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案例分析

工作中,需要设计一个数据库存储,项目的需求大致如下:

(1)对于每个用户,需要存储一个或多个库, 每个库, 由一个用户标识来标识,这里成为clientFlag.

(2) 对于每一个库,结构如下:

    1) 一个clientFlag对应多个组,组包括组名和组的描述一类的信息

    2)一个组中有多个成员,每个成员包括成员名和成员描述一类的信息

    3)一个成员包括若干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图片有图片的文件ID和图片的描述信息

    4)每张图片对应于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下存储使用深度学习引擎生成的特征

这个需求的目的是,给出一张图片,找出最有可能喜欢这张图片的人。

这是一个逻辑很简单的数据库,应该不难设计。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不同用户的信息是存储在一张表上,还是以clientFlag做分割。从减少数据竞争考虑,使用clientFlag作为表名的一部分来实现数据分割,为什么是一部分,因为这样可以使clientFlag不会与其他表意外重名,这点需要注意。我们没有考虑继续进行分割,例如使用clientFlag-groupName作为表名的一部分,这里考虑了mysql的特性,mysql在文件特别多的情况下,表示并不是太好,如果以clientFlag-groupName作为表名的一部分,在mysql的服务器配置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为ON时,很容易出现几千几万个文件,这种情况下mysql运行效果并不好. 如果真的使用了很多的文件,可以考虑增大table_open_cache的值。具体可以参考网页: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6/en/table-cache.html。修改其中的5.6可以查看其他版本。

分割的缺点:

(1)在写数据库操作的代码时,写数据库语句变得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拼接,出错的可能性和代码维护,都变得比固定表名的数据库苦难,增加了字符串拼接的时间。

(2)因为在表格层次进行分割,所以没有办法使用预处理语句 (prepared statement),这里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性能下降。

 

表格设计:

表格设计,考虑到组有组描述,成员有成员描述,图片有图片描述,为了减少冗余,满足第二范式,可以如下设计:

(1) 组表包括: 

      1)组名  2) 组描述 (第一列唯一索引)

  (2)   成员包括:

      1) 组名,成员名,用户描述 (前两列唯一索引)

  (3)  图像表包括:

     1)组名,成员名,图像ID,图像描述 (前三列唯一索引)

(4) 每一个特征表(一个clientFlag,一个特征对应一张表)包括:

     1)组名,成员名,图像ID,图像特征 (前三列唯一索引)

 上面设计的好处如下:

  (1)不需要存储冗余的组信息,成员信息,图像描述信息

(2)在查找数据的时候,如果是按照先获取所有组,获取一个组的所有成员,获取成员的所有图片,获取图片的特征的方式查找,不需要进行表的关联,代码运行速度比较快,而且逻辑简单

(3)相关的数据会出现在一起,对于某些语句很友好

上面设计的缺点如下:

 (1)组名,成员名,图片ID重复出现,对组名,用户名,图像ID的修改代价比较大 (在很多设计中,可能会禁止修改组名)

 (2)组名,成员名,图片ID一般都是使用字符串表示,在表中占用比较大,而且为了保证唯一性,需要在上述字段上面添加唯一索引,导致索引占用也比较大

我的设计采取了下面的设计:

(1)组表包括:

     1)  自增ID  2) 组名  3)组描述  (第一列主键,第二列唯一索引)

  (2)成员表包括:

     1)自增ID 2)外建关联 组ID  3) 成员名  4)成员描述 (第一列主键,第二三列唯一索引)

(3)图像表包括:

     1)自增ID 2) 外健关联 成员ID 3)文件ID 4) 文件描述  (第一列主键,第二三列唯一索引)

   (4) 每一个特征表(一个clientFlag,一个特征对应一张表)包括:

     1)外键关联 图像ID 2) 特征 (第一列主键)

优点:

  (1)不需要存储冗余的组信息,成员信息,图像描述信息

  (2)组名,成员名,图片ID 不重复出现,修改组名,成员名等只需要修改一处

  (3)表格大小更小,索引大小也更小

    (4)  对于插入来说, 因为使用了自增ID, 为顺序插入, 插入速度较快, 而且数据内存占用(或者硬盘)占用会比较小

缺点:

   (1)在查找数据的时候,经常需要使用join或者子查询,因为唯一索引的存在,子查询可以转化为常量表达式,性能上没有问题,代码会变得比较难写(对于高并发场景, 几乎所有的查找操作, 插入操作都会需查询组表, 组表可能会面临比较多的锁争用)

   (2)如果数据为随机并发插入,那么数据存储不存在聚集现象,对有些数据的查找不利,尤其是硬盘查找

 

表格设计的一个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每一列的类型和大小, 尽量选择能够实现功能的最小最简单的类型.

