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论坛2010 年会(一张图、规划信息化和空间句法的碎碎念)...

 

上周末去清华建筑学院开了个会,叫做海峡两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论坛2010 年会,主题很大,但是内容比较集中一些,就是围绕着GIS与城市规划。一天下来听了20个报告,挺佩服主办方的时间控制,这么密集的报告,一个接一个,底下的也都很配合的从不提问,所以大家听起来也确实很过瘾。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安排的这么紧,明明安排了三天的会议时间,结果报告只安排了一天,另外两天是会议注册和参观考察,这也有点太。。。。其实已经不错了,上次兰州有个什么地理年会,议程文件上报告议程只有半页,另外3页全是参观游览路线和宣传,真不知道大家是去开会还是去旅游,如果真是去旅游的话也没必要跟会务组一起,多没劲。。。。

 

说正题吧。会议是早上9点就开始了,不过我9点半才睡醒,到的时候已经10点了,所以之前的就没有听到,错过了一睹吴良镛院士的机会,甚为可惜,不过接下来所有的报告都听了一遍。这一天的报告信息量很大,覆盖的面也算比较广。

 

天规院、北规院以及上海重庆的同仁介绍了一下他们各局各院所的规划管理以及一张图系统,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规划数据库的标准和数据库组织,内容上没什么新意,总之都围绕着一张图。

 

关于一张图建设,国家在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一些指导性意见,我知道国土资源部出台过关于国土资源的一张图建设框架,但住建部有没有规划一张图的框架我不太了解,在住建部的网上没有找到,各地方城市在一张图建设上也都有各自的纲领性内容和自定的标准。一张图建设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确实有着重大意义,但也仅限于此,从内容上讲,对规划本身没有什么开拓性作用,只能说是对长久以来所积累的规划依据不明确、规划之间相互冲突、规划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的总清算,实质上是查漏补缺,对之前早应该做好的功课进行弥补,所以对规划一张图建设应该抱着凝重严肃的态度,即使有了成果也无需沾沾自喜。一张图建设本身除了数据组织之外,在技术上没有太多可以关注的,其工作量最大的就是对数据库的组织和规划编制成果之间的协调梳理,例如专线规划与控规之间的冲突协调,这些是非技术层面的,需要规划管理部门再行协调。系统建好之后主要服务于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编制机构也可以参考,但能够使用的估计也都是各规划局的直属院,其他规划咨询机构是用不了的,老百姓估计也看不到一些可以规划公示的内容,这其实也限制了一张图的使用和价值的最大化。之前曾接触过一张图建设,只了解一些皮毛,但是把主要时间花在规划成果梳理和数据建库上,对我来说,实在是意见很纠结的事,所以后来,也就没在弄了。一张图建设也只是规划信息化比较基础的一部,只有数据统一规范了,才可以与业务系统对接,接下来才是规划的决策分析等复杂功能,这就是一张图以后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思路。

 

说起规划信息化,我更关注的是规划编制中的信息化服务程度,对规划管理方面兴趣不大,国内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主要是业务系统方面的,数慧等公司的规划管理解决方案应用甚广,也算比较成熟,待全国各地的规划一张图建成之后,我国的规划管理信息化基本上也就成型了。而规划编制中的信息化服务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综合起来看,我觉得我觉得国内做的最好的是北京和深圳,特点也最为明显,北京的规划信息化建设中有很多宏观层面的考虑,规划局和规划院所使用的平台中,据我的了解,竟然有了结合CAagent的北京城市发展模型系统、考虑了复杂城市布局因子的北京城市人口分布系统、北京土地利用与交通通勤的能耗关系识别等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这让我比较感慨,一直觉得很多都是学院派的东西,没想到在规划院的规划编制中已经投入使用,由此可见,北规院的业务能力至少在空间计量分析和规划支持上走在了国内的最前端。广州和深圳也达到了同等水平,与北京的宏观大气相比,深圳的规划信息化以精细和精准为特点,这也是这个南北方规划的差别,北方从宏观着手,一来就是几十上百平方公里的用地,总体功能定位也比较拔高,而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城市规划则是精雕细琢,对土地的管理和集约利用更加细致入微,从深圳的城市密度分区即可见一斑,这次会议上有介绍深圳的城市更新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可以说在城市土地的精细管理和利用上做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北京和深圳各自的优点都代表了我国规划信息化的最高水平,而上海的规划信息化更多的是放在了城市管理的大框架之内,上海的用于城市管理的各个系统可能是全国最全面也最有深度的,几乎在各个层面上都有成熟完善的应用系统,这次世博会上,园区用于管理的gis应用系统就多达十几个,真的很令人称赞,所以从长远看,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上海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全国其他城市,武汉和青岛也做的不错,但是其城市规划的复杂性和限制性条件远没有北京上海深圳那么复杂,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写的。

