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 11】关于 Java 模块系统(module),看这一篇就够了

继 2014 年 3 月 Java 8 发布之后,时隔 4 年,2018 年 9 月,Java 11 如期发布,其间间隔了 Java 9 和 Java 10 两个非LTS(Long Term Support)版本。作为最新的LTS版本,相比 Java 8,Java 11 包含了模块系统、改用 G1 作为默认 GC 算法、反应式流 Flow、新版 HttpClient 等诸多特性。作为 JDK 11 升级系列的第一篇,本文将介绍此次升级最重要的特性——模块系统。

1 模块系统简介

我们知道,.class文件是JVM看到的最小可执行文件,而一个大型程序需要编写很多Class,并生成一堆.class文件,很不便于管理,所以,jar文件就是class文件的容器。

在Java 9之前,一个大型Java程序会生成自己的jar文件,同时引用依赖的第三方jar文件,而JVM自带的Java标准库,实际上也是以jar文件形式存放的,这个文件叫rt.jar,一共有60多M。

如果是自己开发的程序,除了一个自己的app.jar以外,还需要一堆第三方的jar包,运行一个Java程序,一般来说,命令行写这样:

java -cp app.jar:a.jar:b.jar:c.jar com.liaoxuefeng.sample.Main

 如果漏写了某个运行时需要用到的jar,那么在运行期极有可能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

所以,jar只是用于存放class的容器,它并不关心class之间的依赖。

从Java 9开始引入的模块,主要是为了解决“依赖”这个问题。如果a.jar必须依赖另一个b.jar才能运行,那我们应该给a.jar加点说明啥的,让程序在编译和运行的时候能自动定位到b.jar,这种自带“依赖关系”的class容器就是模块。

为了表明Java模块化的决心,从Java 9开始,原有的Java标准库已经由一个单一巨大的rt.jar分拆成了几十个模块,这些模块以.jmod扩展名标识,可以在$JAVA_HOME/jmods目录下找到它们:

java.base.jmod
java.compiler.jmod
java.datatransfer.jmod
java.desktop.jmod
...

这些.jmod文件每一个都是一个模块,模块名就是文件名。例如:模块java.base对应的文件就是java.base.jmod。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已经被写入到模块内的module-info.class文件了。所有的模块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java.base模块,只有java.base模块不依赖任何模块,它可以被看作是“根模块”,好比所有的类都是从Object直接或间接继承而来。

把一堆class封装为jar仅仅是一个打包的过程,而把一堆class封装为模块则不但需要打包,还需要写入依赖关系,并且还可以包含二进制代码(通常是JNI扩展)。此外,模块支持多版本,即在同一个模块中可以为不同的JVM提供不同的版本。

以上内容引用自:模块 - Java教程 - 廖雪峰的官方网站

如果把 Java 8 比作单体应用,那么引入模块系统之后,从 Java 9 开始,Java 就华丽的转身为微服务。模块系统,项目代号 Jigsaw,最早于 2008 年 8 月提出(比 Martin Fowler 提出微服务还早 6 年),2014 年跟随 Java 9 正式进入开发阶段,最终跟随 Java 9 发布于 2017 年 9 月。

那么什么是模块系统?官方的定义A uniquely named, reusable group of related packages, as well as resources (such as images and XML files) and a module descriptor.图-1所示,模块的载体是 jar 文件,一个模块就是一个 jar 文件,但相比于传统的 jar 文件,模块的根目录下多了一个 module-info.class 文件,也即 module descriptor。 module descriptor 包含以下信息:

  • 模块名称
  • 依赖哪些模块
  • 导出模块内的哪些包(允许直接 import 使用)
  • 开放模块内的哪些包(允许通过 Java 反射访问)
  • 提供哪些服务
  • 依赖哪些服务

图-1: Java 9 Module

也就是说,任意一个 jar 文件,只要加上一个合法的 module descriptor,就可以升级为一个模块。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变,到底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在我看来,至少带来四方面的好处。

第一,原生的依赖管理。有了模块系统,Java 可以根据 module descriptor 计算出各个模块间的依赖关系,一旦发现循环依赖,启动就会终止。同时,由于模块系统不允许不同模块导出相同的包(即 split package,分裂包),所以在查找包时,Java 可以精准的定位到一个模块,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