(2)避免NULL类型,例如对于描述而言,空字符串应该是合理的默认值。

 

测试数据:

关于测试数据, 这里使用英文数据进行测试,对于组名,可以考虑使用随机不重复的英文字符串,对于描述信息,可以使用更长的随机不重复的英文字符串,对于特征,使用字节数据,这里使用2000byte的字节数组。

(1)想要获取不重复字符串,可以考虑使用uuid,关于长度, 如果需要的长度较短,可以将生成的uuid字符串截断,得到需要的长度。如果需要的长度更长,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重复获取多个uuid字符串,然后拼接得到需要的长度,第二种是在后面随便添加一些字符数组,重复的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uuid已经可以保证唯一性了。在我的最初测试数据中,需要有1000个组,每个组有1000个成员,每个成员有10张图片。对于这么大量级的数据,按照我的测试来看,没有出现过uuid冲突的情况。我的名字基本为20个字符,描述大约为50或者60个字符。

(2)对于特征数据,这里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使用split截断一个比较大的二进制文件,然后每一个文件当做一个特征。第二种是在读取一个大文件的时候,在代码中进行分割,从我的实际操作来看,第二种方式比较好。实际上并不需要有一千万个不一样的特征,因为mysql并不精确比较不同的行的数据是否一致,所以,有数十万个应该就足够了。

压测的用处:

(1) 可以测试硬件的效果,这不是这次测试的目的

(2)可以测试不同服务器参数的影响

  (3) 可以测试在测试量级下,服务器的性能

(4)可以使用测试数据,检测所写语句的性能,在这里,我对我的几乎所有的语句使用了explain查看了语句的性能,防止在写的时候,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例如将可以索引查找的变成表扫描一类的

(5)分析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使用事务通过先删除,后插入的方式实现对所有图片和特征替换的时候,会发现死锁的出现,在使用percona toolkit的pt-deadlock-logger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死锁来源于插入和删除的冲突, 查看innodb status的输出,可以看到间隙锁,应该是导致出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

(6)纠正一些自己的错误。

 

测试过程中,考虑使用的助手:

(1)高性能mysql中的状态记录:

#!/bin/sh

INTERVAL=5
PREFIX=$INTERVAL-sec-status
RUNFILE=/home/sun/benchmarks/running
mysql -e 'SHOW GLOBAL VARIABLES' >> mysql-variables
while test -e $RUNFILE; do
    file=$(date +%F_%I)
    sleep=$(date +%s.%N | awk "{print $INTERVAL - (\$1 % $INTERVAL)}")
    sleep $sleep
    ts="$(date +"TS %s.%N %F %T")"
    loadavg="$(uptime)"
    echo "$ts $loadavg" >> $PREFIX-${file}-status
    mysql -e 'SHOW GLOBAL STATUS' >> $PREFIX-${file}-status &
    echo "$ts $loadavg" >> $PREFIX-${file}-innodbstatus
    mysql -e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 $PREFIX-${file}-innodbstatus &
    echo "$ts $loadavg" >> $PREFIX-${file}-processlist
    mysql -e 'SHOW FULL PROCESSLIST\G' >> $PREFIX-${file}-processlist &
    echo $ts
done
echo Exiting because $RUNFILE does not exist

注: 上述脚本中的date +%F_%I使用的是12小时制, 也就是说1点和13点的记录会存在同一个文件中,如果想用24小时制, 可以改为 date +%F_%H.

这段脚本,对于分析mysql状态来说,非常有益。另外,下面分析用的脚本,同样很重要:

#!/bin/bash
# This script converts SHOW GLOBAL STATUS into a tabulated format, one line
# per sample in the input, with the metrics divided by the time elapsed
# between samples.
awk '
    BEGIN {
    printf "#ts date time load QPS";
        fmt = " %.2f";
    }
    /^TS/ { # The timestamp lines begin with TS.
    ts = substr($2, 1, index($2, ".") - 1);
    load = NF - 2;
    diff = ts - prev_ts;
    prev_ts = ts;
    printf "\n%s %s %s %s", ts, $3, $4, substr($load, 1, length($load)-1);
    }
    /Queries/ {
        printf fmt, ($2-Queries)/diff;
        Queries=$2
    }
    ' "$@"

