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干旱模型matlab,北半球干旱区降水转化和再循环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

北半球干旱区降水转化和再循环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

【摘要】:水分循环是研究气候变化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降水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水分循环过程既影响着陆气之间水分交换的变化,也影响着大气的能量收支,既对气候变化响应,也对气候产生影响。干旱区降水稀少,水汽来源匮乏,水分循环中的局地水分循环在降水中占有多大比例是一个基本科学问题;同时,蒸发是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环节,蒸发量的估算是定量评估水分循环的关键,和同纬度其他气候区相比,干旱区平均气温偏高,土壤湿度偏低,使得蒸发的估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如何客观准确的估算蒸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使用NCEP、EAR-Interim、GLDAS等多种再分析及模式输出资料的综合计算、诊断分析,在比较不同蒸发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了一个相对合理、且客观定量的蒸发计算方法;分析了全球温度显著升高的近30年(1981-2010),北半球典型干旱区水分循环中降水转化及再循环的时空特征,并利用CMIP5结果对21世纪不同时期(初期:2017—2036,中期:2047—2066,后期:2077—2096)、典型干旱区的水分循环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并探讨了温度升高情况下水分循环变化的可能机制。首先,本文把北半球干旱区分为中蒙、西亚、北非和北美干旱区四个区域,利用Penman—Monteith蒸发及Brubaker再循环模型,计算了北半球典型干旱区的年平均降水再循环率。结果显示,中蒙、西亚、北非和北美干旱区的年降水再循环率分别为5%、12%、18%和8%。降水量最少的西亚、北非干旱区的降水再循环率大于中蒙、北美干旱区,表明在干旱地区,局地水汽贡献对总降水的贡献更大。在过去的30余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西亚干旱区的降水再循环率呈现出增加趋势,而降水呈现出减少趋势,尤其自1981年以来,该地区降水减少,同时降水再循环率以0.43%10a-1的速率增加,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由于水汽输送在该地区为净输出,因此降水再循环率在降水减少过程中起着补偿作用;在北美和北非干旱区的再循环率为减少趋势(-0.45%10a-1和-0.26%10a-1)。在北美干旱区,Penman蒸发增加(0.07 mm day-1 10a-1)、可降水量增加(0.12 kg m-2 10a-1),但总降水减少(-0.02 mm day-1 10a-1),表明通过蒸发从下垫面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但是并未转化为实际降水。而在北非干旱区,降水为增加趋势(0.06 mm day-1 10a-1),对应降水再循环率减小,外部水汽输送增加。这表明外部水汽输送增加使得北非干旱区局地贡献水汽在总降水中的比率降低,降水增加。总体而言,外部水汽输送仍然是降水的主要来源,降水再循环在降水出现减少趋势时起到补偿的作用。蒸发的估算对于水分循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实际的蒸发很难估算。为了减小参考蒸发和实际蒸发之间的差别,本文通过对比Penman蒸发以及利用土壤湿度修正后的改进蒸发,应用动力降水再循环模型DRM,计算亚非干旱区降水再循环率,分析结果表明受限于有限的土壤水分,干旱区蒸发量(0.3—0.8mm day-1)小于参考蒸发量(4.4—11.0 mm day-1)。通过比较降水再循环率与ET-P发现,中蒙、北非干旱区降水再循环率降低,同时外部水汽输送在总水汽中比例升高,对应ET-P减小,陆面水汽支出减少,西亚干旱区水汽为净输出、降水再循环率增加,局地水汽贡献在总水汽中增加,对应ET-P增加。这表明降水再循环过程对于在亚非干旱区的干旱有负反馈机制:降水再循环率降低,对应更多外部水汽输送进入干旱区,总降水中局地水汽贡献比例降低,外部水汽供应与内部水分循环相配合,表现为干旱区ET-P减小,陆面水汽支出减少,干旱程度减弱。与此相反,当降水再循环率增加时,外部水汽输送减弱,局地水汽作为补偿更多参与降水过程,ET-P增加,陆面水汽输出增加。水汽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也影响着降水的再循环率。本文选取中蒙干旱区3次典型个例,分别代表对流型及平流型降水过程,利用WRF和FLEXPART模式对3次个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中蒙干旱区降水及再循环过程中,正午局地蒸发大于降水,陆面水汽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局地水汽贡献达到最大(0.1mm),再循环过程开始增强,在傍晚达到最大(10%),降水再循环对降水有增强作用,降水转化率同时达到最大(7%),降水、蒸发也同时达到最大。此后局地水汽贡献量逐渐减小,在凌晨至清晨蒸发达到全天最低,局地水汽贡献为负(ET-P-0.2 mm)。而这一特征在平流型降水过程中更为明显。此外,通过分析选取个例中降水等变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蒙干旱区降水、蒸发、降水转化及降水再循环率均存在准10天的变化周期,这与气候平均的结果相近。并且在日尺度上降水再循环对于降水变化存在负的反馈机制:当降水减小后蒸发增加,更多水汽由地面进入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参与降水再循环,补偿降水减少。而在空间分布上,中蒙干旱区降水再循环率分布不均匀,在湖泊,径流及地面湿度较大地区,由于蒸发较强,降水再循环率偏强。在降水过程中,外部水汽贡献主要以纬向水汽输送为主,占总水汽量40%左右。而经向输送水汽则占7%~20%,且经向水汽输送偏强时,降水量较大,反之亦然。全球变暖对水分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水分循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气的可降水量在未来不同升温阶段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和分布,这是由气温升高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所致。并且ET-P存在干旱区增加、湿润区减小的趋势,表现出干旱区越干,湿润区越湿的变化趋势,同时干旱区降水转化率及降水再循环率为减小趋势,表明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干旱区局地水分循环减弱。在未来的21世纪的不同时期,全球陆地平均降水转化率和再循环率均表现为减弱趋势,分别减少1.5%和0.7%,RCP8.5情景下减小更为明显,负距平为-2.7%和-0.9%。其中在典型干旱区,可降水量将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增加趋势最大可达1.85 mm day-1 10a-1。虽然大气的水汽含量增加显著,但干旱区水汽的转换率降低,表明全球温度升高使得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加。而干旱区总体表现为水汽净输出,降水再循环率的减少表明,局地蒸散水汽由于平流作用输出,并未参与局地降水再循环。总可降水量中,来自外部平流水汽的输送增强且加快,这表示全球变暖,大气的水分循环加快。而ET-P无显著的变化趋势,表明大尺度水分循环加速并不会使得中蒙干旱区发生显著的干湿变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赵林;武建军;吕爱锋;刘晓晨;刘明;;黄淮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基于标准化降雨指数[J];资源科学;2011年03期

