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部委提供计算机人才的学校,转变思路踏实进取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转变思路踏实进取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期次:第1796期

作者:□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印桂生

一、分析专业发展现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909所,本科学校741所,其中550余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曾联合发布报告称,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但反常的是,全国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滑,就业形势日趋紧张。上世纪末开始的IT行业大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素质的同质化严重,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特色行业的需求;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的学科方向要求不同的知识技能,而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明显滞后于IT技术变革的浪潮;计算机知识不再为本专业学生所独享,与电子、机械、自控等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缺乏竞争力。这说明,传统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未能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不断适应学科发展和新的社会需求,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计算机学院从2002年到2007年5年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在相继推出2002版、2005版和2007版培养方案之后,去年下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修订工作。一系列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观念发生了转变,逐渐从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根本性转变,主导着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社会需求,为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供依据,今年7-9月份我们又围绕人才培养问题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和信访调研。我们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粗略梳理出以下四方面意见:第一,企业强烈渴望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产权意识、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软件行业希望高校对学生应分层培养,在强调厚基础的同时,应该在高年级按照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层次分类重点培养,这样才能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的“零距离”接触;第三,希望学生具备较强项目实践经验,参加过大项目,了解或掌握软件项目总体管理方法;第四,目前的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希望进一步加强定制培养并加长实习期。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专业方向1999年,为拓宽专业口径,我们将原“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软件”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3年,学院申报成功“软件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并于今年成立了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注重培养系统第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能够从事软件工程项目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5年,我院成立了第一支ACM/ICPC代表队。几年来,承办了校、省级、东北地区、亚洲赛站等多项赛事,打下了良好的ACM/ICPC赛事活动基础,依托该赛事组建专门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班。该实验班培养基础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注重程序设计与创新能力。

2007年学院组织申报了国防特色目录外紧缺本科专业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经过精心筹备,学院已经具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能力。该专业方向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强调工程特色、管理特色和国防特色,培养熟悉法律法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能够组织实施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或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推出四项重要措施,打造实践创新品牌(一)拓宽口径强化基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院自2002年版培养方案即开始拓宽口径强化基础。2005版培养方案则在总学分缩减的情况下,将公共选修课从12学分进一步增加到15学分,使得基础性课程得到不断加强。

从2007年开始,我院实施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打通专业壁垒进行培养,三年级再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ACM实验班进行分流培养。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改革思路。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自2005版培养方案开始,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修满的总学分从200学分进一步降到182学分,但实践必修课依然保持在40学分,实践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而软件工程专业则结合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已达到23%。软件工程专业2005版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教学方式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改革,半数以上专业理论课都安排在机房中授课,直接融理论于实践之中。学院还提出“三化结合”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即“软硬件实验环境一体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实践教学能力的不断加强,实践创新已逐渐发展成人才培养的一个品牌,在ACM/ICPC、Intel.杯、博创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本轮修订培养方案,学院准备将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前移至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掌握编程工具,为后续的实践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学院准备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描述语言与硬件类理论课和实验课贯通,实现实践创新一体化教学。

(三)打造核心精品课程,带动系列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实施都要落实到教学计划上,最终体现在一系列的课程建设之中。学院集中精力对28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8门。今后的工作是打造和申报更高一级别的精品课程,并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学院将以计算机应用教学团队为试点,率先进行智能系统课程群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群。这一思路对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今后的课程建设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四)深化基层组织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必须有一个专业、高效、执行力强的教学队伍作为组织保障。2007年底,学院完成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组建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心和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3个二级单位专门负责教学工作,对各二级单位的教学职能分工做了明确的规定。各系(中心)根据课程体系共组建了12个教学团队,各教学团队根据核心课程成立课程组,若干相近选修课组合成立课程组。专业建设、课程(或课程群)建设分别由了系(中心)、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对应承担,关系清晰,层次清楚,非常利于开展教学组织工作。

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归纳为“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数理基础课程。数理基础决定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07年,我院硕士生开始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在2007版培养方案中,按一级学科打通了基础课,设置了矩阵论、近世代数、组合数学和随机过程共4门数学课,为研究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论文研究和毕业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论文质量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研究生院的统一部署,学院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对学位论文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严把出口关。《规定》中着重强调了“学术活动”和“科研主导”。

三是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针对研究生数量多、科研总量相对不足的现状,学院结合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成立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研究所具体负责各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按研究方向组建了导师团队,努力实现师资力量、培养资源和科研项目的共享。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