param->scalingLists, "default"))  
  121.         m_scalingList.setDefaultScalingList();  
  122.     else if (m_scalingList.parseScalingList(m_param->scalingLists))  
  123.         m_aborted = true;  
  124.     m_scalingList.setupQuantMatrices();  
  125.   
  126.     m_lookahead = new Lookahead(m_param, m_threadPool);  
  127.     if (m_numPools)  
  128.     {  
  129.         m_lookahead->m_jpId = m_threadPool[0].m_numProviders++;  
  130.         m_threadPool[0].m_jpTable[m_lookahead->m_jpId] = m_lookahead;  
  131.     }  
  132.   
  133.     m_dpb = new DPB(m_param);  
  134.     m_rateControl = new RateControl(*m_param);  
  135.   
  136.     initVPS(&m_vps);  
  137.     initSPS(&m_sps);  
  138.     initPPS(&m_pps);  
  139.   
  140.     int numRows = (m_param->sourceHeight + g_maxCUSize - 1) / g_maxCUSize;  
  141.     int numCols = (m_param->sourceWidth  + g_maxCUSize - 1) / g_maxCUSize;  
  142.     for (int i = 0; i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i++)  
  143.     {  
  144.         if (!m_frameEncoder[i]->init(this, numRows, numCols))  
  145.         {  
  146.             x265_log(m_param, X265_LOG_ERROR, "Unable to initialize frame encoder, aborting\n");  
  147.             m_aborted = true;  
  148.         }  
  149.     }  
  150.   
  151.     for (int i = 0; i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i++)  
  152.     {  
  153.         m_frameEncoder[i]->start();  
  154.         m_frameEncoder[i]->m_done.wait(); /* wait for thread to initialize */    //========调用threadMain()  
  155.     }  
  156.   
  157.     if (m_param->bEmitHRDSEI)  
  158.         m_rateControl->initHRD(m_sps);  
  159.     if (!m_rateControl->init(m_sps))  
  160.         m_aborted = true;  
  161.     if (!m_lookahead->create())  
  162.         m_aborted = true;  
  163.   
  164.     if (m_param->analysisMode)  
  165.     {  
  166.         const char* name = m_param->analysisFileName;  
  167.         if (!name)  
  168.             name = defaultAnalysisFileName;  
  169.         const char* mode = m_param->analysisMode == X265_ANALYSIS_LOAD ? "rb" : "wb";  
  170.         m_analysisFile = fopen(name, mode);  
  171.         if (!m_analysisFile)  
  172.         {  
  173.             x265_log(NULL, X265_LOG_ERROR, "Analysis load/save: failed to open file %s\n", name);  
  174.             m_aborted = true;  
  175.         }  
  176.     }  
  177.   
  178.     m_bZeroLatency = !m_param->bframes && !m_param->lookaheadDepth && m_param->frameNumThreads == 1;  
  179.   
  180.     m_aborted |= parseLambdaFile(m_param);  
  181.   
  182.     m_encodeStartTime = x265_mdate();  
  183.   
  184.     m_nalList.m_annexB = !!m_param->bAnnexB;  
  185. }  

 

 

 

4、threadMain()函数的分析

 

        threadMain()函数相当于线程函数的main()函数,其主要功能就是在完成线程触发后等待处理,在此处,调用了compressFrame()函数。

 

        对应的代码分析如下:

[cpp] view plaincopy

  1. void FrameEncoder::threadMain()  
  2. {  
  3.     THREAD_NAME("Frame", m_jpId);  
  4.   
  5.     if (m_pool) //若线程池不为空  
  6.     {  
  7.         m_pool->setCurrentThreadAffinity();  //设置当前线程  
  8.   
  9.         /* the first FE on each NUMA node is responsible for allocating thread 
  10.          * local data for all worker threads in that pool. If WPP is disabled, then 
  11.          * each FE also needs a TLD instance */  
  12.         if (!m_jpId)  
  13.         {  
  14.             int numTLD = m_pool->m_numWorkers;  
  15.             if (!m_param->bEnableWavefront)  
  16.                 numTLD += m_pool->m_numProviders;  
  17.   
  18.             m_tld = new ThreadLocalData[numTLD];  
  19.             for (int i = 0; i < numTLD; i++)  
  20.             {  
  21.                 m_tld[i].analysis.initSearch(*m_param, m_top->m_scalingList);  
  22.                 m_tld[i].analysis.create(m_tld);  
  23.             }  
  24.   
  25.             for (int i = 0; i < m_pool->m_numProviders; i++)  
  26.             {  
  27.                 if (m_pool->m_jpTable[i]->m_isFrameEncoder) /* ugh; over-allocation and other issues here */  
  28.                 {  
  29.                     FrameEncoder *peer = dynamic_cast<FrameEncoder*>(m_pool->m_jpTable[i]);  
  30.                     peer->m_tld = m_tld;  
  31.                 }  
  32.             }  
  33.         }  
  34.   
  35.         if (m_param->bEnableWavefront)  
  36.             m_localTldIdx = -1; // cause exception if used  
  37.         else  
  38.             m_localTldIdx = m_pool->m_numWorkers + m_jpId;  
  39.     }  
  40.     else    //若线程池为空,则WPP  
  41.     {  
  42.         m_tld = new ThreadLocalData;  
  43.         m_tld->analysis.initSearch(*m_param, m_top->m_scalingList);  
  44.         m_tld->analysis.create(NULL);  
  45.         m_localTldIdx = 0;  
  46.     }  
  47.   
  48.     m_done.trigger();     /* signal that thread is initialized */ //线程已经触发  
  49.     m_enable.wait();      /* Encoder::encode() triggers this event */   //等待处理  
  50.   
  51.     while (m_threadActive)  
  52.     {  
  53.         compressFrame();    //=====================调用compressFrame()  
  54.         m_done.trigger(); /* FrameEncoder::getEncodedPicture() blocks for this event */  
  55.         m_enable.wait();  
  56.     }  
  57. }  
  58. 一、X265的编码主函数
    int Encoder::encode(const x265_picture* pic_in, x265_picture* pic_out)
    过程为:
    1. 先将输入图像x265_picture* pic_in中的数据复制到内部帧结构Frame *inFrame,计算好其它帧信息
    2. 调用m_lookahead->addPicture(*inFrame, sliceType)将当前帧送入lookahead队列,唤醒一个工作线程来处理,在lookahead满后,会将处理完的miniGOP放入output队列,等待getDecidedPicture取出。如果输入帧为NULL,结果编码结束了,则通过调用m_lookahead->flush()来让lookahead处理完剩下的帧,输出miniGOP到output队列。
    3. 选择当前的并行帧编码单元FrameEncoder,并调用curEncoder->getEncodedPicture(m_nalList)取它已经在编码的帧数据。如果有已经在编码的帧,会等待其编码结束得到数据,再输出编码数据;如果没有在编码的帧,返回NULL
    4. 调用frameEnc = m_lookahead->getDecidedPicture()取出下一帧待编码帧。
    5. 调用curEncoder->startCompressFrame(frameEnc)让并行编码器进行编码,此函数将帧数据送入FrameEncoder 后就返回到调用者流程,FrameEncoder 的后台线程会负责编码。FrameEncoder 在编码过程中会根据是否使用了WPP来决定是否唤醒工作线程来调用processRow处理一行


    二、线程数目

    1. FrameEncoder 个数

            if (!p->bEnableWavefront)
                p->frameNumThreads = X265_MIN3(cpuCount, (rows + 1) / 2, X265_MAX_FRAME_THREADS);
            else if (cpuCount >= 32)
                p->frameNumThreads = (p->sourceHeight > 2000) ? 8 : 6; // dual-socket 10-core IvyBridge or higher
            else if (cpuCount >= 16)
                p->frameNumThreads = 5; // 8 HT cores, or dual socket
            else if (cpuCount >= 8)
                p->frameNumThreads = 3; // 4 HT cores
            else if (cpuCount >= 4)
                p->frameNumThreads = 2; // Dual or Quad core
            else
                p->frameNumThreads = 1;

    2. ThreadPool个数

        for (int i = 0; i < numNumaNodes + 1; i++)
        {
            if (threadsPerPool[i])
                numPools += (threadsPerPool[i] + MAX_POOL_THREADS - 1) / MAX_POOL_THREADS;
        }//即线程池个数为CPU个数

        if (numPools > p->frameNumThreads)
        { 
            numPools = X265_MAX(p->frameNumThreads / 2, 1);
        }//且最大为FrameEncoder 个数的一半

     

    3. 线程池中的JobProvider个数

      int maxProviders = (p->frameNumThreads + numPools - 1) / numPools + 1; /* +1 is Lookahead, always assigned to threadpool 0 */

    因为JobProvider只有两种FrameEncoder(派生自WaveFront )和Lookahead。Lookahead只在Encoder中有一个。

    (p->frameNumThreads + numPools - 1) / numPools的意思是将FrameEncoder 平均分到numPools中,平分后的个数(可能某些pool会少1个)

    因此,JobProvider个数就是平分的FrameEncoder 个数+Lookahead

     

    4. 线程池中的线程数

    int numThreads = X265_MIN(MAX_POOL_THREADS, threadsPerPool[node]);

    就是CPU核心数

     


    三、总结:
    1. 编码器中有FrameEncoder个数的后台线程在等待并行编码,这些后台线程每次编码一帧。在编码一帧过程中,会根据WPP设置决定是否调用工作线程来一起处理一行。在编码每行过程中,再在不同的环节通过联合任务的方式来使用其它线程一起对帧数据分成并行单元编码。
    2. lookahead没有后台线程,encode会随时唤醒工作线程来进行lookahead处理