对于上面的bash脚本,有一点要特别主要, /Queries/ 可能需要替换成$1~/^Com_insert$/, $1~/^Com_select$/或者$1~/^Questions$/等, Queries在之后的出现,也做相应的替换,这样才是你需要的QPS,具体是使用Com_insert, Com_select,还是Questions,查看一下mysql官方文档。对于我的测试操作测试来看,我使用的go语言的客户端prepare语句,Queries得出的数值大约是Com_insert的四倍,而Com_insert得到的数值才是我需要的QPS。

 

(2)慢日志查询

这里可以考虑启用表格版的慢日志查询,文件版本更加精确,但是查看需要先使用脚本一类的分析比较好。启用表格版本的慢日志查询如下:

(1) 将log_output设置为TABLE, 设置如下
set global log_output="TABLE";
(2) 将slow_query_log设置为ON, 设置如下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ON;
(3) 设置合适的long_query_time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0.5;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查询慢日志中的内容,可以使用如下语句:

select * from mysql.slow_log;

如果用于测试,注意其中的global标志,因为基本是在另外一个连接中启用的慢日志查询,所以global标志是必要的,而且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 和show variables like 'long_query_time'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慢日志查询的作用是告诉你,哪条语句执行比较慢,从而给你一定的指导,免得在优化的路上走错了方向。我在写插入语句的过程中,使用了先获取组列表,然后获取成员列表,然后获取图片表中的自增ID,然后执行插入特征, 在innodb_buffer_pool_size足够大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比较长的基本都是插入特征的语句,根据这个,我可以判断对于这种操作来说,我需要优化的主要是插入特征这个部分。

 

(3)explain语句或者explain extended,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语法

先给出查询语句:

explain insert into portrait_123(person_id, file_id, description) values ((select person_123.id from person_123 inner join group_123 where person_123.name = 'xxxx' and group_123.name = 'xxxxx'), 'xxxx', 'xxxx');

输出结果为:

*************************** 1. row ***************************
           id: 1
  select_type: SIMPLE
        table: group_123
         type: const
possible_keys: name
          key: name
      key_len: 22
          ref: const
         rows: 1
        Extra: Using index
*************************** 2. row ***************************
           id: 1
  select_type: SIMPLE
        table: person_123
         type: index
possible_keys: NULL
          key: group_id
      key_len: 26
          ref: NULL
         rows: 921849
        Extra: Using where; Using index
2 rows in set (0.00 sec)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关注rows,也就是需要扫描的估计行数,如果这个值和预计的一致,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语句是合理的。对于这个案例来说,我们可以使用组名(groupName)的唯一索引从组表中获取组的ID,然后使用(组ID,用户名)的唯一索引获取用户的ID,也就是说明,上述两个row中,每一个,我们都应该是可以只扫描一行就得到结果的。而第二个结果中,可以看出,基本扫描了整个表格,才得到结果。下面,简单描述一下各个字段,其实,我觉得,主要关注扫描的行数,基本可以判断语句是否合理。

id: select语句的标识符,用来标识是第几个select语句。如果这一行是其他行的union结果,这个值为NULL. 在这种情况下,table列显示为类似于<unionM, N>来表示id值为M和N的行的union.

 

select_type: select的类型,有如下值:

(1)simple    简单select查询(不使用union或者子查询)

(2)primary    最外层的select查询

(3)union    union中第二个及以后的查询语句

(4)dependent union  依赖于外层查询的union中的第二个及以后的查询语句

(5)union result    union的结果

(6)subquery     子查询中的第一个select

(7)dependent subquery 依赖于外层查询的子查询中的第一个查询

(8)derived     派生表

(9)materialized   物化子查询

(10)uncacheable subquery    对于外层查询的每一行,都需要重新计算的子查询

(11)uncacheable union      uncacheable subquery包含的union语句中的第二个及以后的查询

 

table: 扫描行(结果行)对应的表格。如果为union查询,派生表查询或者子查询,可能会显示为 <unionM, N>, <derivedN>或者<subqueryN>。

 

type: 官方描述是 "join type", 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access type",我觉得你可以理解为扫描类型,也就是说,mysql如何查找对应的行。从好到坏依次是:

