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物联网


1.1 方兴未艾的物联网

第1章 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比尔·盖茨1995年的图书《未来之路》中,那时,比尔·盖茨就提及了物联网概念,只是受到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技术限制,当时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Auto-ID实验室创造性地提出了被称做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

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建立了实用的传感网。同年,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的观点。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认为传感网络技术位于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论述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物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物联网时代,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1.1 方兴未艾的物联网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009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并阐明其短期和长期效益。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

2009年6月18日,欧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向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提交了以《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为题的报告,报告包括14项行动计划:物联网管理原则、隐私与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物联网的潜在危险、将物联网作为欧盟发展的关键资源、物联网标准化、物联网的持续研究、整合现有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创新、物联网管理机制、国际合作问题、环境问题、对物联网数据的持续统计、对物联网进展的监督。该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提出要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2009年10月,欧盟推出"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并力推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能源等18个主要领域的应用。



-------------------------------------------

1.2 物联网的定义

1.2 物联网的定义

顾名思义,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使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如图1.1所示。

155037414.jpg 
图1.1  物联网用户端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

基于标准通信协议的下一代网络将计算机网络、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物联网整合到一个公共的全球IT基础架构,产生了无缝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的物。当由物连接到另一个物并创建了节点后,这个基础架构就可以动态地扩展和改善。

物联网的概念可以看做是人类与应用系统现有互动方式的延伸,而这种延伸是通过物-物通信与集成的新层面实现的。



-------------------------------------------

1.2.1 "物"的定义

1.2.1 物的定义

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背景下,为了定义物并识别某个特定的物是什么

和表示什么,我们可以借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用超越时空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范畴论》一书中,曾给出了关于物明确而且详细的解释-物即是存在。根据这个观点,存在可以分成10类范畴,其中包括物质、特质、数量和相互关系等。在这些类别的存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第一性。

通过物的哲学定义可以看出,物这个词不仅指的是实体的物,也可以指虚拟的物,以及联系物的事件。

在物联网背景下,物可以被定义为真实的、物理的存在,或者数字的、虚拟的存在,它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和移动,也可以被辨识。一般可以通过事先分配的数字、名字或者地址编码来辨识物。

在本书下面的论述中,所说的物体和物品都是本节里的物。



-------------------------------------------

1.2.2 物联网的定义

1.2.2  物联网的定义

根据物联网的结构组成和应用空间,我们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功能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世界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物体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物体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信息网络。

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物联网也具有属于计算机网络的架构和通信协议,所以也可以定义物联网为一个具有自动配置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基础架构。该架构基于标准化的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在这个基础架构中,真实的和虚拟的物体拥有标识(Identities)、物理属性(Physical Attributes)、虚拟的特性(Virtual Personalities)和智能接口(Intelligent Interfaces),能够无缝地集成到信息网络中去,如图1.2所示。

155151953.jpg 
(点击查看大图)图1.2  物联网中真实的和虚拟的物体

在物联网领域,我们期望物体成为商务、信息和社会过程等领域的主动参与者。在这些领域里,它们能够通过感知环境信息和交换数据,实现物体与物体、物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个过程通过触发动作或者建立服务,自主地对真实/物理世界的事件做出反应,它可以接受人的干预,也可以独立处理信息,并实现信息互动与交流。

展望物联网的未来,物联网允许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物体及任何人,通过任意的途径、网络或者服务连接起来。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接口为互联网上的这些智慧物体互动提供了方便,在考虑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这种接口可以查询、修改与它们有联系的物体的状态和任何信息。



-------------------------------------------

1.3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1.3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物联网应该具备3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传感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当前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如图1.3所示,物联网有3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处理的网络层,第三层则是与行业需求结合的应用层。

155301946.jpg 
(点击查看大图)图1.3  物联网的3个层次


-------------------------------------------

1.3.1 感知层

1.3.1  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类似。

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它首先通过传感器、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外部物理世界的数据,然后通过RFID、条码、工业现场总线、蓝牙、红外等短距离传输技术传递数据。感知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

对于目前关注和应用较多的RFID网络来说,附着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和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感应器都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在这一类物联网中被检测的信息就是RFID标签的内容,现在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超市仓储管理系统、飞机场的行李自动分类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类结构的物联网应用。



