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Floyd)总结

引言

最短路径算法是图算法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算法导论》中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证明。很长时间没在看过图算法的内容,在接触到增强学习后,复习了下A*算法,故对最短路径算法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A*算法将会另外开一篇文章。Dijkstra和Floyd算法是最为经典的两个针对无向图进行最短路径求取的算法,本文先对这两个算法进行回顾和总结。

Dijkstra算法

Dijkstra算法在解决最短路径算法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图中不能存在负边权重(具体的证明可参考《算法导论》)。个人看来Dijkstra算法应该属于贪心算法的部分,但某些参考书籍把它归入到了动态规划的范围。当然我们不会对这个问题深究,看自己证明好理解吧。Dijkstra是从源点出发,一次求取到其余所有点的最短路径。这也称为单源最短路径。
算法的大致是先从源点 S 出发,选取距离源点距离最短的点V1,然后比较从 S V2的距离 ds,v2 和以 V1 为过渡点再到 V2 的距离 ds,v1,v2 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更新 S V2的距离为 ds,v1,v2 ,否则不改变。然后依次类推计算后面的点,最终得出从 S 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径。上面说得可能比较抽象,不要急,这只是一个大致阐述,后面你会很清楚的。经过上面的阐述,也看出了一个事实,每次选取的是最小的点,这是贪心的思想,但在求取另外的点时又利用到了之前求取的点,这便又和动态规划相似。现在,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算法的具体求解过程。
如上图,现在我们要求从源点A开始求取图中其它点的最短路径。具体过程是:
(1). 将 A 放入最后的结果中Ret
(2). 选取与 A 距离最短的点,显然是C,更新 A 经过C到其它与 C 有直接连接的点的距离,更新的规则上面已经说过,以B为例, A>B 的距离大于 A>C>B 的距离,所以更新 A>B 的距离为5。同时, A DE初始是无穷大(图的存储约定),所以更新 A DEF的距离分别为{6、7},并加入最后的结果中, Ret={A,C}
(3). 由于 C 已经被选取,在下一次选择距离A最短的点时就不再考虑 C ,那么这次选择显然就是B,比较还没加入 Ret 且和 B 直接连接的点CD,更新规则和上面一样,最后将 B 加入到Ret中,这时 Ret={A,C,B} ;
(4). 以此类推,选择 D 并更新和D直接相连的点,并加入到 Ret 中。
最后 Ret={A,C,B,D,E,F} ,这便是源点 A 到图中所有点的最短路径,例如求A>E的最短路径便是 ACBDE 。简易代码如下(因为手头电脑问题,并没有运行检查正确性):

const int MAXINT = INT_MAX;        //图中不直接连接的点的权重定义
const int MAXNUM = 6;               //图中的节点数目
int dst[MAXNUM];                    //存放源点到其它点的距离
int prev[MAXNUM];                   //存放路径

int G[MAXNUM][MAXNUM];              //图的邻接矩阵

void Dijstra(int v0)
{
    bool used[MAXNUM];                 // 判断图中节点时候已经被加入最后的结果中,初始为false
    int node_num = MAXNUM;
    for(int i = 1; i<=n; i++)
    {
        dst[i] = G[v0][i];          //从邻接矩阵中获取距离信息
        used[i] = false;
        if( MAXINT == dst[i] )
            prev[i] = -1;
        else
            prev[i] = v0;           // 设置源点直接连接的点的前驱为源点
    }

    dst[v0] = 0;                    // 源点到源点的距离设置为0
    used[v0] = true;                   //标记源点已经被加入最后的结果中

    for(int i = 2; i <= n; i++){
        int mindst = MAXINT;
        int u = v0;
        for(int j = 1; j <= n; j++)          // 选取目前距离矩阵中与源点最短距离的点
        {
            if( (!used[j]) && dst[j] < mindst){
                u = j;
                mindst = dst[j];