 

扯的远了。。。。

 

几位台湾老师做的汇报也印象深刻,林老师的都市成长模拟与土地利用格局变迁之探讨,用netlogo来模拟淡水镇的土地扩张,在方法上不是很难,考虑的因子也只有坡度,但对结论的解释和应用做的非常棒,很好的与现行政策进行对比说明,从而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能明显反映出政策对土地扩张的影响(虽然结论是台湾淡水的土地政策几乎无用)。真正好的研究就应该是用简洁明确的方法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得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不用搞一个很复杂的研究或者研究的东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比较好的例子有忘了是Nature还是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用很简单的办法对大熊猫的栖息地做了研究描述,方法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国内很多人对此不解,觉得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一定巨牛,但是实际上牛的思想和结论,而不是方法,还有孙老师谈到提取就业中心时,他的外国导师所采用的峰值观察或者经验法,令人很意外,最有效的常常是最简单的。除了林老师之外,有位台湾老师做的应用群落分析于土地覆盖型态变迁之研究也比较实际,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土地格局分析,结论的实际意义很明确,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错(俞孔坚就在离我不远的楼里。。。),但最后的解释以及和政策实践方面就不如台湾了。还有位老师讲的公共建设计划评估之空间影响分析模式刍议,概念上非常的有吸引力,对建筑设计的空间影响进行评估,这在大陆是非常超前的,仅限于城市轨道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而且也是大城市的,我们希望,未来大陆的城市建设也将会有这么一天,在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之外,增加空间影响评估。。。。那我们这一拨人就有盼头了。

 

香港和台湾的两位同仁做了ABM方面的应用研究,无非也是应急逃逸之类的,我现在觉得很多好的方向我们实验室都做过,但做过之后也就仍那了,后来就没有后续的内容,当然,这两位同仁比我们当时要做的深入的多,特别是研究都市火灾的那位,不仅做了个人的主体模拟和角色设置,对火势的参数设置、房屋的燃烧特征都有考虑,甚至对人烧伤后的体力损耗做了指数分析,体力从100慢慢降到0,这个研究再搞下去就是一款优秀的RPG游戏了。。。。我对ABM的困惑在于其复杂性远远大于其学术成果的实用性,即使模拟出了结论,对实际也只是参考意义,应急、灾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还是机制和各种保障措施,对自然状态和人类行为的模拟可能对问题的实质没有建设性的贡献。。。。当然,搞搞研究还是不错的。

 

南京一个博士讲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城市街道空间演变研究倒是蛮有新意,我对空间句法不甚了解,只知道它是源于建筑学的进行空间构图的一种理论方法,这个研究把它用于了街道空间演化,非常有创意。空间句法所引发的探讨可以归结到文化社会领域,因此可以在时空演化上有所纵深,探讨空间构图空间形态的演化逻辑,所以可以推演出空间考古学”“意识社区”“历史地理学这样的交叉领域,比如这个博士就通过南京的历史地形图和现代地形图的对比,探索街道空间演化的规律,虽然结论没什么新意,但至少方法比较独特,最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竟然通过清朝留下来的手绘地图,反向推演出了明朝时期的南京地图,把城市研究做到了这个份上,可真是煞费苦心。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几何学角度出发,空间句法,再加上分形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做到极致了。

 