-------------------------------------------

1.3.2 网络层

1.3.2  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用于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网络层包括通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网络层解决的是传输和预处理感知层所获得数据的问题。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各类专网、小型局域网等进行传输。特别是在三网融合后,有线电视网也能承担物联网网络层的功能,有利于物联网的加快推进。网络层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包括长距离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物联网的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相连,例如手机付费系统中由刷卡设备将内置手机的RFID信息采集上传到互联网,网络层完成后台鉴权认证,并从银行网络划账。

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

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和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的理论与技术。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在产业链中,通信网络运营商和云计算平台提供商将在物联网网络层占据重要的地位。



-------------------------------------------

1.3.3 应用层

1.3.3  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社会分工-结合行业需求,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行业需求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监控型(物流监控、污染监控)、查询型(智能检索、远程抄表)、控制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路灯控制)和扫描型(手机钱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等。

应用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的问题。网络层传输而来的数据在这一层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这一层也可按形态直观地划分为两个子层。一个是应用程序层,进行数据处理,它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每一领域,包括电力、医疗、银行、交通、环保、物流、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家居生活等,其功能可包括支付、监控、安保、定位、盘点、预测等,可用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这正是物联网作为深度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另一个是终端设备层,提供人机接口。物联网虽然是物物相连的网,但最终是要以人为本的,还是需要人的操作与控制,不过这里的人机界面已远远超出现时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概念,而是泛指与应用程序相连的各种设备与人的交互。

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体现,软件开发、智能控制技术将会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将会推动物联网的普及,也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丰厚的利润。



-------------------------------------------

1.4 物联网的精髓

1.4 物联网的精髓

根据物联网的定义及其层次结构,将物联网的精髓归纳为有效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分析处理、个性化的体验,如图1.4所示。

155540922.jpg 
图1.4  物联网的精髓


有效是指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广泛和透彻,更强调信息的精准和效用。所以有效的感知是通过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与系统或流程,在需要得到某个物体的信息时,该物体内和物体周围所存在的一切设备,便将当时提取到的数据传递到网络层。使用必要的信息获取设备,从人的血压、公司财务数据到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都可以被精准、快速地获取。网络层得到所需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应用层可以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广泛描述的是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物体的状态,凡是需要感知和能够感知到的物体,都可以将它的数据传递到物联网的任何地方,以便共享。广泛的互联互通使物联网能够更好地对工业生产、城市管理、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种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从局部或全局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实时解决问题,使得工作和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得以远程完成,从而彻底改变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深入的智能分析处理是指深入分析并有效地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以应用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方法来解决特定问题。这要求使用云计算、模糊识别、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来处理海量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以便整合和分析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场景和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决策,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个性化的体验就是指物联网软件及终端产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用户的身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上网本、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电子书、电视、车载信息娱乐设备(IVI)等多样化的个人终端,都会考量人的个性化需求,辅助用户随时随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根据个人兴趣、需求和社交网络打造的无缝的个性化体验,使人们在现实与虚拟的场景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地来说,物联网的精髓就是将物和互联网全面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通过智能的解决方案,人类就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

1.5 物联网与传统信息系统的关系

1.5 物联网与传统信息系统的关系

物联网是在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发展的网络框架,它需要互联网和传感网传递感知层的数据;也就是说,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继承。据上节所述,有效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分析处理和个性化的体验是物联网的精髓,这些特点都是互联网所不具备的,所以物联网也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如图1.5所示。

155634497.jpg 
图1.5  物联网与传统信息系统的关系

物联网的底层借助一系列可以应用的传感设备,实现对物体的信息感知和采集,

通过互联网构成的基础网络路径将提取的信息汇集,并连接到核心网络进行智能分析处理。所以说基础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承载物物互联或人物互联的信息传递。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可以有很多种,根据应用需要,可以采用公众通信网络或者行业专网,也可以新建专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网。互联网既可以连接人也可以连接物,既可以连接虚拟世界,也可以连接现实世界。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以及需要利用公众网传送信息时,互联网是最适合的物联网基础网络。

