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何”问题的理解

    随着对Cop实验项目的不断接触、深入与探索,“四何”问题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面前。

        首先,你要清楚“四何”的内容: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是针对老师提问的类型来界定的,从字面来理解,前三个比较好理解,简单表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但加上一个“若何”就糊涂了。

    用我的理解,“四何”可这样定义:是何?指的是眼前的事实,直来直去;而为何?则趋于推理性问题,深一层;如何?运用技能的生成;若何?则是一种假设与联想。用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研究一下校园里“法桐树”。它是哪一类品种?查事实,这就是“是何”问题;它为什么秋天会落叶?这是“为何”问题;它能做适宜做哪些家具?这是“如何”问题;假如它到南方去生长,会是怎样的?这就是“若何”问题。

    眼前一个水杯,我们把它“四何”一下。这水杯是什么品牌的?用什么材质做的?“是何”问题;它为什么能保温?“为何”问题;它能保温多长时间?能容纳多少水?“如何”问题;把它放在雪地中,还能保温吗?涉及到假设或创新的,那就是“若何”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目标导控下的整合性课堂教学”要求有背景音乐,我们不妨把它“四何”一下:它来自哪里?有先例用在课堂上吗?“是何”问题;它在课堂上为什么能辅助教学?与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有什么类似?“为何”问题;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量大小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才是最适宜的?“如何”问题;摇滚音乐能否用在课堂教学中?“若何”问题。

    “四何”问题与我们目前所提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有部分类似之处:干什么----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只是少了个“若何”一步。但与崮山中学“四化”教学流程是高度融合的:内容目标化(是何)----目标任务化(为何)----任务问题化(如何)----问题生成化(若何)。虽有点牵强附会,但终归天下大道归一处,万事万物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彼此相通不足为怪。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如何”和“若何”上下工夫,如同崮山中学的课堂教学要在“任务问题化”和“问题生成化”上下大气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深究能力”和“创新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灌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观念,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不偏离方向,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有点绕口,并不容易马上理解,但它们却是从思维的直线向交叉再向三维方向发展的一个符号而已,只要我们触及学生的灵魂,让思维发散,不断地让思维碰撞出火花,也就理解了“四何”终究是什么。

表格举例说明“四何”是什么?

四何问题

描述形式

举例说明(今天的天气)

是何

事实描述

今天小雪到中雪

为何

推理描述

为什么会下雪?

如何

技能描述

怎样判断和区分中雪还是大雪?

若何

创新描述

假如下的雪不是白色会怎样?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