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操作系统的四个特性
并发:同一段时间内多个程序执行(注意区别并行和并发,并行是同一时刻的多个事件,并发是同一时间段内的多个事件)
共享:系统中的资源可以被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线程共同使用
虚拟:通过时分复用(如分时系统)以及空分复用(如虚拟内存)技术实现把一个物理实体虚拟为多个
异步:系统中的进程是以走走停停的方式执行的,且以一种不可预知的速度推进
2、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处理机管理:处理机分配都是以进程为单位,所以处理机管理也被看做是进程管理。包括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进程调度
存储器管理(或者内存管理):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设备管理:管理所有外围设备,包括完成用户的IO请求;为用户进程分配IO设备;提高IO设备利用率;提高IO速度;方便IO的使用
文件管理:管理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方便使用同时保证安全性。包括:磁盘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读写管理以及文件共享和保护
提供用户接口:程序接口(如API)和用户接口(如GUI)
3、进程、线程和协程的区别和联系
进程,直观点说,保存在硬盘上的程序运行以后,会在内存空间里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存体,这个内存体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有自己的堆,上级挂靠单位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会以进程为单位,分配系统资源(CPU时间片、内存等资源),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
线程,有时也被称为轻量级进程,是操作系统调度(CPU调度)执行的最小单位
进程与线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 调度:线程作为调度和分配的基本单位,进程作为拥有资源的基本单位;
- 并发性:不仅进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同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之间也可并发执行;
- 拥有资源:进程是拥有资源的一个独立单位,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但可以访问隶属于进程的资源。进程所维护的是程序所包含的资源(静态资源), 如:地址空间,打开的文件句柄集,文件系统状态,信号处理handler等;线程所维护的运行相关的资源(动态资源),如:运行栈,调度相关的控制信息,待处理的信号集等;
- 系统开销:在创建或撤消进程时,由于系统都要为之分配和回收资源,导致系统的开销明显大于创建或撤消线程时的开销。但是进程有独立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崩溃后,在保护模式下不会对其它进程产生影响,而线程只是一个进程中的不同执行路径。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之间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一个进程死掉就等于所有的线程死掉,所以多进程的程序要比多线程的程序健壮,但在进程切换时,耗费资源较大,效率要差一些。
【联系】
- 一个线程只能属于一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但至少有一个线程;
- 资源分配给进程,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共享该进程的所有资源;
- 处理机分给线程,即真正在处理机上运行的是线程;
- 线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协作同步。不同进程的线程间要利用消息通信的办法实现同步。
协程,是一种比线程更加轻量级的存在,协程不是被操作系统内核所管理,而完全是由程序所控制(也就是在用户态执行)。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会像线程切换那样消耗资源。一个线程就是执行一个子程序,协程在子程序内部是可中断的,然后转而执行别的子程序,在适当的时候再返回来接着执行。
协程的特点在于是一个线程执行,那和多线程比,协程有何优势?
