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少不了茶杯、茶壶等茶具,紫砂壶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茶具。
紫砂壶属于陶和瓷之间,为半烧结精细特殊陶瓷,表里都不上釉,壶的砂质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气孔,既不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尤其是夏季使用,好比土冰箱,存茶过夜,不起腻苔,不易变馊。
我有一把紫砂壶,跟随我30多年,用起来得心应手,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老朋友。更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紫砂壶盖上印有“也可清心”四字,因为壶盖是圆的,四个字均衡地排列,可以有多种读法:“也可清心”、“可清心也”、“清心也可”、“心也可清”。所以,每当我沏茶品茗时,那夺目的四个字,如茶汤一样,沁入心肺,那意境,那感觉,妙不可言。
这种带有“书卷气”的壶盖,把书法和陶艺融为一体,更彰显“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艺术效果,给人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与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本是茶的原味,普洱茶之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咖啡碱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起兴奋作用。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中,达到回甘喉韵的功效。以比较油嫩等级的茶菁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而仍能表现其他茶品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普洱茶有口感比较硬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以其苦涩的程度区别二者是最具体的辨别方法。
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因尽量避去酸、水的味道。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经三五次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的茶品的低劣。一般新鲜的茶叶制作如果“走水”的程序处理不好,会使茶叶有水味,水味带给人稀弱败坏而不新鲜的感觉。
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
以上几种味道就是在品饮普洱茶时所能感受到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味道来鉴别普洱茶品质的好坏。现在市面上卖的普洱茶,经常以年份多为卖点,广大茶友不要以年份的多少来确定普洱茶品质的好坏,一定要试喝过后,再来判定普洱茶的品质。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代名臣范仲淹对武夷岩茶的称赞,积淀了武夷岩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名列岩茶城四大名枞之一的水金龟。
水金龟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这一。产于武夷山区牛栏坑杜葛寨峰下的半崖上。树皮呈灰白色,枝条略弯曲,叶长圆形,翠绿色,有光泽,因茶叶浓密且闪光模样宛如金色之龟而得此名。每年5月中旬采摘,以二叶或三叶为主,色泽绿褐润,滋味浓醇甘爽,岩韵明显,香气高爽,似腊梅花香。浓饮且不见苦涩。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品过白鸡冠的茶友,常常会因白鸡冠的色、香、味、形没有通常意义上武夷茶的香韵而困惑。其实了解白鸡冠要先了解其“道茶”渊源,才能掌握品饮白鸡冠的切入点。不同的茶在色、香、味上所呈现的参数是完全不一样的。茶汤的浓淡,带有品茗者的主观色彩,品茗者的品茶经验和味蕾敏感不同,茶汤的浓淡感受也不同,品茗之真味,在于为茶叶配以相应的茶器和泡法,让茶叶的色香味得以尽情的发挥。白鸡冠作为“道茶”,真味得经由沸腾来启动,用文火煮才是启动的原点。它必须遵从道家“红泥小火炉”的煮茶方式,方能激发白鸡冠的行气解表功效、启动其真韵。静下心来,从道家的“气感”及“无为”中去品茶,方能体会到白鸡冠为“道茶”的无味之味,亦是极致之大味。
品鉴白鸡冠时,一泡香气菲微,鼻端习习,微有淡淡烟草味,入口甘淡、滑软,余后气,稍有津、韵味佳;二泡香蕴藉,口吻喉间气味丰润,胸腹间有一股平和之气,行遍周天,令人全身温暖起来;三泡香味竟不减,汤色淡黄清亮,水中仍有余香,引人遐思。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fjxiaomao/archive/2011/08/27/215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