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操作实战:分页、模糊查询、排序与前后端交互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资源包深入探讨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检索中的四个关键概念:分页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和性能,模糊查询允许不完全匹配的关键词搜索,排序功能助于数据快速检索,以及JDBC在前后端交互中的应用。通过实战示例,涉及SQL分页查询、模糊查询、排序语句的编写,以及通过JDBC在Java应用中实现这些功能,学习者将掌握与前端的有效数据交互技术。
分页,查询,排序,模糊查询(包含数据库文件)

1. 分页技术实现与性能优化

1.1 分页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分页技术是信息检索和数据库管理中一个常用技术,它能够帮助用户有效管理大量数据的展示。分页的实现允许用户按需查询数据,而不需要一次性加载全部数据,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1.1.1 分页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分页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数据集分成多个小的“页”,每个“页”展示固定数量的数据项。通过分页技术,用户可以在不同的“页”之间导航,逐步浏览所有数据。在Web应用中,分页技术的作用尤为明显,因为它可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1.1.2 分页技术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实现

不同的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各自的分页查询机制。以SQL Server、MySQL和Oracle为例,它们虽然各有不同,但核心原理相同。在SQL Server中,我们可以使用 OFFSET FETCH 语句实现分页;MySQL使用 LIMIT 子句;而Oracle则使用 ROWNUM 或者 FETCH 子句。这些方法允许数据库优化器在查询时仅处理相关页的数据,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 示例:SQL Server中的分页查询
SELECT * FROM 表名
ORDER BY 列名
OFFSET @PageSize * (@PageNumber - 1) ROWS
FETCH NEXT @PageSize ROWS ONLY

通过本章节的深入学习,我们将探讨分页技术在不同数据库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并分析其性能考量点,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最合适的优化策略。

2. 模糊查询功能的运用

2.1 模糊查询的基本原理

2.1.1 模糊查询的定义和使用场景

模糊查询,通常指的是在数据库查询操作中,不是精确匹配字段值,而是通过特定的操作符(例如SQL中的LIKE)来匹配一系列的值。这种查询方式允许用户在搜索字段中包含通配符,如百分号(%)代表任意字符序列,下划线(_)代表单个字符。模糊查询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日志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场景。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数据检索方式,尤其是在面对非结构化数据时,模糊查询成为了必备工具。

2.1.2 模糊查询的SQL实现方式

在SQL中,模糊查询最常用的实现方式是使用 LIKE 关键字配合通配符。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模糊查询的例子: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john%';

这条SQL语句会返回所有 name 字段中包含”john”的所有用户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模糊查询可能会导致数据库进行全表扫描,特别是当通配符位于查询模式的开始位置时。这是因为数据库无法利用索引定位到包含特定字符序列的记录,从而可能降低查询效率。

2.2 模糊查询的优化技巧

2.2.1 索引在模糊查询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模糊查询的性能,合理地使用索引显得尤为重要。在支持 LIKE 查询的字段上建立索引可以提升查询效率,尤其是当查询模式以非通配符开头时。例如:

CREATE INDEX idx_user_name ON users(name);

在创建索引时,尽量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 % 前缀,因为这将使索引失效,导致查询性能下降。对于前缀为通配符的情况,可以通过在应用层面进行预处理来实现更高效的查询。例如,在用户输入搜索词时,先去除其首尾的通配符,再进行查询。

2.2.2 避免全表扫描的策略

为了减少全表扫描的可能性,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尽量避免在模糊查询的前缀使用通配符。
  • 对于常用的模糊查询,可以预先建立索引。
  • 如果模糊查询的字段内容比较固定,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技术,比如全文搜索引擎。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能需要对现有数据库架构进行调整,比如添加全文搜索引擎,如Elasticsearch,来处理特定类型的模糊查询。

2.3 模糊查询的实践案例

2.3.1 实际应用中的模糊查询实例分析

假设有一个用户表 users ,在该表中包含大量的用户数据,需求是检索所有名字以”john”开头的用户。使用 LIKE 'john%' 作为查询条件将无法利用索引,查询效率很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应用层对查询模式进行处理:

def get_users_by_name(name):
    if name.startswith('%'):
        name = name[1:]
    query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
    return execute_query(query, f"%{name}%")

