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软件测试报告,让忠仔看了一下以期改进,才知道居然还有另外的阅读作业要写,而且是明天中午12点就截止,O—MY—GOD,居然就是中午马骏还在说的“关于习而学的大讨论”。骏叔是忘食,我则废寝吧。嗯嗯!加油吧~
拜读了茅于轼先生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3971d0102dufj.html),紧接着看完了邹老师共鸣而发的对“现代软件工程 习而学的软件工程教育”(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2/01/08/2316717.html),然后在微博上查看了邹老师一些相关围脖,并以此为线索阅读了各小组对此思考的千秋百色以及百家争鸣般的激烈讨论。心中便也安生不得,想要来说说我对这片文章的一些想法(以下内容均为自己对这些文章所提观点的一些思考,不涉及任何偏见或人身攻击,如有冒犯,还望见谅)。
OK,废话说完,言归正传。
我觉得每篇文章都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有些观点却不少偏颇或者说有欠更加周全的思考,适合中国的思考。
茅于轼先生和邹老师的文章都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把颠倒了的工程教育顺序恢复过来,即他称之谓“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两篇文章大抵也都是以此为观点而展开的论述。
首先,我认同此中“习而学”的观点,起码在一些课程上,我是认为“习而学”要远比“学而习”有用的多。
这学期的软工课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前大班(1-4)还是“传统”的软工课,也便一如往常的JAVA、OO一样,平时上课百般轻松,睡觉,上网,聊天,大作业拖到最后才写。老师云里雾里讲了一些,大部分学生未见得吸收多少,最后有考试,一些空洞的概念,脱离了实践的题目,考期突击有法分数便不会很低。而这门实践性如此之强的学科中真的锻炼动手能力的大作业好像是只占总成绩的30%(或者是40%,反正是比不过期末考试所占的50%)。
而后大班的软工,那是相当的充实,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天天码代码,天天开会,还有Blog如此有意义的东西要写,除了个人作业,还有结对编程,敏捷开放等等当下最实用的技术。虽然很累,但是很有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还有邹老师如此一个聪明而又有趣的引路人(毫无疑问,一些经验的传授比自己默默啃书本要高效的多)。这无疑对之前类似的课程是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也应该是学院如此开设这门课“以作实验”的目的所在。
但是,对大学这个应该充满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培育所,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如此教授呢?那么,如果都是习而学的教学方式,大学和职业学校又有多大不同呢?
此外,茅先生的话却也有有待商榷或者说有待完善之处。
- 按照茅先生的构想,那么那样一个教学体系必当是相当自由而又灵活的,那么如何在这么自由而又灵活的体系中,设置一个行之有效而又不失偏颇的衡量标准呢?比如:如何衡量是否可以从相应年级毕业?如何衡量“半道出家”的学生(不上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如何保证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 “新体制下,大的工厂、施工现场都可以开办正式大学。”
那么如何保证这种大学的公正性?这种性质的大学,利益成分难免过重。另外,这种大学应该更倾向于走向职业学校的路线,为自己培养适合工作的人才,这点和大学的概念难免是冲突的。如此便只是多出了一个高级技校,而非大学。
当然,“习而学的工程教育”一文中的:“知识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越是基础性的规律,越是抽象,离开实践也越远,也更难以掌握。而学习的原则应该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是现在的大学工程教育却反其道而行。大学一年级先学微积分和物理学,这些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而越是高年级反而越接近实际,抽象的概念越少。学习成了先难后易。”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是的,这才是现在海洋般的知识的来源之道,绝不部分的知识都是在现实实践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并解决,从而抽象出一类的问题解决方法得来。
我们曾经经常苦恼于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英语(当然很多人现在也有这种苦恼),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是死活学不会。有人便会提出这样的看法:比如背单词,当初学汉语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去死记硬背单词的意思,而是去模仿,去体会,去联想,反观英语则是看到英文,然后对应到汉语,然后才去联系具体的印象,这样的一个过程极其类似文中提到的“现在的大学工程教育却反其道而行。大学一年级先学微积分和物理学,这些概念抽象,不容易掌握,而越是高年级反而越接近实际,抽象的概念越少。学习成了先难后易。”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综上所述,习而学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习与学的比例要拿捏好。过于注重“学”则容易眼高手低,过于注重“习”,则无异于职业学校。这也应验了一句老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外,我还有一种想法,虽说对于某种教学方式,总是有能学好和学不好的学生,诚然,踏踏实实大抵总能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但是是否可以开展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呢?
即,更适合学而习的学生给之与学而习的教学方式,更适合习而学的学生给之与习而学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以多元化的成长途径也许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囿于时间因素,暂写到此,诸多感想后续。
链接汇总:
1) 茅于轼先生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3971d0102dufj.html
2) 邹老师的“现代软件工程 习而学的软件工程教育”: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2/01/08/2316717.html
3) Shine Team的“关于习而学的软件工程教育”:http://www.cnblogs.com/buaashine/archive/2012/12/09/2808140.html
4) Shine Team的“习而学的软件工程教育 之 思考”:http://www.cnblogs.com/buaashine/archive/2012/12/10/2808107.html
5) WWW的“喜闻乐见的习而学讨论”:http://www.cnblogs.com/WWW-Buaa/archive/2012/12/11/2813491.html
6) SuperBrothersTeam的“关于“学而习”的大讨论”:http://www.cnblogs.com/SuperBrothers/archive/2012/12/11/281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