  • 0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TortoiseSVN软件简介 版本控制是管理信息修改的艺术,它一直是程序员最重要的工具,程序员经常会花时间作出小的修改,然后又在某一天取消了这些修改,想象一下一个开发者并行工作的团队 - 或许是同时工作在同一个文件!- 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个好的系统需要管理潜在的混乱。 什么是 TortoiseSVN? TortoiseSVN 是 Subversion 版本控制系统的一个免费开源客户端,可以超越时间的管理文件和目录。文件保存在央版本库,除了能记住文件和目录的每次修改以外,版本库非常像普通的文件服务器。你可以将文件恢复到过去的版本,并且可以通过检查历史知道数据做了哪些修改,谁做的修改。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将 Subversion 和版本控制系统看作一种“时间机器”。 某些版本控制系统也是软件配置管理(SCM)系统,这种系统经过精巧的设计,专门用来管理源代码树,并且具备许多与软件开发有关的特性 - 比如,对编程语言的支持,或者提供程序构建工具。不过 Subversion 并不是这样的系统;它是一个通用系统,可以管理任何类型的文件集,包括源代码。 TortoiseSVN 的历史 在2002年,Tim Kemp 发现 Subversion 是一个很好的版本控制系统,但是没有好的图形化客户端,创建一个作为 Windows 外壳集成的 Subversion 客户端的创意来自 TortoiseCVS,一个非常类似的 CVS 客户端。 Tim 学习了 TortoiseCVS 的源代码,将其作为 TortoiseSVN 的基础,然后开始这个项目,注册了域名 tortoisesvn.org,并将源代码提交到网上。此时 Stefan Küng 正在寻找一个好的免费版本控制系统,他发现了 Subversion 和 TortoiseSVN,由于 TortoiseSVN 还不能够使用,他加入了这个项目并开始编程。很快他便重写了大多数代码,并且开始添加命令和特性,此时,最初的代码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随着 Subversion 越来越稳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 TortoiseSVN 作为他们的 Subversion 客户端。用户群增长迅速(每天都持续增长)。Lübbe Onken 提供了许多漂亮图标和 TortoiseSVN 的 logo,细心照料网站并且管理翻译。 TortoiseSVN 的特性 是什么让 TortoiseSVN 成为一个好的 Subversion 客户端?下面是一个简短的特性列表。 外壳集成 TortoiseSVN 与Windows 外壳(例如资源管理器)无缝集成,你可以保持在熟悉的工具上工作,不需要在每次使用版本控制功能时切换应用程序。 并且你不一定必须使用 Windows 资源管理器,TortoiseSVN 的右键菜单可以工作在其他文件管理器,以及文件/打开对话框等标准的 Windows 应用程序。你必须牢记,TortoiseSVN 是有意作为 Windows 资源管理器的扩展开发,因此在其他程序可能集成的并不完整,例如重载图标可能不会显示。 重载图标 每个版本控制的文件和目录的状态使用小的重载图标表示,可以让你立刻看出工作副本的状态。 Subversion 命令的简便访问   所有的 Subversion 命令存在于资源管理器的右键菜单,TortoiseSVN 在那里添加子菜单。   因为 TortoiseSVN 是一个 Subversion 客户端,我们也很愿意为你展示一些 Subversion 本身的特性:   目录版本控制   CVS 只能追踪单个文件的历史,但是 Subversion 实现了一个“虚拟”文件系统,可以追踪整个目录树的修改,文件和目录都是版本控制的,结果就是可以在客户端对文件和目录执行移动和复制命令。   原子提交   提交要么完全进入版本库,要么一点都没有,这允许开发者以一个逻辑块提交修改。   版本控制的元数据   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组附加的“属性”,你可以发明和保存任意的键/值对,属性是版本控制的,就像文件内容。   可选的网络层   Subversion 在版本库访问方面有一个抽象概念,利于人们去实现新的网络机制,Subversion 的“高级”服务器是 Apache 网络服务器的一个模块,使用 HTTP 的变种协议 WebDAV/DeltaV 通讯,这给了 Subversion 在稳定性和交互性方面很大的好处,可以直接使用服务器的特性,例如认证、授权、传输压缩和版本库浏览等等。也有一个轻型的,单独运行的 Subversion 服务器,这个服务器使用自己的协议,可以轻松的用 SSH 封装。   一致的数据处理   Subversi
本书共16章,分为4篇,详细讲解了使用各种软件和平台进行音、视频多媒体编程的技术,以案例为对象展示实现过程、分析技术难点。主要内容包括软件Visual C++2005的开发技术、DirectSound开发音频、DirectShow/VFW开发视频、MMX/SSE进行多媒体汇编编程、DM642 DSP进行音视频算法优化和主流视频算法MPEG-4/H.264的编码原理及工程实践。本书系统地介绍Visual C++ 2005进行流媒体编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采用案例为主的叙述方式,将大量的技术理论融入具体的案例剖析。采用的案例均来源于作者实际开发工作,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读者在开发进行参考或直接应用。 第1篇 开发基础 1 第1章 数字音视频开发技术基础 3 1.1 数字音视频基本概念 4 1.1.1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 4 1.1.2 各种数字音频文件格式基础 4 1.1.3 视频的相关基础概念 8 1.1.4 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 8 1.2 数字音视频数据的编解码技术 10 1.2.1 音频数据的编解码 11 1.2.2 视频数据的编解码 13 1.2.3 音视频编码的相关标准 13 1.3 音视频处理平台的选择 15 1.3.1 个人多媒体计算机 15 1.3.2 嵌入式处理器ARM 16 1.3.3 数字媒体处理器DSP 16 1.4 音视频开发的典型应用 16 1.4.1 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 16 1.4.2 公共领域的音视频应用 18 1.5 常用音视频开发工具 21 1.5.1 DirectSound音频开发 21 1.5.2 DirectShow视频开发 21 1.5.3 DSP CCS算法开发 22 1.6 本章小结 23 第2章 Visual C++ 2005开发基础 25 2.1 Visual C++ 2005新增特性 26 2.1.1 句柄(Handles) 26 2.1.2 类型的声明 26 2.1.3 对代码编辑的改进 27 2.2 VC能做的事情 27 2.2.1 生成传统的控制台应用程序 27 2.2.2 生成基于MFC的应用程序 32 2.2.3 生成静态链接库 40 2.2.4 生成动态链接库 41 2.3 利用向导完成基本开发 46 2.3.1 生成应用程序 46 2.3.2 生成应用库LIB/DLL 53 2.4 MFC编程基础 56 2.4.1 Windows消息与事件 56 2.4.2 消息与事件的响应 63 2.4.3 常用消息 66 2.5 基于对话框的编程 68 2.5.1 创建和编辑对话框 68 2.5.2 对话框种类 75 2.6 常用控件使用技巧 79 2.6.1 按钮类控件的使用 80 2.6.2 文本可编辑类控件的使用 81 2.6.3 静态类控件的使用 82 2.6.4 其他控件 83 2.7 Visual 2005开发技术资源 84 2.7.1 MSDN在线帮助 84 2.7.2 丰富的网络资源 86 2.8 Visual 2005开发的常见问题 86 2.8.1 如何使用volatile和const_cast 86 2.8.2 如何构造unicode版本的程序 87 2.8.3 如何使用.def文件 87 2.8.4 如何正确编写Win32 DLL 87 2.8.5 如何编写和使用资源DLL 88 2.8.6 如何实现对话框的数据交换 88 2.9 本章小结 89 第2篇 音频开发 91 第3章 DirectSound开发基础 93 3.1 Microsoft DirectSound SDK 94 3.1.1 比较DirectSound与DirectMusic 94 3.1.2 DirectSound SDK能做什么 95 3.1.3 如何获取DirectSound SDK 96 3.1.4 DirectSound SDK的基本结构 98 3.1.5 Directsound SDK安装 100 3.1.6 选择最适合用户的DirectSound SDK 100 3.1.7 用DirectSound进行编程的必要步骤 102 3.2 DirectSound的详细使用方法 103 3.2.1 DirectSound设备对象 104 3.2.2 DirectSound缓冲区对象 107 3.2.3 使用WAV数据 114 3.2.4 使用音效 116 3.3 开发环境配置 118 3.3.1 Visual C++基本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2 DirectSound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3 DirectSound Filter开发环境配置 121 3.4 调试音频处理程序 125 3.4.1 Visual C++调试器 125 3.4.2 DirectSound常用的调试技术 128 3.5 DirectSound开发的常见问题 130 3.6 本章小结 131 第4章 打造自己的音频播放器 133 4.1 系统设计和分析 134 4.2 缓冲区和通知基础 135 4.2.1 缓冲区的概念 135 4.2.2 缓冲区的通知 136 4.3 播放文件 137 4.3.1 创建DirectSound对象 137 4.3.2 创建播放缓冲区 138 4.3.3 调用方法播放声音 145 4.3.4 结束播放 146 4.4 系统效果演示 146 4.4.1 新建基于对话框的程序框架 147 4.4.2 添加控件及变量 147 4.4.3 封装CDirectSound类实现DirectSound声音播放 148 4.4.4 与对话框界面相关操作实现 156 4.4.5 程序运行结果 159 4.5 DirectSound开发常见问题 160 4.6 本章小结 161 第5章 语音3D特效器制作 163 5.1 系统设计和分析 164 5.2 DirectSound 3D缓冲区 164 5.2.1 获取3D缓冲区对象 165 5.2.2 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166 5.2.3 处理模式 167 5.2.4 声音圆锥 167 5.3 DirectSound 3D虚拟听众 168 5.3.1 获得3D听众 168 5.3.2 听众的空间参数 169 5.3.3 距离因子与Doppler效应 171 5.3.4 滚降因子与延迟设置 173 5.4 系统效果演示 174 5.4.1 具体的实现步骤 174 5.4.2 程序的实现代码 176 5.4.3 程序运行结果 186 5.5 DirectSound 3D开发常见问题 187 5.6 本章小结 188 第6章 对拾音设备录制自己的语音文件 189 6.1 系统分析和设计 190 6.2 管理捕获缓冲区 191 6.2.1 创建捕获缓冲区 191 6.2.2 启动缓冲区 197 6.2.3 封锁缓冲区 197 6.2.4 解锁缓冲区 198 6.2.5 止捕获 199 6.3 系统效果演示 199 6.3.1 声音类的封装 199 6.3.2 声音管理函数的实现 202 6.3.3 程序运行结果 214 6.4 DirectSound录制语音文件开发常见问题 215 6.5 本章小结 216 第3篇 视频开发 217 第7章 DirectShow开发基础 219 7.1 Microsoft DirectShow SDK 220 7.1.1 DirectX及成员组成 220 7.1.2 DirectShow SDK能做什么 221 7.1.3 如何获取DirectShow SDK 221 7.1.4 安装Direshow SDK 222 7.2 开发环境配置 224 7.2.1 生成DirectShow SDK开发库 224 7.2.2 Visual C++开发环境配置 229 7.2.3 常见问题解析集锦 232 7.3 DirectShow SDK基本架构 234 7.3.1 DirectShow SDK总体架构 234 7.3.2 DirectShow SDK简单应用程序案例 236 7.3.3 滤波器链表Filer Graph及各种组件 244 7.3.4 构建滤波器链表(Building Filer Graph) 252 7.3.5 滤波器链表的数据流动Data Flow 257 7.3.6 DirectShow的事件通知机制 261 7.3.7 常用DirectShow SDK接口 267 7.4 DirectShow SDK常用开发案例 267 7.4.1 通用开发流程 268 7.4.2 系统初始化 268 7.4.3 媒体播放方法 268 7.4.4 消息处理方法 270 7.4.5 视频采集技术 271 7.4.6 音频采集案例 282 7.5 本章小结 293 第8章 打造自己的媒体播放器 295 8.1 系统分析与设计 296 8.1.1 FilterGraph结构设计 297 8.1.2 GraphEdit模拟实现 297 8.1.3 界面设计 299 8.2 实现媒体控制类 307 8.2.1 CDXGraph类初始化 308 8.2.2 创建Graph滤波器链表 309 8.2.3 图像窗口设计 311 8.2.4 媒体播放控制 312 8.2.5 全屏显示及抓图存盘实现 315 8.3 实现一个简单的媒体播放器 317 8.4 升级你的播放器 321 8.4.1 添加控制功能 321 8.4.2 添加拖放功能 325 8.4.3 添加音量调节功能 326 8.4.4 添加欢迎背景图片 328 8.5 系统效果展示 328 8.6 如何播放更多的文件格式 329 8.7 本章小结 330 第9章 自制DV实现视频采集 331 9.1 系统分析与设计 332 9.1.1 采集设备的枚举 332 9.1.2 使用Capture Graph Builder 335 9.1.3 采集参数的设置 336 9.2 使用经典采集技术实现视频捕获 338 9.2.1 GraphEdit模拟实现 338 9.2.2 视频捕获类CCaptureClass的实现 340 9.2.3 界面设计 345 9.3 使用VMR技术实现视频图像捕获 350 9.3.1 VMR技术基础 350 9.3.2 GraphEdit模拟实现视频捕获预览 350 9.3.3 视频图像捕获类CVMR_Capture的实现 353 9.3.4 界面设计 361 9.4 系统效果演示 366 9.4.1 实例一 系统效果演示 367 9.4.2 实例二 系统效果演示 368 9.5 本章小结 369 第10章 VFW技术实现视频处理通用平台 371 10.1 VFW开发技术流程分析 372 10.1.1 技术概述 372 10.1.2 VFW采集开发流程图 373 10.2 使用VFW实现视频捕获和预览 373 10.2.1 建立单文档应用程序 373 10.2.2 创建视频窗口 375 10.2.3 设计回调函数 376 10.2.4 视频图像显示设置 378 10.2.5 捕获预览视频 379 10.2.6 配置视频格式及图像参数 381 10.3 使用系统插件实现视频编解码 382 10.3.1 使用系统视频编解码插件 383 10.3.2 视频编码码流写AVI文件 385 10.3.3 关闭平台 387 10.4 使用XviD CODEC算法实现视频编解码 388 10.4.1 生成XviD算法静态库(编译过程) 388 10.4.2 实现XviD CODEC视频编码算法函数 389 10.4.3 实现XviD CODEC视频解码算法函数 393 10.4.4 使用XviD CODEC编解码算法 395 10.5 平台应用效果展示 398 10.6 本章小结 399 第4篇 编解码技术 401 第11章 纵览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403 11.1 数字音视频基础 404 11.2 音视频编解码及方法 406 11.2.1 音频编码方法 406 11.2.2 视频编码方法 410 11.3 编解码技术标准 417 11.3.1 静态图像编码标准 418 11.3.2 MPEG-4/H.264视频算法 424 11.3.3 AVS国产视频编码标准 430 11.4 编解码产业及发展 431 11.4.1 编解码资源一览 431 11.4.2 编解码发展前景 432 11.5 本章小结 433 第12章 使用MMX/SSE 2进行多媒体编程 435 12.1 MMX/SSE 2技术基础 436 12.2 MMX/SSE 2指令剖析 439 12.2.1 MMX媒体扩展指令 439 12.2.2 MMX程序设计 444 12.2.3 SSE/SSE 2媒体扩展指令 455 12.2.4 SSE程序设计详细解析 457 12.3 使用MMX/SSE 2进行音视频开发 463 12.3.1 开发前技术准备 464 12.3.2 MMX/SSE 2视频编解码编程 465 12.3.3 使用VC调试MMX/SSE 2程序 470 12.4 MMX/SSE 2开发常见问题 472 12.4.1 制订计划 472 12.4.2 哪部分代码可使用MMX技术改进 473 12.4.3 代码是浮点型还是整型 473 12.4.4 EMMS准则 474 12.4.5 CPUID的检测MMX技术的用法 474 12.4.6 数据对齐 474 12.4.7 数据安排 475 12.4.8 应用程序最后的调整 476 12.5 本章小结 476 第13章 用DM642实现视频编解码技术 477 13.1 数字媒体处理器TMS320DM642DSP概述 478 13.2 DSP软件开发环境CCS 481 13.2.1 安装CCS 481 13.2.2 CCS主要部件 482 13.2.3 使用CCS优化工具实现算法优化 488 13.3 用C语言进行视频算法框架编程 492 13.3.1 C编程规则和参考 492 13.3.2 DSP关键字与CMD文件使用 493 13.3.3 算法系统资源剖析 495 13.4 DM642实现视频算法优化 497 13.4.1 并行算法指令和建立软件流水 497 13.4.2 使用intrinsic指令完成核心模块的优化 499 13.4.3 使用DSP线性汇编优化核心模块 500 13.4.4 使用Cache技术实现算法优化 507 13.4.5 使用乒乓式EDMA实现算法优化 508 13.5 DM642优化视频算法常见问题 513 13.6 本章小结 518 第14章 XviD CODEC实现MPEG-4编解码 519 14.1 MPEG-4编解码概述 520 14.1.1 基于对象的MPEG-4视频编码 520 14.1.2 XviD格式文件播放 520 14.2 XviD CODEC编解码分析 521 14.2.1 MPEG-4编解码设计与剖析 521 14.2.2 MMX/SSE 2实现XviD CODEC 549 14.2.3 DM642下XviD CODEC优化 553 14.3 运行XviD CODEC系统 559 14.3.1 YUV原始视频数据及其显示 559 14.3.2 VC平台下编译和运行XviD CODEC 559 14.3.3 CODEC在DSP下软仿真和硬仿真 562 14.4 系统效果展示 562 14.5 本章小结 563 第15章 X264实现H.264/AVC视频编码 565 15.1 H.264/AVC编码概要 566 15.1.1 开源代码工程管理软件 566 15.1.2 获取开源算法工程 566 15.1.3 H.264/AVC新特性 567 15.2 X264视频编码分析 568 15.2.1 H.264/AVC关键技术要点 569 15.2.2 X264视频编码设计与剖析 577 15.2.3 X264核心模块MMX/DSP汇编优化 599 15.3 运行X264编码系统 606 15.3.1 VC平台下编译和运行X264 606 15.3.2 JM验证X264码流 610 15.3.3 ffmpeg的H.264视频解码 611 15.4 系统效果展示 611 15.4.1 X264实现H.264/AVC视频编码 611 15.4.2 ffmpeg-h264-vc工程实现H.264视频解码 612 15.5 本章小结 613 第16章 打造自己的DVR监控系统 615 16.1 DVR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616 16.1.1 监控系统分类 616 16.1.2 监控系统组成 617 16.1.3 基于压缩板卡的SDK软件开发包 619 16.2 DVR监控系统主界面软件设计 621 16.2.1 对话框应用程序开发 621 16.2.2 位图按钮设计 622 16.3 模拟DVR视频采集 636 16.3.1 基于DirectShow的视频采集回放 636 16.3.2 基于DirectShow的影音文件回放 638 16.4 系统效果展示 643 16.5 本章小结 644 附录A 旧版VC升级到VC 2005程序安全的10点注意事项 645 附录B 开发常见问题 (附源码) 由于文件过大所以本文件采用分卷压缩的,需要安装好压,并下载完全部压缩分卷。共12个分卷