# 调用函数
get_users_by_name("john")

该函数检查用户输入的名字是否以百分号开始,如果是,则将其移除,然后在查询中添加一个尾随百分号,这样就可以利用索引来加快查询。

2.3.2 模糊查询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

在搜索引擎中,模糊查询通常是通过全文搜索的关键词匹配来实现的。全文搜索引擎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并允许用户使用模糊查询表达式进行搜索。以Elasticsearch为例,模糊查询可以通过 match 查询结合通配符实现:

{
  "query": {
    "match": {
      "name": {
        "query": "john*",
        "operator": "and"
      }
    }
  }
}

在这个例子中,查询会匹配所有 name 字段以”john”开头的文档。全文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模糊查询能力,并通过倒排索引来优化查询性能,适用于复杂的模糊查询和大数据量的情况。

3. 数据排序方法与实践

3.1 数据排序的理论基础

3.1.1 排序算法概述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指将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在数据库中,排序通常用于满足用户对数据展示顺序的需求,如按照时间顺序、大小顺序或字母顺序等排列查询结果。

在算法层面,排序算法分为多种类型,比如:

  • 冒泡排序 :通过重复地交换相邻元素的顺序,如果元素大小顺序不对就交换它们,直到列表没有交换为止。
  • 选择排序 :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 插入排序 :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
  • 快速排序 :采用分治法的思想,通过一个划分操作将数据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一部分的所有数据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
  • 归并排序 :采用分治法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

在数据库系统中,排序算法的选择依赖于数据量的大小、数据的分布特性以及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不同的排序算法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效率表现。

3.1.2 数据库中的排序机制

在数据库中,排序通常在查询过程中实现。SQL语言提供了 ORDER BY 子句来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例如,对于MySQL数据库,可以通过如下SQL语句对 employees 表中的数据按照 salary 字段进行升序排序:

SELECT * FROM employees ORDER BY salary ASC;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内部实现了排序机制。对于小数据集,DBMS可能会直接使用内部算法(如快速排序)对数据进行排序;对于大数据集,排序操作可能会采用外部排序,涉及临时存储(如磁盘)和I/O操作。排序机制的设计重点是如何高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并尽可能地减少内存和磁盘I/O的使用。

3.2 排序性能优化

3.2.1 排序性能的瓶颈分析

排序性能的瓶颈通常体现在数据量大到无法一次性加载到内存中进行排序时。此时,数据库必须依赖于磁盘I/O来完成排序,导致性能显著下降。特别是在没有适当索引支持的情况下,排序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分析排序操作的性能,可以使用数据库的执行计划来查看排序是通过内存中的常规排序算法完成,还是通过创建临时表和进行外部排序完成。通常,优化器会选择最优的执行计划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

3.2.2 高效排序算法的实现和优化

优化排序性能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 索引优化 :创建索引可以显著提升排序操作的效率,特别是当 ORDER BY 子句中的字段被索引覆盖时。索引可以快速定位数据行,并按照特定的顺序返回它们,从而避免了排序操作。
CREATE INDEX idx_salary ON employees(salary);
  • 内存使用优化 :合理配置数据库的内存使用,确保有足够的内存来缓存查询结果,可以减少I/O操作的频率。

  • 查询优化 :通过合理使用 LIMIT 子句来减少排序操作的负载,特别是在不需要全部排序结果时,如只取前10条记录。

SELECT * FROM employees ORDER BY salary DESC LIMIT 10;
  • 利用特定数据库特性的优化 :一些数据库提供了特定的排序优化特性,例如Oracle的 Sort Merge Join ,可以用来在连接操作中有效地排序和合并数据。

3.3 排序功能的实践应用

3.3.1 多字段排序的实际案例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对数据按照多个字段进行排序。例如,根据员工的 department_id salary 进行排序:

SELECT * FROM employees ORDER BY department_id ASC, salary DESC;

这种多字段排序的操作可以非常灵活地应用于报告、表格显示和数据导出等场景中。在实现时,需要注意字段间的顺序选择,因为不同的排序顺序可能影响到排序操作的性能。

3.3.2 复杂查询中的排序优化策略

在复杂的查询中,排序可能会变得更为复杂。例如,在一个涉及多个表连接的查询中,可能需要对连接后的结果进行排序。在这些情况下,优化排序的策略可能包括:

  • 选择合适的字段进行排序 :如果可能,优先选择已经索引的字段进行排序。
  • 分析查询执行计划 :检查执行计划,确认排序操作是否是性能瓶颈。
  • 调整查询逻辑 :可能需要通过调整查询逻辑,比如先对数据进行过滤,然后再排序,来优化整体性能。