1)system  当访问的表只有一行时(系统表),特殊类型的const。

2)const        最多只有一行匹配。当mysql查找过程可以使用主键索引或者其他唯一索引匹配一个常量时,就会出现const。

3)eq_ref      当一个主键或者非空唯一键和从其他表中获取的常量或表达式做相等比较时。

4)ref        使用=或者<=>做相等比较,这里的键不为唯一键,或者只是唯一键的前缀,含义与(3)相同。

5)ref_or_null     与ref基本相同,只是可以匹配NULL值。

6)  index_merge     使用index merge优化进行查询。

7)unique_subquery   这种类型使用eq_ref来处理in子查询。

8)index_subquery   这种类型可以理解为使用ref来处理in子查询。

9)range         某个键在指定范围内的值。

10) index       使用索引进行扫描。

11)ALL       全表扫描

注:从好到坏的顺序基本是大致的,并不是从上到下严格变坏。例如:对于小表来说,全表扫描的性能很多时候优于index方式,甚至range等方式。对于index和ALL两种方式,如果index方式可以使用覆盖扫描,那么index方式大多时候更优(当Extra列有using index显示),其他时候,很有可能全表扫描更快,因为全表扫描不需要回表查询。这些显示的类型,最好参照扫描行数一起查看。

 possible_keys: mysql可能选择的用来查找表格中对应行的索引。这一行显示的结果与explain输出中显示的表格顺序无关,也就是说,在实际中,对于显示的表格顺序,possible_keys中的某些索引可能不能够使用。如果这个值为空,可以考虑检查语句,然后创建一个合适的索引。

 

key: mysql实际决定使用的索引。对于key中显示的名字,可以参考show index得到的结果,show index的结果中,有比较详细的索引说明信息。当possible_keys中没有合适的索引时,mysql也会使用某些索引来实现覆盖索引的效果。

 

key_len: 索引大小。对于innodb来说,如果使用二级索引,计算时,不会考虑主键的长度。 key_len的用处在于,对于一个复合索引,可以根据key_len来确定使用的索引的全部,还是某个特定前缀。关于key_len的计算,对于基本类型,如int,为4个字节。但是,对于字符型,尤其是varchar(n)的计算方式如下:对于utf8(或者说utf8mb3),计算索引长度的时候为3×n+2,对于utf8mb4,计算索引长度为4×n+2,对于其他的字符型,可以简单构建一个表格进行测试,或者查询相关文档。

 

ref:  显示与key列中的索引进行对比的是哪一列,或者说是一个常数。如果值是一个const,那么对比对象应该是一个常量(或者type 为const的select结果), 如果值是一个func,那么对比对象应该是某个函数的结果。

 

rows: mysql认为在执行这个语句过程中必须要检查的行数。我觉得这个数值非常重要,是最终要的衡量语句好坏的指示器。对于innodb来说,这个数值可能不是精确值,如果与精确值偏差很大,可以考虑执行analyze table,来更新innodb关于表的统计信息,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能保证获取的值足够精确。这个值在很多时候,已经足够我们确定所写语句是否足够优秀。

 

Extra: 这一列显示mysql如何处理查询的额外信息。重要的一些如下:

1)Using filesort, Using temporary

这个标识获取结果的时候需要使用临时表排序,可以考虑对索引进行优化(调整索引顺序,添加必要的索引),或者对order by条件进行修改(例如,对于一些不展示的获取来说,不一定需要按照名字排序),如果实在需要使用临时表排序,考虑一下tmp_table_size和max_heap_table_size是否合理,如果你想知道内存临时表和硬盘临时表的信息,可以查看Created_tmp_disk_tables和Created_tmp_tables的数目(使用show status和show global status)。

2)Using index

这个标识是覆盖索引扫描的标识。说明查询过程中只需要检测索引内容就可以,而不用回表查询。

 

 (4)set profiling=1; show profiles; show profile for query N; set profiling=0;

或者:使用performance shema来进行查询剖析。

我们先介绍set profiling相关的语句,这个语句是Session级别的,也就是说,单个连接有效,如果想要在一个Session中记录profiling信息,必须要在这个连接中启用profiling, 这种方式,有自己的便捷性,尤其适合使用mysql提供的客户端进行一些简单的profiling,而对于代码实现的一些调用来说,往往不那么友好。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set profiling = 1;
select count(*) from group_123;
show profiles\G
*************************** 1. row ***************************
Query_ID: 1
Duration: 0.00122225
   Query: select count(*) from group_123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show profile for query 1;
+--------------------------------+----------+
| Status                         | Duration |
+--------------------------------+----------+
| starting                       | 0.000133 |
| 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 0.000017 |
| starting                       | 0.000020 |
| 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7 |
| Opening tables                 | 0.000073 |
| init                           | 0.000022 |
| System lock                    | 0.000027 |
| optimizing                     | 0.000017 |
| statistics                     | 0.000041 |
| preparing                      | 0.000039 |
| executing                      | 0.000013 |
| Sending data                   | 0.000699 |
| end                            | 0.000016 |
| query end                      | 0.000009 |
| waiting for handler commit     | 0.000019 |
| closing tables                 | 0.000017 |
| freeing items                  | 0.000028 |
| cleaning up                    | 0.000019 |
+--------------------------------+----------+
18 rows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set profiling=0;

