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南阳十大社会新闻十大新闻策划

www.nydaily.com.cn   2006年1月4日8:25   来源:本报讯

    十大社会新闻

    (以得票多少为序)

    1.南阳入围“2005中国城市

    生活质量排行榜”

    2005年9月13日,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完成的“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正式发布。该排行榜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方面,考察了中国GDP排名前100位城市的情况,并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我市在排行榜上位居第94位,与郑州市(55)、洛阳市(65)跻身全省“三甲”。

    南阳跻身全国百强,说明近年来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已大为增强,城市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知名度也迅速提高。

    刊发时间:2005年9月16日

    2.三少年智擒抢包贼

    2005年12月8日下午6时许,市民赵女士在市城区工业路被一少年抢走了包,她边喊边追出约200米。市二十二中3名初中生白硕、李傲夫、宋策正好路过此地,立即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地将抢包贼制服,并把包完好无损地交给赵女士。12月15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3人“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奖励每人现金2000元。

    白硕、李傲夫和宋策见义勇为智斗歹徒,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建民称赞他们弘扬了社会正气。

    刊发时间:2005年12月12日至16日

    3.郑珠萍捐角膜感动晋宛

    郑珠萍的老家在山西晋城,随丈夫在南阳市城区以卖馍为业。2005年8月,她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肾衰已到了晚期。11月21日,郑珠萍委托好友来到本报,希望死后无偿捐出自己的眼角膜,把爱和光明留给需要移植者。11月27日12时50分,46岁的郑珠萍永远闭上了她那双明亮的眼睛。遵照死者的遗愿,南阳眼科医院组织人员采摘了她的眼角膜。

    郑珠萍奉献爱心的高尚行为不仅感动了南阳,也感动了她的家乡,晋城媒体整版转载本报报道,在太行大地产生强烈反响。

    刊发时间:2005年11月23日至12月5日

    4.何志强孝义至上自强不息

    何志强出生在内乡一个贫困农家,他在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奶奶、爷爷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艰难处境里,独自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给父亲治病,他自学医术。2004年夏,何志强背着奶奶到省城求医治病。在学校里,他是学生会主席,还兼做3份工,先后荣获多项省级荣誉称号。2005年7月被济源市一家大型企业录用。本报和济源日报联动,连续多天报道了何志强孝义至上、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了南阳和济源无数市民。他也因此被团省委授予首届“河南省青少年读书成才奖”。

    刊发时间:2005年10月11日至11月4日5.

    百棵名木遭毁市民齐声讨伐

    近年来,我市城市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园林绿化搞得有声有色。然而个别市民不珍惜城市绿化成果,肆意毁绿。仅2005年1~5月,市城区就有近百棵名贵树木被毁,其他园林绿化设施被毁被盗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7万元。“树无言,人有情。”市委书记何东成当即作出批示,要求公安部门立案查处,严管重罚。市民也纷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对毁绿行为进行谴责;公安、园林部门成立联合专案组,剑指毁绿黑手。短时间内在我市形成了护绿光荣、毁绿可耻的氛围,不少市民勇敢地同毁绿行为作斗争。

    刊发时间:2005年5月17日至31日

    6.台湾邹族人邓州寻亲

    清朝康熙年间,生活在阿里山的台湾原住居民依那思罗,跟随郑成功手下大将黄廷来到大陆,屯垦于邓州。在邓州,依那思罗娶妻定居并育有四子,长子、四子留在了邓州,其后代现聚居于邓州“台湾村”;次子、三子随同黄廷再次出征台湾,并定居阿里山,骨肉兄弟从此天各一方。

    2005年5月,经郑州市台商协会副会长吴天玺和河南报业网生活文化频道CEO吴昀容穿针引线,8月24日,台湾邹族寻亲访问团来到邓州寻亲祭祖,两岸邹族同胞在分离了350年后终于手足团聚。