本书共16章,分为4篇,详细讲解了使用各种软件和平台进行音、视频多媒体编程的技术,以案例为对象展示实现过程、分析技术难点。主要内容包括软件Visual C++2005的开发技术、DirectSound开发音频、DirectShow/VFW开发视频、MMX/SSE进行多媒体汇编编程、DM642 DSP进行音视频算法优化和主流视频算法MPEG-4/H.264的编码原理及工程实践。本书系统地介绍Visual C++ 2005进行流媒体编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采用案例为主的叙述方式,将大量的技术理论融入具体的案例剖析。采用的案例均来源于作者实际开发工作,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读者在开发进行参考或直接应用。 第1篇 开发基础 1 第1章 数字音视频开发技术基础 3 1.1 数字音视频基本概念 4 1.1.1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 4 1.1.2 各种数字音频文件格式基础 4 1.1.3 视频的相关基础概念 8 1.1.4 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 8 1.2 数字音视频数据的编解码技术 10 1.2.1 音频数据的编解码 11 1.2.2 视频数据的编解码 13 1.2.3 音视频编码的相关标准 13 1.3 音视频处理平台的选择 15 1.3.1 个人多媒体计算机 15 1.3.2 嵌入式处理器ARM 16 1.3.3 数字媒体处理器DSP 16 1.4 音视频开发的典型应用 16 1.4.1 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 16 1.4.2 公共领域的音视频应用 18 1.5 常用音视频开发工具 21 1.5.1 DirectSound音频开发 21 1.5.2 DirectShow视频开发 21 1.5.3 DSP CCS算法开发 22 1.6 本章小结 23 第2章 Visual C++ 2005开发基础 25 2.1 Visual C++ 2005新增特性 26 2.1.1 句柄(Handles) 26 2.1.2 类型的声明 26 2.1.3 对代码编辑的改进 27 2.2 VC能做的事情 27 2.2.1 生成传统的控制台应用程序 27 2.2.2 生成基于MFC的应用程序 32 2.2.3 生成静态链接库 40 2.2.4 生成动态链接库 41 2.3 利用向导完成基本开发 46 2.3.1 生成应用程序 46 2.3.2 生成应用库LIB/DLL 53 2.4 MFC编程基础 56 2.4.1 Windows消息与事件 56 2.4.2 消息与事件的响应 63 2.4.3 常用消息 66 2.5 基于对话框的编程 68 2.5.1 创建和编辑对话框 68 2.5.2 对话框种类 75 2.6 常用控件使用技巧 79 2.6.1 按钮类控件的使用 80 2.6.2 文本可编辑类控件的使用 81 2.6.3 静态类控件的使用 82 2.6.4 其他控件 83 2.7 Visual 2005开发技术资源 84 2.7.1 MSDN在线帮助 84 2.7.2 丰富的网络资源 86 2.8 Visual 2005开发的常见问题 86 2.8.1 如何使用volatile和const_cast 86 2.8.2 如何构造unicode版本的程序 87 2.8.3 如何使用.def文件 87 2.8.4 如何正确编写Win32 DLL 87 2.8.5 如何编写和使用资源DLL 88 2.8.6 如何实现对话框的数据交换 88 2.9 本章小结 89 第2篇 音频开发 91 第3章 DirectSound开发基础 93 3.1 Microsoft DirectSound SDK 94 3.1.1 比较DirectSound与DirectMusic 94 3.1.2 DirectSound SDK能做什么 95 3.1.3 如何获取DirectSound SDK 96 3.1.4 DirectSound SDK的基本结构 98 3.1.5 Directsound SDK安装 100 3.1.6 选择最适合用户的DirectSound SDK 100 3.1.7 用DirectSound进行编程的必要步骤 102 3.2 DirectSound的详细使用方法 103 3.2.1 DirectSound设备对象 104 3.2.2 DirectSound缓冲区对象 107 3.2.3 使用WAV数据 114 3.2.4 使用音效 116 3.3 开发环境配置 118 3.3.1 Visual C++基本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2 DirectSound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3 DirectSound Filter开发环境配置 121 3.4 调试音频处理程序 125 3.4.1 Visual C++调试器 125 3.4.2 DirectSound常用的调试技术 128 3.5 DirectSound开发的常见问题 130 3.6 本章小结 131 第4章 打造自己的音频播放器 133 4.1 系统设计和分析 134 4.2 缓冲区和通知基础 135 4.2.1 缓冲区的概念 135 4.2.2 缓冲区的通知 136 4.3 播放文件 137 4.3.1 创建DirectSound对象 137 4.3.2 创建播放缓冲区 138 4.3.3 调用方法播放声音 145 4.3.4 结束播放 146 4.4 系统效果演示 146 4.4.1 新建基于对话框的程序框架 147 4.4.2 添加控件及变量 147 4.4.3 封装CDirectSound类实现DirectSound声音播放 148 4.4.4 与对话框界面相关操作实现 156 4.4.5 程序运行结果 159 4.5 DirectSound开发常见问题 160 4.6 本章小结 161 第5章 语音3D特效器制作 163 5.1 系统设计和分析 164 5.2 DirectSound 3D缓冲区 164 5.2.1 获取3D缓冲区对象 165 5.2.2 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166 5.2.3 处理模式 167 5.2.4 声音圆锥 167 5.3 DirectSound 3D虚拟听众 168 5.3.1 获得3D听众 168 5.3.2 听众的空间参数 169 5.3.3 距离因子与Doppler效应 171 5.3.4 滚降因子与延迟设置 173 5.4 系统效果演示 174 5.4.1 具体的实现步骤 174 5.4.2 程序的实现代码 176 5.4.3 程序运行结果 186 5.5 DirectSound 3D开发常见问题 187 5.6 本章小结 188 第6章 对拾音设备录制自己的语音文件 189 6.1 系统分析和设计 190 6.2 管理捕获缓冲区 191 6.2.1 创建捕获缓冲区 191 6.2.2 启动缓冲区 197 6.2.3 封锁缓冲区 197 6.2.4 解锁缓冲区 198 6.2.5 止捕获 199 6.3 系统效果演示 199 6.3.1 声音类的封装 199 6.3.2 声音管理函数的实现 202 6.3.3 程序运行结果 214 6.4 DirectSound录制语音文件开发常见问题 215 6.5 本章小结 216 第3篇 视频开发 217 第7章 DirectShow开发基础 219 7.1 Microsoft DirectShow SDK 220 7.1.1 DirectX及成员组成 220 7.1.2 DirectShow SDK能做什么 221 7.1.3 如何获取DirectShow SDK 221 7.1.4 安装Direshow SDK 222 7.2 开发环境配置 224 7.2.1 生成DirectShow SDK开发库 224 7.2.2 Visual C++开发环境配置 229 7.2.3 常见问题解析集锦 232 7.3 DirectShow SDK基本架构 234 7.3.1 DirectShow SDK总体架构 234 7.3.2 DirectShow SDK简单应用程序案例 236 7.3.3 滤波器链表Filer Graph及各种组件 244 7.3.4 构建滤波器链表(Building Filer Graph) 252 7.3.5 滤波器链表的数据流动Data Flow 257 7.3.6 DirectShow的事件通知机制 261 7.3.7 常用DirectShow SDK接口 267 7.4 DirectShow SDK常用开发案例 267 7.4.1 通用开发流程 268 7.4.2 系统初始化 268 7.4.3 媒体播放方法 268 7.4.4 消息处理方法 270 7.4.5 视频采集技术 271 7.4.6 音频采集案例 282 7.5 本章小结 293 第8章 打造自己的媒体播放器 295 8.1 系统分析与设计 296 8.1.1 FilterGraph结构设计 297 8.1.2 GraphEdit模拟实现 297 8.1.3 界面设计 299 8.2 实现媒体控制类 307 8.2.1 CDXGraph类初始化 308 8.2.2 创建Graph滤波器链表 309 8.2.3 图像窗口设计 311 8.2.4 媒体播放控制 312 8.2.5 全屏显示及抓图存盘实现 315 8.3 实现一个简单的媒体播放器 317 8.4 升级你的播放器 321 8.4.1 添加控制功能 321 8.4.2 添加拖放功能 325 8.4.3 添加音量调节功能 326 8.4.4 添加欢迎背景图片 328 8.5 系统效果展示 328 8.6 如何播放更多的文件格式 329 8.7 本章小结 330 第9章 自制DV实现视频采集 331 9.1 系统分析与设计 332 9.1.1 采集设备的枚举 332 9.1.2 使用Capture Graph Builder 335 9.1.3 采集参数的设置 336 9.2 使用经典采集技术实现视频捕获 338 9.2.1 GraphEdit模拟实现 338 9.2.2 视频捕获类CCaptureClass的实现 340 9.2.3 界面设计 345 9.3 使用VMR技术实现视频图像捕获 350 9.3.1 VMR技术基础 350 9.3.2 GraphEdit模拟实现视频捕获预览 350 9.3.3 视频图像捕获类CVMR_Capture的实现 353 9.3.4 界面设计 361 9.4 系统效果演示 366 9.4.1 实例一 系统效果演示 367 9.4.2 实例二 系统效果演示 368 9.5 本章小结 369 第10章 VFW技术实现视频处理通用平台 371 10.1 VFW开发技术流程分析 372 10.1.1 技术概述 372 10.1.2 VFW采集开发流程图 373 10.2 使用VFW实现视频捕获和预览 373 10.2.1 建立单文档应用程序 373 10.2.2 创建视频窗口 375 10.2.3 设计回调函数 376 10.2.4 视频图像显示设置 378 10.2.5 捕获预览视频 379 10.2.6 配置视频格式及图像参数 381 10.3 使用系统插件实现视频编解码 382 10.3.1 使用系统视频编解码插件 383 10.3.2 视频编码码流写AVI文件 385 10.3.3 关闭平台 387 10.4 使用XviD CODEC算法实现视频编解码 388 10.4.1 生成XviD算法静态库(编译过程) 388 10.4.2 实现XviD CODEC视频编码算法函数 389 10.4.3 实现XviD CODEC视频解码算法函数 393 10.4.4 使用XviD CODEC编解码算法 395 10.5 平台应用效果展示 398 10.6 本章小结 399 第4篇 编解码技术 401 第11章 纵览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403 11.1 数字音视频基础 404 11.2 音视频编解码及方法 406 11.2.1 音频编码方法 406 11.2.2 视频编码方法 410 11.3 编解码技术标准 417 11.3.1 静态图像编码标准 418 11.3.2 MPEG-4/H.264视频算法 424 11.3.3 AVS国产视频编码标准 430 11.4 编解码产业及发展 431 11.4.1 编解码资源一览 431 11.4.2 编解码发展前景 432 11.5 本章小结 433 第12章 使用MMX/SSE 2进行多媒体编程 435 12.1 MMX/SSE 2技术基础 436 12.2 MMX/SSE 2指令剖析 439 12.2.1 MMX媒体扩展指令 439 12.2.2 MMX程序设计 444 12.2.3 SSE/SSE 2媒体扩展指令 455 12.2.4 SSE程序设计详细解析 457 12.3 使用MMX/SSE 2进行音视频开发 463 12.3.1 开发前技术准备 464 12.3.2 MMX/SSE 2视频编解码编程 465 12.3.3 使用VC调试MMX/SSE 2程序 470 12.4 MMX/SSE 2开发常见问题 472 12.4.1 制订计划 472 12.4.2 哪部分代码可使用MMX技术改进 473 12.4.3 代码是浮点型还是整型 473 12.4.4 EMMS准则 474 12.4.5 CPUID的检测MMX技术的用法 474 12.4.6 数据对齐 474 12.4.7 数据安排 475 12.4.8 应用程序最后的调整 476 12.5 本章小结 476 第13章 用DM642实现视频编解码技术 477 13.1 数字媒体处理器TMS320DM642DSP概述 478 13.2 DSP软件开发环境CCS 481 13.2.1 安装CCS 481 13.2.2 CCS主要部件 482 13.2.3 使用CCS优化工具实现算法优化 488 13.3 用C语言进行视频算法框架编程 492 13.3.1 C编程规则和参考 492 13.3.2 DSP关键字与CMD文件使用 493 13.3.3 算法系统资源剖析 495 13.4 DM642实现视频算法优化 497 13.4.1 并行算法指令和建立软件流水 497 13.4.2 使用intrinsic指令完成核心模块的优化 499 13.4.3 使用DSP线性汇编优化核心模块 500 13.4.4 使用Cache技术实现算法优化 507 13.4.5 使用乒乓式EDMA实现算法优化 508 13.5 DM642优化视频算法常见问题 513 13.6 本章小结 518 第14章 XviD CODEC实现MPEG-4编解码 519 14.1 MPEG-4编解码概述 520 14.1.1 基于对象的MPEG-4视频编码 520 14.1.2 XviD格式文件播放 520 14.2 XviD CODEC编解码分析 521 14.2.1 MPEG-4编解码设计与剖析 521 14.2.2 MMX/SSE 2实现XviD CODEC 549 14.2.3 DM642下XviD CODEC优化 553 14.3 运行XviD CODEC系统 559 14.3.1 YUV原始视频数据及其显示 559 14.3.2 VC平台下编译和运行XviD CODEC 559 14.3.3 CODEC在DSP下软仿真和硬仿真 562 14.4 系统效果展示 562 14.5 本章小结 563 第15章 X264实现H.264/AVC视频编码 565 15.1 H.264/AVC编码概要 566 15.1.1 开源代码工程管理软件 566 15.1.2 获取开源算法工程 566 15.1.3 H.264/AVC新特性 567 15.2 X264视频编码分析 568 15.2.1 H.264/AVC关键技术要点 569 15.2.2 X264视频编码设计与剖析 577 15.2.3 X264核心模块MMX/DSP汇编优化 599 15.3 运行X264编码系统 606 15.3.1 VC平台下编译和运行X264 606 15.3.2 JM验证X264码流 610 15.3.3 ffmpeg的H.264视频解码 611 15.4 系统效果展示 611 15.4.1 X264实现H.264/AVC视频编码 611 15.4.2 ffmpeg-h264-vc工程实现H.264视频解码 612 15.5 本章小结 613 第16章 打造自己的DVR监控系统 615 16.1 DVR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 616 16.1.1 监控系统分类 616 16.1.2 监控系统组成 617 16.1.3 基于压缩板卡的SDK软件开发包 619 16.2 DVR监控系统主界面软件设计 621 16.2.1 对话框应用程序开发 621 16.2.2 位图按钮设计 622 16.3 模拟DVR视频采集 636 16.3.1 基于DirectShow的视频采集回放 636 16.3.2 基于DirectShow的影音文件回放 638 16.4 系统效果展示 643 16.5 本章小结 644 附录A 旧版VC升级到VC 2005程序安全的10点注意事项 645 附录B 开发常见问题 (附源码) 因先前网友反映先前版本(11分卷版)分卷数量太多导致解压经常出错,因本人上传权限为100MB,先已重新压缩上传为2分卷版,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 本下载链接为分卷2,总共两个分卷 分卷1地址为: http://download.csdn.net/detail/a7952113/4785478 本分卷由2345好压(Haozip)生成,请使用2345好压来解压。 2345好压下载地址:http://www.haozip.com/ 分卷文件共有以下2个: Visual.Cpp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及工程实践.haozip01.zip Visual.Cpp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及工程实践.haozip02.zip