 龙瀛博士的城市规划空间形态模拟及政策建议,是所有的报告里我最感兴趣的,以往的ca研究基本上遭遇了政策限制因素无法定量等根本性问题,然后龙博士另辟蹊径,预先设置了几种城市空间形态情景(同心圆、多中心、葡萄串、绿隔等等),然后考虑坡度、交通、现状土地利用等影响因子,根据规划方案和政策取向调整政策参数(也就是各因子的权重,区分政策倾向),然后ca模拟,看各种情景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哪些是通过政策实施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其结论将用于政策建议、评估和规划方案的修改。龙博士的研究应该说比国内其他的ca研究至少在政策结合上要进了一步,比当年我们实验室做的ca要具有更高的政策指导性,对北京市的实际规划和城市发展具有参加价值,当然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也比较高,至少在情景设置上需要对规划本身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我对此很感兴趣,跟龙博士也聊了一会,得知几种城市增长的情景竟然是龙博士自己在方案上勾画的,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吾不如也,这需要对规划本身和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龙博士在北规院待的这两年,在研究上确实有很大的突破,将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真正的结合起来了。这两年北规院搞得那些城市发展模型、土地利用与交通能耗关系识别等系统,估计也是龙博士一手策划研发的,可称得上是以一己之力开拓了北规院规划支持和专题应用的新局面,确实很牛,前途无量。龙博士看到我们设置了规划支持系统部(名片上印的),也是非常的赞赏,对我伸出了大拇指,可我心里知道,我们的规划支持实在是太山寨太水了,搞一些gis分析就拿去忽悠了,实在是太惭愧了,我当时脸红的不行,感觉自己跟个骗子似的。一方面我们面对的需求和数据基础都比较浅薄,二来我以一己之力也实在是很难折腾出成体系的东西,当然我也一直在努力了,实验室搞得东西还是可以的,但是设计院的就实在是。。。。。。不提了。

 

还有位老师介绍了地理生命时空观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思路很大气,但是内容上感觉深度不是很够,比较牵强,将国土资源的管理阶段与四时节气和卦辞卦象相结合,虽然看起来有点噱头,但实际的指导意义很小,可能是限于时间关系,所以考证的深度还不够。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用于规划和国土领域,是近年来比较火的一个方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路和要求,很多地方的规划明确的需要考虑风水,我们董家口的规划就考虑了以九宫图的范式来设置功能分区,而整体布局所切合的风水明堂格局,亦可保其地脉百年不衰,此案取得了甲方的高度认可,当然,这是常博士的杰作了,呵呵,自从常博士来了之后,实验室的古风日盛,对风水之学尤为推崇,平时请假回家的理由都换成是我回家去修修祖坟。。。。

 

其他的报告就印象不是很深了,党老师最后做的基于gis的数字城市规划平台,应该说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估计也是伟景行搞出来的。我觉得清华的GIS学科设置很好,没有专门的gis专业,但却把gis课程设置到很多个专业学科,真正的把GIS当成了一门工具,非常的有先见之明,而建筑学院虽以建筑设计为主,但其衍生出的清规院以及伟景行,则在gis应用上具有较高的水准,将规划、GIS与遥感、计算机、虚拟现实结合的非常成功,很让人羡慕。我觉得以清规院的实力,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受制于规划项目的分散性,不具备像北规院那样在一个城市的巨大项目需求,所以其业务模式也很难系统化,不过伟景行倒是在三维城市领域做得非常成熟,其解决方案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潜力巨大,有可能在数字规划和三维规划领域逐渐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报告的内容就这么多,门口的展板也很吸引人,测绘院的北京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建立北京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来有可能提供给个局办的业务系统使用,将所有的政府办公和城市管理整合到统一的应用平台之上,前景喜人,如果能开放公共服务,必将给众多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公司带来巨大压力,从而改变很多地图服务的应用模式,因为测绘院具有垄断性的行业资源。还有之前说道的北规院的规划支持系统,忍不住再赞几句,基于caagent的城市发展模拟应用,第一次具有这么强烈的政府意愿,非常可贵,北京城市人口分布模型系统,基于城市布局因子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相关关系,确定现状的人口分布和最佳配置,对城市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让人十分眼红,北京土地利用与交通通勤的能耗关系识别,基于城市形态的不同情景,分析其交通的通勤压力和存在问题,再反过来进行城市发展的政策优化,真正建立了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中城市增长、土地利用、交通通勤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给了城市发展一个明确的政策优化渠道,结合国内的总体现状,至少在理念上堪称是变态到逆天的应用。很多我之前以为只停留在学院的技术和理念原来早已经投入实用,确实非常的意外。

 

就写这么多吧,内容太杂了,所以就叫碎碎念吧,除会议之外,这次也见到了毛老师和党老师,时隔两年,再看到两位老师,还是那么的儒雅,风采依旧,而反观我这两年所经历的变化,再回想起当时的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感觉恍如隔世。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uspa/archive/2010/07/20/1780949.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