通过上述表格输出,可以看到调用这条语句需要总的时间,已经在每个步骤中需要的时间,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优化。如果希望可以直接看到耗时最多一些步骤,也可以考虑使用如下语句,按照耗时从多到少显示:

set @query_id = 1;

SELECT STATE, SUM(DURATION) as Total_R,  ROUND( 100 * SUM(DURATION)/ (select SUM(DURATION) from INFORMATION_SCHEMA.PROFILING where QUERY_ID = @query_id), 2) AS Pct_R, COUNT(*) AS Calls, SUM(DURATION) / COUNT(*) AS "R/Call" FROM INFORMATION_SCHEMA.PROFILING where QUERY_ID = @query_id group by STATE ORDER BY Total_R DESC;

输出结果如下:

+--------------------------------+----------+-------+-------+--------------+
| STATE                          | Total_R  | Pct_R | Calls | R/Call       |
+--------------------------------+----------+-------+-------+--------------+
| Sending data                   | 0.000699 | 57.01 |     1 | 0.0006990000 |
| starting                       | 0.000153 | 12.48 |     2 | 0.0000765000 |
| Opening tables                 | 0.000073 |  5.95 |     1 | 0.0000730000 |
| statistics                     | 0.000041 |  3.34 |     1 | 0.0000410000 |
| preparing                      | 0.000039 |  3.18 |     1 | 0.0000390000 |
| freeing items                  | 0.000028 |  2.28 |     1 | 0.0000280000 |
| System lock                    | 0.000027 |  2.20 |     1 | 0.0000270000 |
| init                           | 0.000022 |  1.79 |     1 | 0.0000220000 |
| waiting for handler commit     | 0.000019 |  1.55 |     1 | 0.0000190000 |
| cleaning up                    | 0.000019 |  1.55 |     1 | 0.0000190000 |
| optimizing                     | 0.000017 |  1.39 |     1 | 0.0000170000 |
| closing tables                 | 0.000017 |  1.39 |     1 | 0.0000170000 |
| 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 0.000017 |  1.39 |     1 | 0.0000170000 |
| 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7 |  1.39 |     1 | 0.0000170000 |
| end                            | 0.000016 |  1.31 |     1 | 0.0000160000 |
| executing                      | 0.000013 |  1.06 |     1 | 0.0000130000 |
| query end                      | 0.000009 |  0.73 |     1 | 0.0000090000 |
+--------------------------------+----------+-------+-------+--------------+
17 rows in set, 18 warnings (0.01 sec)

下面介绍使用performance schema来进行查询剖析:

 peformance_schema中,存储相关信息的表格是events_statements_history_long和events_stages_history_long。开启方式如下:

1)确定相关语句和阶段测量已经开启,开启方式是通过setup_instruments表格。一些测试会被默认开启。

update performance_schema.setup_instruments set ENABLED = 'YES', TIMED = 'YES' where name like '%statement/%';
update performance_schema.setup_instruments set ENABLED = 'YES', TIMED = 'YES' where name like '%stage/%';

2) 确保events_statements_*和events_stages_*消费者已经被启用。一些消费者会默认开启。

update performance_schema.setup_consumers set ENABLED = 'YES' where name like '%events_statements_%';
update performance_schema.setup_consumers set ENABLED = 'YES' where name like '%events_stages_%';

(3) 运行你打算profile的语句,这里开始的profiling是全局模式的,所以,你可以在其他连接中调用语句。例如调用如下语句:

select count(*) from group;

(4)使用performance_schema中的表格进行查询,注意其中的EVENT_ID,这个字段和Query_ID类似,这里的时间单位是皮秒,转化成秒,需要除以10的12次方。