1. 设计目的、意义(功能描述)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也称统计模拟方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被提出的一种以概率统计理论为指导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数值计算方法。本次大作业主要是对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并行处理,通过OpenMP、MPI、.NET、Java、Win32API等一系列并行技术和并行机制对该算法进行并行处理,从而也进一步熟悉了蒙特·卡罗方法的串行算法和并行算法,实现了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出半径为1单位的球体的体积,体会到了并行技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2. 方案分析(解决方案)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是指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解决很多计算问题的方法。球的体积可以估算为:位于点模型内随机点个数与全体随机点个数的比值乘以包围盒的体积算的。 3. 设计分析 3.1 串行算法设计 假定球体用B表示,半径r=1单位,B1是包含B的参考立方体(在本例是边长为2的正方体),在B1产生N个均匀分布的伪随机点。对每个随机点检测其是否在B内,假设位于B内的随机点个数为N(in)(<=N),应用蒙特卡洛算法,则B的体积为 V=V1(N(in)/N) 其V1是B1的体积。如果产生足够多的随机点,理论上可以获得任意逼近精度。 算法描述如下: BEGIN N=_MAX; FOR I=0;I<_MAX;I++ X=RANDOM(); Y=RANDOM(); Z=RANDOM(); IF (X*X+Y*Y+Z*Z)<=1 COUNT++; END IF; END FOR; BULK=V1*(COUNT/_MAX); END; 本算法主要是在参考立方体的选取上和定义的_MAX的值对结果影响较大,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数。 3.2 并行算法设计 对FOR循环进行划分使用两个处理器完成计算。例如对一个长为n的序列,首先划分得到两个长为n/2的序列,将其交给两个处理器分别处理;而后进一步划分得到四个长为n/4的序列,再分别交给四个处理器处理;如此递归下去最终得到结果。当然这是理想的划分情况,如果划分步骤不能达到平均分配的目的,那么结果的效率会相对较差。 伪代码如下: BEGIN N=_MAX; FOR1 I=0;I<_MAX/2;I++ X1=RANDOM(); Y1=RANDOM(); Z1=RANDOM(); IF (X1*X1+Y1*Y1+Z1*Z1)<=1 COUNT1++; END IF; END FOR1; FOR2 I=_MAX/2+1;I<_MAX;I++ X2=RANDOM(); Y2=RANDOM(); Z2=RANDOM(); IF (X2*X2+Y2*Y2+Z2*Z2)<=1 COUNT2++; END IF; END FOR2; BULK=V1*((COUNT1+ COUNT2)/_MAX); END; 3.3 理论加速比分析 实验大量数据所产生的加速比比小量数据所产生的加速比要体现得更明显,并且数据生成的并行加速比随着处理器核的增加而增加。设处理器个数为p,数据量为n,由于正常情况下该快速排序算法的复杂度为O(nlogn),并行处理的时间复杂度为O(klogk),其k=n/p,所以并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p)log(n/p)),理论加速比为nlogn/((n/p)log(n/p))=p+logp. 4. 功能模块实现与最终结果分析 4.1 基于OpenMP的并行算法实现 4.1.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利用了OpenMP里面的#omp parallel sections将对两个for循环用两个线程并行化执行,以多线程方式并行运行程序,并行的算法步骤如下: (1)初始化_max = 10000000; (2)创建两个线程; (3)由OpenMP编译指导语句控制产生并行执行代码区段; (4)将数据存放到tianqing_count; (5)各线程调用算法得出结果; 并行算法的部分代码如下: #pragma omp parallel for private(tianqing_x,tianqing_y,tianqing_z) reduction(+:tianqing_count2) for (tianqing_i = 0; tianqing_i<tianqing_max; tianqing_i++) { tianqing_x = rand(); tianqing_x = tianqing_x / 32767; tianqing_y = rand(); tianqing_y = tianqing_y / 32767; tianqing_z = rand(); tianqing_z = tianqing_z / 32767; if ((tianqing_x*tianqing_x + tianqing_y*tianqing_y + tianqing_z*tianqing_z) work1.pSumto(b, 0, MAXN - 1)); Thread newthread1 = new Thread(thread1); 创建Work类的对象work2; ThreadStart thread2 = new ThreadStart(() => work2.pSumto(c, 0, MAXN - 1)); Thread newthread2 = new Thread(thread2); stopwatch.Start(); 启动线程1和线程2; 等待进程结束; stopwatch.Stop(); 得到结果; 4.5.2 实验加速比分析 实验创建了两个线程,通过多次测试,得出实验结果:由上面的理论加速比分析可知,当线程数为2时,理论加速比为2+log2=3.但由于实际操作硬件设备以及内存分配的影响,实验加速比达不到理论值3.实验加速比在2.6~2.7左右。 4.6 并行计算技术在实际系统的应用 4.6.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该飞机订票系统主要实现了对机票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的功能。在系统实现了对机票信息的增删改查,考虑到查询的方便性,对机票按照航班号进行排序,而此排序方法用并行快速排序运用进来。利用OpenMP的并行技术,对机票信息按顺序排列好,并分析了实验过程的加速比。 4.6.2 实验加速比分析 实验创建了两个线程,通过多次测试,得出实验结果:当数据量比较大时,加速比理论在1.9左右。数据量较大时体现出来的加速比更准确。由上面的理论加速比分析可知,当线程数为2时,理论加速比为2+log2=3.但由于实际操作硬件设备以及内存分配的影响,实验加速比达不到理论值3.实验加速比在2.2~2.4左右。 5. 设计体会 虽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这份报告花了我好几天的时间,从开始的搭建并行计算平台到最后的程序运行成功可以说是对我的一个锻炼。每一次的遇到问题与每一次的解决问题都是一个成长。每一次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从我们上并行计算课我懂得了很多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知识,这些可能对于我们这个专业以后都是没有机会接触的,所以我觉得选择了并行计算与多核多线程技术这门课是非常正确的。对OpenMP、MPI、WIN32API、Java、.NET的并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搭建MPI并行程序这块,学习的知识尤为增加,这些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学习学会的。 这次的大作业虽然是对以前实验的整合,但它加深了我对并行计算的印象,也使我对并行计算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学习并行计算的历程不会因为完成本次大作业而停止,我们是为了用知识武装大脑而学习,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的生活,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能够完成规模更大的程序。
本书共16章,分为4篇,详细讲解了使用各种软件和平台进行音、视频多媒体编程的技术,以案例为对象展示实现过程、分析技术难点。主要内容包括软件Visual C++2005的开发技术、DirectSound开发音频、DirectShow/VFW开发视频、MMX/SSE进行多媒体汇编编程、DM642 DSP进行音视频算法优化和主流视频算法MPEG-4/H.264的编码原理及工程实践。本书系统地介绍Visual C++ 2005进行流媒体编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采用案例为主的叙述方式,将大量的技术理论融入具体的案例剖析。采用的案例均来源于作者实际开发工作,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读者在开发进行参考或直接应用。 第1篇 开发基础 1 第1章 数字音视频开发技术基础 3 1.1 数字音视频基本概念 4 1.1.1 数字音频技术基础 4 1.1.2 各种数字音频文件格式基础 4 1.1.3 视频的相关基础概念 8 1.1.4 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 8 1.2 数字音视频数据的编解码技术 10 1.2.1 音频数据的编解码 11 1.2.2 视频数据的编解码 13 1.2.3 音视频编码的相关标准 13 1.3 音视频处理平台的选择 15 1.3.1 个人多媒体计算机 15 1.3.2 嵌入式处理器ARM 16 1.3.3 数字媒体处理器DSP 16 1.4 音视频开发的典型应用 16 1.4.1 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 16 1.4.2 公共领域的音视频应用 18 1.5 常用音视频开发工具 21 1.5.1 DirectSound音频开发 21 1.5.2 DirectShow视频开发 21 1.5.3 DSP CCS算法开发 22 1.6 本章小结 23 第2章 Visual C++ 2005开发基础 25 2.1 Visual C++ 2005新增特性 26 2.1.1 句柄(Handles) 26 2.1.2 类型的声明 26 2.1.3 对代码编辑的改进 27 2.2 VC能做的事情 27 2.2.1 生成传统的控制台应用程序 27 2.2.2 生成基于MFC的应用程序 32 2.2.3 生成静态链接库 40 2.2.4 生成动态链接库 41 2.3 利用向导完成基本开发 46 2.3.1 生成应用程序 46 2.3.2 生成应用库LIB/DLL 53 2.4 MFC编程基础 56 2.4.1 Windows消息与事件 56 2.4.2 消息与事件的响应 63 2.4.3 常用消息 66 2.5 基于对话框的编程 68 2.5.1 创建和编辑对话框 68 2.5.2 对话框种类 75 2.6 常用控件使用技巧 79 2.6.1 按钮类控件的使用 80 2.6.2 文本可编辑类控件的使用 81 2.6.3 静态类控件的使用 82 2.6.4 其他控件 83 2.7 Visual 2005开发技术资源 84 2.7.1 MSDN在线帮助 84 2.7.2 丰富的网络资源 86 2.8 Visual 2005开发的常见问题 86 2.8.1 如何使用volatile和const_cast 86 2.8.2 如何构造unicode版本的程序 87 2.8.3 如何使用.def文件 87 2.8.4 如何正确编写Win32 DLL 87 2.8.5 如何编写和使用资源DLL 88 2.8.6 如何实现对话框的数据交换 88 2.9 本章小结 89 第2篇 音频开发 91 第3章 DirectSound开发基础 93 3.1 Microsoft DirectSound SDK 94 3.1.1 比较DirectSound与DirectMusic 94 3.1.2 DirectSound SDK能做什么 95 3.1.3 如何获取DirectSound SDK 96 3.1.4 DirectSound SDK的基本结构 98 3.1.5 Directsound SDK安装 100 3.1.6 选择最适合用户的DirectSound SDK 100 3.1.7 用DirectSound进行编程的必要步骤 102 3.2 DirectSound的详细使用方法 103 3.2.1 DirectSound设备对象 104 3.2.2 DirectSound缓冲区对象 107 3.2.3 使用WAV数据 114 3.2.4 使用音效 116 3.3 开发环境配置 118 3.3.1 Visual C++基本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2 DirectSound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配置 119 3.3.3
Oracle9i初始化参数文说明 Blank_trimming: 说明: 如果值为TRUE, 即使源长度比目标长度 (SQL92 兼容) 更长, 也允许分配数据。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serializable: 说明: 确定查询是否获取表级的读取锁, 以防止在包含该查询的事务处理被提交之前更新任何对象读取。这种操作模式提供可重复的读取, 并确保在同一事务处理种对相同数据的两次查询看到的是相同的值。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row_locking: 说明: 指定在表已更新或正在更新时是否获取行锁。如果设置为 ALWAYS, 只有在表被更新后才获取行锁。如果设置为 INTENT, 只有行锁将用于SELECT FOR UPDATE, 但在更新时将获取表锁。 值范围: ALWAYS | DEFAULT | INTENT 默认值: ALWAYS shared_servers 说明 : 指定在启动例程后, 要为共享服务器环境创建的服务器进程的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1 circuits: 说明 : 指定可用于入站和出站网络会话的虚拟电路总数。 该参数是构成某个例程的总 SGA 要求的若干参数之一。 默认值 : 派生: SESSIONS 参数的值 (如果正在使用共享服务器体系结构); 否则为 0。 Mts_multiple_listeners: 说明: 指定多个监听程序的地址是分别指定的, 还是用一个 ADDRESS_LIST 字符串指定。如果该值为 TRUE, MTS_LISTENER_ADDRESS 参数可被指定为: (ADDRESS_LIST=(ADDRESS=(PROTOCOL=tcp)(PORT=5000)(HOST=zeus)) (ADDRESS=(PROTOCOL=decnet)(OBJECT=outa)(NODE=zeus)) 此参数在 8.1.3 版已废弃。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mts_servers: 说明 : 指定在启动例程后, 要为共享服务器环境创建的服务器进程的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1 mts_service: 说明 : 一个共享服务器参数, 用于指定已在调度程序上注册, 用来建立数据库连接的唯一服务名。如果要在没有调度程序的情况下仍能连接到数据库, 请将该值设置为与例程名相同。此参数自 8.1.3 版起已废弃。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0 mts_sessions: 说明 : 指定允许的共享服务器体系结构用户会话的总数。设置此参数可为专用服务器保留一些用户会话。 值范围: 0 到 SESSIONS - 5 默认值 : 派生: MTS_CIRCUITS 和 SESSIONS - 5 两者的较小值 shared_server_sessions: 说明 : 指定允许的共享服务器体系结构用户会话的总数。设置此参数可为专用服务器保留一些用户会话。 值范围: 0 到 SESSIONS - 5 默认值 : 派生: MTS_CIRCUITS 和 SESSIONS - 5 两者的较小值 mts_max_dispatchers 说明 : 指定在一个共享服务器环境可同时运行的调度程序进程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如果已配置了调度程序, 则默认值为大于 5 的任何数目或配置的调度程序的数目 mts_max_servers: 说明 : 指定在一个共享服务器环境可同时运行的共享服务器进程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20 dispatchers: 说明 : 为设置使用共享服务器的共享环境而设置调度程序的数量和类型。可以为该参数指定几个选项。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Oracle8i 管理员指南”和“Oracle Net Administrator's Guide”。这是字符串值的一个示例: '(PROTOCOL=TCP)(DISPATCHERS=3)'。 值范围: 参数的有效指定值。 默认值 : NULL max_shared_servers: 说明 : 指定在一个共享服务器环境可同时运行的共享服务器进程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20 mts_circuits: 说明 : 指定可用于入站和出站网络会话的虚拟电路总数。 该参数是构成某个例程的总 SGA 要求的若干参数之一。 默认值 : 派生: SESSIONS 参数的值 (如果正在使用共享服务器体系结构); 否则为 0。 Mts_listener_address: 说明 : 指定共享服务器的监听程序配置。监听程序进程需要一个监听地址, 以便处理系统所用的各个网络协议的连接请求。 除非 MTS_MULTIPLE_LISTENERS=TRUE, 否则每个条目都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相邻值。此参数自 8.1.3 版起已废弃 语法 : (ADDRESS=(PROTOCOL=tcp)(HOST=myhost)(PORT=7002)) 默认值 : NULL mts_dispatchers: 说明 : 为设置使用共享服务器的共享环境而设置调度程序的数量和类型。可以为该参数指定几个选项。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Oracle8i 管理员指南”和“Oracle Net Administrator's Guide”。这是字符串值的一个示例: '(PROTOCOL=TCP)(DISPATCHERS=3)'。 值范围: 参数的有效指定值。 默认值 : NULL max_dispatchers: 说明 : 指定在一个共享服务器环境可同时运行的调度程序进程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 如果已配置了调度程序, 则默认值为大于 5 的任何数目或配置的调度程序的数目 nls_nchar_conv_excp: 说明: (如果值为 TRUE) 当在隐式转换丢失数据时返回错误的参数。 值范围: FALSE | TRUE 默认值: TRUE nls_numeric_characters: 说明: 指定将用作组分隔符和小数位的字符。组分隔符就是用来分隔整数位组 (如千, 百万等等) 的字符。小数分隔符用来将一个数字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隔开。其格式是 <decimal_character><group_separator>。 值范围: 任何单字节字符, '+', '-', '<', '>' 除外。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sort: 说明: 指定 ORDER BY 查询的比较顺序。对于二进制排序, ORDER BY 查询的比较顺序是以数值为基础的。对于语言排序, 则需要进行全表扫描, 以便将数据按照所定义的语言排序进行整理。 值范围: BINARY 或有效的语言定义名。 默认值: 从 NLS_LANGUAGE 获得 nls_territory: 说明: 为以下各项指定命名约定, 包括日期和星期的编号, 默认日期格式, 默认小数点字符和组分隔符, 以及默认的 ISO 和本地货币符号。可支持的区域包括美国, 法国和日本。有关所有区域的信息, 请参阅 Oracle8i 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 Guide。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地区名。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nls_timestamp_format: 说明: 与 NLS_TIME_FORMAT 相似, 只不过它设置的是 TIMESTAMP 数据类型的默认值, 该数据类型既存储YEAR, MONTH 和 DAY 这几个日期值, 也存储 HOUR, MINUTE 和 SECOND 这几个时间值。 语法: TIMESTAMP '1997-01-31 09:26:50.10' (将值存储为 11 个字节)。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time_format: 说明: 指定一个字符串值, 设置 TIME 数据类型的默认值, 该数据类型包含 HOUR, MINUTE 和 SECOND 这几个日期时间字段。 