极高的执行效率:因为子程序切换不是线程切换,而是由程序自身控制,因此,没有线程切换的开销,和多线程比,线程数量越多,协程的性能优势就越明显;
不需要多线程的锁机制:因为只有一个线程,也不存在同时写变量冲突,在协程中控制共享资源不加锁,只需要判断状态就好了,所以执行效率比多线程高很多。
4、进程间的通信的几种方式
- 管道(pipe)及命名管道(namedpipe):管道可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父子进程间的通信,有名管道除了具有管道所具有的功能外,它还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 信号(signal):信号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收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 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是消息的链接表,它克服了上两种通信方式中信号量有限的缺点,具有写权限得进程可以按照一定得规则向消息队列中添加新信息;对消息队列有读权限得进程则可以从消息队列中读取信息;
- 共享内存:可以说这是最有用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它使得多个进程可以访问同一块内存空间,不同进程可以及时看到对方进程中对共享内存中数据得更新。这种方式需要依靠某种同步操作,如互斥锁和信号量等;
- 信号量:主要作为进程之间及同一种进程的不同线程之间得同步和互斥手段;
- 套接字:这是一种更为一般得进程间通信机制,它可用于网络中不同机器之间的进程间通信,应用非常广泛。
5、线程同步的方式
- 临界区:通过对多线程的串行化来访问公共资源或一段代码,速度快,适合控制数据访问。
- 互斥量:为协调对一个共享资源的单独访问而设计,采用互斥对象机制,只有拥有互斥对象的线程才有访问公共资源的权限。因为互斥对象只有一个,所以可以保证公共资源不会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互斥不仅能实现同一应用程序的公共资源安全共享,还能实现不同应用程序的公共资源安全共享。
- 信号量:为控制一个具有有限数量的用户资源而设计。它允许同一时刻多个线程访问同一资源,但是需要控制同一时刻访问此资源的最大线程数量
- 事件(信号):用来通知线程有一些事件已发生,从而启动后继任务的开始保持多线程同步,也可方便的实现多线程优先级的比较操作
6、线程的实现方式(用户线程与内核线程的区别)
根据操作系统内核是否对线程可感知,可以把线程分为内核线程和用户线程。
内核线程建立和销毁都是由操作系统负责、通过系统调用完成的,操作系统在调度时,参考各进程内的线程运行情况做出调度决定,如果一个进程中没有就绪态的线程,那么这个进程也不会被调度占用CPU。
和内核线程相对应的是用户线程,用户线程指不需要内核支持而在用户程序中实现的线程,其不依赖于操作系统核心,用户进程利用线程库提供创建、同步、调度和管理线程的函数来控制用户线程。用户线程多见于一些历史悠久的操作系统,例如Unix操作系统,不需要用户态/核心态切换,速度快,操作系统内核不知道多线程的存在,因此一个线程阻塞将使得整个进程(包括它的所有线程)阻塞。由于这里的处理器时间片分配是以进程为基本单位,所以每个线程执行的时间相对减少为了在操作系统中加入线程支持,采用了在用户空间增加运行库来实现线程,这些运行库被称为“线程包”,用户线程是不能被操作系统所感知的。
引入用户线程,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可以在不支持线程的操作系统中实现。
(2)创建和销毁线程、线程切换代价等线程管理的代价比内核线程少得多。
(3)允许每个进程定制自己的调度算法,线程管理比较灵活。
(4)线程能够利用的表空间和堆栈空间比内核级线程多。
用户线程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同一进程中只能同时有一个线程在运行,如果有一个线程使用了系统调用而阻塞,那么整个进程都会被挂起。
(2)页面失效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
内核线程的优缺点刚好跟用户线程相反。实际上,操作系统可以使用混合的方式来实现线程。
7、进程有哪几种状态?
就绪状态:当进程已经分配到除CPU以外的所有必要的资源,只要获得处理机便可立即执行;
运行状态:当进程已获得处理机,其程序正在处理机上执行;
阻塞状态: 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某个事件发生而无法执行时,便放弃处理机而处于阻塞状态;引起进程阻塞状态的事件可以有多种,例如,等待I/O完成、申请缓冲区不能满足、等待信件(信号)。
注意区别就绪状态和等待状态:就绪状态是指进程仅缺少处理机,只要获得处理机资源就立即执行;而等待状态是指进程需要其他资源(除了处理机)或等待某一事件。
就绪状态 -> 运行状态: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被调度后,获得处理机资源(分派处理机时间片),于是进程由就绪状态转换为运行状态。
运行状态 -> 就绪状态: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时间片用完后,不得不让出处理机,从而进程由运行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此外,在可剥夺的操作系统中,当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就绪时,调度程度将正执行的进程转换为就绪状态,让更高优先级的进程执行。
运行状态 -> 阻塞状态:当进程请求某一资源(如外设)的使用和分配或等待某一事件的发生(如I/O操作的完成)时,它就从运行状态转换为阻塞状态。进程以系统调用的形式请求操作系统提供服务,这是一种特殊的、由运行用户态程序调用操作系统内核过程的形式。
阻塞状态 -> 就绪状态:当进程等待的事件到来时,如I/O操作结束或中断结束时,中断处理程序必须把相应进程的状态由阻塞状态转换为就绪状态。
