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致工程师的十条建议。

前言

本文是我最近刚看完的一本《阿里工程师的自我修养》书中的部分内容,我做了简单的梳理。侵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思考脑与反射脑

简单介绍下什么是思考脑和反射脑。思考脑管理性,反射脑管直觉,存储脑管记忆,直觉依赖习惯,用直觉做出反应,快速,但未必正确;思考脑管理性,理性依赖逻辑,缓慢,但更加正确。

有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5%是非习惯性的,用思考脑的逻辑驱动,95%是习惯性的,用反射脑的直觉驱动,决定我们一生的,永远是95%的反射脑(习惯),而不是5%的思考脑(逻辑)。回想自己的一天,大部分的判断和观点是不是都是靠直觉,靠习惯的,什么情况下才会用思考脑?是不是一个人的时候用思考脑比较多,而在多人对话场景中要快只能靠直觉和反射,而给别人好与不好的印象往往是在对话场景中建立起来的,可想而知,反射出来的观点或行为对我们而言是多么重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以为常

把95%中的低质量习惯反射,训练成逻辑后的高质量习惯反射需要有很多的时间保障。但对于处理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我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甚至上厕所的那几分钟,也是形影不离。对习惯的认知,关键在于换种说法:“把改变玩手机的习惯,用另外一句话来替代,把学习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谁都知道替换可以改变,但为什么这么难?其实关键在于这个意识点能不能变成触发性响应,也就是说当某个触发条件产生的时候,改变的意识能不能弹出来警告自己。

先对习惯的产生机制要有所了解,习惯并非凭空产生,他有前因后果,前因是前一件事情结束(触发条件),后果是前一件事情结束后的行为带来的一些额外奖励。比如晚上下班回家洗完澡这件事情结束后,肯定会开始下一件我们最习惯的事情,比如盯手机看剧或者刷八卦,当这件最习惯的事情结束后,大脑会产生精神上的及时享受,内容很丰富、很精彩。短期看是享受,长期看是灾难,因为对未来帮助意义不大,但是却消耗了我们大把时间。而且看剧或者刷八卦带来的信息积累只能称的上是饭后谈资,或者有些根本没机会谈。

了解习惯产生的机制后,改变习惯就变得很简单,每次在触发条件发生时,弹出一道选择题,选择做无效事情,还是学习?多次以这种方式不断强化自己做对选择题。久而久之,正确的行为被训练得多了,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习惯了。所以改变习惯,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时,让自己做对选择题,打破旧有习惯回路,建立新的习惯回路。相信这句话“精英之所以精英,是不间断的正向行为习惯的驱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管理:三八理论

时间管理三八理论:每个人每天有公平的24个小时,第1个八小时用于睡觉、第2个八小时用于工作、第3个八小时用于自由支配,但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由第3个八小时决定的,第3个8小时用于消费、交易还是投资有着非常大的人生差别。以下班空闲时间为例解释消费、交易、投资从而理解人生差异的不同: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消费,比如刷新闻,刷抖音,刷朋友圈,产生及时享受,没产生成长,钱还是那些钱,职位还是原来职位;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交易,接个外快,赚点辛苦钱,产生金钱,没产生成长,钱没多多少,职位却还是原来职位;

下班空闲时间,用于投资,以终为始,相信“慢慢来,成长最快”的认知,持续不断投入多维领域的学习,沉淀能力,获得成长,从成长中获得金钱,名誉的升级;

看完时间的消费、交易、投资的解释,在看《习以为常》中做选择题的重要性,做对选择题其实就是投资,投资自己的成长,投资自己的学习,人生的不同不就是因为投资自己而变得不一样吗?但是投资需要时间,时间怎么来?
“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只有找到了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的成长才能发生复利效应。如果想从工作中省点时间,想从周末挤点时间用于学习,这叫成长的断崖,我相信不能持续,学习必须是每日的必修课,必须是日拱一卒,持之以恒,有不断的输入,也有不断的输出,持续地沉淀,在关键时刻输出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获得能力认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力

