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打断点_专注工作时总是被打断怎么办?试试用“打断效应”,提升工作效率...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写方案写得思如泉涌的时候,电话突然响了,领导来找你要一份数据分析报表。你不得不停下来,先去帮领导准备材料。

当报表做好给领导后,回过头来重新整理思路继续写刚才的方案。刚进入状态,又有同事来找你商量项目验收的事情。

遇到这种老是被打断的情况,你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吧。

不过,在德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看来,这种“打断”反而能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打断效应”说起。

73f02804a16632baa45984700245b00f.png

01 “打断效应”的心理学依据

蔡加尼克和她的导师勒温经常去的一家咖啡馆,他们观察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你结账前,这里的服务员记性非常好,能把每个客人要的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但当付完账后,这些服务员就完全记不得客人点过些什么。

针对这个现象,蔡加尼克展开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她安排受试者在短时间内完成20多个任务,并随机地打断他们,再指派新的任务给他们。

测试完后,蔡加尼克让每个人复述自己做过的任务,发现那些被打断而未能完成的任务往往记录在最前面,而且这些任务被记住的概率比其他任务高出近一倍。

最后蔡加尼克得出结论:

当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完成某项工作时,一旦被打断,他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心还会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去完成这项工作。这个发现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也被叫做“打断效应”

d6fbd295dcf4437d484ca1de742bc55f.png

其他心理学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这种强烈渴望的驱使下,大脑的感知力会充分调动你的感知、思维甚至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以便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

也就是说,当你做一件事时,越是被打断,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印象也深刻因为当你被打断时,你总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还有某件事没有完成,这大概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的理论来源吧

02 如何正确运用“打断效应”提高工作效率?

1、积极看待“被动打断”

虽然我们知道了“被打断”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人的理性和感性总是难以统一的,从心流状态中被打断,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得非常糟糕。

而糟糕的心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所以当我们的工作被别人打断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你可以这样想:

没什么,这件事或这个人是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这件事的。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打断时,我们就不再惧怕被打断,即使被打断后,也可以快速整理思绪,重新投入到之前的工作中去,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

761afeceaf1fe831ef9cf33704da6381.png

2、自己设置“主动打断”

既然“打断”能让我们更好地工作,那么我们也可以自己主动设置“打断点”来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主动打断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主动的被动打断;另一种是完全的主动打断。

所谓“主动的被动打断”,就是自己在工作开始前,上个闹钟,告诉自己持续工作40分钟后休息一会,闹钟响后就停止工作。

40分钟这个时间段是我们主动设定的;听到闹钟响后停止工作,这是被动的,所以叫做“主动的被动打断”。

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名字,叫做“番茄工作法”,是意大利管理学家,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

标准的番茄工作法把一个番茄时间定为30分钟,25分钟用于工作、另外5分钟用于休息。

当然这个时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但做好不要超过45分钟。学校里一节课也是45分钟,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deb2b152fc7d1f546c046f5c254e99c6.png

所谓完全主动打断,我们则可以这样来理解:

当你在写一个复杂的方案时,写着写着可能会大脑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该怎么写的情况。这时就应该主动打断,尝试切换自己的现在的工作状态,去喝杯咖啡,或是去“打断”下其他同事,和他们聊聊天。

当你转去做其他事的时候,其实你的大脑并没有把写方案这件事忘记。当你和同事聊到某个点的时候,也许就是你写方案的灵感,于是就可以回去继续接着完成你的方案。

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曾提到过这种方法,当他遇到瓶颈时,就会主动放下手上的工作,然后走上好几个小时。

他说自己创作的时候,“很多主意不是一瞬间灵光闪现就有了,而是像一棵植物那样,在那里慢慢生长,时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它了。”

所以,当我们的大脑卡壳时,不妨打断当下的工作,让大脑神奇的感知力帮你找到更好的思路

893eb1ffccd90f5a76f16e5b0f8505c4.png

03 “打断式工作法”的升级版:“交替式工作法”

现在“刻意练习”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了,这个理论可以说是对“一万小时理论”的优化与补充。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要精通一件事情必须跳出“舒适区”,在“学习区”里面,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

但《如何学习》的作者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告诉我们刻意练习这种强调重复训练的方法还不够好,更好的办法是“交替式练习”

比如你希望自己看到一幅画,就能判断出是哪个画家画的。

训练这种能力有2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你依次学习每个画家的作品,比如先连续看10幅毕加索的画,再去看10幅梵高的画,然后又去看10幅莫奈的画;

另一个方法是把这几个画家的画混在一起,一个一个分别判断。

采用第二种方法,一开始可能会出很多错,但是这种方法更能使我们对不同画家风格,有更深刻地认识。交替训练的方法虽然进步缓慢,但这个过程中,大脑因为随时准备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反而培养了人们在总体上的灵活应变能力

f38463e4396a6a2c0b874e5419858a58.png

“交替式练习”的理论依据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约克夫妇的“记忆失用理论”

比约克夫妇的理论认为,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存储,另一个是提取。

存储的能力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如果一个电话号码、一个英语单词被你记住了,它就会永远存储在你的大脑里。

1、用交替式工作法提升学习能力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要想着在几天之内突击学完,虽然你咬咬牙也可以做到。但通过这种方式学完之后,印象不深,很容易忘记。

因此建议可以同时学几门课,或看几本书。今天学了一门课后,先放到一边,再去学别的东西,隔几天后再回过头来继续学习。

几天之后,当你重新回头学习之前的内容时,会发现很多都忘记了,这种效果正是我们需要的。

当我们对之前学的内容进行回忆的时候,其实就是做了一次记忆提取工作,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62249b7057d22ae6daf4d085cd8da3e9.png

同时学几样东西,一开始可能会比较慢,但如果坚持学完,会记得比较牢,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著名作家万维钢在《精英日课》中对这个方法有一个精辟的总结:

也许后发才能先至,也许慢功夫才是真功夫。也许练别的也是为了练这个,也许不练习也是为了练习。也许犯过错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2、用交替式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

职场人手上一般都会有几项工作同时展开,我们可以利用交替式工作法提升工作效率。

《自控力》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说:一件事,一旦你开始“坚持做10分钟”,你就会想继续做下去。

如果你要写一个方案,但觉得太难而迟迟没有动手。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调整计划,而是坐下来先写10分钟,内容可以围绕主题列一些关键词,或者是几个描述性的句子。一旦我们开始写起来,各种想法就会漫漫地浮现出来,越写越顺。

当然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的,当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应该果断停下来,去做别的工作。

因为根据“打断效应”,当我们中断一项任务时,它在我们大脑中的状态就会被标记为“未完成”,这时候,你就会思考怎样让它更完善一些,等到工作时间段来临,你就会迅速想起工作内容,高效的完成它。

1fcbeeb5d6277fce9082d75eb71c3ec5.png

村上春树每天早起都会伏案4-5个小时,到时间时无论大脑里有多少呼之欲出的想法,他都会放下笔停止写作,去跑步锻炼。就这样,他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因为他的注意力总集中在那些还没完成的灵感上。

所以,如果我们想保持对一件事的热情,就要刻意打断它。先让“未完成”的事情在心里挂个号,让后等它在心中慢慢发酵,也许会在其他工作那里找到灵感。

04 结语

在工作中“被打断”无法避免,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看待“被打断”这件事。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被打断”的积极作用后,就不会因为“被打断”这件事而影响心情,从而进一步影响工作的推进。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打断效应”,制定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及学习计划,来提升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与质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