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萧关道【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风雨萧关道【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杨森翔

 

 

 

这是一幅关中山河形势图。

关中——中国历史上无法规避的地名。这块800里平川,却孕育和见证了大半个华夏。在这里重复了13个朝代。

面对这幅地图,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聚焦于它周围的关隘。

“关中阻山河四塞”。“四塞”者,“东函谷(一说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是也。

萧关——无疑是守护关中和中央王朝安宁的北大门。如若萧关门户洞开,北方游牧者的马蹄将沿着泾河河谷,一路直奔关中。长安的大门就会轰然洞开。

然而,千百年的历史洗刷,千万次的征战迂回,长安城内外始终都保持着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这份安定不可不归功于关中北方那雄奇的萧关。

萧关,是西北边疆一个古老的关塞,也是一个沉默的关塞。

萧关设于何时?方位何处?千百年来争议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帝国疆域的拓展,萧关的城址也不断变迁。但,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重担和家国情怀。

还是让我们从萧关的“萧”字说起吧。

“萧”,即艾蒿。以艾蒿名关,说明此地植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水草丰茂、艾蒿丛生。

这使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地名——蒿店。

蒿店,以“蒿”命名,是陇山东麓固原市泾源县境的一个乡镇。银平公路穿境而过,离此不远,便是著名的“三关口”,又名“弹筝峡”。而它的西边就是著名的瓦亭关。以蒿店为中心,这三个点构成了一个近乎等腰的三角形。

这是一条两头狭窄、中间宽阔的峡谷地带,其间萧蒿离离,流水淙淙。先秦时,为戎族居住生息的乐土。秦以后,不但是古代王朝控扼游牧民族南犯的锁钥雄关,而且也是历代王朝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的牧养基地。

这里的马匹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散牧的。“长壕巨堑,重复深固”,就是牧场的自然围栏。乌氏倮的故事便是这种牧养方式最好的注解。据《史记》记载:秦时,有一个叫倮的乌氏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养了大量的牛羊,他将牛羊换成珍奇异宝,献给戎王,戎王以十倍的价格赏赐牛羊,结果他的牛羊多到“用谷量牛马”,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富商,秦始皇闻讯后,给他“封君”一样的待遇,可以和朝臣一块儿朝觐皇帝。……

于是,我们便找到了进入“萧关”的捷径。

由蒿店向东十里,就是三关口,又名弹筝峡。这里峭壁凌空,两山对峙,地理形势十分险峻。有一小河从中穿过,与峡谷间的卵石相激溅,发出如弹筝般的叮咚声——这便是弹筝峡的来历。又因为峡中原有佛庙,供有金佛一尊,故又称金佛峡。

进入峡谷,两边的山上草木葳蕤,对面的石崖上有古人石刻,如"峭壁奔流"、"山光水韵"、"萧关锁钥"等,但现在清晰可辨的只有"山水清音"、"山水秀明"。

三关口,是指三个关口的要隘。至于哪三个关口,说法不一。就《民国固原县志》而言,一说为六盘、瓦亭、萧关这3关;一说为制胜、六盘、瓦亭3关,以萧关总摄。

三关口是用武之地,自然与杨家将分不开。当地人说,这里以前有六郎庙,后来毁了。其实,杨家将镇守的“三关”并不在这里。据《沧州风物志》记载 :“沧州…… 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阵地。” “北宋时杨延昭……把守三关,即霸县的益津关、雄县的瓦乔关、信安镇(在霸县东)的淤口关,与辽兵对抗二十多年。”上述三关均在今日沧州北部。那,为什么宁夏又会有杨家将的传说?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文化(“英雄崇拜”)现象。自古以来,谁不愿意把英雄与自己的家乡联系起来呢!?“武圣”关羽也是如此,三关口也有他的庙宇,而且大殿还在,门悬一幅楹联:

生蒲州起涿州镇徐州坐荆州杀气腾腾贯牛斗  

敬玄德重翼德斩庞德恨孟德威风凛凛镇三国

此联道尽关羽一生行状,据说是左宗棠所撰。左氏是清末重臣,曾率兵西征,路过此地。看联中的威风杀气,极有可能是文襄公手笔。

弹筝峡中清音激溅的小河,便是泾水。它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香炉峰,南下瓦亭,东折出弹筝峡、苋麻湾入甘肃平凉,流过陇东,在陕西高陵汇入渭河,留下“泾渭分明”的话头。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合集《诗经》中就有“泾以渭浊”的句子。这意思本来很清楚:泾水因为有了渭水才变浊了,所以泾水是清的。但是,因为孔颖达在注疏《诗经》时说错了话:“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遂造成了一段公案。

由弹筝峡向西,约二十里,就是瓦亭关。

瓦亭关,也名驿藏关。这里,山岭奇峙,峡水迂回,夙称要道。关就筑在瓦亭山西麓,瓦亭峡峡口。

登上瓦亭山,瓦亭形胜尽在眼底。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坐西向东。他的城墙从南北两个方向将一座小山头包了起来,山顶上有土堡,那是瞭望台(也称敌台)。现存的城墙遗址为土筑。但,原来是有砖的。只要看看附近农家的老房子,便可知道:原来,包裹城墙的砖块被拆去盖房子了。

瓦亭关,西周时,为戎族居住生息的乐土。春秋战国后期,秦于公元前319年将其设为乌氏县,在秦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西部的交通要塞。西汉有萧关,东汉湮其名;唐有驿藏关,宋元明清均设瓦亭驿。至清代宣统年间,此地还有守备驻防,配驿丁35名,驿马74匹。那时候,瓦亭驿的大道上,冠盖云集,驿马星驰。街上也多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士兵。但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固原设立电报局,三十二年(1906年)固原州邮政局成立,代办民间函件邮寄业务,瓦亭驿的驿递通讯功能逐渐消失。到民国二年(1913年)固原境内的驿站全部撤销。持续两千多年的驿递制度宣告结束。瓦亭衰落了。

但,瓦亭驿的衰落,并不表示他所代表的历史记忆的消失。

2008年,为了永久保留这段历史记忆,有关部门在这里建设了“萧关遗址文化园”。

“萧关遗址文化园”,由汉阙门、碑亭、文化墙、阙门广场、秦楼(角楼)、望夫亭……等建筑组成。一色的仿汉建筑,一色的青砖灰瓦。

  这虽然是一座新建筑,但因为是建在瓦亭关近旁,所以,登临舒目,仍然能感受到瓦亭峡谷的山风吹动两边山麓的树木、艾蒿而发出的萧萧声,诱发人的思古之幽情。

这是萧关文化墙。以“长河落日”为主题的浮雕,汇集了萧关旧貌、大漠落日、使节出关三幅画和有关萧关的古诗词,一次次把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

萧关是为防守而设,也是为进攻而设。

起初,萧关只是中原王朝西北防御线上的一个关键环节,与长城有关,也与交通有关。

战国时期,公元前272年,秦国兼并了宁夏东部的西戎诸国,在甘、宁一带设置北地郡,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缮秦长城万余里。在固原地区境内,这段长城呈东西走向,横贯西吉、固原、彭阳三县。全长约174公里。

站在高处,依然可见这段秦长城顺山势上下,蜿蜒如龙。城墙上,每隔200到230米米有一座城墩。在城墙内侧,每隔1000米左右有一座烽火台。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看到这些遗迹,人们会很自然地和史书上长城“”的建制联系起来。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

萧关便是这套防御体系的要塞。

说到“防御”,便有人小看长城,小看萧关。

但,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历史,因而不理解长城。古代的伟大君王执意要在大地上留下这道痕迹,千百万人为此牺牲、守望,这绝不仅仅是为了防守,恰恰相反,长城是举国之力绷紧的一根神经,它可以像弓弦一样,把箭射向远方。

