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用Python实现k近邻算法(附代码、数据集)

作者:Tavish Srivastava

翻译:王雨桐

校对:丁楠雅

本文约2000,建议阅读8分钟

本文将带领读者理解KNN算法在分类问题中的使用,并结合案例运用Python进行实战操作。


注意:本文于2014年10月10日首发,并于2018年3月27日更新


引言


进入数据分析领域的四年来,我构建的模型的80%多都是分类模型,而回归模型仅占15-20%。这个数字会有浮动,但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经验值。分类模型占主流的原因是大多数分析问题都涉及到做出决定。例如一个客户是否会流失,我们是否应该针对一个客户进行数字营销,以及客户是否有很大的潜力等等。这些分析有很强的洞察力,并且直接关系到实现路径。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分类技术,称为k近邻(KNN)。本文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算法的工作原理以及输入参数如何影响输出/预测。


目录

  • 什么情况下使用KNN算法?

  • KNN算法如何工作?

  • 如何选择因子K?

  • 分解--KNN的伪代码

  • 从零开始的Python实现

  • 和Scikit-learn比较


什么情况使用KNN算法?


KNN算法既可以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回归预测。然而,业内主要用于分类问题。在评估一个算法时,我们通常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


  • 模型解释性

  • 运算时间

  • 预测能力


让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评估KNN:



KNN算法在这几项上的表现都比较均衡。由于便于解释和计算时间较短,这种算法使用很普遍。


KNN算法的原理是什么?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理解这个算法。下图是红圆圈和绿方块的分布图:



现在我们要预测蓝星星属于哪个类别。蓝星星可能属于红圆圈,或属于绿方块,也可能不属于任何类别。KNN中的“K”是我们要找到的最近邻的数量。假设K = 3。因此,我们现在以蓝星星为圆心来作一个圆,使其恰巧只能包含平面内的3个数据点。参阅下图:



离蓝星星最近的三个点都是红圆圈。因此,我们可以以较高的置信水平判定蓝星星应属于红圆圈这个类别。在KNN算法中,参数K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哪些因素可以得到K的最佳值。


如何选择因子K?


首先要了解K在算法中到底有什么影响。在前文的案例中,假定总共只有6个训练数据,给定K值,我们可以划分两个类的边界。现在让我们看看不同K值下两个类别的边界的差异。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随着K值的增加,边界变得更平滑。当K值趋于无穷大时,分类区域最终会全部变成蓝色或红色,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是蓝点还是红点。我们需要基于不同K值获取训练错误率和验证错误率这两个参数。以下为训练错误率随K值变化的曲线:



如图所示,对于训练样本而言,K=1时的错误率总是为零。这是因为对任何训练数据点来说,最接近它的点就是其本身。因此,K=1时的预测总是准确的。如果验证错误曲线也是这样的形状,我们只要设定K为1就可以了。以下是随K值变化的验证错误曲线:



显然,在K=1的时候,我们过度拟合了边界。因此,错误率最初是下降的,达到最小值后又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为了得到K的最优值,我们将初始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然后通过绘制验证错误曲线得到K的最优值,应用于所有预测。


分解--KNN的伪代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KNN模型:


  • 加载数据。

  • 预设K值。

  • 对训练集中数据点进行迭代,进行预测。


STEPS:


  • 计算测试数据与每一个训练数据的距离。我们选用最常用的欧式距离作为度量。其他度量标准还有切比雪夫距离、余弦相似度等

  • 根据计算得到的距离值,按升序排序

  • 从已排序的数组中获取靠前的k个点

  • 获取这些点中的出现最频繁的类别

  • 得到预测类别


从零开始的Python实现


我们将使用流行的Iris数据集来构建KNN模型。你可以从这里下载(数据集链接:https://gist.githubusercontent.com/gurchetan1000/ec90a0a8004927e57c24b20a6f8c8d35/raw/fcd83b35021a4c1d7f1f1d5dc83c07c8ffc0d3e2/iris.csv)


# Importing libraries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h

import operator


#### Start of STEP 1

# Importing data

data = pd.read_csv("iris.csv")

#### End of STEP 1


data.head()



# Defining a function which calculates euclidean distance between two data points

def euclideanDistance(data1, data2, length):

   distance = 0

   for x in range(length):

       distance += np.square(data1[x] - data2[x])

   return np.sqrt(distance)