排序是一个在数据库查询中频繁使用,但又可能被忽视的功能。理解排序的原理、性能考量以及优化策略,对于提升数据库应用的性能至关重要。通过本章的介绍,您应该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有效的数据排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JDBC技术在数据库操作中的应用

4.1 JDBC技术概述

4.1.1 JDBC的定义和作用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是一个Java语言编写的规范,它提供了各种方法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其核心在于定义了Java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进行通信的API,允许Java程序执行SQL语句。JDBC作为一个桥梁,使得Java应用程序能够以标准方式访问各种数据库,同时保持了数据库的独立性。

JDBC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库独立性 :通过JDBC,Java程序可以在不考虑特定数据库厂商的情况下,统一执行SQL语句。
- 标准化操作 :JDBC定义了一套标准的API,所有的数据库厂商都必须实现这套标准,因此开发人员不需要学习每个数据库特有的接口。
- 易于学习和使用 :JDBC是用Java语言实现的,它与Java其他技术配合良好,易于Java开发者上手。

4.1.2 JDBC在数据库操作中的地位

在Java数据库编程中,JDBC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允许Java应用程序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移植,而不需要对程序代码做任何修改。JDBC驱动程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JDBC-ODBC桥驱动 :将JDBC调用转换为ODBC调用,适用于Windows平台。
- Native API部分驱动 :将JDBC调用转换为特定数据库厂商的本地API调用。

在Java生态中,JDBC作为一个底层接口,为上层框架(如Hibernate、MyBatis)提供了基础。这些框架隐藏了JDBC的复杂性,提供了更高级、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操作方式,但它们的底层仍然依赖于JDBC的实现。

4.2 JDBC编程深入

4.2.1 JDBC的核心API介绍

JDBC的核心API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接口:
- DriverManager :用于管理数据库驱动,可以注册驱动程序,获取数据库连接。
- Connection :代表与数据库的连接。
- Statement :用于执行静态SQL语句并返回其生成结果的对象。
- PreparedStatement :用于执行预编译的SQL语句,比Statement更高效。
- ResultSet :代表数据库结果集,包含查询数据库返回的数据。

4.2.2 JDBC连接池的管理和优化

JDBC连接池是一种维护一定数量数据库连接的技术,目的是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由于数据库连接的建立和关闭需要消耗较多资源,通过重复使用已有的连接,可以显著减少数据库访问的开销。

管理JDBC连接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加载和注册驱动程序。
2. 创建连接池实例。
3. 配置连接池参数,比如最大连接数、最小空闲连接数等。
4. 获取连接。
5. 使用完连接后返回到连接池,而不是关闭。

优化JDBC连接池,可以考虑以下策略:
- 确保连接的有效性。在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时,验证该连接是否仍然可用。
- 调整连接池参数,使之适应应用程序的负载特征。
- 使用合理的事务大小和生命周期,避免长时间占用连接。
- 监控连接池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3 JDBC的高级特性与实践

4.3.1 事务管理在JDBC中的实现

事务管理是数据库操作中的一个关键特性,它保证了一系列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在JDBC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管理事务:
- 设置自动提交 :通过 Connection.setAutoCommit(false) 关闭自动提交,手动控制事务边界。
- 使用 commit() rollback() :执行数据库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决定是调用 commit() 提交事务还是调用 rollback() 回滚事务。
- 保存点 Savepoint 允许在事务中创建一个或多个保存点,如果需要回滚事务,可以不必回滚整个事务,而只回滚到指定的保存点。

4.3.2 大数据量处理的JDBC策略

处理大数据量时,JDBC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以避免内存溢出或性能问题:
- 使用 ResultSet 的滚动功能 :通过 ResultSet.next(int) ResultSet.previous() 来遍历结果集,而不是一次性加载所有数据。
- 分批处理 :将大数据集分批处理,使用 LIMIT OFFSET 在SQL查询中进行分页。
- 只获取需要的列 :只从数据库中提取必要的列,而不是获取完整的行数据。
- 使用批处理 :对于批量的插入、更新、删除操作,使用 PreparedStatement 的批处理功能可以显著提升性能。