select event_id, truncate(timer_wait/1000000000000,6) as Duration, SQL_TEXT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history_long;
+----------+----------+------------------------------------------------------------+
| event_id | Duration | SQL_TEXT                                                   |
+----------+----------+------------------------------------------------------------+
|      312 | 0.003801 | truncate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history_long |
|      325 | 0.000861 | select count(*) from group_123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SELECT event_name AS Stage, TRUNCATE(TIMER_WAIT/1000000000000,6) AS Duration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history_long WHERE NESTING_EVENT_ID=325;
+------------------------------------------------+----------+
| Stage                                          | Duration |
+------------------------------------------------+----------+
| stage/sql/starting                             | 0.000122 |
| stage/sql/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begin. | 0.000001 |
| stage/sql/starting                             | 0.000009 |
| stage/sql/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06 |
| stage/sql/Opening tables                       | 0.000061 |
| stage/sql/init                                 | 0.000007 |
| stage/sql/System lock                          | 0.000016 |
| stage/sql/optimizing                           | 0.000006 |
| stage/sql/statistics                           | 0.000030 |
| stage/sql/preparing                            | 0.000025 |
| stage/sql/executing                            | 0.000001 |
| stage/sql/Sending data                         | 0.000503 |
| stage/sql/end                                  | 0.000002 |
| stage/sql/query end                            | 0.000002 |
| stage/sql/waiting for handler commit           | 0.000014 |
| stage/sql/closing tables                       | 0.000012 |
| stage/sql/freeing items                        | 0.000029 |
| stage/sql/cleaning up                          | 0.000001 |
+------------------------------------------------+----------+
18 rows in set (0.00 sec)

对于上述语句,可以参考profiling的处理,进行一定的顺序排列和汇总。

关于上述的profiling在使用触发器的情况下,会有一定的问题,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场景如下:

1)有group表存储组的信息,person表存储用户信息,group_member存储组的成员关系,也就是成员关系。group表的设计如下:

CREATE TABLE `group_123` (
  `id` mediumint(8)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NOT NULL,
  `description` varchar(60) NOT NULL DEFAULT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name` (`name`)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CREATE TABLE `person_123` (
  `i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0) NOT NULL,
  `description` varchar(60) NOT NULL DEFAULT '',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name` (`name`)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CREATE TABLE `group_member_123` (
  `group_id` mediumint(8) unsigned NOT NULL,
  `person_id` int(10) unsigned NOT NULL,
  PRIMARY KEY (`group_id`,`person_id`),
  KEY `person_id` (`person_id`),
  CONSTRAINT `group_member_123_ibfk_1` FOREIGN KEY (`group_id`) REFERENCES `group_123` (`id`) ON DELETE CASCADE,
  CONSTRAINT `group_member_123_ibfk_2` FOREIGN KEY (`person_id`) REFERENCES `person_123` (`id`) ON DELETE CASCADE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2) 触发器如下,

CREATE TRIGGER `instri_member` AFTER INSERT ON `group_member` FOR EACH ROW insert into group_count_123 values (NEW.group_id, 1)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count+1
CREATE TRIGGER `deltri_member` AFTER DELETE ON `group_member` FOR EACH ROW update group_count_123 set count = count-1 where group_id = OLD.group_id

3) 进行如下的插入语句操作:

insert into group_member_123 values((select id from group_123 where name = 'xxx'), (select id from person_123 where name = 'yyy'));

调用show profiles,显示结果如下:

+----------+------------+----------------------------------------------------------------------------------------------+
| Query_ID | Duration   | Query                                                                                        |
+----------+------------+----------------------------------------------------------------------------------------------+
|        1 | 0.01630200 | insert into group_count_123 values (NEW.group_id, 1)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count+1 |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1)我们调用的语句没有出现,而触发器的语句被记录。

(2)触发器触发的这条语句时间很短。

然后我们调用show profile for query 1, 结果如下:

+--------------------------------+----------+
| Status                         | Duration |
+--------------------------------+----------+
| continuing inside routine      | 0.000034 |
| 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 0.000010 |
| Sending data                   | 0.000013 |
| 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2 |
| Opening tables                 | 0.000049 |
| init                           | 0.000021 |
| update                         | 0.016120 |
| end                            | 0.000018 |
| query end                      | 0.000005 |
| closing tables                 | 0.000022 |
+--------------------------------+----------+
10 rows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与show profiles的结果基本一致。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使用performance_schema的统计信息:

