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0X届集训队

注:本文最初由博主发在百度物理竞赛吧,链接:http://tieba.baidu.com/p/905970302?pn=1

 

  今天中午很慵懒的从图书馆的沙发上醒来,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突然想起分布在各地的高中同学,包括集训队的。于是有一种冲动想把曾经的岁月片段记录下来。一是我很在意自己的经历,希望能够藉此回忆往事。平心而论,集训队四个月的生活是我高中阶段最精彩和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之一)。二来也可以给后来人一些激励,让他们找到共鸣和前辈在各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学得无聊时候当听故事好了,呵呵)。

  当然,我会把所有涉及到的人都用缩写或者外号代替。这个吧里的人比较多,很可能有相互认识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段经历,而不是具体的人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申精的目的是便于我今后更新,我不可能一次就写全。比如今天就开头到这里吧(后天面临一科Mid-Term。。。)

 

4L:

  终于考完了,第二轮mid-term两周以后,先休息一下。

 

6L:

  首先想说的就是建议能进入集训队的就认真考。。。有同学(不知道是不是每届都这样)会故意控制自己的成绩在二等奖,在加上可能决赛前就预签或者自己在决赛那几天的面试表现上佳轻松获得T大或P大的保送。这种情况我能理解,因为确实很多人竞赛只是为了保送,大学的专业和物理又没什么关系,再加上高中三年比较辛苦想放松一下。

  不过我建议还是要好好考。。虽然这样对真正想做物理的同学不利!= =
  第一,集训队是一段比较长的在大学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大家提前适应大学生活。第二,不论什么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重要的,真正的人才应该是不管在哪方面给予一定的时间都可以做的很好的人。况且物理作为一门对数学要求很高并且又有侧重实际建模的基础科学,对于今后大部分方向的人都是必要的。第三,集训队积累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际关系,周围都是优秀的人,这点其实是最重要的。

 

7L:

  记得报道前天晚上很辛苦的第一次做硬卧到北京,几乎整晚没睡好。第二天还从五道口打了一辆黑车到P大南门(那时候还没有4号线)。进校门的那一刹那,我想:恩,我竟然到P大了。。还是挺激动的,两边自行车很多(虽然在T大的车更多)。

  然后在去40楼的路上碰到了顾教授(注:顾教授,集训队成员之一,来自J省),他告诉我宿舍其他三个人都到了,还给我留了一个下铺。同宿舍另外两人(小黄和蒋管子)都来自S市,但我之前都不认识,

  恩,发现废话有点多,直接说大家关心的。第一天倒是没什么事,基本出去买生活用品等。晚上大家都回宿舍了,宿舍倒有点闷,我到蒋管子那里(trying to be friendly),当时他在看书,于是随便问问在看什么,他好像很不高兴的把封面给我看。我当时挺不爽的,以为是不是优秀的人之间距离都很远。后来才知道他是属于不理陌生人,但是熟悉之后可以玩的很疯:)

  第二天开学典礼,大家聚在一起准备出发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还认识TYX和大闵可的(虽然他们对我都没印象)。TYX是原来在浙江听舒上课时见到的,最后一天我挤了上去希望能要一个签名,然后在人群三层之外看到TYX如众星拱月一般站在中间问舒问题,从容的姿态让我以为她是被内定为集训队的同学。不想后来又再见了。

  那天去物院的路上大闵可陪着我走,问我哪个省的。于是告诉他决赛时已经问过我相同的问题。当时在听一个天体物理的讲座,他坐过来问我们。我们说是J省省队,大闵可意味深长的说:“哦~J省也是很不错的”。于是我们反问,曰:HB省。于是我们被打击到了。

 

8L:

  开学典礼是一个熟悉校园和老师的过程~~首先是赵凯华老师致辞,终于见到真身了然后陈给我们介绍P大校园,讲了半小时。25分钟在讲P大有什么吃的以及周边的KFC,烤翅,涮羊肉,etc...陈是非常可爱的人,决赛开会的时候就在强调,集训期间不要打麻将。。。

 

12L:

