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t环境是什么环境_山地环境在研究什么

本文探讨了山地环境研究的历史、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冰川消融、植被变化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缺失研究。山地环境因其多样性对物种适应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研究领域。现代研究不仅关注现象描述,更强调整体过程的理解和模型的应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f876a119b085d36e5fff3bef4c1dcb34.png

作为一个环境专业的学生,如果提到山地环境就只能说“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4摄氏度”,“山体的阳面和阴面不同”然后就陷入尴尬的沉默。确实是挺尴尬的。

关于山地研究,据我所知,有山地环境气候学,有山地生态研究等,那山地环境到底还研究些什么?看完Science这期特刊(13 SEPTEMBER 2019,VOL 365, ISSUE 6458)总算有点思路。山地景观特有的多样化气候和生态环境为大量动植物提供生境,于是我想写点什么,引起大家对山地环境的关注,也希望有更专业的人士能系统讲述一番。

山地环境研究被认为是从一幅图开始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柏林洪堡大学的威廉·冯·洪堡的弟弟)在实地考察完厄瓜多尔中部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68米)和中北部的科多帕希火山(海拔5896米)后,于1807年绘制了一幅描述钦博拉索山上动植物在不同海拔和纬度上的分布的图。尽管在后来,研究人员认为这幅图并不是对当时钦博拉索山上动植物分布的准确描述,而且过于艺术化。然而这都阻止不了这幅Tableau Physique成为了后世研究山地环境的蓝本。(Alexander von Humboldt's 1807 Tableau Physique mapped vegetation onto fanciful versions of the volcanoes Chimborazo and Cotopaxi.IMAGE: DESIGNED BY A. VON HUMBOLDT/DRAWN BY SCHÖNBERGER AND TURPIN/ENGRAVED BY BOUQUET/TYPEFACE BY L. AUBERT/PRINTED BY LANGLOIS/WIKIMEDIA COMMONS)在随后的日子里,也有科学家依照洪堡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海拔和纬度上的动植物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描绘。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参照,难以对演变的过程进行可靠的描述。

显然,现代山地环境研究并不能也不会局限于描述动植物分布变化。就环境要素而言,山地环境研究冰川、植被、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等。就研究方式而言,一般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值模型已被广泛地开发和应用。就研究思路而言,已经不再局限于现象描述和单一因素的解释。研究人员在研究山地环境-人-动植物关系时,不但研究单一要素的影响及其对变化的响应,也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注重对过程的整体认识。

Science的这期山地特刊选取了几篇综述,描述了山地研究的多种研究课题和进展。

先从气候变化说起。虽然气候变化的课题备受争议,但冰川消融却是不争的事实。过去的40年,钦博拉索冰川的覆盖面积已经减少了20%;“全球冰川变化报告”(Global Glacier Change Bulletin)也指出,瑞士皮措尔冰山已从1987年占地约为0.32平方公里到今年只有0.06平方公里。冰川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冰川消融不仅会流失大量淡水资源,而且会影响水循环过程,显著得改变气象条件(风向、湿度)、降雨模式、水流模型等。而且大量水资源流失引起山体岩石结构变化,容易造成山体崩塌。通过模型模拟和矿物质追踪研究发现,大约10%的冰川融水会进入灌溉系统。而冰川融水进入地下水的比例和方式、冰川消融对低地水资源的影响仍未得到充分研究。气温上升造成了植被上移、森林衰退,人类的种植活动也逐步上移,这些植被的变化都影响水资源分布。植物作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植被上移同样改变动物的分布。当然,并不是只要气温一上升植被就会上移或者物种就会灭绝,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存阈值。而多大程度的环境变化会对哪种类型的物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也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环境变化对物种的威胁无处不在,为什么偏偏要研究山地环境呢?尽管就全球尺度而言,寒带和温带的山地多样性低于低地,并且本地物种也少。而且并不是所有热带山区都具有惊人的物种多样性,但还是有很多典型的地区,比如我国的四川-云南山区、安第斯山脉,物种丰富度和珍稀的本地物种是其他地区(包括亚马逊流域)无法比拟的。现有的研究指出,在非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与气候因素相关,并能用模型较好地模拟和解释。但对山区地形而言,这个假设难以解释物种多样性热点的存在,尤其是热带山区。山区因其气候、地形、岩石类型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山区环境的研究,有科学家认为应该类比于岛屿环境。除了物种丰富度外,本地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生存阈值在热带山区表现更为明显。简单来说就是,温带物种在气温变化时可能适应性更强,因为温带地区的温度变化本来就比热带明显。例如,温带植物的生存能力更强,更倾向于向上迁移。而热带地区的温度湿度变化较小,一旦气候变化,物种可能更容易灭绝而不是迁移。当前,大量研究关注森林、湿地、草原、泥炭地生态系统,而山地生态系统更加独立且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紧密,值得更多关注。热带山区应作为山地环境研究的重点所呈现的特征是在其他环境难以获取的。

冰川衰退加剧,山区河流的状态也随之改变。对山区河流的研究集中在水文水质变化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两方面。山区河流随着海拔和地形的变化水温和河流形态有明显的变化,流动过程对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水温变化很容易理解,河流形态变化可以举个例子简单说明。比如,山区河流一般变现为激流形态,在河道内有大石块或其他阻隔的地方,河流流速明显放缓,水生或两栖动物容易在石块下游聚集栖息。然而,一旦阻隔由于水文变化或者人为活动消失,该处的物种多样性热点就会随之消失。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的状态以及河网的复杂程度也对生态系统的纵向、横向联系度造成显著影响。河流形态与物种形态适应性也有密切的联系。物种处于不同的生活史阶段中呈现不同的物种形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比如说,水生动物、软体动物、贝壳类生物在不同的阶段可以依附在圆木或岩石上,在水生植物底下生存或在河漫滩存活。河流作为大量生物生存的载体,在研究中应更关注对过程的整体认识。从源头、表象、结果多角度探寻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先构建出一个对过程的整体认知,再探索某一现象的原因。

上文简单地描述了植被上移和森林衰退可能造成的影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只关注地面以上的植被。这期特刊专门提出了地下生态系统研究缺失的问题。地下的土壤生物与地面植物有密切的关系,但仍不清楚地下的生态系统会在多大程度上响应地面的变化。山地环境中地下生态系统中的碳含量和储存的养分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当然,本期还涉及到了一些模型的内容。模型被应用到生态系统中已经很常见,但生态系统模型在国内鲜有研究人员涉及。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限制了经验模型的预测精度、推广和解释能力。我的观点和本期综述中提及的一样,模型的精度不足是因为模型并不能完整地捕抓山地生态和环境特征的高度空间异质性造成的。虽然,这个问题在数值模拟中很常见,但在生态系统模型中却更为棘手。

在看这一期Science之前,我对山地环境的了解仅限于大学期间去衡山的一次实习。并不能说实地考察没有用,实地考察就像旅游,首先要知道去看什么,去哪里看,为什么要看。亲眼所见并不能直接增长知识,实地考察起到有助于我们对过程的整体认识的作用。综述中总结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我只能尽力概括。毕竟能力有限,有兴趣的话,可以根据上面提及的期刊号逐一阅读。如有纰漏,望读者不吝指出。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