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觉醒qq服务器比微信少,十年内最大的奇迹!功能比QQ还少的微信为什么能成功?...

今天,微信迎来了自己2021年的第一次「翻车」——2021年1月18日下午2点前后,「由于系统抖动原因」部分微信用户无法及时收取微信消息。截止下午3点19分,故障已被修复。

5b41915fb46f6756798b0d4ec7c79e57.png

其实微信曾面临过几次信息服务中断的事故:2013年,微信就因市政工程挖断通信光纤而出现全国大面积故障,无论软件登录、信息收发还是公众号,朋友圈等服务统统无法使用。尽管7年前的微信事故从严重性、覆盖面与修复难度等角度看都远超今天这次小波动,但在我看来,今天的微信故障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光缆断裂。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10年的漫长发展后,微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运营商的发展规划,加速了彩信的死亡,更是让腾讯的传统保留项目——QQ倍感压力。此时的微信已经不再是那个玩玩看的「备选App」,而是不少用户手中唯一的通信软件,这也是微信在故障数分钟后就登上微博热搜的主要原因。

一个曾经无人知晓、功能简陋的App,是如何发展出今天这商业帝国的?

微信怎么就「超越QQ」了?

回顾微信的十年历程,微信今天的成功其实是微信内外两个因素的共同成果:精简化的IM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轻量化的功能也更贴合早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首先,当时几乎所有通讯软件都想把自己做成一个通用的社交平台,用多样化的服务把用户「套进」自己的生态圈里。这个目标没有问题,毕竟十年后的超级应用就是这个路子,但问题出在了他们的做法上。

参考一下现在的超级应用,相信大家都能看出端倪:是的,微信有超过550万个小程序,汇集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这550万个小程序中真正由腾讯出手制作,并提供服务的其实没有多少,更多的还是第三方制作的小程序。

当时腾讯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面,为QQ推出了众多「生态服务」,游戏大厅、音乐平台、QQ空间等都是QQ「业务扩张」的例子。但问题在于这些「非专业」软件用户体验通常都不怎么好,不仅没能长期吸引用户,还引起了部分用户的反感,让不少用户「逃离QQ」。

0ea148197069f1390b93695923526977.png

诞生于此时的微信就成为了他们的好去处:一方面微信没有选择冷启动,为QQ用户提供了「转会窗口」;另一方面,不同于业务范围繁杂的QQ,脱胎于QQ邮件的微信在当时是一个功能非常专一的IM软件,这种高度精简化将用户从QQ中「解放」,并提供了一个更纯粹的IM体验。

作为一个即时通讯软件,我们会假定对话双方「永远在线」,不需要经历QQ那一套「在吗?」的TCP式问候。这种与短信高度类似的体验,让微信从繁杂的「伪IM」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横跨众多用户群体的「国民应用」。

b5caecdadadc1ab0a2a715fe799a8aa0.png

微信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同样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2010-2013年是我国移动通讯事业高速发展的一年。5元30M的流量套餐让国内手机用户过上了「手机上网」的日子,上手简单、功能单一、目标明确的微信也成为了部分用户的第一款手机软件。毕竟当年手机短信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以IM身份进入大众视野的微信可以说在诞生之初就坐在了我国互联网刚刚吹起的风口上。

如果当年没有微信?

但如果没有微信,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就注定被QQ等披着IM外衣的综合社交平台所「带跑」吗?显然不是。用户需求的出现会被环境所影响,但很难被环境改变。微信早期之所以能凭借「去平台化」的属性实现弯道超车,其根本原因在于「用户需要一个更简洁的平台」。

换句话说,即使十年前没有微信,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会用0.1元/条的价格发送短信,支付宝也做不到一家独大。没有微信不代表用户不想要一个更优秀的IM软件,在用户需求的推动下,一个更简洁、更专注的IM软件同样会出现在移动互联网这片蓝海中。当用户基数上来后,他们也会同样以用户数据为中心,向着超级应用的方向发展,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帝国。但如果十年前我们没有微信,现在最大的区别估计只是「用户数据被哪个阵营、哪个软件掌握」而已。

微信的下一个十年

尽管微信这种高度简化IM的出现在我看来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我依然认可微信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进程。通过「热启动」和手机注册的方式,微信以极低的上手门槛收获了大量的基础用户。同时凭借精准的用户定位,尽管早期的微信在互联网中话语权并不高,但在现实社会中,微信用户却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在「线下包围线上」的发展模式下,微信迅速完成了1亿到3亿、以及后来5亿、10亿注册用户的目标。

3fb71e559862d86cc6cc013636c449fc.png

除此之外,公众号与小程序的诞生也同样为微信「插上翅膀」,让微信成功从IM转型为超级应用,在不「亲自下场」的情况下完成从功能应用到平台应用的转化。这种转化为微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让微信常用常新。

就像苹果早期广告那样,能超越iPhone的只有新iPhone。微信完成平台化转型后,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IM软件,自然也不会被另一个后来居上的聊天软件超越。近期针对视频号的多次更新已经预示了未来微信的发展方向,此时此刻,能对微信「发起革命」的,恐怕只会是某个突然兴起且精准命中用户需求的软件,或者完成视频转化后的微信自己。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技术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VR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沉浸感: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交互性: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构想性:也称想象性,指用户沉浸在多维信息空间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解答,形成新的概念。此概念不仅是指观念上或语言上的创意,而且可以是指对某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创造性设想和安排。 VR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游戏、娱乐、教育、医疗、军事、房地产、工业仿真等。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VR技术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VR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沉浸感: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交互性: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构想性:也称想象性,指用户沉浸在多维信息空间中,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解答,形成新的概念。此概念不仅是指观念上或语言上的创意,而且可以是指对某些客观存在事物的创造性设想和安排。 VR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游戏、娱乐、教育、医疗、军事、房地产、工业仿真等。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基于GPT-SoVITS的视频剪辑快捷配音工具 GPT, 通常指的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是一个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非常流行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GPT模型由OpenAI公司开发,并在多个NLP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GPT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多层Transformer解码器结构,它通过在海量的文本数据上进行预训练来学习语言的规律。这种预训练方式使得GPT模型能够捕捉到丰富的上下文信息,并生成流畅、自然的文本。 GPT模型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预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模型会接触到大量的文本数据,并通过无监督学习的方式学习语言的结构和规律。具体来说,模型会尝试预测文本序列中的下一个词或短语,从而学习到语言的语法、语义和上下文信息。 微调阶段(也称为下游任务训练):在预训练完成后,模型会被应用到具体的NLP任务中,如文本分类、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在这个阶段,模型会使用有标签的数据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任务的需求。通过微调,模型能够学习到与任务相关的特定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在该任务上的性能。 GPT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对上下文信息的捕捉能力。这使得GPT模型在自然语言生成、文本摘要、对话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GPT模型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计算资源消耗大、训练时间长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提出新的优化方法和扩展模型架构,如GPT-2、GPT-3等,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