第二,精简 JRE。引入模块系统之后,JDK 自身被划分为 94 个模块(参见图-2)。通过 Java 9 新增的 jlink 工具,开发者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随意组合这些模块,去除不需要的模块,生成自定义 JRE,从而有效缩小 JRE 大小。得益于此,JRE 11 的大小仅为 JRE 8 的 53%,从 218.4 MB缩减为 116.3 MB,JRE 中广为诟病的巨型 jar 文件 rt.jar 也被移除。更小的 JRE 意味着更少的内存占用,这让 Java 对嵌入式应用开发变得更友好。

图-2: The Modular JDK

第三,更好的兼容性。自打 Java 出生以来,就只有 4 种包可见性,这让 Java 对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之一封装的支持大打折扣,类库维护者对此叫苦不迭,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通过各种文档或者奇怪的命名来强调这些或者那些类仅供内部使用,擅自使用后果自负云云。Java 9 之后,利用 module descriptor 中的 exports 关键词,模块维护者就精准控制哪些类可以对外开放使用,哪些类只能内部使用,换句话说就是不再依赖文档,而是由编译器来保证。类可见性的细化,除了带来更好的兼容性,也带来了更好的安全性。

图-3: Java Accessibility

第四,提升 Java 语言开发效率。Java 9 之后,Java 像开挂了一般,一改原先一延再延的风格,严格遵循每半年一个大版本的发布策略,从 2017 年 9 月到 2020 年 3 月,从 Java 9 到 Java 14,三年时间相继发布了 6 个版本,无一延期,参见图-4。这无疑跟模块系统的引入有莫大关系。前文提到,Java 9 之后,JDK 被拆分为 94 个模块,每个模块有清晰的边界(module descriptor)和独立的单元测试,对于每个 Java 语言的开发者而言,每个人只需要关注其所负责的模块,开发效率因此大幅提升。这其中的差别,就好比单体应用架构升级到微服务架构一般,版本迭代速度不快也难。

图-4: Java SE Lifecycle

2 基础篇

2.1 module descriptor

上面提到,模块的核心在于 module descriptor,对应根目录下的 module-info.class 文件,而这个 class 文件是由源代码根目录下的 module-info.java 编译生成。Java 为 module-info.java 设计了专用的语法,包含 module、 requiresexports 等多个关键词(参见图-5)。

图-5: module-info.java 语法

语法解读:

  • [open] module <module>: 声明一个模块,模块名称应全局唯一,不可重复。加上 open 关键词表示模块内的所有包都允许通过 Java 反射访问,模块声明体内不再允许使用 opens 语句。
  • requires [transitive] <module>: 声明模块依赖,一次只能声明一个依赖,如果依赖多个模块,需要多次声明。加上 transitive 关键词表示传递依赖,比如模块 A 依赖模块 B,模块 B 传递依赖模块 C,那么模块 A 就会自动依赖模块 C,类似于 Maven。
  • exports <package> [to <module1>[, <module2>...]]: 导出模块内的包(允许直接 import 使用),一次导出一个包,如果需要导出多个包,需要多次声明。如果需要定向导出,可以使用 to 关键词,后面加上模块列表(逗号分隔)。
  • opens <package> [to <module>[, <module2>...]]: 开放模块内的包(允许通过 Java 反射访问),一次开放一个包,如果需要开放多个包,需要多次声明。如果需要定向开放,可以使用 to 关键词,后面加上模块列表(逗号分隔)。
  • provides <interface | abstract class> with <class1>[, <class2> ...]: 声明模块提供的 Java SPI 服务,一次可以声明多个服务实现类(逗号分隔)。
  • uses <interface | abstract class>: 声明模块依赖的 Java SPI 服务,加上之后模块内的代码就可以通过 ServiceLoader.load(Class) 一次性加载所声明的 SPI 服务的所有实现类。