# Defining our KNN model

def knn(trainingSet, testInstance, k):


   distances = {}

   sort = {}

    length = testInstance.shape[1]

   

   #### Start of STEP 3

   # Calculating euclidean distance between each row of training data and test data

   for x in range(len(trainingSet)):

       

       #### Start of STEP 3.1

       dist = euclideanDistance(testInstance, trainingSet.iloc[x], length)


       distances[x] = dist[0]

       #### End of STEP 3.1


   #### Start of STEP 3.2

   # Sorting them on the basis of distance

   sorted_d = sorted(distances.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 End of STEP 3.2


   neighbors = []

   

   #### Start of STEP 3.3

   # Extracting top k neighbors

   for x in range(k):

       neighbors.append(sorted_d[x][0])

   #### End of STEP 3.3

   classVotes = {}

   

   #### Start of STEP 3.4

   # Calculating the most freq class in the neighbors

   for x in range(len(neighbors)):

       response = trainingSet.iloc[neighbors[x]][-1]


       if response in classVotes:

           classVotes[response] += 1

       else:

           classVotes[response] = 1

   #### End of STEP 3.4


   #### Start of STEP 3.5

   sortedVotes = sorted(classVotes.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rue)

   return(sortedVotes[0][0], neighbors)

   #### End of STEP 3.5


# Creating a dummy testset

testSet = [[7.2, 3.6, 5.1, 2.5]]

test = pd.DataFrame(testSet)


#### Start of STEP 2

# Setting number of neighbors = 1

k = 1

#### End of STEP 2

# Running KNN model

result,neigh = knn(data, test, k)


# Predicted class

print(result)

-> Iris-virginica


# Nearest neighbor

print(neigh)

-> [141]


现在我们改变k的值并观察预测结果的变化:


# Setting number of neighbors = 3

k = 3

# Running KNN model

result,neigh = knn(data, test, k)

# Predicted class

print(result) -> Iris-virginica

# 3 nearest neighbors

print(neigh)

-> [141, 139, 120]


# Setting number of neighbors = 5

k = 5

# Running KNN model

result,neigh = knn(data, test, k)

# Predicted class

print(result) -> Iris-virginica

# 5 nearest neighbors

print(neigh)

-> [141, 139, 120, 145, 144]


和scikit-learn比较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neigh = 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3)

neigh.fit(data.iloc[:,0:4], data['Name'])


# Predicted class

print(neigh.predict(test))


-> ['Iris-virginica']


# 3 nearest neighbors

print(neigh.kneighbors(test)[1])

-> [[141 139 120]]


可以看到,两个模型都预测了同样的类别(“irisi –virginica”)和同样的最近邻([141 139 120])。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模型是按照预期运行的。


尾注


KNN算法是最简单的分类算法之一。即使如此简单,它也能得到很理想的结果。KNN算法也可用于回归问题,这时它使用最近点的均值而不是最近邻的类别。R中KNN可以通过单行代码实现,但我还没有探索如何在SAS中使用KNN算法。


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吗?您最近使用过其他机器学习工具吗?您是否打算在一些业务问题中使用KNN?如果是的话,请与我们分享你打算如何去做。


原文标题:Introduction to k-Nearest Neighbors: Simplified (with implementation in Python)

原文链接:https://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18/03/introduction-k-neighbours-algorithm-clustering/


译者简介


王雨桐,统计学在读,数据科学硕士预备,跑步不停,弹琴不止。梦想把数据可视化当作艺术,目前日常是摸着下巴看机器学习。

翻译组招募信息

工作内容:需要一颗细致的心,将选取好的外文文章翻译成流畅的中文。如果你是数据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类的留学生,或在海外从事相关工作,或对自己外语水平有信心的朋友欢迎加入翻译小组。

你能得到:定期的翻译培训提高志愿者的翻译水平,提高对于数据科学前沿的认知,海外的朋友可以和国内技术应用发展保持联系,THU数据派产学研的背景为志愿者带来好的发展机遇。

其他福利:来自于名企的数据科学工作者,北大清华以及海外等名校学生他们都将成为你在翻译小组的伙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加入数据派团队~

点击“阅读原文”拥抱组织

  • 1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