语法: TIME '09:26:50' (将值存储为 7 个字节)。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time_tz_format: 说明: 指定一对值 (UTC,TZD), 设置 TIME WITH TIME ZONE 数据类型的默认值, 该数据类型包含 HOUR, MINUTE, SECOND, TIMEZONE_HOUR 和 TIMEZONE_MINUTE 这几个日期时间字段。UTC 是世界时而 TZD 是当地时区。 语法: TIME '09:26:50.20+ 02:00' (将值存储为 9 个字节)。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length_semantics: 说明: 使用字节或码点语义来指定新列的创建, 如 char, varchar2, clob, nchar, nvarchar2, nclob 列。各种字符集对字符都有各自的定义。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使用同一字符集时, 应以该字符集所定义的字符来衡量字符串。现有的列将不受影响。 值范围: BYTE 或 CHAR。 默认值: nls_length_semantics 的数据库字符集的字符所使用的度量单位。BYTE。 nls_date_format: 说明: 指定与 TO_CHAR 和 TO_DATE 函数一同使用的默认日期格式。该参数的默认值由 NLS_TERRITORY 确定。该参数的值可以是包含在双引号内的任何有效的日期格式掩码。例如: ''MMM/DD/YYYY''。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日期格式掩码, 但不得超过一个固定长度。 默认值: 派生 nls_timestamp_tz_format: 说明: 与 NLS_TIME_TZ_FORMAT 相似, 其的一对值指定 TIMESTAMP 数据类型的默认值, 该类型除存储 YEAR, MONTH 和 DAY 日期值, HOUR, MINUTE 和 SECOND 时间值, 还存储 TIMEZONE_HOUR 和 TIMEZONE_MINUTE。 语法: TIMESTAMP '1997- 01- 31 09:26:50+ 02:00' (将值存储为 13 个字节)。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language: 说明: 指定数据库的默认语言, 该语言将用于消息, 日期和月份名, AD, BC, AM 和 PM 的符号, 以及默认的排序机制。可支持的语言包括英语, 法语和日语等等。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语言名。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nls_comp: 说明: 在 SQL 语句, 应避免使用繁琐的 NLS_SORT 进程。正常情况下, WHERE 子句进行的比较是二进制的, 但语言比较则需要 NLSSORT 函数。可以使用 NLS_COMP 指定必须根据NLS_SORT 会话参数进行语言比较。 值范围: Oracle8i 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 Guide 指定的任何有效的10 字节字符串。 默认值: BINARY nls_currency: 说明: 为 L 数字格式元素指定用作本地货币符号的字符串。该参数的默认值由 NLS_TERRITORY 确定。 值范围: Oracle8i National Language Support Guide 指定的任何有效的10 字节字符串。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date_language: 说明: 指定拼写日期名, 月名和日期缩写词 (AM, PM, AD, BC) 的语言。该参数的默认值是由 NLS_LANGUAGE指定的语言。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 NLS_LANGUAGE 值。 默认值: NLS_LANGUAGE 的值 nls_dual_currency: 说明: 用于覆盖 NLS_TERRITORY 定义的默认双重货币符号。如果不设置该参数, 就会使用默认的双重货币符号; 否则就会启动一个值为双重货币符号的新会话。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格式名。。 默认值: 双重货币符号 nls_iso_currency: 说明: 为 C 数字格式元素指定用作国际货币符号的字符串。该参数的默认值由 NLS_TERRITORY 确定。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 NLS_TERRITORY 值。 默认值: 从 NLS_TERRITORY 获得 nls_calendar: 说明: 指定 Oracle 使用哪种日历系统作为日期格式。例如, 如果 NLS_CALENDAR 设置为 'Japanese Imperial', 那么日期格式为 'E YY-MM-DD'。即: 如果日期是 1997 年 5 月 15 日, 那么 SYSDATE 显示为 'H 09-05-15'。 值范围: Arabic Hijrah, English Hijrah, Gregorian, Japanese Imperial, Persian, ROC Official (Republic of China) 和 Thai Buddha。 默认值: Gregorian plsql_native_c_compiler: 说明: 指定用于将生成的 C 文件编译为目标文件的 C 编译程序的完整路径名。此参数是可选的。随每个平台附带的特有的 make 文件包含此参数的默认值。如果为此参数指定了一个值, 则该值将覆盖 make 文件的默认值。 值范围: C 编译程序的完整路径。 默认值: 无 remote_dependencies_mode: 说明: 用于指定数据库为远程 PL/SQL 存储的过程处理被依赖对象的方式。如果设置为 TIMESTAMP, 只有在服务器与本地时间戳相匹配的情况下, 才能执行该过程。如果设置为 SIGNATURE, 在签名安全的情况下即可执行该过程。 值范围: TIMESTAMP | SIGNATURE 默认值: TIMESTAMP utl_file_dir: 说明: 允许数据库管理员指定 PL/SQL 文件 I/O 许可的目录。使用多个 UTL_FILE_DIR 参数即可指定多个目录。请注意所有用户均可读取或写入 UTL_FILE_DIR 参数指定的所有文件。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目录路径。 默认值: 无 plsql_v2_compatibility: 说明: 设置 PL/SQL 兼容级。如果设置为 FALSE, 将执行 PL/SQL V3 行为, 而不允许 V2 行为; 否则在运行 PL/SQL V3 时将接受某些 PL/SQL V2 行为。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plsql_native_make_utility: 说明: 指定 make 实用程序 (如 UNIX 的 make 或 gmake, 即 GNU make) 的完整路径名。要从生成的 C 源生成共享对象或 DLL, 需要使用 make 实用程序。 值范围: make 实用程序的完整路径名。 默认值: 无 plsql_native_library_dir: 说明: 由 PL/SQL 编译程序使用。它指定目录名, 其存储了本机编译程序生成的共享对象。 范围值: 目录名。 默认值: 无 plsql_compiler_flags: 说明: 由 PL/SQL 编译程序使用。它将编译程序标志列表指定为一个用逗号分隔的字符串列表。 值范围: native (PL/SQL 模块将按本机代码来编译。), interpreted (然后 PL/SQL 模块将被编译为 PL/SQL 字节代码格式), debug (PL/SQL 模块将用探测调试符号来编译), non_debug。 默认值: " interpreted, non_debug " plsql_native_linker: 说明: 此参数指定链接程序 (如: UNIX 的 ld, 或用于将目标文件链接到共享对象或 DLL 的 GNU ld) 的完整路径名。此参数是可选的。随每个平台附带的特有的 make 文件包含此参数的默认值。如果为此参数指定了一个值, 则该值将覆盖 make 文件的默认值。 值范围: 链接程序的完整路径名。 默认值: 无 plsql_native_make_file_name: 说明: 指定 make 文件的完整路径名。make 实用程序 (由 PLSQL_NATIVE_MAKE_UTILITY 指定) 使用此 make 文件生成共享对象或 DLL。每个平台附带有端口专用的 make 文件, 该文件包含使用 make 实用程序在该平台上生成 DLL 时要遵循的规则。 值范围: make 文件的完整路径名。 默认值: 无 plsql_v2_compatibility: 说明: 设置 PL/SQL 兼容级。如果设置为 FALSE, 将执行 PL/SQL V3 行为, 而不允许 V2 行为; 否则在运行 PL/SQL V3 时将接受某些 PL/SQL V2 行为。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remote_dependencies_mode: 说明: 用于指定数据库为远程 PL/SQL 存储的过程处理被依赖对象的方式。如果设置为 TIMESTAMP, 只有在服务器与本地时间戳相匹配的情况下, 才能执行该过程。如果设置为 SIGNATURE, 在签名安全的情况下即可执行该过程。 值范围: TIMESTAMP | SIGNATURE 默认值: TIMESTAMP shared_memory_address: 说明: SHARED_MEMORY_ADDRESS 和 HI_SHARED_MEMORY_ADDRESS 指定运行时 SGA 的起始地址。许多平台在链接时间指定 SGA 起始地址, 在这类平台上这些参数将被忽略。如果两个参数都设置为 0 或 NULL, 那么地址将根据平台而定。 值范围: 任何整数值。 默认值: 0 lock_sga: 说明: 用于将整个 SGA 锁定在物理内存。在不支持这种功能的平台上, 该值将被忽略。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hi_shared_memory_address: 说明: 指定系统全局区 (SGA) 的运行时起始地址。在指定 SGA 连接时起始地址的平台上, 该值被忽略。在 64 位平台上, 请使用该值来指定高 32 位和低 32 位。如果不指定该值, 默认值是平台指定的位置。 值范围: 任何整数值。 默认值: 0 pre_page_sga: 说明: 一个根据平台而定的参数, 如果该参数为 TRUE, 将把所有 SGA 页装载到内存, 以便使该例程迅速达到最佳性能状态。这将增加例程启动和用户登录的时间, 但在内存充足的系统上能减少缺页故障的出现。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sga_max_size: 说明: 指定例程存活期间所占用的系统全局区的最大大小。 值范围: 0 到各操作系统所允许的最大值。请注意, 由于该参数值的最小值在启动时已经调整完毕, 因而它无关紧要。 默认值: 如果未指定值, sga_max_size 的默认值将与启动时 SGA 的最初大小 (比如说 X) 相同。该大小取决于 SGA 各种池的大小, 如缓冲区高速缓存, 共享池, 大型池等。如果指定的值小于 X, 则所使用的 sga_max_size 的值将为 X。也就是说, 它是 X 与用户指定的 sga_max_size 值两者之间的较大值。 Fast_start_parallel_rollback: 说明: 执行并行回退时确定进程的最大数量。在多数事务处理的运行时间都较长的系统上, 该值很有用。 值范围: FALSE | LOW | HIGH 默认值: LOW (2 * CPU_COUNT) transaction_auditing: 说明: 确定事务处理层是否生成一个特殊的重做记录, 其包含用户登录名, 用户名, 会话 ID, 部分操作系统信息以及客户机信息。在使用某一重做日志分析工具时, 这些记录可能很有用。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transactions: 说明: 指定并行事务处理的最大数量。如果将该值设置得较大, 将增加 SGA 的大小, 并可增加例程启动过程分配的回退段的数量。默认值大于 SESSIONS, 以实现递归事务处理。 值范围: 一个数值。 默认值: 派生 (1.1 * SESSIONS) enqueue_resources: 说明: 入队可使并行进程能够共享资源。例如, Oracle 允许一个进程以共享模式锁定一个表, 以共享更新模式锁定另一个表。 值范围: 10 - 65535 (7.3) 或 10 - 无限制 (8.1)。 默认值: 派生 (该值大于 DML_LOCKS + 20 即已足够) dml_locks: 说明: 所有用户获取的表锁的最大数量。对每个表执行 DML 操作均需要一个 DML 锁。例如, 如果 3 个用户修改 2 个表, 就要求该值为 6。 值范围: 0 或 20 到无限制。 默认值: 4 * TRANSACTIONS (派生) hash_join_enabled: 说明: 如果设置为 TRUE, 优化程序将在计算最有效的联接方法时考虑散列联接。Oracle 建议数据仓库应用程序应使用 TRUE值。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optimizer_features_enable: 说明: 允许更改 init.ora 参数, 该参数控制着优化程序的行为。受此影响的参数包括 PUSH_JOIN_PREDICATE, FAST_FULL_SCAN_ENABLED, COMPLEX_VIEW_MERGING 和 B_TREE_BITMAP_PLANS。 值范围: 8.0.0; 8.0.3; 8.0.4; 8.1.3。 默认值: 8.0.0 query_rewrite_integrity: 说明: Oracle Server 执行的查询重写的程度。如果设置为 ENFORCED, Oracle 将保证其一致性和完整性。如果设置为 TRUSTED, 将使用明确声明的关系来允许重写。如果设置为 STALE_TOLERATED, 即使实体化视图与基础数据不一致, 也仍可以进行重写。 值范围: ENFORCED, TRUSTED, STALE_TOLERATED 默认值: ENFORCED query_rewrite_enabled 说明: 启用或禁用对实体化视图的查询重写。一个特定实体化视图只在如下条件下启用: 会话参数和单独实体化视图均已启用, 并且基于成本的优化已启用。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partition_view_enabled: 说明: 如果将 PARTITION_VIEW_ENABLED 设置为 TRUE, 该优化程序将剪除 (或跳过) 分区视图不必要的表访问。该参数还能更改基于成本的优化程序从基础表统计信息计算分区视图统计信息的方式。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optimizer_max_permutations: 说明: 对带有大量联接的查询进行语法分析时, 优化程序将会考虑限制表的交换数。这有助于确保对查询进行语法分析的时间保持在可接受的限制范围内, 但代价是无法找到最佳计划。如果该值小于 1000, 就应该可以确保每次查询的时间仅为几秒钟或更短。 值范围: 4-2^32 (~4.3 G)。 默认值: 80,000 optimizer_index_cost_adj: 说明: 在考虑太多或太少索引访问路径的情况下, 可以用来优化优化程序的性能。该值越低, 优化程序越容易选择一个索引。也就是说, 如果将该值设置为 50%, 索引访问路径的成本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半。 值范围: 1 -10000 默认值: 100 (一个索引访问路径的常规成本) star_transformation_enabled: 说明: 确定基于成本的查询转换是否将被应用到星型查询。如果设置为 TRUE, 优化程序将考虑将基于成本的转换应用于星型查询; 如果设置为 FALSE, 将不使用任何转换; 如果设置为 TEMP_DISABLE, 将考虑查询转换, 但不使用临时表。 值范围: TRUE | FALSE | TEMP_DISABLE 默认值: FALSE optimizer_mode: 说明: 指定优化程序的行为。如果设置为 RULE, 就会使用基于规则的优化程序, 除非查询含有提示。如果设置为 CHOOSE, 就会使用基于成本的优化程序, 除非语句的表不包含统计信息。ALL_ROWS 或 FIRST_ROWS 始终使用基于成本的优化程序。 值范围: RULE | CHOOSE | FIRST_ROWS | ALL_ROWS 默认值: CHOOSE optimizer_index_caching: 说明: 调整基于成本的优化程序的假定值, 即在缓冲区高速缓存期望用于嵌套循环联接的索引块的百分比。它将影响使用索引的嵌套循环联接的成本。将该参数设置为一个较高的值, 可以使嵌套循环联接相对于优化程序来说成本更低。 值范围: 0 - 100 %。 默认值: 0 job_queue_processes: 说明: 只用于复制环境。它指定每个例程的 SNP 作业队列进程的数量 (SNP0, ... SNP9, SNPA, ... SNPZ)。要自动更新表快照或执行由 DBMS_JOB 创建的请求, 请将该参数设置为 1 或更大的值。 值范围: 0 到 36 默认值: 0 max_transaction_branches: 说明: 控制分布式事务处理分支的数量。将 MAX_TRANSACTION_BRANCHES 设置为较低的值, 可以根据 MAX_TRANSACTION_BRANCHES * DISTRIBUTED_TRANSACTIONS * 72 字节, 略微减少共享池的空间量。此参数在 8.1.3 版已废弃。 值范围: 1 - 32 默认值: 8 compatible: 说明: 允许您使用一个新的发行版, 同时保证与先前版本的向后兼容性。 值范围: 默认为当前发行版。 默认值: 由发行版确定 archive_lag_target: 说明: 此参数与基于时间的线程高级功能相关联。 值范围: 0 或 [60, 7200] 的任意整数。 默认值: 0 为默认值, 此时将禁用基于时间的线程高级功能。否则, 值将代表秒数 aq_tm_processes: 说明: 如果大于零, 就会启用对队列消息的时间监视。该时间值可用于指定消息的延迟和失效属性 (用于应用程序的开发)。 值范围: 0 - 10 默认值: 0 tracefile_identifier: spfile: 说明: 指定当前使用的服务器参数文件的名称。 值范围: 静态参数 默认值: SPFILE 参数可在客户端 PFILE 定义, 以指明要使用的服务器参数文件的名称。服务器使用默认服务器参数文件时, SPFILE 的值要由服务器在内部设置。 Logmnr_max_persistent_sessions: Standby_file_management: Trace_enabled: Ifile: 说明: 用于在当前参数文件嵌入其他参数文件。您可以在一个参数文件的多个行上多次使用该参数, 但最多只能有三级嵌套。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参数文件名 (语法是 IFILE = parameter_file_name)。 默认值: NULL remote_listener: global_context_pool_size: 说明: 从 SGA 分配的用于存储和管理全局应用程序环境的内存量。 值范围: 任意整数值。 默认值: 1 M plsql_native_library_subdir_count: fixed_date: 说明: SYSDATE 返回的数据。对于必须始终返回固定日期而非系统日期的测试, 该值很有用。使用双引号或不使用引号。请勿使用单引号。 值范围: YYYY-MM-DD-HH24:MI:SS (或默认的 Oracle 日期格式)。 默认值: NULL db_name: 说明: 一个数据库标识符, 应与 CREATE DATABASE 语句指定的名称相对应。 值范围: 任何有效名称最多可有 8 个字符。 