“萧关道”就是搭在长城这条紧绷的弓弦上的利箭。

看看这条以“萧关”为名的大道以及大道上一个个响亮的地理名词,它们犹如将军们射出的箭镞,每一个落点,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这条道路,不但写这首诗的岑参走过。而且,许多帝王也走过。

在岑参一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20年,秦惠文王就曾沿着这条大道深入戎族腹地“游观北河”,到达今宁夏中北部灵州的黄河一带,当时的昫衍戎族曾为惠文王献五足牛。

秦始皇登基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他出巡全国的第一站就指向了大秦帝国边境最不安全的西北部,沿着萧关大道向西进入六盘山地区,并在此进行了祭山和祭水活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次出巡做了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是中国封建帝王首次进入六盘山地区。

西汉时,国力增强,汉武帝两次出萧关,巡视西北边境,耀兵塞上,威慑匈奴:第一次是在元鼎五年(前112年),45岁的汉武帝刘彻首次“翻越陇山,西登崆峒,北出萧关”,对安定郡进行巡视。第二次是在元封四年(前107年)冬,又“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打通了经宝鸡沿泾河河谷经平凉固原的通道——“回中道”,为汉帝国“西出”奠定了交通基础。

唐代,唐太宗更是通过这条道路,到一个叫“灵州”的地方接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归附(史称“灵州受降”,今曰“灵州会盟”)。这是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由于大唐王朝接受了边疆各个少数民族的归附,实行“华夷一家”,不但使这些少数民族成了“中国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边患”问题,而且也使唐王朝的版图扩大了一倍多,从而为唐王朝的强盛奠定了民族基础、人才基础和版图基础。

对于此事件的意义,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是“混元已降,殊未前闻;无疆之业,永贻来裔。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咸灭之。斯实书契所未有,古今之壮观”。

……

萧关道,这条往昔的出征之路、戍边巡边之路,到了唐代末期转而被丝绸铺展出了华丽浓郁的色彩。

丝绸之路长(长安)凉(凉州)古道进入宁夏的萧关道,具体线路为:入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开城,到达原州(固原),沿清水河谷,再向北经三营过须弥山沟谷——石门关,到达海原,或到黑城沿苋麻河过郑旗、贾塘到达海原县城,再向西过西安州、干盐池。

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有一座山,叫须弥山。

须弥山,古印度的山。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环绕,三界诸天层层相叠彷如宝塔。人的世界据说在此山的南部,名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中国,中国有宁夏,宁夏有固原,固原亦有须弥山。

须弥山在这里出现,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必然结果。东汉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举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仰望须弥山,山前有大佛,大佛就是一座山。他坐在这儿看人间,足足看了一千年。

在大佛下方右侧,一处洞窟中有一尊立佛,洞窟前有一石碑,碑上有字,曰“石门关”。

唐朝为防御吐蕃攻袭,从今固原三关口到海原高崖一带设立了著名的原州七关。这七关为:制胜关、木峡关、六盘关、石门关、石峡关、木崝关、驿藏关(瓦亭关)。

而唐代萧关,由于它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到宋、夏对峙时期,仍是西夏军队进入固原的要道,宋、夏曾在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

“十万铁骑过萧关”——读这样的文字,眼前走过的不只是泛黄的繁体汉字,而是嘶鸣的马匹、弯月似的利刃、冲天的火光以及仰天大笑的骑士……

 

实际上,让萧关和萧关道名声远播的不只是战争及战争背后隐含的秘密与谋略,而是那些落在纸张上的长歌短句。

自汉以降,历代文人墨客的目光从未远离这座关隘,和这关隘所扼守的那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那是737年(唐开元三十五年)的春天。虽届仲春,但寒气仍然料峭。从漠北深处吹来的朔风,依旧凛冽。天空上,一列北归的大雁疲惫得不成队形。大地一片荒芜,只有旧年朽枯的蓬蒿,被风刮起,在旷野中如车轮般翻转。