2.2 -p & -m 参数

Java 9 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参数用于编译和运行模块,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参数是 -p 和 -m-p 参数指定模块路径,多个模块之间用 “:”(Mac, Linux)或者 “;”(Windows)分隔,同时适用于 javac 命令和 java 命令,用法和Java 8 中的 -cp 非常类似。-m 参数指定待运行的模块主函数,输入格式为模块名/主函数所在的类名,仅适用于 java 命令。两个参数的基本用法如下:

javac -p <module_path> <source>

java -p <module_path> -m <module>/<main_class>

2.3 Demo 示例

为了帮助你理解 module descriptor 语法和新的 Java 参数,我专门设计了一个示例工程,其内包含了 5 个模块:

  • mod1 模块: 主模块,展示了使用服务实现类的两种方式。
  • mod2a 模块: 分别导出和开放了一个包,并声明了两个服务实现类。
  • mod2b 模块: 声明了一个未公开的服务实现类。
  • mod3 模块: 定义 SPI 服务(IEventListener),并声明了一个未公开的服务实现类。
  • mod4 模块: 导出公共模型类。

图-6: 包含 5 个模块的示例工程

先来看一下主函数,方式 1 展示了直接使用 mod2 导出和开放的两个 IEventListener 实现类,方式 2 展示了通过 Java SPI 机制使用所有的 IEventListener 实现类,无视其导出/开放与否。方式 2 相比 方式 1,多了两行输出,分别来自于 mod2b 和 mod3 通过 provides 关键词提供的服务实现类。

代码-1: mod1.EventCenter.java

public class EventCent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ReflectiveOperationException {
        // 方式1:通过exports和opens
        System.out.println("Demo: Direct Mode");
        var listeners = new ArrayList<IEventListener>();
        // 使用导出类
        listeners.add(new EchoListener());
        // 使用开放类
        // compile error: listeners.add(new ReflectEchoListener());
        listeners.add((IEventListener<String>) Class.forName("mod2a.opens.ReflectEchoListener").getDeclaredConstructor().newInstance());
        var event = Events.newEvent();
        listeners.forEach(l -> l.onEvent(event));
        System.out.println();

        // 方式2:通过SPI
        System.out.println("Demo: SPI Mode");
        // 加载所有的IEventListener实现类,无视其导出/开放与否
        var listeners2 = ServiceLoader.load(IEventListener.class).stream().map(ServiceLoader.Provider::get).collect(Collectors.toList());
        // compile error: listeners.add(new InternalEchoListener());
        // compile error: listeners.add(new SpiEchoListener());
        var event2 = Events.newEvent();
        listeners2.forEach(l -> l.onEvent(event2));
    }
}

命令行下执行./build_mods.sh,得到输出如下,结果和预期一致。

代码-2: EventCenter 结果输出

Demo: Direct Mode
[echo] Event received: 68eb4671-c057-4bc2-9653-c31f5e3f72d2
[reflect echo] Event received: 68eb4671-c057-4bc2-9653-c31f5e3f72d2

Demo: SPI Mode
[spi echo] Event received: 678d239a-77ef-4b7f-b7aa-e76041fcdf47
[echo] Event received: 678d239a-77ef-4b7f-b7aa-e76041fcdf47
[reflect echo] Event received: 678d239a-77ef-4b7f-b7aa-e76041fcdf47
[internal echo] Event received: 678d239a-77ef-4b7f-b7aa-e76041fcdf47

3 进阶篇

看到这里,相信创建和运行一个新的模块应用对你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可问题是老的 Java 8 应用怎么办?别着急,我们先来了解两个高级概念,未命名模块(unnamed module)和自动模块(automatic module)。

图-7: 未命名模块 vs 自动模块

一个未经模块化改造的 jar 文件是转为未命名模块还是自动模块,取决于这个 jar 文件出现的路径,如果是类路径,那么就会转为未命名模块,如果是模块路径,那么就会转为自动模块。注意,自动模块也属于命名模块的范畴,其名称是模块系统基于 jar 文件名自动推导得出的,比如 com.foo.bar-1.0.0.jar 文件推导得出的自动模块名是 com.foo.bar。图-7列举了未命名模块和自动模块行为上的区别,除此之外,两者还有一个关键区别,分裂包规则适用于自动模块,但对未命名模块无效,也即多个未命名模块可以导出同一个包,但自动模块不允许。