物联网是全球性的,其往往也具有行业性和区域性,但是所建设的物联网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入的。尽管下一代互联网将以支持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但物联网并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代,它可以说是互联网上的一种业务或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上的传统业务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联网以公众网络(例如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的情况下,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为特定任务来组织的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部分物联网的应用,例如智能电网对网络承载平台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物联网的行业应用的多样性与承载平台的通用性之间需要有中间件来适配,物联网的上层即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撑等,是传统互联网业务不一定必需的功能。

当前通信网都是支持物联网的,一般并不需要专门为物联网改造最基础网络。现有的物物互联(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应用与服务,它是物联网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物联网的概念及采用的技术更广泛,而M2M更窄一点,它是物联网应用的一种模式。物联网还支持其他很多种模式,如远端监视、传感网、智能服务、遥测等。除了M2M以外,另有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把计算、通信和控制关联在一起,主要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它跟物联网的区别是物联网强调联通,CPS强调反馈,通过通信与云计算对物理世界起到反馈的作用,但从概念上来说它也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

1.6.1 射频识别

1.6 物联网与热点技术的关系

物联网作为传统信息系统的继承和延伸,它并不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而是一种将现有的、遍布全世界的传感设备和网络设施连为一体的应用模式。

二维码、电子标签、传感器等传感设备,互联网、传感网等网络设施,已经在

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电子代码、泛在网络、云计算等技术,也日趋成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设备,把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更好地连接起来,提升人类认知世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1.6.1  射频识别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俗称电子标签,其主要核心部件是一个电子标签,通过几厘米到几米距离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信号,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识别电子标签代表的物体和人的状态信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下。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的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根据RFID的组成结构和工作状态,电子标签一般分为被动、半主动(也称作半被动)和主动式标签3类。

如图1.6所示,被动式标签没有内部供电电源,其内部芯片通过接收到的电磁波进行驱动,这些电磁波是由RFID读写器发出的。当标签接收到足够强度的信号时,可以向读取器发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全球唯一的ID号,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在于标签内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中的数据。由于被动式标签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小巧、无需电源的优点,因此目前市场的RFID标签主要是被动式标签。

155752756.jpg 
图1.6  被动式RFID标签

半主动式标签类似于被动式,不过它多了一个小型电池,电池电力恰好可以驱动标签的集成电路,使得标签集成电路时刻处于工作状态。这样的好处在于,天线可以不管接收电磁波作为能量的任务,仅作为回传信号之用。比起被动式,半主动式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好的效率。

与被动式和半被动式不同的是,主动式标签本身具有内部电源供应器,用以供应内部标签芯片所需的电源,以产生对外的信号。一般来说,主动式标签拥有较长的读取距离和较大的内存容量,其内存可以用来储存读取器所传送来的一些附加信息。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技术设备,在物联网的可应用领域中十分普及,具体应用可包括如下方面:①钞票及产品防伪技术;②身份证、通行证(包括门票);③电子收费系统,例如香港的八达通与台湾的悠游卡、台湾通;④家畜或野生动物识别;⑤病人识别及电子病历;⑥物流管理;⑦门禁系统;⑧位置跟踪,将RFID置放于手机内,可帮助家长确定孩子的位置;⑨行李分类。在香港国际机场、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等,都部署了基于RFID的行李分类跟踪解决方案。同基于条码行李分类跟踪解决方案相比,RFID的行李分类跟踪解决方案可从不同角度识别行李的ID,识读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标签上的信息存储量也比条码多。



-------------------------------------------

1.6.2 EPC系统

1.6.2  EPC系统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概念的提出源于射频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点在于能以无接触的方式实现远距离、多标签甚至在快速移动状态下的物体自动识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得到了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上,人们考虑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物品标识和物流供应链的自动追踪管理,由此提出了建设EPC系统的设想。

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EPC代码作为产品信息沟通的纽带,通过识别承载EPC代码信息的RFID标签,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交换与共享,进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化管理。EPC代码及EPC系统的出现,使RFID技术向跨地区、跨国界物体识别与跟踪领域的应用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从技术上来讲,EPC系统包括物品编码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学科技术,而RFID技术只是EPC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于EPC系统数据存储与数据读写,是实现系统其它技术的必要条件。而对RFID技术来说,EPC系统应用只是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EPC的应用特点决定了射频标签的价格必须降低到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某些标签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RFID射频标签都适合作EPC射频标签,只有符合特定频段的低成本射频标签才能应用到EPC系统。

