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学习1——初识com

这半年断断续续地学了下com。没学com之前一直觉得com很高深的,但是接触之后就发现其实com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它没有其他什么新知识,新技术,只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它都是建立在对象,方法和动态库这些基础之上的,当然了说得更大众化点,它肯定是基于函数,指针,类。它之所以这么流行,是因为它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型,它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很方便,易用,易扩展,易分布的模型,最重要的是它跟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结合。这样com就使得在windows上开发程序更加简便。com最本质的原理:接口,对象,调用。用接口来提供功能,用对象实现接口,将对象接口暴露给外面。而其他程序调用该com就通过对象标识符找到对象,然后再调用该对象实现的接口。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该例子能很好的说明com的最基本的原理。
该例子的com是一个dll动态链接库,另一个程序来调用该dll。里面的函数仅实现了最简单的功能。
 
程序如下:
 

 

 

 

接口:
IMyUnknown.h
 
#ifndef __IMyUnknown_H__
#define __IMyUnknown_H__
 
 
typedefint BOOL;
typedefstruct _GUID GUID;
typedef GUID IID;
 
 
// {A8003F1A-ACE1-458F-BA58-632C44DEAED7}
extern "C" const IID IID_IMyUnknown =
{ 0xa8003f1a, 0xace1, 0x458f,
{ 0xba, 0x58, 0x63, 0x2c, 0x44, 0xde, 0xae, 0xd7 } };
 
class IMyUnknown
{
public:
virtual HRESULT __stdcall QueryInterface(const IID& iid, void** ppv) = 0;
virtual ULONG __stdcall AddRef() = 0;
virtual ULONG __stdcall Release() = 0;
};
 
#endif
 
IOuter.h
 
 
#ifndef __IOuter_H__
#define __IOuter_H__
 
#ifndef __IMyUnknown_H__
#include "IMyUnknown.h"
#endif
 
 
extern "C" const GUID IID_IOuter =
{ 0xa8003f1b, 0xace1, 0x458f,
{ 0xba, 0x58, 0x63, 0x2c, 0x44, 0xde, 0xae, 0xd7 } };
 
class IOuter : public IMyUnknown
{
public:
virtual BOOL __stdcall Outer() = 0; //接口的功能
};
 
#endif
 
对象(用来实现接口):
 
Object.h
#ifndef __Object_H__
#define __Object_H__
 
#ifndef __IOuter_H__
#include "IOuter.h"
#endif
 
class CObject : public IOuter
{
public:
CObject();
~CObject();
 
public:
virtual HRESULT __stdcall QueryInterface(const IID& iid, void** ppv);
virtual ULONG __stdcall AddRef();
virtual ULONG __stdcall Release();
virtual BOOL __stdcall Outer();
 
private:
int m_Ref;
};
 
#endif
 
Object.cpp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Object.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omutil.h>
 
 
 
extern "C" const GUID CLSID_Object =
{ 0xa8003f1c, 0xace1, 0x458f,
{ 0xba, 0x58, 0x63, 0x2c, 0x44, 0xde, 0xae, 0xd7 } };
 
BOOL __stdcall CreateObject(const CLSID& clsid, const IID& iid, void** ppv)
{
if(clsid == CLSID_Object)
{
CObject* pObject = new CObject;
HRESULT result = pObject->QueryInterface(iid, ppv);
return (result ==S_OK) ? TRUE:FALSE;
}
 
return FALSE;
}
 
CObject::CObject()
{
m_Ref = 0;
}
 
 
CObject::~CObject()
{
 
}
 
 
HRESULT CObject::QueryInterface(const IID& iid, void** ppv)
{
if(iid == IID_IMyUnknown)
{
*ppv = (IOuter*) this;
((IOuter*)(*ppv))->AddRef();
}
else if(iid == IID_IOuter)
{
*ppv = (IOuter*) this;
((IOuter*)(*ppv))->AddRef();
}
else
{
*ppv = NULL;
return E_NOINTERFACE;
}
 