SELECT EVENT_ID, TRUNCATE(TIMER_WAIT/1000000000000,6) as Duration, SQL_TEXT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history_long;
+----------+----------+----------------------------------------------------------------------------------------------------------------------------------------------------------------------+
| EVENT_ID | Duration | SQL_TEXT                                                                                                                                                             |
+----------+----------+----------------------------------------------------------------------------------------------------------------------------------------------------------------------+
|      252 | 0.004271 | truncate table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history_long                                                                                                     |
|      198 | 0.016278 | insert into group_count_123 values (NEW.group_id, 1)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count = count+1                                                                         |
|      176 | 0.050943 | insert into group_member_123 values((select id from group_123 where name = '69be790a-332a-400e-8'), (select id from person_123 where name = 'dca83c7d-b1f6-4193-b')) |
+----------+----------+----------------------------------------------------------------------------------------------------------------------------------------------------------------------+
3 rows in set (0.00 sec)
SELECT event_name AS Stage, TRUNCATE(TIMER_WAIT/1000000000000,6) AS Duration
    ->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history_long WHERE NESTING_EVENT_ID=176;
+------------------------------------------------+----------+
| Stage                                          | Duration |
+------------------------------------------------+----------+
| stage/sql/starting                             | 0.000249 |
| stage/sql/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begin. | 0.000009 |
| stage/sql/starting                             | 0.000020 |
| stage/sql/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3 |
| stage/sql/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1 |
| stage/sql/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1 |
| stage/sql/Opening tables                       | 0.000177 |
| stage/sql/init                                 | 0.000017 |
| stage/sql/System lock                          | 0.000028 |
| stage/sql/update                               | 0.000014 |
| stage/sql/optimizing                           | 0.000018 |
| stage/sql/statistics                           | 0.000116 |
| stage/sql/preparing                            | 0.000022 |
| stage/sql/executing                            | 0.000007 |
| stage/sql/Sending data                         | 0.000015 |
| stage/sql/optimizing                           | 0.000011 |
| stage/sql/statistics                           | 0.000055 |
| stage/sql/preparing                            | 0.000014 |
| stage/sql/executing                            | 0.000006 |
+------------------------------------------------+----------+
19 rows in set (0.00 sec) 
SELECT event_name AS Stage, TRUNCATE(TIMER_WAIT/1000000000000,6) AS Duration FROM 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ges_history_long WHERE NESTING_EVENT_ID=198;
+------------------------------------------------+----------+
| Stage                                          | Duration |
+------------------------------------------------+----------+
| stage/sql/Sending data                         | 0.000330 |
| stage/sql/Executing hook on transaction begin. | 0.000007 |
| stage/sql/Sending data                         | 0.000013 |
| stage/sql/checking permissions                 | 0.000011 |
| stage/sql/Opening tables                       | 0.000051 |
| stage/sql/init                                 | 0.000019 |
| stage/sql/update                               | 0.016126 |
| stage/sql/end                                  | 0.000007 |
| stage/sql/query end                            | 0.000004 |
| stage/sql/closing tables                       | 0.000010 |
| stage/sql/end                                  | 0.000005 |
| stage/sql/query end                            | 0.000005 |
| stage/sql/waiting for handler commit           | 0.033397 |
| stage/sql/closing tables                       | 0.000043 |
| stage/sql/freeing items                        | 0.000047 |
| stage/sql/cleaning up                          | 0.000002 |
+------------------------------------------------+----------+
16 rows in set (0.00 sec)

4) 总结:

由上面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来,在有触发器存在的情况下, 使用performance_schema查看运行时间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因为set profiling的方式只会显示触发器操作需要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很多时候是耗时比较少的操作。

 

服务器参数调整

先给出比较合理的初始数据配置参数:

[mysqld]
# GENERAL
datadir                              = /var/lib/mysql
socket                               = /var/lib/mysql/mysql.sock
pid_file                             = /var/lib/mysql/mysql.pid
user                                 = mysql
port                                 = 3306
default_storage_engine               = InnoDB
#INNODB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value>
innodb_log_file_size                 = <value>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innodb_flush_method                  = O_DIRECT
# MyISAM
key_buffer_size                      = <value>
# LOGGING
log_error                            = /var/lib/mysql/mysql-error.log
slow_query_log_file                  = /var/lib/mysql/mysql-slow.log
# OTHER
tmp_table_size                       = 32M
max_heap_table_size                  = 32M
query_cache_type                     = 0
query_cache_size                     = 0
max_connections                      = <value>
thread_cache_size                    = <value>
table_open_cache                     = <value>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client]
socket                               = /var/lib/mysql/mysql.sock
port                                 = 3306

简单说明一下,我下面描述的插入测试数据基于的插入方案是,先获取大约100个组,然后启用100个go程(可以理解为线程)并发对100个组下所有的用户的所有图片特征进行插入,然后压测插入速度等信息。我的插入操作在两台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内网环境,发送2K数据需要的时间小于1ms.