EPC系统的发展不仅能够对物体进行实时跟踪,并实现全球物体信息的实时共

享,而且能够通过优化整个供应链为用户提供支持,从而推动自动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大幅度提高全球消费者的生活水平。

EPC采用多维编码技术体系,实现单个物理实体的唯一标识,并应用全球性、开放性的标识标准完成物体联网识别。其最核心的功能,是通过物联网完成物品在生产、仓储、采购、运输、销售及消费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和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因此EPC和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之后人类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2004年4月22日,中国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EPCglobal China)成立暨2004年中国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论坛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办,并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这是EPC系统引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

1.6.3 传感网

1.6.3  传感网

传感网对于实现物联网远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接触真实世界的物体,并将物体的信息传递到网络中去。传感器网可以看成是传感模块和组网模块共同构成的一个网络。传感器仅仅感知到信号,并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例如可以让温度传感器感知到森林的温度,但并不一定需要标识哪根树木。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部署在作用区域内的、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能根据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系统。传感网络的节点间距离很短,一般采用多跳(Multi-hop)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通信。传感器网络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下运行,也可以通过网关连接到互联网,使用户可以远程访问。

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入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的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一个典型的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包括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群)、基站节点、互联网和用户界面等。

如图1.7所示,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4个基本单元:传感单元(由传感器和模数转换功能模块组成)、处理单元(由嵌入式系统构成,包括CPU、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电源部分。此外,可以选择的其他功能单元包括:定位系统、运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等。

160057458.jpg 
(点击查看大图)图1.7  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组成结构图

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部署在被感知对象的内部或者附近。这些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无线网络,以协作的方式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特定的信息,可以实现对任意地点任意时间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传感器网络通过任务管理器来管理和控制整个系统。

传感器网络无处不在的特点使其在不远的未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

1.6.4 泛在网络

1.6.4  泛在网络

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

泛在网络在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新型光通信、分组交换、互联网管控、网络测量和仿真、多技术混合组网等。应用层涉及的关键技术有体系架构及组网技术、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上下文(环境)感知性、异构无线接入网络共存与协同、异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包括NID管理、Profile管理、内容管理等)、跨域跨层优化技术等。同时,它也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化建议。泛在网络标准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泛在网络的技术特点、应用对象;泛在网络系统构架;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和组件;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数据标志(采集、处理、传输、存储、查询等过程);应用服务标准;信息安全,包括个人隐私保护等。

泛在网的构建依赖3个实体层的存在和互动。一是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二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图。

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就是连接终端单元和网络应用的神经系统。通过这个神经系统,终端单元和网络应用才能够有效地互动,实现泛在网的巨大效能。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是泛在网的手、脚、眼、耳、口、鼻、舌。泛在网的末端就是由众多形态多样、接入手段多样、功能多样的终端单元组成的。这些终端单元实现信息的感知、传送,以及响应网络应用控制中枢(或控制网络)所发出的控制指令。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是泛在网的大脑。泛在网的巨大效能和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正是依赖于网络应用所体现的信息数量增益、信息处理增益、效率增益、协作增益、整合增益而实现的。

总结起来,泛在网络所涉及的技术体系有3大类,包括智能终端系统、基础网络技术,以及应用层技术,每大类又涉及诸多关键技术。其标准化组织如图1.8所示。

160141254.jpg 
图1.8  泛在网的标准化组织

以智能终端系统为例,未来泛在网络的智能终端是融合的,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融合通信终端,还是对人进行多方面能力延伸的终端。比如:需要具备延伸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因而多功能传感技术、音视频识别、理解、监测等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需要具备人对物理世界操作能力的延伸;具备电子控制和远程执行的能力等。