未命名模块和自动模块存在的意义在于,无论传入的 jar 文件是否一个合法的模块(包含 module descriptor),Java 内部都可以统一的以模块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也是 Java 9 兼容老版本应用的架构原理。运行老版本应用时,所有 jar 文件都出现在类路径下,也就是转为未命名模块,对于未命名模块而言,默认导出所有包并且依赖所有模块,因此应用可以正常运行。进一步的解读可以参阅官方白皮书的相关章节。

基于未命名模块和自动模块,相应的就产生了两种老版本应用的迁移策略,或者说模块化策略。

3.1 Bottom-up 自底向上策略

第一种策略,叫做自底向上(bottom-up)策略,即根据 jar 包依赖关系(如果依赖关系比较复杂,可以使用 jdeps 工具进行分析),沿着依赖树自底向上对 jar 包进行模块化改造(在 jar 包的源代码根目录下添加合法的模块描述文件 module-info.java)。初始时,所有 jar 包都是非模块化的,全部置于类路径下(转为未命名模块),应用以传统方式启动。然后,开始自底向上对 jar 包进行模块化改造,改造完的 jar 包就移到模块路径下,这期间应用仍以传统方式启动。最后,等所有 jar 包都完成模块化改造,应用改为 -m 方式启动,这也标志着应用已经迁移为真正的 Java 9 应用。以上面的示例工程为例,

图-8: Bottom-up模块化策略

1) 假设初始时,所有 jar 包都是非模块化的,此时应用运行命令为:

java -cp mod1.jar:mod2a.jar:mod2b.jar:mod3.jar:mod4.jar mod1.EventCenter

2) 对 mod3 和 mod4 进行模块化改造。完成之后,此时 mod1, mod2a, mod2b 还是普通的 jar 文件,新的运行命令为:

java -cp mod1.jar:mod2a.jar:mod2b.jar -p mod3.jar:mod4.jar --add-modules mod3,mod4 mod1.EventCenter

对比上一步的命令,首先 mod3.jar 和 mod4.jar 从类路径移到了模块路径,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两个 jar 包已经改造成了真正的模块。其次,多了一个额外的参数 --add-modules mod3,mod4,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谈到模块系统的模块发现机制了。

不管是编译时,还是运行时,模块系统首先都要确定一个或者多个根模块(root module),然后从这些根模块开始根据模块依赖关系在模块路径中循环找出所有可观察到的模块(observable module),这些可观察到的模块加上类路径下的 jar 文件最终构成了编译时环境和运行时环境。那么根模块是如何确定的呢?对于运行时而言,如果应用是通过 -m 方式启动的,那么根模块就是 -m 指定的主模块;如果应用是通过传统方式启动的,那么根模块就是所有的 java.* 模块即 JRE(参见图-2)。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不加 --add-modules 参数,那么运行时环境中除了 JRE 就只有 mod1.jar、mod2a.jar、mod2b.jar,没有 mod3、mod4 模块,就会报 java.lang.ClassNotFoundException 异常。如你所想,--add-modules 参数的作用就是手动指定额外的根模块,这样应用就可以正常运行了。

3) 接着完成 mod2a、mod2b 的模块化改造,此时运行命令为:

java -cp mod1.jar -p mod2a.jar:mod2b.jar:mod3.jar:mod4.jar --add-modules mod2a,mod2b,mod4 mod1.EventCenter

由于 mod2a、mod2b 都依赖 mod3,所以 mod3 就不用加到 --add-modules 参数里了。

4) 最后完成 mod1 的模块化改造,最终运行命令就简化为:

java -p mod1.jar:mod2a.jar:mod2b.jar:mod3.jar:mod4.jar -m mod1/mod1.EventCenter

注意此时应用是以 -m 方式启动,并且指定了 mod1 为主模块(也是根模块),因此所有其他模块根据依赖关系都会被识别为可观察到的模块并加入到运行时环境,应用可以正常运行。