    刊发时间:2005年8月25日

    7.徐晓恩下岗创业名扬世界

    2001年9月,下岗后的徐晓恩开了一家巧味馄饨馆,并精心调制出了“七彩馄饨”。2003年12月,在市总工会小额借款的帮扶下,她成立了市巧味馄饨食品有限公司。至2004年10月,已在全国开设30多家连锁店,吸纳下岗职工76人,形成了加工、配送和连锁经营一条龙的规模化实体。2005年11月7日,33岁的徐晓恩作为我国的惟一代表受邀赴联合国参加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获得“2005全球小额信贷微型创业奖”。

    市长黄兴维赞扬徐晓恩:“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围绕小馄饨做出了大文章,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树起了一面旗帜,替南阳人民和河南人民争了光。”

    刊发时间:2005年10月21日至12月13日

    8.李华芬做客央视讲述人生

    23岁的李华芬是淅川县滔河乡人,2003年考入河南财经学院,2004年她在学校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家境贫寒的她和同学们一起捡废品,卖钱捐给贵州山区的孩子们。2005年1月,她被确诊为白血病。曾受过李华芬救助的贵州贫困学生,她的家乡淅川县、乡党委、政府,她的同学、乡亲及一些好心人纷纷为她捐款。李华芬的事迹经本报率先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5年10月,央视《小崔说事》栏目邀请李华芬赴京讲述自己的人生;11月14日,央视《讲述》栏目组专程赴郑州,在省中医院病房里对她进行了专访。

    刊发时间:2005年10月25日至目前

    9.女教师丁恒桂舍身救儿童

    1958年生于南召县皇路店镇的丁恒桂,中师毕业后,嫁到卧龙区七里园乡。本可以在市城区工作的她,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南召县支援山区教育,这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她一直“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2005年10月27日傍晚,在南召县云阳镇新建学校任教的她,因抢救遇险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11月2日,南召县上万名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会聚云阳镇,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女教师”。南召县教体局追授丁恒桂“师德标兵”称号。

    刊发时间: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

    10.可怜四龄童浑身刺满针

    因为有一个患精神病的母亲,卧龙区潦河镇郑庄村年仅4岁半的东东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2004年11月7日,东东的妈妈精神病突然发作,她将东东绑在床上,疯狂地将50多根缝衣针和织毛衣针、一把剪刀扎进他幼小的身体。浑身是血、奄奄一息的东东在邻居的帮助下被送到南阳医专附院抢救。

    本报对东东的不幸遭遇予以报道后,市妇联、南阳医专附院外科、金玛特生活广场、天冠集团热电厂及许多热心市民为东东捐助6000多元……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东东奇迹般地痊愈了。

    刊发时间:2004年11月8日至2005年1月12日

    十大新闻策划

    (以得票多少为序)

    1.“四城联创”系列报道

    从2005年6月16日市“四城联创”工作指挥部提出“大干100天,誓夺两金牌”开始,本报围绕全市这一阶段性中心工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动态报道、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图片报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连续报道了全市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创建历程,为“四城联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国家验收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系列策划和报道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四城联创”、美化居住环境的积极性,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四城联创”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国家园林城市验收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组专家也称赞本报报道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执行时间:2005年6月16日至年底2.

    关注人大常委会督办十大民生建议系列报道

    2005年5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从市三届二次会议代表所提的284件建议中,筛选出10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建议,交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本报及时跟进,在固定位置开设《关注人大常委会督办十大民生建议》栏目,把10件民生建议目前的状况、有关部门的办理情况及群众的看法公开报道出来。

    媒体的关注和群众的参与,不仅增加了办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也促使相关部门提高了办理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办理单位和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执行时间:2005年5月10日至6月21日

    3.救助百户特困职工家庭活动

    特困职工是我们这个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在2005年年关到来之际,本报和市总工会联合策划了救助百户特困职工家庭活动。活动采取自愿捐助和现场募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募集款物6万余元,100户特困职工家庭得到了及时救助。此爱心救助活动已连续开展了7年,共募集资金40余万元,811个家庭得到救助。