2

王树基;干旱区地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基本认识问题[J];干旱区地理;1988年02期

3

万来珍;温文保;;湘西沅麻盆地的干旱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年03期

4

王增艳;车涛;;中国干旱区积雪面积产品去云处理方法验证与评估[J];干旱区研究;2012年02期

5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孙占东;李宇安;;论中国干旱区湖泊研究的重要意义[J];干旱区研究;2007年02期

6

李新周,刘晓东,马柱国;近百年来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2期

7

朱兴坤;谭玉伟;;泰来县干旱成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9期

8

Mingyuan DU,Taichi MAKI;干旱区蒸发与水分平衡的研究——以新疆吐鲁番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3年Z1期

9

徐丹丹;谷晓平;吴俊铭;;云贵喀斯特地区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贵州气象;2006年02期

10

杨维西;;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J];林业科学;2008年08期

11

黄淑娥;聂秋生;祝必琴;王怀清;;江西省干旱遥感监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2

陈发虎;黄伟;靳立亚;陈建徽;王劲松;;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1期

13

黄伟;吴娴;陈建徽;陈发虎;;中亚干旱区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及突变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6期

14

朱长明;李均力;常存;张新;骆剑承;;新疆干旱区湿地景观格局遥感动态监测与时空变异[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5期

15

张雪芹;孙杨;郑度;毛炜峄;;中国干旱区温度带界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年09期

16

王增艳;车涛;;2002-2009年中国干旱区积雪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2年03期

18

徐国昌,姚辉,李珊;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当代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7年02期

19

胡汝骥;姜逢清;王亚俊;;中国干旱区不能成为“我国新粮仓”[J];干旱区研究;2010年02期

20

钱正安;宋敏红;李万源;蔡英;;全球、中蒙干旱区及其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细节[J];高原气象;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兴旺;;保护性农业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黄培祐;;干旱区开发引起柽柳植丛扩展现象的研究[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波;马柱国;;过去45年中国干湿气候区域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首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

李新;;中国干旱区水量短缺对农业的压力及对策[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马兴旺;牛新湘;汪玉河;巴吾东;冯耀祖;;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节水效应[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钟新才;李寿山;冯耀祖;杨培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艺节水[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让会;徐德福;李琪;张慧芝;;干旱区二氧化碳人工减排林的水土效应[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