8、用户态和核心态的区别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或简称为内核态)。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当进程处于内核态时,执行的内核代码会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核栈。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则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即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当正在执行用户程序而突然被中断程序中断时,此时用户程序也可以象征性地称为处于进程的内核态。因为中断处理程序将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这与处于内核态的进程的状态有些类似。
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3种方式:系统调用、异常、外围设备中断。
9、操作系统中进程的调度算法
调度算法是为了确定首先执行哪个进程以及最后执行哪个进程以实现最大CPU利用率的算法。
- 先到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
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最先进入该队列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 - 短作业优先(SJF)的调度算法 :
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个估计运行时间最短的进程为之分配资源,使它立即执行并一直执行到完成或发生某事件而被阻塞放弃占用 CPU 时再重新调度。 -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
- 时间片轮转调度是一种最古老,最简单,最公平且使用最广的算法,又称 RR(Round
robin)调度。每个进程被分配一个时间段,称作它的时间片,即该进程允许运行的时间。 - 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 :
- 前面介绍的几种进程调度的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短进程优先的调度算法,仅照顾了短进程而忽略了长进程。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既能使高优先级的作业得到响应又能使短作业(进程)迅速完成。,因而它是目前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进程调度算法,UNIX操作系统采取的便是这种调度算法。
- 优先级调度 : 为每个流程分配优先级,首先执行具有最高优先级的进程,依此类推。具有相同优先级的进程以 FCFS方式执行。可以根据内存要求,时间要求或任何其他资源要求来确定优先级。
10、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主要是做什么
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malloc函数:申请内存,free函数:释放内存),另外地址转换也就是将逻辑地址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地址等功能也是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做的事情。
11、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有哪几种方式
简单分为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和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这两种。连续分配管理方式是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常见的如块状管理。同样的,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允许一个程序使用的内存分布在离散的内存中,常见的如页式管理和段式管理。
- 块式管理
远古时代的计算机操系统的内存管理方式。将内存分为几个固定大小的块,每个块中只包含一个进程。如果程序运行需要内存的话,操作系统就分配给它一块,如果程序运行只需要很小的空间的话,分配的这块内存很大一部分几乎被浪费了。这些在每个块中未被利用的空间,我们称之为碎片。 - 页式管理
把主存分为大小相等且固定的一页一页的形式,页较小,相对相比于块式管理的划分力度更大,提高了内存利用率,减少了碎片。页式管理通过页表对应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 段式管理
- 页式管理虽然提高了内存利用率,但是页式管理其中的页实际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段式管理把主存分为一段段的,每一段的空间又要比一页的空间小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段是有实际意义的,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例如,有主程序段 MAIN、子程序段 X、数据段 D 及栈段 S 等。段式管理通过段表对应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 段页式管理
- 段页式管理机制结合列页式管理和段式管理的有点。简单来说段页式管理机制就是把主存先分成若干段,每个段又分成若干页,也就是说 段页式管理机制 中段与段之间以及段的内部的都是离散的。