默认值: 无 (但应指定) cluster_database: cluster_interconnects: cluster_database_instances: sql_version: replication_dependency_tracking: 说明: 跟踪相关性对复制服务器以并行方式传播所作的更改至关重要。如果设置为 FALSE, 数据库上的读/写操作将运行得更快, 但无法为复制服务器产生并行传播的相关性信息。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即启用读/写相关性跟踪) remote_os_roles: 说明: 将 REMOTE_OS_ROLES 设置为 TRUE, 允许由远程客户机的操作系统来分配角色。如果设置为 FALSE, 则由远程客户机的数据库来识别和管理角色。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remote_os_authent: 说明: 将 REMOTE_OS_AUTHENT 设置为 TRUE, 允许使用 OS_AUTHENT_PREFIX 的值来验证远程客户机。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open_links: 说明: 指定在一次会话同时打开的与远程数据库的连接的最大数量。该值应等于或超过一个引用多个数据库的单个 SQL 语句引用的数据库的数量, 这样才能打开所有数据库以便执行该语句。 值范围: 0 - 255 (如果为 0, 不允许分布式事务处理)。 默认值: 4 open_links_per_instance: 说明: 指定 XA 应用程序可移植的打开连接的最大数量。XA 事务处理使用可移植的打开的连接, 以便在提交一个事务处理后能将这些连接高速缓存。如果创建连接的用户就是拥有事务处理的用户, 各事务处理则可共享连接。 值范围: 0 - UB4MAXVAL 默认值: 4 remote_login_passwordfile: 说明: 指定操作系统或一个文件是否检查具有权限的用户的口令。如果设置为 NONE, Oracle 将忽略口令文件。如果设置为 EXCLUSIVE, 将使用数据库的口令文件对每个具有权限的用户进行验证。如果设置为 SHARED, 多个数据库将共享 SYS 和 INTERNAL 口令文件用户。 值范围:NONE | SHARED | EXCLUSIVE 默认值: NONE hs_autoregister: 说明: 启用或禁用“异构服务 (HS)”代理的自动自注册。如果启用, 信息将被上载到数据字典, 以便在通过同一代理建立后续连接时降低开销。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global_names: 说明: 指定是否要求数据库链接与所连接的数据库同名。如果该值为 FALSE, 则不执行检查。要使分布式处理的命名约定一致, 请将该参数设置为 TRUE。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distributed_transactions: 说明: 一个数据库一次可参与的分布式事务处理的最大数量。如果由于网络故障异常频繁而减少该值, 将造成大量未决事务处理。 值范围: 0 - TRANSACTIONS 参数值。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commit_point_strength: 说明: 一个用于确定分布式事务处理提交点的位置的值。 值范围: 0 -255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db_domain: 说明: 指定数据库名的扩展名 (例如:US.ORACLE.COM) 为使一个域创建的数据库名唯一, 建议指定该值。 值范围: 由句点分隔的任何字符串, 最长可以有 128 个字符。 默认值: WORLD dblink_encrypt_login: 说明: 在连接到其他 Oracle Server 时, 数据库链接是否使用加密口令。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backup_tape_io_slaves: 说明: 一个恢复管理器参数, 用于确定读取或写入磁带是否要使用服务器进程或一个附加的 I/O 从属。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tape_asynch_io: 说明: 用于控制对顺序设备的 I/O 操作 (例如, 将 Oracle 数据备份或复原到磁带上, 或从磁带上备份或复原 Oracle 数据) 是否异步。只有在您的平台支持对顺序设备的异步 I/O 操作的情况下, 将该值设置为 TRUE 才有效; 如果异步 I/O 的执行情况不稳定, 请将该值设置为 FALSE。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log_file_name_convert: 说明: 将主数据库上的一个日志文件的文件名转换为备用数据库上对等的路径和文件名。将一个日志文件添加到一个主数据库后, 必须将一个相应的文件添加到备用数据库。该参数替代 Oracle7 的 LOG_FILE_NAME_CONVERT 参数。 值范围: 任何格式为 ''主体日志文件的路径/文件名'' 和 ''备用日志文件的路径/文件名'' 的有效路径/文件名 默认值: NULL fal_server: 说明: 指定此备用数据库的 FAL 服务器。该值是一个 Oracle Net 服务名。此 Oracle Net 服务名被假定为已在备用数据库系统上正确配置, 可指向期望的 FAL 服务器。 值范围: Oracle Net 服务名的字符串值。 Fal_client: 说明: 指定供 FAL 服务 (通过 FAL_SERVER 参数配置) 来引用 FAL 客户机的 FAL 客户机名称。该参数的值是一个 Oracle Net 服务名。此 Oracle Net 服务名被假定为已在 FAL 服务器系统上正确配置, 可指向 FAL 客户机 (即: 此备用数据库)。 值范围: Oracle Net 服务名的字符串值。 Drs_start: 说明: 使 Oracle 可以确定是否应启动 DRMON 进程。DRMON 是一种不会导致致命错误的 Oracle 后台进程, 只要例程存在, 该进程就存在。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remote_archive_enable: 说明: 控制是否可向远程目标执行重做日志文件归档操作。必须将该参数值设置为 "TRUE", 以便 Oracle 数据库例程对重做日志文件进行远程归档, 并且/或者接收远程归档的重做日志文件。 值范围: FALSE | TRUE 默认值: TRUE standby_preserves_names: 说明: 表明备用数据库上的文件名是否与主数据库上的文件名相同。 值范围: TRUE 或 FALSE。注: 如果将值设置为 True, 且备用数据库与主数据库位于同一系统上, 则主数据库文件可能被覆盖。 默认值: FALSE。 Standby_archive_dest: 说明: 指定来自一个主例程的归档日志的到达位置。STANDBY_ARCHIVE_DEST 和 LOG_ARCHIVE_FORMAT 用于在备用位置上虚拟完全合格的归档日志文件名。备用数据库上的 RFS 服务器将使用该值, 而不是 ARCHIVE_LOG_DEST。 值范围: NULL 字符串或非 RAW 类型的有效路径/设备名。 默认值: NULL db_file_name_convert: 说明: 将主数据库上的一个新数据文件的文件名转换为备用数据库上的文件名。 值范围: 一个有效的主/备用目录和文件名对。 默认值: 无 max_enable_roles: 说明: 指定一个用户可以启用的数据库角色 (包括子角色) 的最大数量。用户可启用的角色的实际数量是 2 加上 MAX_ENABLED_ROLES 的值, 因为每个用户都有两个附加的角色: PUBLIC 和用户自己的角色。 值范围: 0 -148 默认值: 20 O7_DICTIONARY_ACCESSIBILITY: 说明: 主要用于从 Oracle7 移植到 Oracle8i。如果该值为 TRUE, SYSTEM 权限 (如 SELECT ANY TABLE) 将不限制对 SYS 方案各对象的访问 (Oracle7 行为)。如果该值为 FALSE, 只有被授予了 SELECT_CATALOG_ROLE, EXECUTE_CATALOG_ROLE 或 DELETE_CATALOG_ROLE 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 SYS 方案的各对象。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TRUE sql92_security: 说明: 指定要执行一个更新或删除引用表列的值是否需要具有表级的 SELECT 权限。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audit_trail: 说明: 启用或禁用数据库审计。如果该参数为 TRUE 或 DB, 审计记录将被写入 SYS.AUD$ 表; 如果参数为 OS, 则写入一个操作系统文件。 值范围: NONE | FALSE | DB | TRUE | OS 默认值: NONE rdbms_server_dn: 说明: RDBMS 服务器的唯一判别名。它用于在一个企业目录服务检索企业角色。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Oracle Advanced Security Administrator's Guide”。 值范围: 所有 X.500 唯一判别名格式值。 默认值: 无 os_roles: 说明: 确定操作系统或数据库是否为每个用户标识角色。如果设置为 TRUE, 将由操作系统完全管理对所有数据库用户的角色授予。否则, 角色将由数据库标识和管理。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os_authent_prefix: 说明: 使用用户的操作系统帐户名和口令来验证连接到服务器的用户。该参数的值与各用户的操作系统帐户连接在一起。要去除 OS 帐户前缀, 请指定空值。 值范围: 任何标识符。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通常是 'OPS$') object_cache_max_size_percent: 说明: 指定会话对象的高速缓存增长可超过最佳高速缓存大小的百分比, 最大大小等于最佳大小加上该百分比与最佳大小的乘积。如果高速缓存大小超过了这个最大大小, 系统就会尝试将高速缓存缩小到最佳大小。 值范围: 0% 到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最大值。 默认值: 10% object_cache_optimal_size: 说明: 指定在高速缓存超过最大大小的情况下, 会话对象高速缓存将被缩小到的大小。 值范围: 10K 到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最大值。 默认值: 100K session_max_open_files: 说明: 指定可在任一给定会话打开的 BFILE 的最大数量。一旦达到这个数量, 此后将无法在该会话打开更多文件。该参数还取决于操作系统参数 MAX_OPEN_FILES。 值范围: 1 - 至少为 (50, OS 级上的 MAX_OPEN_FILES)。 默认值: 10 parallel_execution_message_size: 说明: 指定并行执行 (并行查询, PDML, 并行恢复和复制) 消息的大小。如果值大于 2048 或 4096, 就需要更大的共享池。如果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 TRUE, 将在大存储池之外指定消息缓冲区。 值范围: 2148 - 无穷大。 默认值: 如果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为 FALSE, 通常值为 2148; 如果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为 TRUE , 则值为 4096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Paralle_min_percent: 说明: 指定并行执行要求的线程的最小百分比。设置该参数, 可以确保并行执行在没有可用的恰当查询从属进程时, 会显示一个错误消息, 并且该查询会因此而不予执行。 值范围: 0 -100 默认值: 0, 表示不使用该参数。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说明: 如果设置为 TRUE, Oracle 将为控制并行执行的参数确定默认值。除了设置该参数外, 你还必须为系统的表设置并行性。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parallel_threads_per_cpu: 说明: 说明一个 CPU 在并行执行过程可处理的进程或线程的数量, 并优化并行自适应算法和负载均衡算法。如果计算机在执行一个典型查询时有超负荷的迹象, 应减小该数值。 值范围: 任何非零值。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通常为 2) parallel_broadcast_enabled: 说明 : 通过使用一个散列联接或合并联接, 可以在将多个大结果集联接到一个小结果集 (以字节而不是行为单位来衡量大小) 时改善性能。如果该值设置为 TRUE, 优化程序可以将小结果集内的每个行都传播到大型集内的每个集群数据库处理行。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 FALSE parallel_adaptive_multi_user: 说明: 启用或禁用一个自适应算法, 旨在提高使用并行执行方式的多用户环境的性能。通过按系统负荷自动降低请求的并行度, 在启动查询时实现此功能。当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 TRUE 时, 其效果最佳。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如果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 TRUE, 则该值为 TRUE; 否则为 FALSE parallel_max_servers: 说明: 指定一个例程的并行执行服务器或并行恢复进程的最大数量。如果需要, 例程启动时分配的查询服务器的数量将增加到该数量。 值范围: 0 -256 默认值: 由 CPU_COUNT, PARALLEL_AUTOMATIC_TUNING 和 PARALLEL_ADAPTIVE_MULTI_USER 确定 parallel_min_servers 说明: 指定为并行执行启动例程后, Oracle 创建的查询服务器进程的最小数量。 值范围: 0 - PARALLEL_MAX_SERVERS。 默认值: 0 log_archive_dest_state_3: 说明: 指定相应的归档日志目标参数 (仅 LOG_ARCHIVE_DEST_3) 的可用性状态。如果启用, 日志目标将被归档。如果延迟, 该目标将被排除在归档操作之外直至重新启用。 值范围: ENABLE | DEFER 默认值: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state_4: 说明: 指定相应的归档日志目标参数 (仅 LOG_ARCHIVE_DEST_4) 的可用性状态。如果启用, 日志目标将被归档。如果延迟, 该目标将被排除在归档操作之外直至重新启用。 值范围: ENABLE | DEFER 默认值: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state_5: 说明: 指定相应的归档日志目标参数 (仅 LOG_ARCHIVE_DEST_5) 的可用性状态。如果启用, 日志目标将被归档。如果延迟, 该目标将被排除在归档操作之外直至重新启用。 值范围: ENABLE | DEFER 默认值: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state_6: 说明: 标识特定日志归档目标的最近的用户定义状态。 值范围: ENABLE--如果目标属性有效, 则启用归档日志目标; DEFER--即使目标属性有效, 也要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或者是 ALTERNATE--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直到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导致自动启用了此目标 (前提是备用目标的属性必须有效)。 log_archive_dest_state_7: 说明: 标识特定日志归档目标的最近的用户定义状态。 值范围: ENABLE--如果目标属性有效, 则启用归档日志目标; DEFER--即使目标属性有效, 也要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或者是 ALTERNATE--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直到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导致自动启用了此目标 (前提是备用目标的属性必须有效)。 log_archive_dest_state_8: 说明: 标识特定日志归档目标的最近的用户定义状态。 值范围: ENABLE--如果目标属性有效, 则启用归档日志目标; DEFER--即使目标属性有效, 也要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或者是 ALTERNATE--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直到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导致自动启用了此目标 (前提是备用目标的属性必须有效)。 log_archive_dest_state_9: 说明: 标识特定日志归档目标的最近的用户定义状态。 值范围: ENABLE--如果目标属性有效, 则启用归档日志目标; DEFER--即使目标属性有效, 也要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或者是 ALTERNATE--延迟处理归档日志目标, 直到另一个目标的失败导致自动启用了此目标 (前提是备用目标的属性必须有效)。 Log_archive_start: 说明: n只在数据库处于“归档日志”模式的情况下适用。它指定重做日志是自动还是手动复制。建议值是 TRUE, 即执行自动归档; 否则就需要手动干预, 使用 ALTER SYSTEM ARCHIVE LOG ... 命令来阻止例程挂起。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log_archive_duplex_dest: 说明: 指定 LOG_ARCHIVE_DEST 外的另一个归档目标。在 Oracle8i 企业版, 该参数被 LOG_ARCHIVE_DEST_n 代替。 值范围: 一个 NULL 字符串, 或者任何有效的路径或设备名, 原始分区除外。 默认值: NULL log_archive_format: 说明: LOG_ARCHIVE_FORMAT 只在数据库处于“归档日志”模式的情况下有用。文本字符串与变量 %s (日志序列号) 和 %t (线程号) 结合使用, 用于指定各归档重做日志文件的唯一文件名。该字符串被附加到 LOG_ARCHIVE_DEST 参数。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文件名。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log_archive_max_processes: 说明: 指定要求的 ARCH 进程的数量。如果 LOG_ARCHIVE_START = TRUE, 该值可以在例程启动时被评估; 也可以在通过 SQL*Plus 或 SQL 语法调用 ARCH 进程时评估。 值范围: 1 - 10 (包括端点) 的任何整数。 