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大环境分析趋势(以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为例)
——大道至简之十八
时寒冰
同一种政策,同一种措施,并不一定导致相同的结果。必须放在大环境之下才能做明确、准确的判断。
比如,同样是加息,在一些时候会导致市场的暴跌,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上涨[见下图:2002年2月—2011年2月的利率调整及次日的股市走势]。
为什么同样一个措施,结果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环境不同所致。
一般情况下,加息会提高资金的成本,导致流动性收紧,从而,引发股市的下跌。另一方面,加息会吸引一些资金从股市抽离出来,存入银行(这与股市持续上涨,赚钱效应明显的时候,储蓄资金向股市流动是一个道理),从而引发股市下跌。
但是,当货币持续超发,流动性泛滥时候,加息的作用几乎可以被忽略。不仅如此,市场更容易理解为“靴子落地了”,认为是利空出尽,反而更大胆地买入股票。所以,2007年3月到2007年9月的持续加息,每一次导致的结果都是股市在第二天上涨,最猛烈的一次涨幅高达5.38%。
这种情况直到次贷危机恶化后,发生了逆转。无论加息还是降息,市场大多选择下跌,最疯狂的一次,是在降息后的第二天股市下跌达4.69%。因为,此时的大环境是资金紧张,降息不足以抵消这一负面的影响力。
所以,分析货币政策必须放在大环境之下才能看清楚。
2013年7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从2013年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主要内容是: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这
有利于消除行政干预资金交易的弊病,促使市场主体更自由地进行资金交易,同时为下一步的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做铺垫。但存款利率上限的维持,仍是一个巨大阻碍。
很多人认为,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对资本市场是一个重大利好。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中央的用意当然是非常积极和明确的,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促使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问题是,大环境是否也配合呢?
让我们来结合大环境进行分析。
Scott Besley和Eugene F.Brigham在其著作中,把影响货币成本的基本因素归结为四个:生产机会;消费时间偏好;风险;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成本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而贷款利率放开以后,它最终还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假如供给持续增加,远远大于需求,或者说,供给充分满足需求之后还有剩余,就处于资金充裕、流动性泛滥的大环境之中,那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无疑会进一步降低企业、个人的借贷成本,刺激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需求,促使企业投资行为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然,也有利于股市和大宗商品的上涨。
但是,假如资金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处于资金短缺,流动性紧张(相对而言)的大环境之下,那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因为,资金供不应求,就意味着资金“昂贵”,哪个银行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收益率低的地方?逐利毕竟是银行的本能。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的作用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对银行相关的既得利益主体,或者与银行有特殊关系的人特别有利。他们可以因此搞权力寻租,把资金低价从银行贷出来再去放高利贷——这种情况其实早就出现了[参见2013年7月18日新闻:苏州三银行行长落马,涉嫌勾结小贷公司放高利贷 http://bank.hexun.com/2013-07-18/156277793.html
]。
2)对掌控权力或者非常靠近权力的人或企业,比如,对地方政府平台、央企国企这样的背景深厚的利益主体非常有利。他们可以通过特殊关系拿到更多利率更低的贷款。
问题是,一旦以低息套出贷款向外放高利贷的情况频繁发生,或者,地方政府平台、央企国企以更低的利息拿走贷款,社会上其他主体所需的资金供给将大大减少,毕竟银行的贷款额度是有限的!这样,民营企业的贷款难度将更大,贷款成本将更高!因为,早在2004年10月,我国就取消了贷款利率上限,但考虑到当时城乡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尚不完善,暂时保留了对其贷款利率的上限管理,并将利率上限由基准利率的2倍扩大至2.3倍,而这次,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上限也取消了。
缺少了制度的保证,缺少了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金融机构贷款七折利率下限的取消,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会导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资金成本的上涨而非下降。假如中国不出台进一步的刺激政策,那么,在此前提之下,这种做法对资本市场而言,实际上是略微偏空的,至少算不上一些人所说的“重大利好”。对实体经济而言则更倾向于偏空。
因此,一个政策或措施,只有放在大环境下看,才能看得更清楚。
假如还不能确定它对市场的影响,那么,可用《大道至简之十七:参照物中找趋势》中讲的分析方法,来做进一步的更为明确的判断,把握好趋势,理性做好决策。
于201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