12、快表和多级页表
在分页内存管理中,很重要的两点是:
-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要快
- 解决虚拟地址空间大,页表也会很大的问题
快表
为了解决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速度,操作系统在页表方案基础之上引入了 快表 来加速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我们可以把块表理解为一种特殊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其中的内容是页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内容。作为页表的 Cache,它的作用与页表相似,但是提高了访问速率。由于采用页表做地址转换,读写内存数据时 CPU 要访问两次主存。有了快表,有时只要访问一次高速缓冲存储器,一次主存,这样可加速查找并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使用快表之后的地址转换流程是这样的:
- 根据虚拟地址中的页号查找快表
- 如果该页在快表中,直接从快表中读取相应的物理地址;
- 如果该页不在快表中,就访问内存中的页表,再从页表中得到物理地址,同时将页表中的该映射表添加到快表中;
- 当快表填满后,又要登记新页时,按照一定的淘汰策略淘汰块表中的一个页;
多级页表
引入多级页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把全部页表一直放在内存中占用过多空间,特别是那些根本就不需要的页表就不需要保存在内存中。
总结:为了提高内存的空间性能,提出了多级页表的概念;但是提到空间性能是以浪费时间性能为基础的,因此为了补充损失的事件性能,提出快表的概念。不论是快表还是多级页表都利用了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13,分段机制和分页机制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
共同点:分页机制和分段及时都是为了提高内存的利用率,较少内存碎片。页和段都是离散存储的,所以两者都是离散分配内存的方式。但是,每个页和段中的内存是连续的。
区别:页的大小是固定的,由操作系统决定;而段的大小不固定,取决于我们当前运行的程序。分页仅仅是为了满足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需求,而段是逻辑信息的单位,在程序中可以体现为代码段,数据段,能够更好满足用户的需要。
14,CPU寻址,为什么需要虚拟地址空间
现代处理器使用的是一种称为 虚拟寻址(Virtual Addressing)的寻址方式。使用虚拟寻址,CPU 需要将虚拟地址翻译成物理地址,这样才能访问到真实的物理内存。 实际上完成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转换的硬件是 CPU 中含有一个被称为 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 MMU) 的硬件。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要有虚拟地址空间呢?
先从没有虚拟地址空间的时候说起吧!没有虚拟地址空间的时候,程序都是直接访问和操作的都是物理内存。但是这样有什么问题呢?
用户程序可以访问任意内存,寻址内存的每个字节,这样就很容易(有意或者无意)破坏操作系统,造成操作系统崩溃。
想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特别困难,比如你想同时运行一个微信和一个 QQ 音乐都不行。为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微信在运行的时候给内存地址 1xxx 赋值后,QQ 音乐也同样给内存地址 1xxx 赋值,那么 QQ 音乐对内存的赋值就会覆盖微信之前所赋的值,这就造成了微信这个程序就会崩溃。
总结来说:如果直接把物理地址暴露出来的话会带来严重问题,比如可能对操作系统造成伤害以及给同时运行多个程序造成困难。
通过虚拟地址访问内存有以下优势:
- 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相邻的虚拟地址来访问物理内存中不相邻的大内存缓冲区。
- 程序可以使用一系列虚拟地址来访问大于可用物理内存的内存缓冲区。当物理内存的供应量变小时,内存管理器会将物理内存页(通常大小为 4KB)保存到磁盘文件。数据或代码页会根据需要在物理内存与磁盘之间移动。
- 不同进程使用的虚拟地址彼此隔离。一个进程中的代码无法更改正在由另一进程或操作系统使用的物理内存。
15,什么是虚拟内存
通过 虚拟内存 可以让程序可以拥有超过系统物理内存大小的可用内存空间。另外,虚拟内存为每个进程提供了一个一致的、私有的地址空间,它让每个进程产生了一种自己在独享主存的错觉(每个进程拥有一片连续完整的内存空间)。这样会更加有效地管理内存并减少出错。
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我们可以手动设置自己电脑的虚拟内存。不要单纯认为虚拟内存只是“使用硬盘空间来扩展内存“的技术。虚拟内存的重要意义是它定义了一个连续的虚拟地址空间,并且 把内存扩展到硬盘空间。
16、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是虚拟内存技术的基础,正是因为程序运行具有局部性原理,才可以只装入部分程序到内存就开始运行。
局部性原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时间局部性
: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一旦执行,不久以后该指令可能再次执行;如果某数据被访问过,不久以后该数据可能再次被访问。产生时间局部性的典型原因,是由于在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循环操作。 - 空间局部性
