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三首

  悯 农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李绅的这首《悯农》,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实《悯农》有两首,合称《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

 

  悯农(二) 

  chūn zhònɡ yī lì sù ,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农 夫 犹 饿 死 。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知道《悯农二首》的人不少,其实谁又知道《悯农》其实共有三首。

 

  悯农(三) 

  lǒng shàng fú lí ér , 

  垄 上 扶犁儿 , 

  shǒu zhòng fù cháng jī 。 

  手 种 腹长 饥 。 

  chuāng xià zhī suō nǚ , 

  窗 下 织 梭 女 , 

  shǒu zhī shēn wú yī 。 

  手 织 身 无 衣 。 

  wǒ yuàn yān zhào shū , 

  我 愿 燕 赵 姝 , 

  huà wéi mó nǚ zī 。 

  化 为 嫫 女 姿 。 

  yí xiào bù zhí qián , 

  一 笑 不 值 钱 , 

  zì rán jiā ɡuó féi 。 

  自 然 家 国 肥 。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

 

 

想知道《悯农三首》故事,请听我娓娓道来: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nowthink/archive/2011/12/09/Min_Nong.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