默认值: 1 log_archive_dest_2: 说明: 五个本地 (指定 LOCATION) 或远程 (指定 SERVICE) 目标位置的第二个,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可以在这些目标位置上被复制。该参数只在企业版 oracle8i 数据库或更高版本的数据库有效。 值范围: 语法为 (null_string | SERVICE=tnsnames-service | LOCATION=directory-spec)[MANDATORY | OPTIONAL][REOPEN=integer] 默认值: NULL log_archive_min_succeed_dest: 说明: 定义在可以覆盖日志文件前必须将其复制到的目标的最小数量。该值应大于或等于 LOG_ARCHIVE_DEST_n MANDATORY 目标的数量。 值范围: 1 - 5 (如果与 LOG_ARCHIVE_DEST 和 LOG_ARCHIVE_DUPLEX_DEST 共同使用, 则限制在 1-2)。 默认值: 1 log_archive_trace: 说明: 控制归档日志进程生成的输出。此进程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启动 ARCn 后台进程 (在输出日志指定为 ARCn) 明确的会话调用的前台进程 (在输出日志指定为 ARCH) 或 “受管备用数据库”的远程文件服务器 (RFS) 进程。 值范围: 0: 禁用归档日志跟踪 (这是默认设置) 1: 重做日志文件的追踪归档 2: 每个归档日志目标的追踪归档状态 4: 追踪归档操作阶段 8: 追踪归档日志目标活动 16: 追踪详细的归档日志目标活动 32: 追踪归档日志目标参数修改 64: 追踪 ARCn 进程状态活动 默认值: 0 log_archive_dest_10: log_archive_dest_3: 说明: 五个本地 (指定 LOCATION) 或远程 (指定 SERVICE) 目标位置的第三个,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可以在这些目标位置上被复制。该参数只在企业版 oracle8i 数据库或更高版本的数据库有效。 值范围: 语法为 (null_string | SERVICE=tnsnames-service | LOCATION=directory-spec)[MANDATORY | OPTIONAL][REOPEN=integer] 默认值: NULL log_archive_dest: 说明: 五个本地 (指定 LOCATION) 或远程 (指定 SERVICE) 目标位置的第三个,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可以在这些目标位置上被复制。该参数只在企业版 oracle8i 数据库或更高版本的数据库有效。 值范围: 语法为 (null_string | SERVICE=tnsnames-service | LOCATION=directory-spec)[MANDATORY | OPTIONAL][REOPEN=integer] 默认值: NULL log_archive_dest_state_2: 说明: 指定相应的归档日志目标参数 (仅 LOG_ARCHIVE_DEST_2) 的可用性状态。如果启用, 日志目标将被归档。如果延迟, 该目标将被排除在归档操作之外直至重新启用。 值范围: ENABLE | DEFER 默认值: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5: 说明: 五个本地 (指定 LOCATION) 或远程 (指定 SERVICE) 目标位置的第五个,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可以在这些目标位置上被复制。该参数只在企业版 oracle8i 数据库或更高版本的数据库有效。 值范围: 语法为 (null_string | SERVICE=tnsnames-service | LOCATION=directory-spec)[MANDATORY | OPTIONAL][REOPEN=integer] 默认值: NULL log_archive_dest_6: log_archive_dest_1: log_archive_dest_8: log_archive_dest_9: log_archive_dest_state_1: 说明: 指定相应的归档日志目标参数 (仅 LOG_ARCHIVE_DEST_1) 的可用性状态。如果启用, 日志目标将被归档。如果延迟, 该目标将被排除在归档操作之外直至重新启用。 值范围: ENABLE | DEFER 默认值: ENABLE log_archive_dest_state_10 说明: 指定归档日志的目标。 值范围: 本地文件系统位置 (磁盘位置) 或通过 Oracle Net 服务名 (tns 服务) 指定的远程归档位置。: log_archive_dest_4: 说明: 五个本地 (指定 LOCATION) 或远程 (指定 SERVICE) 目标位置的第四个, 归档重做日志文件可以在这些目标位置上被复制。该参数只在企业版 oracle8i 数据库或更高版本的数据库有效。 值范围: 语法为 (null_string | SERVICE=tnsnames-service | LOCATION=directory-spec)[MANDATORY | OPTIONAL][REOPEN=integer] 默认值: NULL create_bitmap_area_size: 说明: CREATE_BITMAP_AREA_SIZE 指定为创建位图索引而分配的内存量。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8 MB pga_aggregate_target: 说明: 指定连接到例程的所有服务器进程的目标 PGA 总内存。请在启用自动设置工作区之前将此参数设置为一个正数。这部分内存不驻留在 SGA 。数据库将此参数值用作它所使用的目标 PGA 内存量。设置此参数时, 要将 SGA 从可用于 Oracle 例程的系统内存总量减去。然后可将剩余内存量分配给 pga_aggregate_target。 值范围: 整数加字母 K, M 或 G, 以将此限值指定为千字节, 兆字节或千兆字节。最小值为 10M, 最大值为 4000G 默认值: "未指定", 表示完全禁用对工作区的自动优化。 Sort_area_size: 说明: SORT_AREA_SIZE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排序所使用的最大内存量。排序完成后, 各行将返回, 并且内存将释放。增大该值可以提高大型排序的效率。如果超过了该内存量, 将使用临时磁盘段。 值范围: 相当于 6 个数据库块的值 (最小值) 到操作系统确定的值 (最大值)。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sort_area_retained_size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在一个排序运行完毕后保留的用户全局区 (UGA) 内存量的最大值。最后一行从排序空间被提取后, 该内存将被释放回 UGA, 而不是释放给操作系统。 值范围: 从相当于两个数据库块的值到 SORT_AREA_SIZE 的值。 默认值: SORT_AREA_SIZE 的值 bitmap_merge_area_size: 说明: 指定合并从对索引的某一范围进行扫描而检索得到的位图要使用的内存量。 值范围: 根据系统而定。 默认值: 1MB workarea_size_policy: 说明: 指定调整工作区大小的策略。此参数控制优化工作区时所处的模式。 值范围: AUTO, MANUAL。 默认值: 如果设置了 PGA_AGGREGATE_TARGET, 则为 AUTO; 否则为 MANUAL。 Hash_area_size: 说明: 与并行执行操作和 DML 或 DDL 语句相关。它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要用于散列联接的最大内存量。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手册 Oracle8i Concepts。 值范围: 0 到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值。 默认值: 派生:2 * SORT_AREA_SIZE 参数值 db_create_online_log_dest_4: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联机日志和控制文件的默认位置。如果在创建联机日志或控制文件时未指定文件名, 则使用默认文件名。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db_create_online_log_dest_3: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联机日志和控制文件的默认位置。如果在创建联机日志或控制文件时未指定文件名, 则使用默认文件名。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Db_files: 说明: 可为该数据库打开的数据文件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MAXDATAFILES -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在 Solaris 系统上为 200) db_create_online_log_dest_2: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联机日志和控制文件的默认位置。如果在创建联机日志或控制文件时未指定文件名, 则使用默认文件名。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db_create_online_log_dest_1: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联机日志和控制文件的默认位置。如果在创建联机日志或控制文件时未指定文件名, 则使用默认文件名。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Db_create_file_dest: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数据文件, 控制文件和联机日志的默认位置。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Control_files: 说明: 指定一个或多个控制文件名。Oracle 建议对于不同设备或 OS 文件镜象使用多个文件。 值范围: 1 - 8 文件名 (带路径名)。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db_create_online_log_dest_5: 说明: 设置所创建的联机日志和控制文件的默认位置。如果在创建联机日志或控制文件时未指定文件名, 则使用默认文件名。 值范围: 文件系统目录名。该目录必须已存在。该目录必须具有可让 Oracle 在其创建文件的许可。 Large_pool_size: 说明 : 指定大型池的分配堆的大小, 它可被共享服务器用作会话内存, 用作并行执行的消息缓冲区以及用作 RMAN 备份和恢复的磁盘 I/O 缓冲区。 值范围: 600K (最小值); >= 20000M (最大值是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 默认值 : 0, 除非配置了并行执行或 DBWR_IO_SLAVES shared_pool_size: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共享池的大小。共享池包含如: 共享游标, 存储的过程, 控制结构和并行执行消息缓冲区等对象。较大的值能改善多用户系统的性能。 值范围:300 KB -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如果是 64 位操作系统, 值为 64MB; 其他情况下, 值为 16MB。 Java_pool_size: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 Java 存储池的大小, 它用于存储 Java 的方法和类定义在共享内存的表示法, 以及在调用结束时移植到 Java 会话空间的 Java 对象。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 Oracle8i Java Developer's Guide。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说明: 指定要为较大连续共享池内存请求而保留的空间, 以避免由碎片引起的性能下降。该池的大小应符合这样的条件:能存储为防止对象从共享池刷新而普遍要求的所有大型过程和程序包。 值范围: SHARED_POOL_RESERVED_MIN_ALLOC 到 SHARED_POOL_SIZE 的一半 (字节)。 默认值: SHARED_POOL_SIZE 值的 5% cursor_sharing: 说明: 控制可以终止共享相同的共享游标的 SQL 语句类型。 值范围: 强制: 强制表达方式不同但语句意思相同的语句共享一个游标。 EXACT: 只令完全相同的 SQL 语句共享一个游标。 默认值: EXACT open_cursors: 说明: 指定一个会话一次可以打开的游标 (环境区域) 的最大数量, 并且限制 PL/SQL 使用的 PL/SQL 游标高速缓存的大小, 以避免用户再次执行语句时重新进行语法分析。请将该值设置得足够高, 这样才能防止应用程序耗尽打开的游标。 值范围: 1 - 操作系统限制值。 默认值: 64 serial_reuse: 说明: 指定何种类型的 SQL 游标应利用串行可重用内存功能。如果 CURSOR_SPACE_FOR_TIME = TRUE, 那么 SERIAL_REUSE 值将被忽略, 当作被设置为 DISABLE 或 NULL 的情况处理。 值范围: DISABLE | SELECT | DML | PLSQL | ALL | NULL 默认值: NULL session_cached_cursors: 说明: 指定要高速缓存的会话游标的数量。对同一 SQL 语句进行多次语法分析后, 它的会话游标将被移到该会话的游标高速缓存。这样可以缩短语法分析的时间, 因为游标被高速缓存, 无需被重新打开。 值范围: 0 到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值。 默认值: 0 cursor_space_for_time: 说明: 在一个游标引用共享 SQL 区时, 确定将 SQL 区保留在共享池还是从按过期作废处理。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过期作废) rollback_segments: 说明: 指定要在例程启动过程获取的一个或多个回退段, 即使其数量超过了 TRANSACTIONS / TRANSACTIONS_PER_ROLLBACK_SEGMENT 的值。公式为 ROLLBACK_SEGMENTS = (rbseg_name [, rbseg_name] ...) 值范围:除 SYSTEM 外, DBA_ROLLBACK_SEGS 列出的任何回退段。 默认值: NULL (默认情况下使用公用回退段) undo_suppress_errors: 说明: 允许用户在 SMU 模式下尝试执行 RBU 操作 (如 ALTER ROLLBACK SEGMENT ONLINE) 时忽略错误。这样能让用户在将所有应用程序和脚本转换到 SMU 模式之前即可使用 SMU 功能。 值范围: True 或 False 默认值: False。 Max_rollback_segments: 说明: 指定 SGA 高速缓存的回退段的最大大小。该数值指定一个例程可同时保持联机状态 (即状态为 INUSE) 的回退段的最大数量。 值范围: 2 -65535 默认值: 最大值 (30, TRANSACTIONS/TRANSACTIONS_PER_ROLLBACK_SEGMENT) undo_retention: 说明: UNDO_RETENTION 参数用来指定要在数据库保留的已提交的撤消信息总量。可在例程启动时设置该参数值。可以计算满足撤消保留要求所需的撤消空间量: UndoSpace = RD * UPS, 其 UndoSpace 以撤消块数来表示, RD 用以秒为单位的 UNDO_RETENTION 来表示, UPS 以每秒撤消块数来表示。 值范围: 所允许的最大值为 (2 ** 32) 秒。 默认值: 30 秒。 Transactions_per_rollback_segment: 说明: 指定每个回退段允许的并行事务处理的数量。启动时获取的回退段的最小数量为 TRANSACTIONS 除以该参数值的结果。如果在参数 ROLLBACK_SEGMENTS 命名了其他回退段, 就可以获取这些回退段。 值范围: 1 -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5 undo_management: 说明: 指定系统应使用哪种撤消空间管理模式。如果设置为 AUTO, 例程将以 SMU 模式启动。否则将以 RBU 模式启动。在 RBU 模式下, 撤消空间会象回退段一样在外部分配。在 SMU 模式下, 撤消空间会象撤消表空间一样在外部分配。 值范围: AUTO 或 MANUAL 默认值: 如果启动第一个例程时忽略了 UNDO_MANAGEMENT 参数, 则将使用默认值 MANUAL, 并且例程将以 RBU 模式启动。如果这不是第一个例程, 则将按其他现有例程启动时使用的撤消模式来启动该例程。 Undo_tablespace: 说明: 撤消表空间仅用于存储撤消信息。UNDO_TABLESPACE 仅允许在系统管理撤消 (SMU) 模式下使用。例程将使用指定的撤消表空间, <undoname>。如果该表空间不存在, 或不是撤消表空间, 或正在由另一例程使用, 则例程 STARTUP 将失败。 默认值: 每个数据库都包含 0 个或更多的撤消表空间。在 SMU 模式下, 将为每个 ORACLE 例程分配一个 (且仅限一个) 撤消表空间。 Instance_name 说明: 在多个例程使用相同服务名的情况下, 用来唯一地标识一个数据库例程。INSTANCE_NAME 不应与 SID 混淆, 它实际上是对在一台主机上共享内存的各个例程的唯一标识。 值范围: 任何字母数字字符。 默认值: 数据库 SID service_names: 说明 : 为 Oracle Net 监听程序用来识别一个服务 (如: 复制环境的一个特定数据库) 的例程指定服务名。如果该服务没有域, 将附加 DB_DOMAIN 参数。 语法 : SERVICE_NAMES = name1.domain, name2.domain 默认值 : DB_NAME.DB_DOMAIN (如果已定义) local_listener: 说明 : 一个 Oracle Net 地址列表, 用于标识 Oracle Net 监听程序所在的同一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例程。所有例程和调度程序都在该监听程序上注册, 以便启用客户机连接。该参数覆盖在 8.1 版本废弃的 MTS_LISTENER_ADDRESS 和 MTS_MULTIPLE_LISTENERS 参数。 值范围: 一个有效的 Oracle Net 地址列表。 默认值: (ADDRESS_LIST=(Address=(Protocol=TCP)(Host=localhost)(Port=1521)) (Address=(Protocol=IPC)(Key=DBname))) license_sessions_warning: 说明: 指定对并行用户会话数量的警告限制。达到该限制后, 其他用户仍然可以连接, 但一条消息将被写入 ALERT 文件。具有 RESTRICTED SESSION 权限的用户将收到一条警告消息, 表明系统已接近最大容量。 值范围: 0 - LICENSE_MAX_SESSIONS 默认值: 0 license_max_sessions: 说明: 指定允许同时进行的并行用户会话的最大数量。达到该限制后, 只有具有 RESTRICTED SESSION 权限的用户才能连接到服务器。所有其他用户都会收到一条警告消息, 表明已达到系统最大容量的限制。 值范围: 0 - 会话许可的数量。 默认值: 0 license_max_users: 说明: 指定您可在该数据库创建的用户的最大数量。