            }

            used[u] = true;                    //将该点加入到最后结果中
            for(int j = 1; j <= n; ++j)
            {
                if( (!used[j]) && G[u][j] < MAXINT)
                {
                    if(dst[u]+G[u][j] < dst[j])
                    {
                        dst[j] = dst[u]+G[u][j];    // 更新距离
                        pre[j] = u;                 // 设置前驱
                    }
                }
            }
        }
    }
}

Floyd算法

Dijkstra算法是解决单源最短路径算法,当需要解决图中任意两点的最短路径时,Dijkstra则需要多次计算,而且,当图中存在负的边权重时,Dijkstra则显得无能为力。Floyd算法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能一次求出任意两点的最短路径,并且边权重可正可负。
Floyd算法的思想是从两点最短路径的可能性思考的,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无非有如下几个情况:
(1). 两点直接到达的距离最短。
(2). 两点之间通过1个或者1个以上节点连接到达的距离最短。
所以,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可以在邻接矩阵中直接获取。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需要依次判断以每个点为中间点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最短距离。如果需要中间点的个数大于1,则将问题继续划分为其它终点和起点的问题。例如求AB间的最短距离,对于中间点有C,那么则需要判断 distance(A,B) distance(A,C)+distance(C,B) 的大小,如果还有其它点,则间 distance(A,C) distance(C,B) 按照这种方式继续划分下去,很显然,Floyd算法其实就是一种自顶而低的动态规划。我们先给出代码:

void getGraphicData(){//获取数据  
    ifstream in("data");  
    in>>vertexnum>>edgenum;  //获取节点数和边数
    int from,to;  
    double w;  
    // 初始化邻接矩阵和路径矩阵
    while(in>>from>>to>>w){  
        weight[from][to] = w;  
        path[from][to] = from;
        weight[from][from] = 0; 
        path[from][from] = from;  
        weight[to][to] = 0;  
        path[to][to] = to;  
    }  
}  
void floyd(){  
    for(int k = 0;k < vertexnum;k++)  // 中间点变量
        for(int i= 0;i < vertexnum;i++)  // 起点变量
            for(int j = 0;j < vertexnum;j++){  //终点变量
                    weight[i][j] = min(weight[i][j], weight[i][k] + weight[k][j]);  
                    path[i][j] = path[k][j];  
                }  
            }  
}  
void displaypath(int source,int dest){  // 求取路径
    stack<int> shortpath;  
    int temp = dest;  
    while(temp != source){  
        shortpath.push(temp);  
        temp = path[source][temp];  
    }  
    shortpath.push(source);  
    cout<<"short distance:"<<weight[source][dest]<<endl<<"path:";  
    while(!shortpath.empty()){  
        cout<<shortpath.top()<<" ";  
        shortpath.pop();  
    }  
}  

结合下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1). 初始化工作无非就是对图的邻接矩阵就行初始化,直接连接的边为常数权重,非直接连接的边初始化为无穷大,路径矩阵则是对点的前驱进行计算。
(2). 首先确定中间点 k ,例如k=x,计算 [u,v] 的最短距离,显然:

dist(u,v)=min(dist(u,x)+dist(x,v),dist(u,v))
dist(u,v) 是邻接矩阵的值(无穷大),所以 [u,v] 的最短距离目前应该是 [u>x>v] 。当需要加入更多中间点时,则按照这种方式继续划分下去。在划分过程中比较路径大小,最后得出最小值。
(3). 最后是确立路径,也就是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点。
Floyd算法在实现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中间点的循环(这里时k)必须在外层,如果放在内层时,有的路径权重不会改变,这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错误,说起来比较难懂,可以手动模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小结

Dijkstra算法适合于单点的路径就算,而当需要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时,Floyd算法比 V 次Dijkstra算法效率要高,并且当图中存在负权重时,Dijkstra则无能为力。除了这两种算法外,SPFA对于稀疏图的效率比较高,但计算任意两点的最短路径时,Floyd算法的效率依然高于V次SPFA计算效率。

  • 5
    点赞
  • 2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