在实现JDBC策略时,了解和掌握JDBC API的细节至关重要,这将在后续的具体操作示例中进一步阐释。

5. 前后端交互的机制与实现

5.1 前后端交互的基本概念

5.1.1 什么是前后端交互

在现代的Web应用开发中,前后端分离是一种流行的技术架构模式。前端负责用户界面与用户交互,而后端负责服务器逻辑和数据处理。前后端交互是指这两部分之间进行数据通信的过程,通过网络协议(如HTTP)使得前端能够从后端获取数据,或者将用户操作的数据提交给后端进行处理。

前后端交互的方式多样,例如使用AJAX调用RESTful API,或者通过Socket进行长连接通信。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要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实时性。

5.1.2 前后端交互的常见方式

在前后端交互中,最常见的几种方式包括:

  • 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通过 XMLHttpRequest Fetch API 实现与服务器的异步通信,提高了用户体验,减少了不必要的页面刷新。
  • RESTful API :基于HTTP的REST架构风格,使用统一的接口处理请求,使得前端开发者可以更简单地与后端进行数据交互。
  • WebSocket :提供全双工通信机制,允许服务器主动发送数据给客户端,适用于需要实时数据交换的应用场景。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设计RESTful API以及如何实现前后端的异步通信机制。

5.2 前后端交互的实现技术

5.2.1 RESTful API设计原则

RESTful API是一种使用HTTP和URI的软件架构风格,旨在实现系统间无状态通信。为了设计高质量的RESTful API,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统一资源标识符 (URI) :每个URI代表一种资源,例如 /users/{id}

  • 无状态操作 :服务端不应存储客户端请求的状态,以利于负载均衡和水平扩展。

  • 使用HTTP方法 :利用HTTP的 GET , POST , PUT , DELETE 等方法进行资源的CRUD操作。

  • 使用HTTP状态码 :通过HTTP状态码(如200, 404, 500等)来表示操作的成功与否。

  • JS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 :JSON格式因其轻量级和易读性成为了前后端交互的首选格式。

考虑设计一个简单的用户管理系统的RESTful API,示例的API设计如下:

GET /api/users           # 获取用户列表
POST /api/users           # 创建新用户
GET /api/users/{id}       # 获取指定ID的用户
PUT /api/users/{id}       # 更新指定ID的用户
DELETE /api/users/{id}    # 删除指定ID的用户

5.2.2 前后端交互的异步通信机制

异步通信是前后端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Web应用中。AJAX和WebSocket是实现异步通信的两种主要技术。下面我们以一个使用AJAX的例子来展示前后端交互的过程。

// 前端JavaScript代码,使用Fetch API与后端进行数据交互
function getUser(id) {
    fetch(`/api/users/${id}`)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error));
}

上述代码中, fetch 函数向后端发送了一个GET请求,获取ID为 id 的用户信息,并处理返回的JSON数据。如果发生错误,会通过 .catch 来捕获异常。

5.3 前后端交互的实际应用

5.3.1 实现前后端分离的项目案例

在实际开发中,前后端分离的架构使得开发团队可以并行工作,前端专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后端则负责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实现一个基于RESTful API的用户管理系统。

  • 后端开发 :使用Node.js配合Express框架创建RESTful API。实现基本的用户增删改查功能。
  • 前端开发 :使用React框架开发单页面应用(SPA),通过调用后端提供的RESTful API进行数据交互。

5.3.2 安全性在前后端交互中的考量与实现

在前后端交互的过程中,安全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提升前后端交互安全性的措施:

  • 使用HTTPS协议 :通过SSL/TLS加密通信过程,保护数据不被截获。

  • 输入验证 :在后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验证,防止SQL注入、XSS攻击等。

  • API鉴权 :使用如OAuth 2.0或JWT (JSON Web Tokens)等机制对API请求进行授权。

  • 限制请求频率 :防止恶意攻击如DDoS通过限制同一用户在一定时间内的请求次数。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JWT鉴权流程来说明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安全性措施。

// 后端Node.js示例代码,使用JWT进行用户认证和鉴权
const jwt = require('jsonwebtoken');

function authenticateUser(req, res, next) {
    // 假设我们已经从数据库验证了用户身份
    if (validUser) {
        // 创建一个token
        const token = jwt.sign({ userId: validUser.id }, 'secretKey', {
            expiresIn: '1h'
        });
        // 发送token到前端
        res.status(200).send({ token });
    } else {
        res.status(401).send('Authentication failed');
    }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通过 jsonwebtoken 库生成了一个带有有效期的token,并将其发送给前端。前端在之后的请求中需要携带这个token,后端通过验证token来实现用户鉴权。