在泛在网络的大环境下,随着微电子、嵌入式软件、近距离通信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物理实体需要自发组织来实现环境感知、自动控制,并具备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网络的触角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物体需要进入信息网络内部进行通信,接入信息通信网络的物理实体的数量和范围可无限扩展,由传统的人与人的信息通信网络向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通信网络拓展,物联网的概念也由此得来。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个域网(PAN)、汽车网(VAN)、家庭网络(HAN)、办公网络(OAN)、存储网络(SAN)等。其中,家庭网络是近几年业界关注的重点,提供家庭网络服务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家庭网络各信息终端设备和智能家电设备的自组织联网并提供自动发现和配置。

泛在网络是融合既有的和新建的网络基础设施而成的,融合是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具备融合固定、移动业务能力和融合电信、互联网、广电网业务的能力。未来的网络需要超强的智能性,即要具备感知环境、内容、语言、文化的能力。泛在网络要满足各种层次的信息化应用,要求基础网络具有不同安全等级和不同服务质量的网络能力。泛在网络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无缝的移动性,移动宽带网络是最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



-------------------------------------------

1.6.5 M2M

1.6.5  M2M

物物互联(Machine to Machine,M2M)所表达的是将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技术(包括机器之间的通信、机器控制通信、人机交互通信、移动互联通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图1.9所示。它让机器、设备、应用处理过程与后台信息系统共享信息,并与操作者共享信息。M2M技术综合了数据采集、GPS、远程监控、通信、信息等技术,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M2M技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连网和通信能力,它让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实现超时空的无缝连接。

160237500.jpg 
图1.9  M2M的基本结构

在物联网框架下,M2M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M既可以是机器(Machine),也可以是人(Man),又可以涉及到自然事物(水温、水位、空气质量等)。但是,M2M只是物联网的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只有当M2M规模化、普及化,并在彼此之间通过网络实现智能的融合和通信后,才能形成物联网。所以,彼此孤立的M2M并不是物联网,但M2M应用是物联网的构成基础,M2M的终极目标是物联网。

随着各种通信技术从平行、独立地发展,逐步走向融合,例如移动通信技术与IP网络的融合,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卫星通信网络的融合,M2M技术以实现人与人(Man to Man)、人与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之间畅通无阻、随时随地的通信为目标。通过M2M技术提供的统一网络平台,能够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

M2M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络社会的内涵有了新的内容。网络社会的成员除了原有的人、计算机、IT设备之外,数以亿计的非IT机器/设备也将加入进来。随着M2M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成员的数量及其数据交换的网络流量将会迅速增加。在当今世界上,机器的数量至少是人的数量的4倍。有关机构预计,未来用于人与人通信的终端可能只占整个终端市场的三分之一,而更大数量的通信是与机器相关的通信业务。

通信网络将在整个M2M技术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该通信网络包括:广域网(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互联网、公众电话网)、局域网(以太网、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个域网(ZigBee、传感器网络)。

在M2M技术框架中的通信网络中有两个主要参与者,分别是网络运营商和网络集成商。尤其是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在推动M2M技术应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除了提供语音服务之外,数据服务业务的开拓也是其发展的重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向3G的演进,必定将M2M应用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国外提供M2M服务的网络有AT&T Wireless的M2M数据网络计划,Aeris的MicroBurst无线数据网络等。

中国政府已将M2M相关产业正式纳入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 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项目。目前,中国移动M2M终端数已经超过300万,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和金融行业,截至2009年6月,中国移动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通了M2M业务,相继推出了车务通、电梯卫士、消防监控系统、爱贝通和关爱通5项M2M应用,预计未来5年平均增长率将可能达到60%以上。中国移动在2007年前后就在重庆建立了M2M运营支撑中心,负责全国M2M产品的研发和M2M平台的建设等工作。到2010年底,中国电信的M2M用户数将接近100万。

M2M应用与泛在网息息相关。构建泛在网的目标首先是提供随时随地的Man-to-Man类型的通信业务,进一步满足数量更多的机器类型的终端单元的通信需求。而M2M应用中所关注的终端已经从手机终端转为各种专用终端单元。从这一点上来讲,支持M2M应用的发展本身就是实施泛在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根据泛在的内涵,泛在网关注的是人与周边的和谐交互,无处不在的感知设备与无线网络是和谐交互的手段。最终的泛在网形态上,既有互联网的部分,也有物联网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属于智能系统(推理、情境建模、上下文处理、业务触发)范畴。物联网在概念的指向上强调了从人到物的迁移,但如何阐述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成为泛在网和物联网共同的课题。