近处的古道上,走来了一辆孤独的马车,迫近一所关隘时,慢慢停住。就在他犹疑不前时,身后忽然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侧身一看,原来是奉命侦察的骑兵。一番打听,才知道大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目前依旧驻军燕然。而眼前的这座关隘,即是大名鼎鼎的萧关。

 

行文至此,熟知唐诗的读者大约已经猜到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王维。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实在太有名了。是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宣慰崔希逸的途中所作。 

很多年过去了。至于王维最终有没有抵达河西。那一场战争的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一座军事和交通意义上的著名雄关,因为他的这首诗,同样成为文学版图上一座绕不开的关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此行向北,四百里外的那条更加著名的长河,也因为这一首绝唱,它的落日将绵延数千年的辉煌。

 

于是,萧关道,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条诗歌大道。

 

看看“萧关遗址文化园”的这面文化墙,上面就刻有《全唐诗》中收录的有关萧关的诗歌42首,居然比我们熟知的阳关还要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座边塞关城,吸引了如此众多的文人墨客前赴后继,反复咏叹?我们不妨来读一读这些诗,从文本诗句中寻找答案。

 

“蝉鸣桑树林,八月萧关道”

——这是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是一种很客观、很直白的描述,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虽然也客观,但其中“苍凉”的喟叹还是不难体会的。

 

“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

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贾岛的《送李骑曹》虽非“完璧”,“而萧瑟凄凉之气充斥其间”,“不失雄浑壮阔之感”。

再看卢纶的“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则把这种“苍凉”渲染到了尽头和极致。 

夫戍萧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

寒到君边衣到无?

——《寄夫萧关》陈玉兰

 

晚唐诗人王驾之妻陈玉兰的这首诗,一扫男性诗人笔下那种家国忧思的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个江南妇女的角度直写对戍边丈夫的思念。言辞朴素,却对人心构成了更为直接的击打。让我们不由地想起另一首边塞诗里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首诗一为生离,一为死别,堪为边塞诗歌里的姊妹篇。

 

……

 

是的,这些以萧关为题的边塞诗词,以苍茫寥廓的西北边陲风光以及士卒征战杀伐为吟咏对象,它们或雄强豪迈或沉郁顿挫,诵读之下,不由得让人血脉偾张。而一些抒写出师未捷、报国无门的悲壮之词,又让人忍不住扼腕慨叹,心气随着苍茫悲怆的旋律浮浮沉沉。

   是的,是“苍凉”。

    苍凉,虽然与“悲哀”“悲壮”词义相近,却又不能等同。

 悲哀、 悲壮是一种“完成”。

  而苍凉,却是一种启示——永远的启示。

这是与“萧关”及“萧关道”上生活繁衍的居民的历史与现状更加吻合的一种气韵。

“萧关”“萧关道”是这样一个所在;她雄奇、神秘、辽阔、壮远;同时又是受自然和社会之神——风雪严寒、干旱贫瘠、战争和各种苦难——无情虐待的古老、偏僻的土地,这里的子民生灵虽然被时间锻铸出长河和大漠一般博大的胸怀和粗犷强悍的性格,却也因此而背上了历史因袭的重负,无时无刻不被上苍赐予的荒蛮所困扰而发出一声又一声哀伤的叹息。“苍凉”,便是由这无情的人文地理环境及由此而派生的传统氛围所决定的客观存在。而作为行走于斯关斯道的诗人们,他们清醒地体会和感觉到了这种存在,并且用他们生命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走进兵营、深入民间,以便使这种体验和感觉更新、更深、更真实。这样,他们才使自己的作品充溢着一种无以伦比的边关情调,从而体现出作者对萧关和萧关道的自然界、底层人生、独特生存景况的深刻了解,达到为萧关和萧关道精神立照的目的。

萧关诗词中的“萧关”“萧关道”是个什么样子?是被毒蛇缠身的拉奥孔!

——拉奥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因为违背了神的意旨而遭惩罚。拉奥孔及其子孙后代将永远为了生存而拼搏、挣扎,并将永远为此付出代价!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ysx4221/p/10042142.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