5.3.3 项目案例总结

通过上述的前后端分离的项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前后端交互的实际应用。这种架构模式在现代Web开发中已成为一种标准配置。我们强调了RESTful API的设计原则、异步通信机制、安全性考量以及这些原则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对于一个真实的前后端分离项目,团队需要在设计初期就明确前后端的数据交互标准,并在开发过程中密切合作,确保接口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的连贯性。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前端可以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技术栈进行开发,并且后端API可以为不同的前端应用服务,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本章节的介绍,我们希望能为你构建现代Web应用中的前后端交互提供全面的理解和指导。

6. 缓存机制在数据库性能提升中的应用

6.1 缓存机制的基本概念

缓存机制是数据库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临时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查询次数,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缓存通常存储在内存中,读写速度快,适合频繁访问的场景。

6.1.1 缓存的作用和优势

缓存的作用主要是减少数据库的访问压力,提升数据读取速度。当用户请求数据时,系统首先检查缓存中是否存在所需的数据,只有在缓存未命中时,才从数据库中查询并更新到缓存中。

优势包括:
- 减少数据库I/O操作
- 提升用户响应时间
- 降低后端服务负载

6.1.2 缓存的类型

常见的缓存类型有:
- 本地缓存:如使用HashMap等数据结构在应用服务器本地存储数据。
- 分布式缓存:如Redis和Memcached,适用于分布式环境,能够支持高并发访问。
- 数据库查询缓存:数据库系统自带的缓存机制,如MySQL的Query Cache。

6.2 缓存策略与设计

选择正确的缓存策略对确保缓存的有效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6.2.1 缓存更新策略

  • 写入时更新(Write Through):数据同时写入缓存和数据库。
  • 写入后更新(Write Behind Caching):仅更新缓存,数据库更新异步进行。
  • 读取时更新(Read Through):读取时若缓存不存在则从数据库加载数据到缓存。
  • 失效策略(Cache Eviction Policies):常见的有最近最少使用(LRU)、先进先出(FIFO)和固定时间过期等。

6.2.2 缓存穿透与雪崩

缓存穿透指的是缓存中没有相应的数据,所有的请求都直接打到数据库上,导致数据库压力剧增。解决办法可以通过缓存空对象或使用布隆过滤器。
缓存雪崩是指大量缓存同一时间过期或被清空,大量请求直接落到数据库上。解决方案包括设置随机的过期时间和使用互斥锁。

6.2.3 缓存与数据库的一致性

缓存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一致性是一个挑战。常用的策略有:
- 最大努力一致性:通过缓存失效策略间接保证一致性。
- 最终一致性:允许短暂的数据不一致,但在一段时间后保证数据同步。

6.3 缓存实践案例分析

6.3.1 实际项目中的缓存应用

在实际项目中,通常会结合多种缓存技术来实现多层次的缓存结构。例如,可以使用本地缓存来存储用户会话信息,而使用分布式缓存来存储商品信息等频繁访问的数据。

6.3.2 缓存性能优化实例

一个优化实例是电商网站的商品详情页。通过缓存商品的图片、描述和价格信息,可以显著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次数,提升用户查看商品详情的速度。

6.4 缓存技术的性能评估

性能评估是缓存优化的重要步骤,通常使用响应时间、吞吐量、缓存命中率等指标来衡量。

6.4.1 性能测试工具和方法

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有JMeter、Locust等。测试时,可以模拟高并发的读写请求,分析缓存的响应时间和命中率,找出潜在的性能瓶颈。

6.4.2 分析和优化

基于测试结果,可以进行缓存容量的扩展、缓存策略的调整、热点数据的识别等优化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缓存的性能。

## 总结
缓存技术是数据库性能优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设计缓存策略和进行性能评估,可以有效提升数据库操作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访问特点,不断调整和优化缓存策略,以保证系统稳定高效地运行。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本资源包深入探讨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检索中的四个关键概念:分页技术优化用户体验和性能,模糊查询允许不完全匹配的关键词搜索,排序功能助于数据快速检索,以及JDBC在前后端交互中的应用。通过实战示例,涉及SQL分页查询、模糊查询、排序语句的编写,以及通过JDBC在Java应用中实现这些功能,学习者将掌握与前端的有效数据交互技术。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