  OK,忙中抽空更新。

  说到大闵可,我觉得他是集训队中的一个传奇人物。首先他的名字的由来大概是他上课时比较活跃,既然有大闵可,肯定也有小闵可(闵可是取自Minkowski),也是HB省的。小闵可从进集训队的第一天就开始问一个问题:耗散体系的拉格朗日方程是什么?最初把我们都镇住了,大闵可摸着下巴笑着对我们说:“诶~~我们HB人还是不错的诶。”一直到最后集训队毕业典礼上老师问我们对下一届有什么建议的时候小闵可还提议讲一些关于耗散体系的拉格朗日方程。

 

13L:

  相比较而言,大闵可的进步就大得多了,这也是我特别佩服的原因。其实他的人缘并不算太好,可能因为他略显傲慢的姿态和异于常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卫生etc)。但他在物理上的专注的确是很少有人能达到的。

  大闵可的一个特点是经常在下课上讲台和老师交流,但这并不总是讨其他同学的喜欢的。印象颇深的一次是刘S讲力学,他上去后说:我发现角位移不是矢量,因为不满足叠加原理。说着拿起一个粉笔盒比划给刘S看。当时我和顾教授面面相觑,因为很显然一般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事新概念上的一个例子,只不过被他用粉笔盒代替书了,连转到角度都是一样的,竟然就说是自己发现的。不过刘S很明显不这么想,他很高兴的鼓励了大闵可。大闵可满足的回到自己座位。

  顾教授觉得这种和老师套近乎的方式很无耻,为此还专门总结了大闵可的提问方式。首先上台说:“诶~~老师我有一个问题”,然后拿起粉笔说:“我发现。。。”顿时师生角色互换,最后老师鼓励了大闵可的发现,大闵可心满意足的回到自己的座位。

 

18L:

  汗,居然置顶了,鸭梨好大。。。

  这周又有两门final,这两天估计没时间更新了。。。也请现在就在集训队的同学也说说你们的情况吧,鼓励一下来者。。

 

20L:

  恩,既然承诺的事情就坚持做下去吧。

  之所以一直谈大闵可,的确是因为我觉得他有某些吸引人的地方,更是很多方面改变了我的一些成见。他来自很强的省,但并不是最好的学校。他高一几乎没怎么学过物理竞赛,但是最后进入了省队。他刚进集训队时的物理水平可以说很不怎么样(绝对在平均水平之下),但最后进入了国际奥赛的国家队。在大家都觉得他只是一个nerd的时候,集训队聚会时他是唯一一个即兴发表“讲话”并自己拉小提琴伴奏演唱《北京欢迎你》。

  我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种人和人之间差距的形成。记得当时集训队第二轮考完时候一部分同学已经先回家了,有天顾教授告诉我他发短信给蒋管子开玩笑说最后国家队名单有一哥,我和大闵可。权哥都没戏。蒋管子用S市特有的话骂了一句cn。其实也能看出虽然大闵可并不被很多人接受,但他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顾教授当时告诉我蒋管子的反应时哈哈大笑,结果不料最后大闵可果真选上了。另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老毕。

  贴吧里经常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在省里面一般,或者我高一时候并没太认真学物理,还有没有希望之类的。至少从我那一届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一个人的成绩和他的学校环境并没什么特别大的关系。biao哥来自一个弱省(据说是这样),所在中学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他最后也是国际金牌。校史上好像仅此一次,在他之后好像省队的都不多了。

  从大闵可在集训队的情况来看,说他高一没接触过物理竞赛我会相信,因为他可以做到这样快的进步。事实上我回想高中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花在物理竞赛上的时间太多了。有时候看起来如何高效的迅速学会一样东西可能也很重要。就好像我认识的一个现在很优秀并且我相信将来会异常耀眼的一个同学,他也只是高二花了一个暑假学习物理竞赛,最后拿到了全国二等奖。有时候自觉在掌握新的知识方面会不如别人,虽然我显然不愿意承认是智商问题。

 

21L:

  当然,另一方面,这不是说给大家的懒惰找一个台阶下。很明显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一个暑假或者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能进入省队,集训队。这之间更多的不是智商的差别,而是每个人的付出。经常有我的学弟问我,怎么能高中三年每天坚持11点半甚至12点半睡觉(说实话这个时间现在看来真是很早)。我的解释是当然也有10点睡的人照样考上清华了,可能人家的效率会高一些,时间抓的紧一些。但是每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都必然有其中的原因,只不过大部分人看不到而已。最扯淡的就是每年的报社关于保送生或者高考状元的采访,大多是关于生活如何多姿多彩,打游戏成天疯的大有人在,以彰显“素质教育”的典范。一方面我很理解记者这么做的原因,毕竟报道是要靠关注来赚钱的,一个nerd显然没什么引起大众兴趣的地方,但另一方面,那些考取名校的人没有一个是靠着“多姿多彩”的高中生活得来的。事实上每个人想在这些方面说一些自己的特长都能扯出一大堆。

  所以说那些整个高中没怎么接触竞赛,仅靠高二一年或者高二暑假成功的人。我很难想象他们的付出。为什么有的人做不到,其实也没有为什么,因为清华北大本来就不是给所有人开放的。我觉得这样的选拔其实挺人性化的,因为在高中坚持不了的人在北大清华的四年也会过的异常艰辛,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普通学校做到最好给人的成就感有时会大于在名校处于中下游的水平。

 

22L:

  恩,好像扯远了。继续说集训队吧。

  好像这一届很少有人把ZLT称作一哥的,但是他当之无愧的是第一名。在第一轮选拔考试的时候(那时大家相互之间甚至还不怎么熟悉),ZLT的理论第一,实验第一(总分显然也就第一了)。当时班主任的评价是“理论接近满分”,而一般人的理论成绩大概都只有不到500分(总分是1000)。第二轮的时候他也是理论第一,然后“实验没有考好”,不过最后还是有惊无险的总分第一。最后的最后,ipho也是有惊无险的总分第一,忘记是不是理论第一了。恩,应该是的,因为第二年的聚会时,舒老师很高兴的说,我们两年就把国际奥赛的奖项全包了,那次DHS拿下了女生和实验第一,好像还有总分第一。

  此君现在在MIT,不过说实话我和他不很熟。后来在飞机上座位靠着并且几次出行都是一起玩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好像是他的竞赛教练嘱咐他们不要和其他省的交流。这是有时候在集训队会出现的情况,但是一般比较“保守竞争的”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同学之间其实还好,我觉得也没什么必要。因为大部分人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韬光养晦”进入国家队的,其他人也都心悦诚服。另一方面,集训队的同学一些是一生的朋友,大可不必为了一点眼前的小利益去破坏大家的关系。

 

23L:

  正是因为有ZLT的存在,第二年有一个QD中学的老师找我去给他的学生介绍经验时问我是不是集训队的同学差距很小,我几乎毫不犹豫的就说分化很严重。他很惊讶,说不是传言随便在集训队找五个人参加国际竞赛都可以拿金牌么。呵呵,其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国还没有那么强。

 

34L:

  最近在校内看到zhuli学长竟然已经结婚了,狂晒“没有p过的照片”,用王sh老师的话“珠联璧合”,真叫人情何以堪啊~~

 

35L:

  另外好像和N大一样,集训队的时间一届比一届短了。大概P大老师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班主任也一直说我们这一届的风气可能是最好的。

  当时集训队还是能享受到很多“特权”的。比如在同一届的高三学生还挣扎在高考或者保送生竞赛的时候,集训队的同学不仅可以随意挑专业,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以随便挑学校。所以在前半段老师们都对大家很“殷勤”。圣诞节那天,清华的W老师和Y老师请清华的学生去好伦哥聚餐,班主任看不下去了,于是事先没有准备的把北大的学生拉去吃西门烤翅。记得当时队长在未名湖上走的时候还掉下去了,呵呵

  当然专业也不是说换就换的,比如人文社科类的还有美院估计就不行,虽然学物理竞赛的想去这两处的也很少。而且换专业牵涉的手续不少,其实很麻烦。我记得原来有一个女生是从经管换到电子,然后去了基科,最后选择了自动化。换学校的事情在我们这一届没有出现过,但曾经是有的。舒老师为此耿耿于怀。在集训队前的时候也劝我不要轻易“做这样的事”。后来尽管Wr老师和Dj老师都曾经好心的劝我去P大物院,我也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虽然我的竞赛老师一直觉得我后来的没能选上和学校有关系,T大的Y老师也曾专门问过我妈妈,不过我觉得还是自己实力不够的关系。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VKing/articles/2283620.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