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十)-- 思考(二)

五 举证责任

  1.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2. 说理之时,针对某一论点,对立双方的举证难度并非总是对称的--事实上,几乎总是不对称的

    • 首先举证难度受举证人的能力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不同。
    • 其次,举证难度受当时所在社会的整体知识水平(甚至文化)影响。
    • 除此之外,举证难度还受需要证明的结论和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知识相符程度的影响。
  3. 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方法很简单,提出一个观点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
  4.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这里的逻辑漏洞是“他的对”和“他的错”其实并非“对”与“错”那么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5. 即使我们无法证明其中一个解释是错的,它事实上依然是错的。

六 案例局限

  1. “通过案例”来说明道理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书中爱迪生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不是每个跟爱迪生一样努力的人,都能取得爱迪生一样的成就。
  2. 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商学院首创的,固然先进,但跟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有自己的局限性,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
  3. 在使用案例说明道理的时候,要时时刻刻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七 对立论证

  1. 工作中总有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这样的解释更合理,一个人如果不做事,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 才会暴露缺点,下属容易共同发现上司的缺点。
  2. 抱怨上司“愚蠢”的人和能够发觉“上司的愚蠢可能有另外的解释”的人,得到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往往截然相反。因此,时间在他们接下来的经历中所产生的伴随作用也截然相反。这里,时间再一次选择与心智强大的人做朋友
    128356-20160804114539559-1185040295.png
  3. 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
  4. 实际上,所谓的“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的问题

八 张冠李戴

  1.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关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一批人热衷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有效。书中那个牧师的故事就是这样
  2. 要命的是这种混乱的逻辑竟然真的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无数人不由自主、 不加分辨的将其接受。

     惭愧啊,我第二次再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居然也不加分辨的信以为真了,说明我的大脑真的懒得思考啊,这种混淆视听的把戏,稍微动下脑就能看穿,反思反思,以后凡事都先思考一番才能接受

九 辨析感悟

  1.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之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常说“光想是没有用的”,因为反思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价值,很可能顶多是“感悟”,离“道理”还差十万八千里。
  2. 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确实在更多时候,“个体经验”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险的,不仅误已,还可能误人--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3. 然而分清“感悟”和“道理”却并不容易,尽管原则相当简单明确:“道理”应该是普适的,而“感悟”只来自个体经验。
  4. 成功者分享经验的例子分析:

    • 成功者其实没有必要、没有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力、地位来衡量成功(即世俗意义的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可告人的细节。
    • 其次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的经历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自己曾经面临和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
    •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因为他们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可能有认识偏差
    • 所以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掩盖那些令他们追悔莫及的错误。
    • 还有一定要了解这样的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没什么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而这一点“成功者”自己可能也不了解。
    •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提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
    • 最后有些“宝贵经验”即使正确,放到别人身上也可能并不那么灵验。
    •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 只有经过自己仔细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宝贵经验者无价的。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方面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多花时间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我自己小时候有个很搞笑的经历,自己可以发功控制大自然的风和雨,手脚的动作像电影里的气功大师一样舞动着,很快风来了,很快雨要停了,好像这个真是我自己控制的一样,这样的经历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过,我认识这就是典型的把成功归于自身的现象

十 克服恐惧

  1. “道理都明白,可就做不到”,“为争而争”常常并非故意,“我的更好”,“死要面子”,“拒绝改变”,“顺从多数”,“简单粗暴分类,不是好就是坏”,“自我欺骗”,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2. 善恶来区分一切,实际没有意义,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弱”,很多时候所谓善良,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
  3. 人作为注定会老死的物种之一,天生就充满了恐惧。因为害怕自己死亡,所以人们意想有一个叫天堂的地方,让好人,亲人呆着,有一个叫地狱的地方,让坏人,讨厌的人呆着。
  4. 因为害怕强者无疆而又不能面对自己的懦弱与无能,所以人们宁愿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成功者因为害怕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在“分享”成功经验的时候着了魔一样夸大自己受到的各种障碍,对起决定性的“运气”绝口不提,碌碌无为者如饥似渴地享受成功者的“分享”,听到成功者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九死一生的时候潜意识暗暗欢喜---原来我没成功是有原因的啊。
  5. 《圣经》中反复提到的七宗罪:贪婪,淫欲,饕餮,嫉妒,懒惰,傲慢,暴怒。却独独不提“恐惧”,恐惧是一切“恶”的根源啊。这是因为宗教需要“恐惧”,为了让人们向往天堂,就设计了地狱。
  6.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事实上,“勇气需要培养”的培养不如用一个更朴素的词来代替---积累,勇气和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7. 一个人的强与弱,实际是上他的勇气减去他的恐惧得出的值,如果是正,则强,是负,则弱;所有人的起点都是负数,是人都需要经过很多的挣扎才能使这个工式结果变成正。因为无论谁,无论有多强,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惧。勇气可能等于零,但恐惧却永远大于零。
  8. “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视自已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十一 辅助工具

  1. 思维会受我们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影响。恰当而又准确的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2. ...本来(原本)就是嘛! 这句话的本质就是找(最后的)借口。
  3.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一个报社老板这样呵斥一位刚入行的记者。从此这个小伙刻意让自己的句子都加上“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配上这个开头,在后面的陈述中,他不自觉的剔除了很多“偏见”
  4. 很多“思维训练”其实只需要更改语言习惯,以下名式最好经常使用
    •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 ......和......根本不是一回事。
    • ......不一定......
    •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 ......看起来像......可是......
    • ......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 ......然而,这个(诊断)返回来(陈述)并不一定成为,因为.....
    •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5. 以下句式要刻意回避
    •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 要是......就好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vaik/p/5735622.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