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内网主机网卡的源IP+源MAC
经过NAT后变为,
防火墙WAN口的IP+MAC
目的IP(server的地址)一直不会变(由DNS解析得到,DNS获取路径分为主机系统文件、主机系统缓存、查询配置的DNS服务器)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或者/etc/resolv.conf
目的MAC,开始是网关路由,然后经过WAN口后变为下一跳网关,下一跳....直到找到server
我有一个网段,192.168.1.0/24,我现在内网ip为1和2的主机,可以同时使用44444这个端口访问同一个公网http服务器吗?具体数据包流程讲解下


当内网中的两台主机(IP地址分别为192.168.1.1和192.168.1.2)同时使用44444端口访问同一个公网HTTP服务器时,数据包的流程如下:
### 1. 内网主机发起请求
- **源IP地址**:192.168.1.1或192.168.1.2
- **源端口**:44444
- **目的IP地址**:公网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80(HTTP默认端口)
### 2. 数据包到达路由器
- **源MAC地址**:内网主机的MAC地址
- **目的MAC地址**:路由器的MAC地址
### 3. 路由器进行NAT转换
- **源IP地址**:转换为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
- **源端口**:转换为一个临时的公网端口(例如60000和60001,具体数值由路由器分配)
- **目的IP地址**:保持不变,仍为公网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保持不变,仍为80
### 4. 数据包发送到公网
- **源MAC地址**:路由器的MAC地址
- **目的MAC地址**: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
### 5. 数据包到达公网HTTP服务器
- **源IP地址**: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
- **源端口**:临时的公网端口(例如60000和60001)
- **目的IP地址**:公网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80
### 6. 服务器响应
- **源IP地址**:公网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 **源端口**:80
- **目的IP地址**: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
- **目的端口**:临时的公网端口(例如60000和60001)
### 7. 响应数据包返回路由器
- **源MAC地址**:下一跳路由器的MAC地址
- **目的MAC地址**:路由器的MAC地址
### 8. 路由器进行反向NAT转换
- **源IP地址**:保持不变,仍为公网HTTP服务器的IP地址
- **源端口**:保持不变,仍为80
- **目的IP地址**:转换为内网主机的IP地址(192.168.1.1或192.168.1.2)
- **目的端口**:转换为内网主机的原始端口(44444)
### 9. 响应数据包发送到内网主机
- **源MAC地址**:路由器的MAC地址
- **目的MAC地址**:内网主机的MAC地址
通过上述流程,内网中的两台主机可以同时使用相同的端口(44444)访问同一个公网HTTP服务器,而不会发生冲突,因为路由器会为每个连接分配不同的临时公网端口,并在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进行相应的NAT转换。
路由器会为每个连接分配不同的临时公网端口,这个临时端口的上限就是65536,我理解的好像不对吧?所以一个路由器最大极限值就是映射内网65536台电脑同时上网?我是否没有考虑65536只是一种传输层协议,而传输层是TCP+UDP两种协议
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但需要考虑一些细节。路由器在进行NAT(网络地址转换)时,会为每个连接分配不同的临时公网端口,而这些端口的上限确实是65536。不过,这个数字是针对每种传输层协议(TCP和UDP)的,因此理论上,一个路由器可以支持的连接数是65536(TCP) + 65536(UDP) = 131072个连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路由器可以支持131072台电脑同时上网。原因如下:
1. **每个电脑可能建立多个连接**:一台电脑在浏览网页、下载文件、收发邮件等操作时,可能会同时建立多个连接。因此,即使每个连接占用一个端口,一台电脑也可能占用多个端口。
2. **端口复用**:虽然理论上每个连接需要一个唯一的端口,但在实际中,路由器可以通过端口复用技术来优化端口的使用。例如,当内网中的多台主机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的同一个端口时,路由器会为每个连接分配不同的临时端口,但这些端口可以被复用。
3. **路由器性能限制**:路由器的性能(如CPU、内存、NAT表大小等)会限制其能够处理的连接数。即使端口数量足够,路由器的性能也可能成为瓶颈。
4. **带宽限制**:即使端口和连接数足够,路由器的带宽也可能限制其能够支持的设备数量。
因此,虽然理论上一个路由器可以支持多达131072个连接,但实际中能够支持的电脑数量远小于这个数字。通常,一个普通家用路由器可以支持10-20台设备同时上网,而企业级路由器可能会支持更多设备,具体取决于路由器的性能和配置。
端口复用技术(AI讲了半天,其实我认为应叫做公网IP复用技术)
端口复用技术是指在路由器进行网络地址转换(NAT)时,通过合理分配和管理端口资源,使得多个内网主机能够共享有限的公网端口,从而提高端口的利用率,支持更多的内网主机同时访问外网。以下是关于路由器端口复用技术的详细讲解:
### 工作原理
- **连接四元组唯一标识**:每个网络连接由源IP地址、源端口、目的IP地址和目的端口这四个元素唯一标识。即使源IP地址和源端口相同,只要目的IP地址或目的端口不同,就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连接。
- **端口分配策略**:路由器在为内网主机分配临时公网端口时,会根据一定的算法和策略,确保每个连接的四元组唯一。通常,路由器会从一个端口池中分配端口,这个端口池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路由器的性能、配置以及实际的网络流量等。
### 实际应用
- **支持大量内网主机**:通过端口复用技术,一个路由器可以支持大量的内网主机同时访问外网,而不需要为每个主机分配一个独立的公网端口。这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非常重要,因为公网IP地址和端口资源是有限的。
- **优化网络性能**:端口复用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端口的利用率,还可以优化网络性能。通过合理分配和管理端口资源,路由器可以更高效地处理网络流量,减少连接冲突和资源浪费。
### 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内网中有两台主机A和B,它们的IP地址分别为192.168.1.1和192.168.1.2。这两台主机同时访问同一个外网HTTP服务器,服务器的IP地址为202.108.22.5,端口为80。
1. **主机A发起请求**:
- 源IP地址:192.168.1.1
- 源端口:44444
- 目的IP地址:202.108.22.5
- 目的端口:80
2. **主机B发起请求**:
- 源IP地址:192.168.1.2
- 源端口:44444
- 目的IP地址:202.108.22.5
- 目的端口:80
3. **路由器进行NAT转换**:
- 对于主机A的请求,路由器将其源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地址,并分配一个临时的公网端口,例如60000。
- 对于主机B的请求,路由器同样将其源IP地址转换为公网IP地址,并分配另一个临时的公网端口,例如60001。
4. **数据包发送到外网**:
- 主机A的请求:源IP地址为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源端口为60000,目的IP地址为202.108.22.5,目的端口为80。
- 主机B的请求:源IP地址为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源端口为60001,目的IP地址为202.108.22.5,目的端口为80。
5. **服务器响应**:
- 服务器分别向源IP地址为路由器的公网IP地址、源端口为60000和60001的两个请求发送响应。
6. **路由器进行反向NAT转换**:
- 路由器根据NAT表中的记录,将服务器发往60000端口的响应转换回主机A的IP地址和端口(192.168.1.1:44444)。
- 同样,将服务器发往60001端口的响应转换回主机B的IP地址和端口(192.168.1.2:44444)。
通过这种方式,路由器成功地将两个内网主机的请求复用了同一个公网端口范围,而不会发生冲突,因为每个连接的四元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是唯一的。
6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