传感网、物联网与泛在网的区别与关系可概括如下。是否利用基础网络是传感

器网与物联网的主要区别,物联网的感知单元除了传感器外,还包括如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二维码、内置移动通信的各种模块等。泛在网与物联网的主要区别是从物物通信扩展到物与人、人与人的通信模式,泛在网涉及多个异构网的互联,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交互,物联网强调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三者的关系如图1.10所示。

160311454.jpg 
图1.10  物联网、泛在网、
传感网之间的关系


-------------------------------------------

1.6.6 云计算

1.6.6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成功的项目群管理(Managing Successful Program,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

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加类似,如图1.11所示。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投入到用户需要的应用上,并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160356646.jpg 
图1.11  云计算将计算分布到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

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公司提出的,它可分为狭义云计算和广义云计算。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服务,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效。

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应用提供者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有利于创新和降低成本。

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网供电的模式,用户不需要知道自己用的电来自于哪一家火力发电厂,或哪一家水力发电站。云计算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云计算在广泛应用的同时还有云存储作为其辅助。所谓云存储,就是以广域网为基础,跨域、跨路由来实现数据的无所不在,无需下载、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实现一种云计算架构。最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搜索引擎、网络信箱等,使用者只要输入简单指令即能得到大量的信息。2008年11月,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开始筹建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如今,这一平台的服务企业已有几百家,推出了教育云、制造云、供应链云和创意云等应用。在推出了一系列私有云的同时,公有云产品也在2010年7月正式推出。

2008年,瑞星启动了云安全战略。在投入了近5000台云端服务器和300多名研发人员及几千万研发资金后,瑞星病毒防治模式开始进入互联网化,开启了国内信息安全的云安全时代。据瑞星介绍,在此领域,每年的研发资金投入都超过20%,不断壮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如今,瑞星已拥有云安全系统全部的核心技术,对全部技术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通常云计算服务应该具备以下几条特征:①用户不知道数据来源;②基于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资源或获得服务;③实现动态的、可伸缩的扩展;④按需求提供资源、按使用量付费;⑤通过互联网提供、面向海量信息处理;⑥用户可以方便地参与;⑦形态灵活,聚散自如;⑧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分布式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巨量数据存储与处理需求,而在物联网规模发展后产生的数据量将会远远超过互联网的数据量,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处理需要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规模化是云计算

服务物联网的前提条件,实用技术是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的实现条件。



-------------------------------------------

1.6.7 信息物理系统(CPS)

1.6.7  信息物理系统(CPS)

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复杂系统,通过3C(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的相互作用,提供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反馈等服务。

CPS是在环境感知的基础上,深度融合计算、通信和控制能力的可控、可信、可扩展的网络化物理设备系统,它通过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相互影响的反馈循环实现深度融合和实时交互,来增加或扩展新的功能,以安全、可靠、高效和实时的方式检测或控制一个物理实体。

CPS中的物理设备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因此不仅指的是冷冰冰的设备,还包括活生生的生物。现有互联网的边界是各种终端设备,人们与互联网之间是通过这些终端来进行信息交换的。而在CPS中,人成为CPS网络的接入设备,这种信息的交互可能是通过芯片与人的神经系统直接互联实现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实例来描述,当智能交通系统感知到高速行驶的汽车与将要穿越马路的行人之间有发生碰撞的可能时,系统通常的做法是让汽车来个急刹车,或者告诉行人留步,而更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脑-机接口(Brain Machine Interface)让人不走脑子就来个立定,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海量运算往往是很多CPS接入设备的特征,因此,接入设备通常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如果从计算性能的角度出发,把一些高端的CPS应用比作胖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话,那么物联网可视为超级瘦客户机服务器,因为物联网中的物品不具备控制和自治能力,通信也大都发生在物品与服务器之间,因此物品之间无法进行协同联系。