    市委副书记贾崇兰称赞这一活动带动了社会各界对特困职工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凝聚民心的德政工程。本报因此成为全省惟一获得“河南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先进单位”的新闻媒体。

    执行时间:2005年1月7日至2月1日

    4.代表委员值守热线听民声

    活动

    2005年市“两会”期间,本报邀请12位人大代表和12位政协委员值守新闻热线,与群众就教育、治安、“三农”等问题进行交流。此活动连续开展5天,接听了上千个热线电话。本报开设专栏进行连续报道,社会反响强烈。活动不仅架起了代表、委员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会内、会外互动,而且促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称赞。群众希望这项反映民声、传递民意的活动坚持搞下去;代表、委员称赞这一活动是直接了解民意、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

    执行时间:2005年2月18日至22日

    5.《记者亲历南下打工》系列

    报道

    南阳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约有100万农民兄弟外出打工,为家乡带回50亿元的资金。这些农民兄弟的工作和生活,时刻牵动着家乡父老的心,本报因此组织策划了《记者亲历南下打工》系列报道。在半个多月时间里,本报记者和南阳农民工一道南下,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向家乡读者介绍了南下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可亲可敬的南阳农民工形象。

    执行时间:2005年2月18日至3月10日

    6.“***员林”认种活动

    2005年植树节前,本报在连续两年开展“日报银杏林”、“日报心愿林”认种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策划了“***员林”认种活动,绿化市城区“后花园”独山。建设生态大市和“绿色南阳”是我市提出的奋斗目标,加上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这为“***员林”认种活动赋予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400余名***员纷纷以个人或家庭的名义,踊跃参加认种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称赞本报开展的“***员林”认种活动为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执行时间:2005年3月3日至15日

    7.“热心创建好市民”评选

    活动

    在我市“四城联创”工作深入开展之际,本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适时与市“四城联创”工作指挥部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热心创建好市民”评选活动。两批48名候选人事迹公布后,近6万张选票寄托了市民爱我家乡、建设南阳的情怀,直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验收时,30位“热心创建好市民”评选揭晓,活动始终牵动着广大市民的心。

    广泛的参与性和影响力,使“四城联创”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媒体在策划中把政府目标和市民诉求完美地统一起来,促进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执行时间:2005年7月13日至10月21日

    8.“十大交通陋习”评选活动

    为营造和谐、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本报与市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十大交通陋习”评选活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先由市民举报交通陋习,然后分别遴选出若干候选交通陋习集中刊出,最后由读者进行直接评选。活动先后吸引了两万余名市民积极参与。

    市委副书记李天岑对这一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带头在“告别交通陋习”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近千人“告别交通陋习”现场签名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执行时间:2005年8月9日至10月14日9.

    南阳商战新纪元系列报道及首届商业高峰论坛

    2005年“十一”黄金周前夕,随着永乐家电、国美电器纷纷抢滩南阳,南阳原来的商业格局被彻底打破。面对众巨头的强势压境,本土零售商家开始“绝地反击”,南阳新一轮商战大幕正式拉开。本报适时策划推出了“2005,南阳商战新纪元”系列报道,从多个侧面深入剖析了这轮具有深远意义的商业竞争。

    该系列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南阳商业主管部门、商界和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本报的积极策划和组织下,南阳首届商业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3日至11月13日

    10.赣宛联手跨省大救助

    南阳籍学子常宪患病昏迷南昌,急需家乡父老关爱。面对江西日报联袂救助常宪的邀请,本报积极介入,与江西日报发起了跨省大救助活动。本报及时开辟专栏,连续推出报道。一时间,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款两万余元。如潮关爱在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之间传递并延伸开来。2005年12月28日,本报派出的爱心使者赶到南昌看望常宪,并将全部捐款交给他的家人。

    这次跨省救助行动,既是媒体与读者的互动,也是媒体与媒体的互动,彰显了本报以人为本、开放办报的理念,社会效果极佳。执行时间:2005年12月12日至29日役1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ezq/archive/2007/10/15/9840097.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