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也叫预测型生命周期、完全计划驱动型生命周期。在这个模型里,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尽早时间,要确定项目范围及交付此范围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在这个模型里,项目启动时,项目团队专注于定义产品和项目的总体范围,然后制定产品(及相关可交付成果)交付计划,接着通过各阶段来执行计划。应该仔细管理项目范围变更。如果有新增范围,则需要重新计划和正式确认。
以下情况优先选择这种生命周期:项目需求明确、充分了解拟交付的产品、有厚实的行业实践基础、或者整批一次性交付产品有利于干系人。
瀑布模型核心思想是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即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 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软 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的发展体现了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软件的开发过程处于无序和混乱的情况,人们为了能够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就将软件开发 严格区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并在阶段之间加上严格的审查,这就是瀑布模型产生的起因。
瀑布模型是一种严格定义方法,它将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软件计划、需求 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6个阶段,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是一个线性顺序模型,支持直线开发。它假设当 线性序列完成之后就能交付一个完善的系统,并没有考虑软件的演化特征。
其优点是强调开发的阶段性、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和产品测试,以这样严格的方式构造软 件,开发人员很清楚每一步应该做什么,有利于项目管理。然而,在瀑布模型中,依赖于早期进行的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 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开发阶段才显露出来,从而失去了及早纠正的机会。在瀑布模型中,需求或设计中的错误往往只有到了项 目后期才能够被发现,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从而导致项目常常延期完成,开发费用超出预算。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jianlian/p/953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