物联网强调网络的连通作用,而CPS更强调网络的虚拟作用。应该说,物联网是CPS的一种简约应用,或者说,CPS让物联网的定义和概念明晰起来。物联网其实就是以数据流通领域为主的应用。物与物之间的互联远非各报家门,知道对方何许人也这么简单。

感知在CPS中十分重要。自然界中各种物理量的变化绝大多数是连续的,或者说是模拟的,而信息空间则充斥着离散量,或者说是数字的。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信息流动,首先必须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将各种物理量转变成模拟量,再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变成数字量,从而为信息空间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感器网络也可视为CPS的一部分。



-------------------------------------------

1.7 物联网的远景

1.7 物联网的远景

基于标准通信协议的下一代网络的远景考虑了整合计算机网络、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物联网到一个公共的全球IT平台,形成无缝的网络和网络化的物。下一代互联网可以分为公共和私有的层次架构,当物与另一个物建立连接,形成节点后,这个基础架构就可以动态地扩展和改善。

下一代网络系统将部署为公共或私有基础设施,这种网络能通过一个一个物体间的连接建立的边缘点,动态地扩展和改善。事实上,在物联网中通信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所处的环境之间。

通信将更多地发生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例如家庭数据中心,云计算等),而不是在当前的网络节点中。存储能力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将导致人和物体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从本地获得。再加上不断增强的处理能力和永远在线的连通性,终端成为通信中的主角。

物联网将创造一个由十亿甚至万亿使用无线电标识的物组成的动态网络。这种物不仅能与其它物通信,而且能与普适计算、泛在计算、智慧环境等概念发展起来的技术集成起来。物联网赋予物完全的通信和完全的计算能力,同时集成持续通信、辨识和互动这3个元素,物联网由此主宰着普适计算和智慧环境的未来。物联网通过结合不同的概念和技术成分,例如普适网络、设备的小型化、手机通信和新的商业贸易模型等,实现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融合。

应用、服务、中间件、网络和终端将以全新的结构连接在一起。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建立全球无处不在的网络连通性之初,会面临商业上和操作上的挑战,而且最初连接物体和设备时,可能只有有限的双工网络的连接能力。因此,物联网的架构设计非常重要,要支持有效的双路缓存、数据同步技术,以及将互联的物体和设备虚拟表示成通过网络连接的端点,这种端点可用于监视它们的位置、条件和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它们发出要求和指令。

物联网将带来实际的商业利益,例如精细的资产和产品管理、改良的生命周期管理、公司间更好的协同合作。通过对每个单独的物体使用唯一辨识符也可以获得很多利益,例如使用搜索和发现服务,增加每个物体的交互能力,按时间顺序建立单个物的活动和互动历史等。

不断改善的传感器和设备的能力允许业务逻辑在网络边缘执行,使得一些存在的业务通过去中心化后在性能、可伸缩性和局部决策制定等方面受益。例如,当传感器监测病人的健康状况或车辆的运行情况时,为了及时发现早期的问题迹象和恶化状况,可实时读取传感器的数据,利用算法进行智能判断。

如图1.12所示,物联网可以使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或网络)和服务连接到一起。在物联网中,人和物之间以及物和物之间存在无缝的互联,这也暗示在这个范围内要考虑诸如聚合、内容、收集(保存)、计算、通信等元素,因此也必须体现这几个任何和几个要素的存在。

160521604.jpg 
图1.12  物联网与任意

物联网暗示着真实(或物理)世界与虚拟(或数字)世界之间共生的互动联系:每个物理实体都存在着对应的数字和虚拟代表;物体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它们可以相互感知、交流、影响,可以交换数据、信息。将智能控制算法应用到软件中后,软件就会根据收集到的关于物理实体的最近信息,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对物理现象做出恰当快速的反应。物联网为满足业务需求创造了新的机遇,为基于现实世界的实时数据创立了新的服务。有了物联网,可以处理突发事件,监测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难、地球变暖等),监测人的活动(健康状况、移动定位等),改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控制能源的有效利用(智能化建筑物能源计量、交通工具的有效消耗等)有了实现的可能。

