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反映两个不同的时代;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商品经济时代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以计划为基础,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3)市场经济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关系,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性概念。
2、各国市场经济的共性
(1)企业和个人都是自主的;(2)有竞争性的市场机制;(3)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4)有国家的宏观调控;(5)有完善的法律法规;(6)有现代企业制度;(7)遵守国际通行惯例。
3、中国市场经济的个性
(1)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2)分配制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3)政治制度以***为领导。
二、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
1、消费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是指用来满足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用品市场。这类市场主要包括百货市场、日杂市场、农贸市场、文化市场等。消费资料市场是各国的传统基础市场,是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它的存亡兴衰,直接关系人们的吃穿住用和喜怒哀乐,直接关系社会的进退和国家的治乱。因此,必须对消费资料市场予以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
2、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指用来满足城乡生产单位所需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生产用品市场。这类市场主要包括机电市场、建材市场、能源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是我国建立时间不久、发育不够健全的市场。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长期以来实行统一分配、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的制度,在生产资料流通方面排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甚至否定生产资料的商品性。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资料逐步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变为分散灵活管理,并向全面放开的方向迈进。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完善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各种债券和股票的有价证券市场。发展金融市场,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是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和配置的需要,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需要。改革之前,我国金融活动高度集中,过分单一,金融市场是封闭的市场。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有价证券不断出现,金融市场开始发育,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尽快完善各类金融市场。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所需劳动力进行挑选和招收的市场。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不等于人,也不等于劳动者,也不等于劳动,也不等于劳务。人和劳动者不是商品,不存在人市场和劳动者市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所有权归劳动者个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归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个体企业除外),因此,劳动力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价格,劳动力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的使用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认劳动力市场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把劳动力等同于劳动、劳务、劳动者,等同于人和人民,用人民当家做主的理论,否定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理论。其结果,使我国在劳动、人事、工资等方面积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严重障碍。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5、技术市场。技术市场就是有偿转让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市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只有承认技术是商品,发展技术市场,才能使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目前的技术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6、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就是有偿转让各种消息和情报的市场。过去,我们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没有把信息这种生产要素当作商品来看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造成盲目生产和低效生产等问题。因此,只有建立和发展信息市场,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的节约和利用。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刚刚起步,必须予以热情关怀和培育,使其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
7、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就是有偿转让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市场。过去,我国对房屋和土地的转让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来说,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企业和事业征用土地,只要经过政府审批,便可以无偿占用或廉价使用。城市居民住房,除少数私有外,大都是福利性地分配公房。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都不承认土地和房屋是商品,否定房地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因而造成我国土地的大量减少和房屋的严重短缺,从而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了房屋商品化和提高住房租金等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多占住房和抢住大房的浪费现象及不正之风的蔓延。在土地使用权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展,随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日益增多,首先在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实行了某些松动政策,向外国商人和本国企业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于是,房地产作为一种要素,开始在市场上进行有限制的交易。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只是刚刚发育,还很不健全。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完善房地产管理的各项制度。
8、企业市场。企业市场就是有偿转让企业产权的市场。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一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党的十四大报告又重申:“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同时规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兼并,合理组建企业集团。”这些都是对我国过去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重大突破。为了鼓励企业间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为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了从总体上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我们必须尽快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企业兼并市场、企业租赁市场和企业买卖市场。
三、加强我国的宏观调控
1、什么是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而对财政、货币和外汇总量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决定的。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它只能对微观经济起调节作用,而难以对宏观经济起调节作用。因此,有必要用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作用之不足。例如,市场能够通过商品价格涨落调节商品供求关系,但它无法调节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又如,市场能够促进企业和个人平等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它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因此,通过计划、财政、信贷、税收、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宏观调控机制,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空白,是非常必要的。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市场经济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决定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首先搞起来的,而这些国家并非在搞市场经济的同时就有宏观调控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运行由市场自由调节,政府不搞宏观调控。其结果是,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这些国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计划经济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决定的。本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各
社会主义国家都仿照原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政企职责不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排斥市场作用,权力高度集中。其结果是,政府滥用权力,企业缺乏活力,个人积极性受压抑,社会生产力受束缚。这些国家在挫折之后都逐渐觉醒,认识到那种把企业管死卡死的行政统制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些国家大都先后通过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抛弃了排斥市场机制的僵化的行政统制体制,选择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统一的新体制,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3、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
(1)以总量调控为主,个量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供求总量,即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其辅助对象则是个别系统、个别企业和个别产品的供求状况。
(2)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是国家通过市场间接调控企业。其辅助方式则是政府和部门对企业进行直接调控。
3、以整体调控为主,局部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要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要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主要的基本的。另一方面,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也可以对某些局部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控,这是次要的和辅助的、
(4)以价值调控为主,实物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成本、利润、税金、工资、物价等价值形态。而对产品的重量、体积、长度等实物指标的调控,则放在辅助的位置上。
(5)以杠杆调控为主,行政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信贷、工资、物价、计划等经济杠杆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而通过政府和部门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则放在辅助的位置上。
(6)以指导调控为主,指令调控为辅。这一特征表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国家制定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指导性手段。但是,也不排除在必要时采取某些行政指令作为辅助手段的可能性。
4、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以稳定经济为目标,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各种政策。包括膨胀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控制利息率和货币量来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各种政策。包括膨胀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就是指政府对个人收入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的政策,即初次分配优先效率,再次分配兼顾公平的政策。
(4)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指国家规划、干预、引导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的政策。其目的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高效益的均衡的产业结构。
5、加速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1)政府职能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企分开精简效能的政府机构。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物质利益协调的新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把现行地方财政包于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基地的改造。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并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
(3)金融体制改革。目标是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体系。
(4)投资体制改革。目标是逐步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制度。
(5)计划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计划体制。
(6)价格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7)工资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8)劳动制度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
(9)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1、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发挥我国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此文发表于1995、10、11 佳木斯市生物化工厂培训班。署名王振岳。)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zy52413616/p/4604368.html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