并行会话使用许可和用户使用许可不应被同时启用。LICENSE_MAX_SESSIONS 或 LICENSE_MAX_USERS 或这两者的值应为零。 值范围: 0 - 用户许可的数量。 默认值: 0 db_block_checksum: 说明: DBWn, ARCH 和 SQL*loader 是否为每一个数据块读或写计算或校验块的校验和。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shadow_core_dump: 说明: 一个针对 UNIX 的参数, 用于指定是否将 SGA 信息转储到一个生成的核心文件。如果设置为 FULL, SGA 将被包括在核心转储。如果设置为 PARTIAL, SGA 将不被转储。 值范围: FULL | PARTIAL 默认值: FULL db_block_checking: 说明: 用于控制是否检查事务处理管理的块有无损坏。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background_core_dump: 说明: 是否将 SGA 信息转储到一个生成的核心文件 (用于 UNIX)。 值范围: FULL | PARTIAL 默认值: FULL event: 说明: 由 Oracle 技术支持人员使用, 以调试系统。一般情况下, 不应变更该值。 值范围:不可用。 默认值: 无 user_dump_dest: 说明: 为服务器将以一个用户进程身份在其写入调试跟踪文件的目录指定路径名。例如, 该目录可这样设置: NT 操作系统上的 C:/ ORACLE/UTRC; UNIX 操作系统上的 /oracle/utrc; 或 VMS 操作系统上的 DISK$UR3:[ORACLE.UTRC]。 值范围: 一个有效的本地路径名, 目录或磁盘。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timed_statistics: 说明: 收集操作系统的计时信息, 这些信息可被用来优化数据库和 SQL 语句。要防止因从操作系统请求时间而引起的开销, 请将该值设置为零。将该值设置为 TRUE 对于查看长时间操作的进度也很有用。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timed_os_statistics: 说明 : 由系统管理员使用, 以收集操作系统统计信息。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 请只在需要时才设置该值。对于专用服务器, 会在用户连接, 断开连接以及弹出调用 (如果超出了指定的时间限制) 的情况下收集操作系统统计信息。对于共享服务器, 将为推入或弹出的调用收集统计信息。 值范围: 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默认值 : 0 (操作系统统计信息不被刷新) core_dump_dest: 说明: 指定核心转储位置的目录名 (用于 UNIX)。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目录名。 默认值: ORACLE_HOME/dbs oracle_trace_collection_name: 说明: 指定 Oracle Trace 收集名, 并在输出文件名使用 (收集定义文件 .cdf 和数据收集文件 .dat)。如果该参数不为空, 且 ORACLE_TRACE_ENABLE = TRUE, 就会启动一个默认的 Oracle Trace 收集, 直到该值再次设置为 NULL。 值范围: 一个有效的收集名, 最长可为 16 个字符 (使用 8 个字符文件名的平台除外)。 默认值: NULL oracle_trace_collection_path: 说明: 指定 Oracle Trace 收集定义文件 (.cdf) 和数据收集文件 (.dat) 所在的目录路径名。 值范围: 完整的目录路径名。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通常是 ORACLE_HOME/otrace/admin/cdf) background_dump_dest: 说明: 指定在 Oracle 操作过程为后台进程 (LGWR, DBW n 等等) 写入跟踪文件的路径名 (目录或磁盘)。它还定义记录着重要事件和消息的数据库预警文件的位置。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目录名。 默认值: ORACLE_HOME/rdbms/log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oracle_trace_enable: 说明: 要为服务器启用 Oracle Trace 收集, 请将该值设置为 TRUE。如果设置为 TRUE, 该服务器就可以使用 Oracle Trace。要启动一个收集过程, 请为 ORACLE_TRACE_COLLECTION_NAME 指定一个非空值; 或者使用 Oracle Trace Manager 来启动一个收集。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oracle_trace_collection_size: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 Oracle Trace 收集文件的最大大小。一旦该收集文件的大小达到这个最大值, 收集就会被禁用。如果值范围指定为零, 就表示没有大小限制。 值范围: 0 -4294967295 默认值: 5242880 oracle_trace_facility_path: 说明: 指定 Oracle TRACE 工具的定义文件 (.fdf) 所在的目录路径名。 值范围: 完整的目录路径名。 默认值: ORACLE_HOME/otrace/admin/fdf/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sql_trace: 说明: 禁用或启用 SQL 跟踪设备。如果设置为 TRUE, 将收集优化信息, 这些信息对改善性能很有用。由于使用 SQL 跟踪设备将引发系统开销, 只应在需要优化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TRUE。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oracle_trace_facility_name: 说明: 指定 Oracle Trace 产品定义文件名 (.fdf 文件名)。该文件包含可为使用 Oracle Trace 数据收集 API 的产品收集的所有事件和数据项的定义信息。Oracle 建议使用默认的文件 ORCLED.FDF。 值范围: 一个有效的设备名, 最长可有 16 个字符。 默认值: oracled max_dump_file_size: 说明: 指定每个跟踪文件的最大大小。如果您担心跟踪文件会占用太多空间, 可更改该限制。如果转储文件可以达到操作系统允许的最大大小, 请将该值指定为“无限制”。 值范围: 0 - 无限制 (可以用 'K' 或 'M' 为单位) 默认值: 10000 块 resource_limit: 说明: 确定是否在数据库概要文件实行资源限制。如果设置为 FALSE, 将禁用资源限制。如果值为 TRUE, 即启用资源限制。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resource_manager_plan: 说明: 如果指定该值, 资源管理器将激活计划和例程的所有子项 (子计划, 指令和使用者组)。如果不指定, 资源管理器将被禁用, 但使用 ALTER SYSTEM 命令还可以启用。 值范围: 任何有效的字符串。 默认值: NULL sessions: 说明: 指定用户会话和系统会话的总量。默认数量大于 PROCESSES, 以允许递归会话。 值范围: 任何整数值。 默认值: 派生 (1.1 * PROCESSES + 5) java_soft_sessionspace_limit: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在 Java 会话使用的 Java 内存 的 '软限制'。如果用户的会话持续时间 Java 状态使用过多的内存, Oracle 将生成一个警告并向跟踪文件写入一则消息。 值范围: 0 - 4GB 默认值: 0 cpu_count: 说明: Oracle 可用的 CPU 的数目 (用于计算其他参数值)。请勿更改该值。 值范围: 0 - 无限制。 默认值: 由 Oracle 自动设置 java_max_sessionspace_size: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可供在服务器运行的 Java 程序所使用的最大内存量。它用于存储每次数据库调用的 Java 状态。如果用户的会话持续时间 Java 状态超过了该值, 则该会话会由于内存不足而终止。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默认值: 0 processes: 说明: 指定可同时连接到一个 Oracle Server 上的操作系统用户进程的最大数量。该值应允许执行所有后台进程, 如: 作业队列 (SNP) 进程和并行执行 (Pnnn) 进程。 值范围: 6 到根据操作系统而定的一个值。 默认值: 由 PARALLEL_MAX_SERVERS 确定 control_file_record_keep_time: 说明: 控制文件可重新使用部分的记录必须保留的最短时间 (天数)。 值范围: 0 -365 默认值: 7 log_checkpoint_timeout: 说明: 指定距下一个检查点出现的最大时间间隔 (秒数)。将该时间值指定为 0, 将禁用以时间为基础的检查点。较低的值可以缩短例程恢复的时间, 但可能导致磁盘操作过量。 值范围: 0 - 无限制。 默认值: Oracle8i:900 秒。企业版: 1800 秒 recovery_parallelism: 说明: 指定参与例程或介质恢复的进程的数量。如果值为 0 或 1, 就表明恢复将由一个进程以串行方式执行。 值范围: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不能超过 PARALLEL_MAX_SERVERS)。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fast_start_mttr_target: 说明: 指定从单个数据库例程崩溃恢复所需的时间 (估计秒数)。FAST_START_MTTR_TARGET 将在内部被转换为一组参数, 用于修改数据库的操作, 从而将它的恢复时间控制在总 "恢复平均时间 (MTTR)" 的一定范围之内。只有具有 "快速启动故障恢复" 功能的版本才支持此参数。 值范围: [0, 3600]。它将计算数据缓冲区高速缓存条目数之上, 且大于最大日志的块数的限值。 默认值: 0 log_checkpoints_to_alert: 说明: 指定将检查点信息记录到预警文件。该参数对于确定检查点是否按所需频率出现很有用。 值范围: TRUE | FALSE 默认值: FALSE fast_start_io_target: 说明: 指定在系统崩溃或例程恢复期间需要的 I/O 数量。该值比 DB_BLOCK_MAX_DIRTY_TARGET 对恢复过程的控制更加精确。 值范围: 0 (禁用 I/O 恢复限制) 或 1000, 到高速缓存的所有缓冲区数。 默认值: 高速缓存的所有缓冲区数 log_checkpoint_interval: 说明: 指定在出现检查点之前, 必须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的 OS 块 (而不是数据库块) 的数量。无论该值如何, 在切换日志时都会出现检查点。较低的值可以缩短例程恢复所需的时间, 但可能导致磁盘操作过量。 值范围: 无限制 (指定 0 即可禁用该参数)。 默认值: 根据操作系统而定 log_buffer: 说明: 以字节为单位, 指定在 LGWR 将重做日志条目写入重做日志文件之前, 用于缓存这些条目的内存量。重做条目保留对数据
1. 设计目的、意义(功能描述)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也称统计模拟方法,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被提出的一种以概率统计理论为指导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数值计算方法。本次大作业主要是对蒙特·卡罗方法进行并行处理,通过OpenMP、MPI、.NET、Java、Win32API等一系列并行技术和并行机制对该算法进行并行处理,从而也进一步熟悉了蒙特·卡罗方法的串行算法和并行算法,实现了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出半径为1单位的球体的体积,体会到了并行技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2. 方案分析(解决方案) 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是指使用随机数(或更常见的伪随机数)来解决很多计算问题的方法。球的体积可以估算为:位于点模型内随机点个数与全体随机点个数的比值乘以包围盒的体积算的。 3. 设计分析 3.1 串行算法设计 假定球体用B表示,半径r=1单位,B1是包含B的参考立方体(在本例是边长为2的正方体),在B1产生N个均匀分布的伪随机点。对每个随机点检测其是否在B内,假设位于B内的随机点个数为N(in)(<=N),应用蒙特卡洛算法,则B的体积为 V=V1(N(in)/N) 其V1是B1的体积。如果产生足够多的随机点,理论上可以获得任意逼近精度。 算法描述如下: BEGIN N=_MAX; FOR I=0;I<_MAX;I++ X=RANDOM(); Y=RANDOM(); Z=RANDOM(); IF (X*X+Y*Y+Z*Z)<=1 COUNT++; END IF; END FOR; BULK=V1*(COUNT/_MAX); END; 本算法主要是在参考立方体的选取上和定义的_MAX的值对结果影响较大,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数。 3.2 并行算法设计 对FOR循环进行划分使用两个处理器完成计算。例如对一个长为n的序列,首先划分得到两个长为n/2的序列,将其交给两个处理器分别处理;而后进一步划分得到四个长为n/4的序列,再分别交给四个处理器处理;如此递归下去最终得到结果。当然这是理想的划分情况,如果划分步骤不能达到平均分配的目的,那么结果的效率会相对较差。 伪代码如下: BEGIN N=_MAX; FOR1 I=0;I<_MAX/2;I++ X1=RANDOM(); Y1=RANDOM(); Z1=RANDOM(); IF (X1*X1+Y1*Y1+Z1*Z1)<=1 COUNT1++; END IF; END FOR1; FOR2 I=_MAX/2+1;I<_MAX;I++ X2=RANDOM(); Y2=RANDOM(); Z2=RANDOM(); IF (X2*X2+Y2*Y2+Z2*Z2)<=1 COUNT2++; END IF; END FOR2; BULK=V1*((COUNT1+ COUNT2)/_MAX); END; 3.3 理论加速比分析 实验大量数据所产生的加速比比小量数据所产生的加速比要体现得更明显,并且数据生成的并行加速比随着处理器核的增加而增加。设处理器个数为p,数据量为n,由于正常情况下该快速排序算法的复杂度为O(nlogn),并行处理的时间复杂度为O(klogk),其k=n/p,所以并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p)log(n/p)),理论加速比为nlogn/((n/p)log(n/p))=p+logp. 4. 功能模块实现与最终结果分析 4.1 基于OpenMP的并行算法实现 4.1.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利用了OpenMP里面的#omp parallel sections将对两个for循环用两个线程并行化执行,以多线程方式并行运行程序,并行的算法步骤如下: (1)初始化_max = 10000000; (2)创建两个线程; (3)由OpenMP编译指导语句控制产生并行执行代码区段; (4)将数据存放到tianqing_count; (5)各线程调用算法得出结果; 并行算法的部分代码如下: #pragma omp parallel for private(tianqing_x,tianqing_y,tianqing_z) reduction(+:tianqing_count2) for (tianqing_i = 0; tianqing_i<tianqing_max; tianqing_i++) { tianqing_x = rand(); tianqing_x = tianqing_x / 32767; tianqing_y = rand(); tianqing_y = tianqing_y / 32767; tianqing_z = rand(); tianqing_z = tianqing_z / 32767; if ((tianqing_x*tianqing_x + tianqing_y*tianqing_y + tianqing_z*tianqing_z) work1.pSumto(b, 0, MAXN - 1)); Thread newthread1 = new Thread(thread1); 创建Work类的对象work2; ThreadStart thread2 = new ThreadStart(() => work2.pSumto(c, 0, MAXN - 1)); Thread newthread2 = new Thread(thread2); stopwatch.Start(); 启动线程1和线程2; 等待进程结束; stopwatch.Stop(); 得到结果; 4.5.2 实验加速比分析 实验创建了两个线程,通过多次测试,得出实验结果:由上面的理论加速比分析可知,当线程数为2时,理论加速比为2+log2=3.但由于实际操作硬件设备以及内存分配的影响,实验加速比达不到理论值3.实验加速比在2.6~2.7左右。 4.6 并行计算技术在实际系统的应用 4.6.1 主要功能模块与实现方法 该飞机订票系统主要实现了对机票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的功能。在系统实现了对机票信息的增删改查,考虑到查询的方便性,对机票按照航班号进行排序,而此排序方法用并行快速排序运用进来。利用OpenMP的并行技术,对机票信息按顺序排列好,并分析了实验过程的加速比。 4.6.2 实验加速比分析 实验创建了两个线程,通过多次测试,得出实验结果:当数据量比较大时,加速比理论在1.9左右。数据量较大时体现出来的加速比更准确。由上面的理论加速比分析可知,当线程数为2时,理论加速比为2+log2=3.但由于实际操作硬件设备以及内存分配的影响,实验加速比达不到理论值3.实验加速比在2.2~2.4左右。 5. 设计体会 虽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但这份报告花了我好几天的时间,从开始的搭建并行计算平台到最后的程序运行成功可以说是对我的一个锻炼。每一次的遇到问题与每一次的解决问题都是一个成长。每一次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从我们上并行计算课我懂得了很多电脑硬件和软件的知识,这些可能对于我们这个专业以后都是没有机会接触的,所以我觉得选择了并行计算与多核多线程技术这门课是非常正确的。对OpenMP、MPI、WIN32API、Java、.NET的并行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搭建MPI并行程序这块,学习的知识尤为增加,这些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学习学会的。 这次的大作业虽然是对以前实验的整合,但它加深了我对并行计算的印象,也使我对并行计算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学习并行计算的历程不会因为完成本次大作业而停止,我们是为了用知识武装大脑而学习,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的生活,要努力学习,争取以后能够完成规模更大的程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