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稚晖君智元机器人发布会?
这次发布会,更像是个融资大会而不是发布会,基本把所有风口都提了一遍,但是演示很少,可以说基本没有。感觉得出来稚晖君还是有些紧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7919566/answer/3171083878
如何看待稚晖君创业「智元机器人」,其前景如何
细分领域的具体的认知差异在机器人这个行业中是非常严重的,与自动驾驶近两年被tesla带来的相对开放的技术架构交流不同,机器人,尤其是双足,还处在非常早期的产业形态上,各家的封闭程度是非常高的。
我和zhihui普遍是因为看了tesla的Optimus发布会,对机器人产业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我们的认知里: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打造的纯电执行器,外加感知芯片,以及革命性的大模型驱动任务编排。这似乎就是未来机器人的样子。因此在这个时间点,国产谐波减速,电机,电池,线性执行器,推理芯片,包括ID,机械设计方方面面到位的因素下,可以开始做双足了"
但是不得不说,我和zhihui的这个认知是有问题的,我们忽略了一个人工智能/硬件出身非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即双足机器人系统是一个非常垂直的系统,要求你从工业设计到算力,软件,硬件,感知算法,控制算法,pcb设计封装等等,更不要说其MPC技术的封闭性是非常高的,xyYu:一个模型预测控制(MPC)的简单实现
这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MPC方案的构建和优化,以及高性能中间件的设计需要长期,持久的高投入,并且你并找不到一些合适的开源方案作为抄袭的对象。
在近些年的西方计算机科研体系中,由于开源的存在,多数的技术并不需要从0构建,因此我们总是习惯性的把第一性原理挂在嘴上好像也没多大问题,却不知道,如果对于已有的有开源样板的可突破的技术问题,我们可以认为在工程整合中是第一性原理起了作用,如果是不可突破的呢?没有样板的呢?如果没有开源方案可抄呢?
这也就是为啥前两年,国外一开源华为就遥遥领先。
而真到了射频芯片/射频天线这种,通信起家的华为应当掌握的核心但封闭的技术面前,华为就能被打了七寸。
而依托着AOSP作为baseline,鸿蒙又能快速的迭代起来。
国内为什么自动驾驶系统,在18年后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因为大家都有百度的Apollo可以抄,作为改进的baseline。无论是魔改中间件还是推理自研,至少都有了样板。
然而这也就给了国内新入场的玩家有了一种错觉,机器人也是一样一个可以依靠先抄开源起步,然后逐步自研替代的方案走下去的路线。
实际上不是,至少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可以做到99分以上的团队才能出成果的领域,拿figure AI举例:
Jerry Pratt
Jerry has dedicated his life’s work to robotics and brings 20+ years of humanoid experience to the team at Figure. Prior to Figure, Jerry was a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t the Institute for Human and Machine Cognition. At IHMC Jerry built a robotics team concentrated arou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of walking and balance, with applications in robotics, human assistive devices, and man-machine interfaces. Jerry was the team lead for the DARPA Robotics Challenge, in which Team IHMC won second place in the finals.
有这样级别的人,以及诸多Boston Dynamic成员的介入,然而这也只是能保证技术成功,离商业成功都还差得远。
再回来说说认知差异吧,在我和zhihui看来已经很牛逼的Tesla,在专业大佬眼中,可能技术还不如他的毕业设计,虽然进步速度很快。
我个人非常赞同张一鸣的一句话,你的认知就是你的竞争力。
相比资源而言,你对事物的判断才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在前沿问题面前,实事求是的制定研究计划,评估现状,技术演进方案,需要补强哪方面的资源,比开一场发布会要重要得多。抄抄Cassie,改改cheetah是没有前途的
尤其在双足这个极端前沿的领域,很显然想做方案整合,那死路一条。
作者:直呼知乎智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3949406/answer/29809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