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该章节主要是描述一个编写程序的“过程”,通过实例编程过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过程(方法)。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编程能力不做过高要求,学生只需了解某一段程序的执行过程,并能够根据问题需要制作相应的流程图。同时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对于选修模块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也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较为熟练地运用Word、Excel等软件,但并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尤其对于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认识及编程觉得困难,因此,让他们通过本节学习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体验程序设计一般过程。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性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分类;初步掌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步骤。
(2)技能性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能够根据简单问题,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情感性目标:体会软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兴趣,促使其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
4.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教学过程采用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描述小球做平抛运动轨迹”实例引出“算法”概念,并使用流程图来描述该算法,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内在机制;引出程序设计的一般步骤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去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以讲解、讨论为主,以演示为辅助。
5.教学媒体及教具的运用
配备NewClass系统的多媒体机房、配合使用大屏幕投影。
6.教学准备
Visual Basic 6.0环境及编写“VB演示‘小球平抛运动源程序’”的步骤提纲、程序算法PPT课件。
7.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与学生探讨物理教师是怎样给同学们演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然后告诉同学们“计算机同样可以帮助同学们留下做平抛运动的小球的轨迹”。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做到的呢?(让学生体验到程序是计算机的灵魂)。
(2)学生动手“编写”程序 。学生按照“提纲” 提示,将程序编写好,并运行,教师指导,指出学生编写程序过程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程序错误的种类)。
(3)演示完成较好的学生的“作品”(1~2名学生)。演示的同时提出问题:①计算机所画出的轨迹是否符合平抛运动轨迹?②计算机是怎样做到的呢?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计算机自己解决的吗?
目的:引出并让学生理解 “算法”这个概念,从而引出下面将探究的问题。
(4)算法的概念: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人做所有的事情,目前还只能按照人们事先给定的步骤工作。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先要一步一步设计好怎么做,也就是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这就是程序设计中的算法。
(5)和学生同步分析“平抛运动程序(算法分析)”(大屏幕及NewClass演示PPT)。①重力加速度g和小球初速度(以及时间)的初值;(赋值)//关于程序的结束判断可以在后面提出,加深学生印象。②计算第一个单位时间小球的水平位置;③计算第一个单位时间小球的垂直位置;④画出第一个单位时间小球的位置坐标(x,y);⑤进入下一个单位时间(时间t的累加:
t = t+1)。
(程序如何结束?“时间”是关键。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在制作流程图时提出,可以阅读程序中时间的结束条件。)(B’判断时间是否结束)
(6)学生制作“平抛运动算法”流程图,教师个别指导,作品展示、评价。根据大屏幕演示的算法过程,使用流程图表示算法,并演示个别学生的流程图,由学生给出评价,教师辅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其不断借鉴和完善,并在评价中让学生理解流程图给问题带来的清晰脉络,鼓励学生积极使用流程图分析、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任务。
(7)课堂小结。①介绍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程序是一些计算机指令,运行程序计算机自动执行指令,实现程序功能;程序设计语言有VB、C、Java等,可以用它们来编写程序,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找不到现成的工具时,可以考虑编写程序来解决,但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②根据学生的“程序编写”、算法设计、算法的流程图表示以及课堂活跃情况给出评价,并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是按“人的思想”工作的,而不是万能的,为下节课“人工智能”埋下伏笔。
8.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程序体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和原理,理解了算法的含义。本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