3.2 Top-down 自上而下策略

自底向上策略很容易理解,实施路径也很清晰,但它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所有 jar 包都是可以模块化的,那如果其中有 jar 包无法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 jar 包是一个第三方类库),怎么办?别慌,我们再来看第二种策略,叫做自上而下(top-down)策略。

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 jar 包依赖关系,从主应用开始,沿着依赖树自上而下分析各个 jar 包模块化改造的可能性,将 jar 包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改造的,一类是无法改造的。对于第一类,我们仍然采用自底向上策略进行改造,直至主应用完成改造,对于第二类,需要从一开始就放入模块路径,即转为自动模块。这里就要谈一下自动模块设计的精妙之处,首先,自动模块会导出所有包,这样就保证第一类 jar 包可以照常访问自动模块,其次,自动模块依赖所有命名模块,并且允许访问所有未命名模块的类(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除自动模块之外,其它命名模块是不允许访问未命名模块的类),这样就保证自动模块自身可以照常访问其他类。等到主应用完成模块化改造,应用的启动方式就可以改为 -m 方式。

还是以示例工程为例,假设 mod4 是一个第三方 jar 包,无法进行模块化改造,那么最终改造完之后,虽然应用运行命令和之前一样还是java -p mod1.jar:mod2a.jar:mod2b.jar:mod3.jar:mod4.jar -m mod1/mod1.EventCenter,但其中只有 mod1、mod2a、mod2b、mod3 是真正的模块,mod4 未做任何改造,借由模块系统转为自动模块。

图-9: Top-down模块化策略

看上去很完美,不过等一下,如果有多个自动模块,并且它们之间存在分裂包呢?前面提到,自动模块和其它命名模块一样,需要遵循分裂包规则。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模块化改造势在必行,要么忍痛割爱精简依赖只保留其中的一个自动模块,要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Hack 一个版本。当然,你也可以试试找到这些自动模块的维护者们,让他们 PK 一下决定谁才是这个分裂包的主人。

4 番外篇

有关模块系统的介绍到这就基本结束了,简单回顾一下,首先我介绍了什么是模块、模块化的好处,接着给出了定义模块的语法,和编译、运行模块的命令,并辅以一个示例工程进行说明,最后详细阐述了老版本应用模块化改造的思路。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些跟模块系统比较相似的框架和工具,以进一步加深你对模块系统的理解。

4.1 vs OSGi

说起模块化,尤其在 Java 界,那么肯定绕不过 OSGi 这个模块系统的鼻祖。OSGi 里的 bundle 跟模块系统里的模块非常相似,都是以 jar 文件的形式存在,每个 bundle 有自己的名称,也会定义依赖的 bundle、导出的包、发布的服务等。所不同的是,OSGi bundle 可以定义版本,还有生命周期的概念,包括 installed、resolved、uninstalled、starting、active、stopping 6 种状态,所有 bundle 都由 OSGi 容器进行管理,并且在同一个 OSGi 容器里面允许同时运行同一个 bundle 的多个版本,甚至每个 bundle 有各自独立的 classloader。以上种种特性使得 OSGi 框架变得非常重,在微服务盛行的当下,越来越被边缘化。

4.2 vs Maven

Maven 的依赖管理和模块系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Maven 里的 artifact 对应模块 ,都是以 jar 文件的形式存在,有名称,可以声明传递依赖。不同之处在于,Maven artifact 支持版本,但缺少包一级的信息,也没有服务的概念。如果 Java 一出生就带有模块系统,那么 Maven 的依赖管理大概率就会直接基于模块系统来设计了。

4.3 vs ArchUnit

ArchUnit 在包可见性方面的控制能力和模块系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可以细化到类、方法、属性这一级。但 ArchUnit 缺少模块一级的控制,模块系统的出现正好补齐了 ArchUnit 这一方面的短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后落地架构规范也省了很多口水。

5 彩蛋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恭喜你已经赢了 90% 的读者。为了表扬你的耐心,免费赠送一个小彩蛋,给你一个 jar 文件,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判别它是不是一个模块?它又是如何定义的?试试看 jar -d -f <jar_file>

有关 Java 模块系统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欢迎你到我的留言板分享,和大家一起过过招。下期再见。

6 参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