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输出一输入BP神经网络的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附带MATLAB代码)

目录

1.0 红外光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

2.0 网络结构设计:

3.0 网络结构设计:

4. BP代码运行结果

4.1 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计算(MAE、MSE、MRSE)

 4.2 BP网络训练的性能分析图像

 5.0 总结


 

1.0 红外光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

  • 由于红外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受到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为获得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需要对红外测距系统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
  • 为确定某一红外测距传感器系统的数据处理算法,利用该测距系统进行如下实验:在不同温度下将目标放置不同的距离分别进行测距,每一温度下对同一目标连续测量5次,测量的实验数据见附表所示。
  • 请利用BP神经网络完成该系统的数据处理。
     
理论值(mm)750
环境温度(℃)2045
测量值(mm)756.575770.997765.326762.908762.734778.058768.418767.072753.332754.777
理论值(mm)850
环境温度(℃)2045
测量值(mm)869.189837.808846.641850.121871.750886.931896.766855.983844.269878.671
理论值(mm)950
环境温度(℃)2045
测量值(mm)975.678936.677953.530936.952972.731969.696966.840967.399991.950960.165

注:为说明问题上述数据扩大了温度对结果的影响。

2.0 网络结构设计:

  • 由于输入向量有2个元素、输出向量有1个元素,所以网络输入层的神经元有2个,输出层神经元数目为1。
  • 神经网络是误差后身传播神经网络,其隐含层结构的层数与各层的节点数直接影响网络性能的优劣。若隐层数较多,网络所表达的映射就越复杂,不仅增大计算量,而且易导致数据失真;若各隐含层的节点数较多,会使其学习时间过长,误差也不一定最小,若节点数较少,会导致网络容错性较差,局部极小就多。因此,隐含层是网络结构设计的重要问题。

3.0 网络结构设计:

  • 隐含层数设计:

隐含层的层数应大于1层,可由下式试算:

N\leq ceil\left ( \frac{J(K-1)-(I-1))}{2} \right )
 

其中,N为隐层层数;J为输出层神经元个数;I为输入层神经元个数;K为标准样本个数。本例取1层隐层。

  • 隐含层神经元个数设计:

隐含层节点个数设计相对于隐含层数的设计比较复杂,一般有基于最小二乘设计法、基于黄金分割设计法等。本例取:M=2n+1,其中n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

  • 作用函数设计:

隐层作用函数取正切S型传递函数tansig函数,即:

f(x)=\frac{1-e^{-2x}}{1+e^{-2x}} \left ( -\infty <x<\infty \right )


输出层作用函数取对数S型传递函数logsig函数,即:
 

f(x)=\frac{1}{1+e^{-2x}} \left ( -\infty <x<\infty \right )

  • 学习算法设计:

traingdm是带动量的梯度下降法、trainlm是指L-M优化算法、trainscg是指量化共辄梯度法等,本例选择trainlm学习算法。

  • 输入/输出向量设计:

根据已知条件,可将目标距离的理论值作为对测量温度和测量值的一个映射(二元函数)。由此,可以确定网络的输入为2维向量,且该网络为单输出神经网络。

  •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设计:

题给数据共30组,可在同类(共六类)数据组中各挑选一个样本,从而得到六个测试样本,构成测试样本集。剩余24组数据可作为训练样本集。

%% 此程序为matlab编程实现的BP神经网络
% 清空环境变量
clear;clc;close all
%% 第一步 读取数据,输入2维输出1维
input=[20 20 20 20 45 45 45 45 20 20 20 20 45 45 45 45 20 20 20 20 45 45 45 45 20 45 20 45 20 45
    756.575	770.997	765.326	762.908	778.058	768.418	767.072	753.332	869.189	837.808	846.641	850.121 886.931	896.766	855.983	844.269 975.678	936.677	953.530	936.952 969.696	966.840	967.399	991.950 762.734 754.777 871.750 878.671 972.731 960.165];
output=[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850 850 850 850 850 850 850 8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950 750 750 850 850 950 950];
%% 第二步 设置训练数据和预测数据
input_train = input(:,1:24);
output_train =output(:,1:24);
input_test = input(:,25:30);
output_test =output(:,25:30);
%节点个数
inputnum=2; % 输入层节点数量
hiddennum=5;% 隐含层节点数量
outputnum=1; % 输出层节点数量
%% 第三本 训练样本数据归一化
[inputn,inputps]=mapminmax(input_train);%归一化到[-1,1]之间,inputps用来作下一次同样的归一化
[outputn,outputps]=mapminmax(output_train);
%% 第四步 构建BP神经网络
net=newff(inputn,outputn,hiddennum,{'tansig','purelin'},'trainlm');% 建立模型,传递函数使用purelin,采用梯度下降法训练

W1= net. iw{1, 1};%输入层到中间层的权值
B1 = net.b{1};%中间各层神经元阈值

W2 = net.lw{2,1};%中间层到输出层的权值
B2 = net. b{2};%输出层各神经元阈值

%% 第五步 网络参数配置( 训练次数,学习速率,训练目标最小误差等)
net.trainParam.epochs=1000;         % 训练次数,这里设置为1000次
net.trainParam.lr=0.01;                   % 学习速率,这里设置为0.01
net.trainParam.goal=0.00001;                    % 训练目标最小误差,这里设置为0.00001

%% 第六步 BP神经网络训练
net=train(net,inputn,outputn);%开始训练,其中inputn,outputn分别为输入输出样本

%% 第七步 测试样本归一化
inputn_test=mapminmax('apply',input_test,inputps);% 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

%% 第八步 BP神经网络预测
an=sim(net,inputn_test); %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仿真

%% 第九步 预测结果反归一化与误差计算     
test_simu=mapminmax('reverse',an,outputps); %把仿真得到的数据还原为原始的数量级
error=test_simu-output_test;      %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

%%第十步 真实值与预测值误差比较
figure('units','normalized','position',[0.119 0.2 0.38 0.5])
plot(output_test,'bo-')
hold on
plot(test_simu,'r*-')
hold on
plot(error,'square','MarkerFaceColor','b')
legend('期望值','预测值','误差')
xlabel('数据组数')
ylabel('样本值')
title('BP神经网络测试集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图')

[c,l]=size(output_test);
MAE1=sum(abs(error))/l;
MSE1=error*error'/l;
RMSE1=MSE1^(1/2);
disp(['-----------------------误差计算--------------------------'])
disp(['隐含层节点数为',num2str(hiddennum),'时的误差结果如下:'])
disp(['平均绝对误差MAE为:',num2str(MAE1)])
disp(['均方误差MSE为:       ',num2str(MSE1)])
disp(['均方根误差RMSE为:  ',num2str(RMSE1)])


4. BP代码运行结果

4.1 预测值和真实值的误差计算(MAE、MSE、MRSE)

 4.2 BP网络训练的性能分析图像

  • 预测值和真实值、误差的分析图像

  •  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和总体的均方误差随训练次数的变化图像

注:小圆圈位置代表终止的训练次数(即代数)处的均方误差

  • BP神经网络各阶段的训练图像

 

  •  各个样本集和总体的相关性分析图像

 5.0 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对两输出一输入BP神经网络设计有了初步了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合适的多输出多输入的传感器检测数据融合。
在以后的博文中我们将学会用NodeMCU和arduino物联网交互使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充分认识这个有机与无机的环境,科学地合理地进行创作和发挥效益,然后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CSDN:BP神经网络预测matlab代码讲解与实现步骤

B站: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原理与matlab代码实现

  • 4
    点赞
  • 5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3
    评论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2345VO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