先来解个疑惑:“为什么看电影注意力特别好,做正事注意力集中不了”。
首先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医学上把这叫作注意力缺失症,基本所有人都有这种毛病,因为做正事比较枯燥、困难,让人不舒服,集中不了注意力,逃避很正常!
其次找到改善方法,通常可以这么做,给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边读边思考,顺带把重要的观点记录下来,开始会觉得很困难,但是慢慢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思考会越来越深入,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长。
注意力和时间管理的认知一旦结合,我们可以兴奋地这么说:“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用好注意力投资在自己成长上,我们的人生会不一样,在未来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执行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提升执行力,首先让自己成为投资者,投资自己的成长,投资在正确的事情上,此时去认知执行力才有意义,我对执行力的认知:“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做下去”,如果想不明白,根本谈不上执行力。同时提升执行力的时候,还需要自律,通过自律让执行力得到持续,要相信持续投资自己的成长,可以实现“慢慢来,成长最快”的复利效果。

贵人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身边缺少贵人,或者有贵人但离自己太远。产生这种认知离不开4个方面:

  • 一是,自己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他人,导致缺乏主动沟通,长期沟通,沟通的延续性和习惯没有建立。

  • 二是,自己心态问题,自己的心态若是不够积极正向,没有贵人敢进入你的思维空间,因为价值观不匹配,很难形成认知共识。

  • 三是,职场原因,很多时候可能你的老板就是你的贵人,但是因为职场,因为上下级,碍于面子,碍于工作,不敢多交流,多请教。

  • 四是,贵人来了又走了,有贵人帮你改变,帮你进步,但是自己不努力,抱着过去做事的心态和方法在职场上浪迹天涯,进步不明显,否定了他作为贵人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恰好有这么一位贵人,应该懂得珍惜,珍惜的主要方式是用成长回报他,因为你的成长在未来可以帮助他。同时在平时需要建立有效沟通,首先让贵人真正地了解你,在确定贵人能够帮助你,影响你时,你应该大胆去承担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哪怕遇到委屈,遇到压力,遇到失败,要相信此时的你才是真实的你,你的天花板,你的瓶颈就在于此,借助贵人助你提升能力,下次同样的事情来临时,自己就能够得心应手,这种能力的锻炼机会非常少,和阿里经常说的借事修人非常匹配,事情失败了没关系,但人要成,人的能力要提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会议

会多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你训练思考,训练总结归纳,训练逻辑表达的地方。
而且用什么样的身份参与会议,或者在过程中角色如何切换,也是非常重要。我一般用3种角色参加:

作为参与者,认真聆听,快速提炼自己想表达的逻辑,然后参与讨论。

作为聆听者,仔细聆听,认真输入,在脑中组织思路,组织逻辑。

作为中断者,发现有些会议真的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出于好意,提示会议的重心或者结束会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跳出舒适区

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太容易,待太久了,总想跳出去看看。恐慌区太难,太难带来恐惧,就像梁宁在产品思维中讲同理心时,恐惧会产生束缚也会产生动力,就看安全边界有没有被侵犯,如果无法战胜挑战,恐惧就产生了束缚,退回到舒适区。

所以跳出舒适区,不是说跳到恐慌区,而是跳到两者之间的学习区,在学习区中达到困难和能力的平衡状态,引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里学》这本书提到的: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你的技能必须形成平衡,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会感到焦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不是某个岗位,某个角色,而是工作能力的提升。针对自己岗位需要的能力,职场需要的能力,然后用专家思维,多维视角重点突破3-4项能力,抱着120%的努力拿到结果,甚至是超出期望的结果,事情成了,能力也就被认可了,所谓的角色,岗位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换空间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让我们无法看清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做成长该做的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所谓直觉反射,就是通过大量的逻辑反复训练,提升自己的直觉准确性,从狭窄的5%进入广阔的95%;
所谓以习为常,就是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前,做对选择题;
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用于投资自己;
所谓注意力,就是专注在目标事务上,直到产生期望结果;
所谓执行力,就是让自己先想明白,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
所谓贵人,就是能够持续陪你一起输出高质量内容的人;
所谓会议,就是模拟机器学习思路,通过参与讨论获得正反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所谓跳出舒适区,就是先跳出,然后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能力达到心流的体验;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
所谓时间换空间,就是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

更多文章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码农职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