物联网把所有的一切连接起来,包括个人、团体、物体、产品、数据、服务、过程等。这种连通性将是物联网中一种极具价值的存在。任何人都能以很低的代价去使用它,但是它不会属于任何私人实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立能够适应形势的应用软件环境,可以用来激发建立能够理解和解释这些信息的服务和智能中间件,也需要防止欺诈和恶意的攻击(这种恶性事件会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而不可避免的增加),同时也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在这种愿景下,将智能化应用到支撑的网络基础架构中,物体将会自动管理它们的位置,实现完全的自动化过程从而优化物流,物体将会自动补充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当物体暴露到新的环境中时,它能进行自我配置,当遇到其它物体时,它们会有智能的、认知性的行为,准确的处理未知的情况。最终,在物体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它们会自己分解和再循环,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允许智能物体(无线传感器、移动机器人等)、传感器网络和人类组合到一起,使用不同的但是能够互操作的通信协议,实现多模式的异构网络,可以部署在人类不可到达的或者不易生存的空间(油井平台、矿井、森林、隧道、管道等),也可以部署在发生紧急事件的地方或有危险的地方(地震、火灾、洪水、辐射区等)。在这样的基础架构下,通过查询资源,不同的实体或者物可以相互发现和了解对方,学习相互使用数据,这些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的范围和可靠性。

物联网远景中的物会依靠自己的能力(计算处理能力、网络链接、可用功率等),结合自己的环境和位置(时间的、空间的)来主动参与不同的事物。物体的属性、行为、作用可以分为5个区域,如表1.1所示。

表1.1 物在功能域下的特征和属性分类

基本特征

“物”可以是现实物体,也可以是虚拟物体

“物”有身份,可以自动地识别出来

“物”在环境中是安全的

“物”(包括它们的虚拟形式)

尊重它们所关心的“物”或人的隐私、安全

“物”通过协议与其它物体、设施通信

“物”包含着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流

共同特征和基本特征

“物”利用自己的服务类型作为与其他物体的接口

“物”与“物”之间竞争资源、服务

“物”安装着传感器,可以和环境互动

社会型“物”的特征

“物”可以和其他的物体、计算机设备、人交流

“物”之间可以合作,形成团体或网络

“物”可以发起交流通信

自动化“物”的特征

“物”可以自动处理任务

“物”可以协商、理解、适应所在的环境

“物”可以从环境中提取所需的模式,

或者向其他物体学习

“物”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作出决定

“物”可以有选择地处理和传播信息

物体的自我复制和控制能力

“物”可以制造、管理、毁坏其他物体

在物联网的架构中,智能中间件允许在虚拟空间建立真实物理世界的动态图,这需要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同时组合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和其它可辨认的物的特性。

在物理世界,物体一直用一贯的方式响应来自环境的刺激。当白光照射到红色

物体上时,物体会吸收除了红光以外的所有光线,然后将红光反射出来。从抽象层看,有色的表面就是物体的接口,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可能是传递给物体的消息,那么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就可以看做其响应。对于每条消息,从接口收到的响应的连贯性就可以使物体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如果想让虚拟世界变得可以理解,需要物体接收到的信息和它们所做出的反应保持连贯性。这一点可通过标准的接口实现,从而促进网络的互操作能力。图1.13所示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数字世界、虚拟世界在物联网中的互动共生的示意图。

160726889.jpg 
图1.13  物联网中虚拟和真实
世界共生与互动关系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任何物体都有至少一种特有的识别方法(通过唯一标识符直接获得标识或利用虚拟标识符技术间接地获得标识),从而创立一个我们可以接触的物的连续体,如计算机、传感器、人、执行器、冰箱、电视、交通工具、移动电话、衣服、食物、药品、书籍、护照、行李等。所有的物体都有了自动定位、相互交流、验证对方信息等功能以后,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精确地交换信息。有些物体有多个虚拟地址和身份,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利用不同的身份也是可行的。

物体在内嵌了通信能力后,它们会建立一个局部的通信网络,与附近环境中的其它物体进行交流。这种网络将会与其它局部的、全球的网络进行连接,所以物体的功能会受到通信能力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物也可以检索参考信息,然后根据它们所处的环境,建立新的通信方式。



-------------------------------------------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guoyiqi/archive/2011/05/09/2041240.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