: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指令通常是顺序存放、顺序执行的,数据也一般是以向量、数组、表等形式簇聚存储的。
时间局部性是通过将近来使用的指令和数据保存到高速缓存存储器中,并使用高速缓存的层次结构实现。空间局部性通常是使用较大的高速缓存,并将预取机制集成到高速缓存控制逻辑中实现。虚拟内存技术实际上就是建立了 “内存一外存”的两级存储器的结构,利用局部性原理实现髙速缓存。
17、虚拟存储器
基于局部性原理,在程序装入时,可以将程序的一部分装入内存,而将其他部分留在外存,就可以启动程序执行。由于外存往往比内存大很多,所以我们运行的软件的内存大小实际上是可以比计算机系统实际的内存大小大的。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当所访问的信息不在内存时,由操作系统将所需要的部分调入内存,然后继续执行程序。另一方面,操作系统将内存中暂时不使用的内容换到外存上,从而腾出空间存放将要调入内存的信息。这样,计算机好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比实际内存大的多的存储器——虚拟存储器。
18、虚拟内存技术的实现
虚拟内存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离散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虚拟内存的实现有以下三种方式:
-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建立在分页管理之上,为了支持虚拟存储器功能而增加了请求调页功能和页面置换功能。请求分页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实现虚拟存储器的方法。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在作业开始运行之前,仅装入当前要执行的部分段即可运行。假如在作业运行的过程中发现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则由处理器通知操作系统按照对应的页面置换算法将相应的页面调入到主存,同时操作系统也可以将暂时不用的页面置换到外存中。
-
请求分段存储管理:建立在分段存储管理之上,增加了请求调段功能、分段置换功能。请求分段储存管理方式就如同请求分页储存管理方式一样,在作业开始运行之前,仅装入当前要执行的部分段即可运行;在执行过程中,可使用请求调入中断动态装入要访问但又不在内存的程序段;当内存空间已满,而又需要装入新的段时,根据置换功能适当调出某个段,以便腾出空间而装入新的段。
-
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 这里多说一下?很多人容易搞混请求分页与分页存储管理,两者有何不同呢?
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建立在分页管理之上。他们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将程序全部所需的全部地址空间都装入主存,这也是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可以提供虚拟内存的原因,我们在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将一作业的全部地址空间同时装入主存。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不要求将作业全部地址空间同时装入主存。基于这一点,请求分页存储管理可以提供虚存,而分页存储管理却不能提供虚存。
不管是上面那种实现方式,我们一般都需要:
一定容量的内存和外存:在载入程序的时候,只需要将程序的一部分装入内存,而将其他部分留在外存,然后程序就可以执行了;
缺页中断:如果需执行的指令或访问的数据尚未在内存(称为缺页或缺段),则由处理器通知操作系统将相应的页面或段调入到内存,然后继续执行程序;
虚拟地址空间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
19、页面置换算法的作用?常见的页面置换算法
地址映射过程中,若在页面中发现所要访问的页面不在内存中,则发生缺页中断 。缺页中断就是要访问的页不在主存,需要操作系统将其调入主存后再进行访问。 在这个时候,被内存映射的文件实际上成了一个分页交换文件。
OPT 页面置换算法(最佳页面置换算法) :理想情况,不可能实现,一般作为衡量其他置换算法的方法。
FIFO 页面置换算法(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 : 总是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即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进行淘汰。
LRU 页面置换算法(最近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 :LRU(Least Currently Used)算法赋予每个页面一个访问字段,用来记录一个页面自上次被访问以来所经历的时间 T,当须淘汰一个页面时,选择现有页面中其 T 值最大的,即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LFU 页面置换算法(最少使用页面排序算法) :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算法会让系统维护一个按最近一次访问时间排序的页面链表,链表首节点是最近刚刚使用过的页面,链表尾节点是最久未使用的页面。访问内存时,找到相应页面,并把它移到链表之首。缺页时,置换链表尾节点的页面。也就是说内存内使用越频繁的页面,被保留的时间也相对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