return S_OK;
}
 
 
ULONG CObject::AddRef()
{
m_Ref++;
return (ULONG) m_Ref;
}
 
 
ULONG CObject::Release()
{
m_Ref--;
if(m_Ref == 0)
{
delete this;
return 0;
}
 
return (ULONG) m_Ref;
}
 
BOOL CObject::Outer()
{
printf("Hello World!");
return 1;
}
 
 
解释:这里的IMyUnknown是最原始的接口,其他的接口都是继承它的。当然在com中这个接口是IUnknown,是不需要定义的,com库已经定义好了。IOuter是自己定义的接口,这个接口继承于IMyUnknown,在com中继承于IUnknown。Object对象是来实现接口的,在实现中,IMyUnknown接口中的那三个函数必须实现,然后就是IOuter中的函数。这里IMyUnknown中的三个函数的作用:QueryInterface的功能是来查找接口的,因为对象可能实现了多个接口,怎么来定位这些接口,就需要通过这个函数,用户将接口的唯一标识符传入该函数,该函数就会返回响应接口的指针,通过该返回的指针就可以访问该接口的所有函数。AddRef和Release函数功能是为了控制对象的生存周期,对象中有个变量m_Ref,这个变量控制着该对象的生存周期,如果m_Ref为0,这释放掉该对象,m_Ref的值是根据接口被调用的情况来定的。一般对象中某个接口被调用,则m_Ref就加一,如果调用完了,就通过Release函数来减1.说到这里,提下接口的唯一标识符。接口和对象都有标识符,这标识符是全球唯一的,有16个字节来表示,按概率产生,重复的可能性非常小,vs有专门的工具来产生这些随机数。每个接口都有自己的标识符,每个对象也有自己的标识符。用户调研com的时候,是先通过对象的标识符,找到对象,然后通过接口标识符,找到想要的接口,调用功能。再来说说Object.cpp中的CreateObject函数,这个函数是导出函数,通过.def模块文件导出,其他程序可以调用它,通过它来访问com中的对象。访问到了对象就可以访问所有的接口了。这个函数在com库中都实现了,直接调用就行,这里只是为了说明com的最基本原理。并没有用到com库中的函数。运用com库来处理会更方便。这个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提到。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aterhsu/archive/2012/05/02/com.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Spark是一种大数据处理的框架,它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Spark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了解Spark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在学习Spark的过程中,需要掌握Spark的核心组件和API,例如Spark Core、Spark SQL、Spark Streaming等。此外,还需要学习Spark的部署和调优,以及与其他大数据技术的集成。 ### 回答2: Spark是一种基于内存的分布式计算框架,是大数据处理中最流行的技术之一。Spark简单易用,能够快速地处理海量数据,尤其是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中表现突出。本文将从初识Spark的角度入手,介绍Spark的基本概念和使用。 一、Spark的基本概念 1. RDD RDD全称为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中文意思是弹性分布式数据集,它是Spark的核心数据结构。RDD是一个不可变的分布式的对象集合,可以跨越多个节点进行并行处理。一个RDD可以分为多个分区,每个分区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上存储。 2. DAG DAG即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无环图),它是Spark中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作业的依赖关系。Spark将一个作业拆分成一系列具有依赖关系的任务,每个任务之间的依赖形成了DAG。 3. 窄依赖和宽依赖 对于一个RDD,如果一个子RDD的每个分区只依赖于父RDD的一个分区,这种依赖就称为窄依赖。如果一个子RDD的每个分区依赖于父RDD的多个分区,这种依赖就称为宽依赖。宽依赖会影响Spark的性能,应尽量避免。 二、Spark的使用 1. 安装Spark 要使用Spark,首先需要在本地或者集群上安装Spark。下载安装包解压缩即可,然后设置环境变量,即可在命令行中运行Spark。 2. Spark Shell Spark Shell是Spark的交互式命令行界面,类似于Python的交互式控制台,可以快速测试Spark代码。在命令行中输入spark-shell即可进入。 3. Spark应用程序 除了Spark Shell,Spark还支持以应用程序的形式运行。要创建一个Spark应用程序,可以使用Scala、Java、Python等语言进行编写。使用Spark API,读取数据、处理数据、保存数据等操作都可以通过编写代码完成。 总之,Spark是一种优秀的分布式计算框架,能够在海量数据处理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初学者可以从掌握RDD、DAG、依赖关系等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学习Spark的使用。 ### 回答3: Spark是一种快速、分布式数据处理框架,它能够在成千上万个计算节点之间分配数据和计算任务。Spark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语言和数据源,可以在内存中快速存储和处理数据。 在初学Spark时,我们需要对Spark的架构和核心组件有一些了解。首先,Spark的核心组件是Spark Core,它是一个可以用于建立各种应用程序的计算引擎。与此同时,Spark持有丰富的库,包括Spark SQL、Spark Streaming、MLLib和GraphX等,以支持在各种数据类型(文本、图像、视频、地理定位数据等)上运行各种算法。 若想要在Spark中进行任务,有两种编程API可供选择:Spark的核心API和Spark的SQL及DataFrame API。Spark的核心API基于RDDs(弹性分布式数据集),它是不可变的分布式对象集合,Spark使用RDD来处理、缓存和共享数据。此外,Spark的SQL及DataFrame API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语言,可以处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 除了组件和API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Spark的4个运行模式:本地模式、Standalone模式、YARN模式和Mesos模式。本地模式由单个JVM上单个线程(本地模式)或四个线程(local[*]模式)运行。Standalone通常用于小规模集群或开发和测试环境。在YARN或Mesos模式下,Spark将任务提交给集群管理器,并通过管理器分配和管理资源。 总体来说,初学Spark时,我们需要了解Spark的核心组件、编程API和运行模式。熟悉这些概念以及Spark的架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Spark和构建高效且可扩展的Spark应用程序。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