(1)首先需要设置的是innodb_buffer_pool_size,这个值应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设置的尽量大,计算方式比较复杂,可以参考《高性能mysql》或者官方的建议,设置为内存总量的50%到7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配置参数,所以说提供比较大的内存对mysql来说很重要,因为只有内存足够大,才可以将这个值设置的比较大。按照我的测试,我的innodb_buffer_pool_size设置为8G的样子,在数据量达到二十多个G(其中feature表大约占80%左右的数据量,有上千万的数据,每条数据大约2K的样子)的时候,使用select count(*) from feature__123_1; 需要耗时三到四个小时,这其中与没有secondary index有关,所以不能使用索引覆盖扫描,但是,如果innodb_buffer_pool_size足够大,数据基本都在内存中,那么执行上述指令的速度应该快的多。

(2)其次,innodb_log_file_size对于插入操作来说,也很重要。在innodb_buffer_pool_size足够容纳所有数据的情况下,按照我的测试过程来说, 在innodb_log_file_size由50M改为1G(其中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都为2),插入速度大约提升了70%的样子,在innodb_log_file_size为50M时,插入速度大约为500次/s(平均值),在innodb_log_file_size为1G时,插入速度大约为850次/s(平均值)。实际上,我这里设置的innodb_log_file_size还是比较小,按照官方说明,对于我的这里的情况,如果我希望每秒可以插入1000次,那么需要的innodb_log_file_size为1000×2K×3600(一小时)/ 2(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3.5G。我没有将这个值设置这么大测试过,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

关于更新innodb_log_file_size,方法如下(对于mysql版本大于5.6.7):

1) 停止mysql服务器,并且确定服务器在关闭过程中没有出现错误。

2)修改my.cnf改变log file的配置。想要修改log file的大小,配置innodb_log_file_size,想要增加log files的个数,配置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3) 重新启动mysql服务器。

在mysql小于等于5.6.7的时候,更新innodb_log_file_size的值比较复杂,建议参考官网: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6/en/innodb-redo-log.html

(3)innodb_flush_method这个参数,按照我的测试结果来说,O_DIRECT效果很好,至少远比O_DSYNC(官方推荐过这种刷新方式,见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6/en/optimizing-innodb-diskio.html)好。使用O_DSYNC的时候,数据预热的速度明显变慢,在执行完查询,然后插入之后,再次执行类似的操作,速度提升的速度明显慢于O_DIRECT,而且插入速度也不如O_DIRECT。我在使用O_DSYNC的时候,甚至出现select id from feature_1 比 select count(*) from feature_1慢很多的情况。所以,对于想要使用O_DSYNC的,建议进行详细的测试再说。

(4)I/O 调度算法,这个参数实际上不是服务器参数,而是linux系统调度算法。根据《高性能mysql》和官方推荐(Use a noop or deadline I/O scheduler with native AIO on Linux),使用deadline应该优于cfq。在我上面的插入测试条件下,使用deadline时,插入速度大约比使用cfq快10%的样子。使用deadline时,插入速度大约为930次/s(平均值)。我没有测试过noop方法,因为按照《高性能mysql》上的描述,对于单硬盘来说,deadline应该比noop更合适,对于磁盘冗余阵列(线上常用方案),可以对noop和deadline同时进行压测,查看哪一种调度算法更加合适。当然,也可以同时测试cfq,或者其他可用的调用算法。

(5)max_connections根据实际同时会有的连接数进行设置,这个值可以设置的稍微大一点,具体根据实际应用来考虑,也可以监测Connection_errors_max_connections的值,查看这个值在实际运行中的变化,如果出现较多的这个错误,可以考虑调大max_connections的值。具体可以参考《高性能mysql》中文版No.370或者官网的说明(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6/en/client-connections.html)。

(6)thread_cache_size这个值表示mysql缓存的线程数。如果Threads_connected(用户连接)的变化比较大的话,可以考虑将这个值设置的大一些,也可以监测Threads_created的数值变化,如果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则应该也需要调大thread_cache_size的值。具体可以参考《高性能mysql》中文版的No.370。

(7)table_open_cache这个值表示缓存的用于打开表的文件描述符。在mysql5.6.8以后的版本中,这个值已经很大了,应该不需要调整,除非你觉得你的表很多很多。

 

压测和测试过程中的问题:

1. 插入速度比较慢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自然可以通过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改为2来显著提高mysql的插入速度,这种方式是不安全的。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1,然后将innodb的日志文件放在有电池保护的写缓存的RAID卷中,同时将innodb_flush_method设置为O_DIRECT。

另外,使用自增键作为主键,也可以提高插入的速度。

2. 读取速度比较慢。

对于我的例子来说,当mysql存储的数据大约在24G,而innodb_buffer_pool_size为8G时,对于feature表(占据数据的80%)左右,调用select count(*) from feature;这样的语句,都需要运行三到四个小时,一方面,因为feature表中没有二级索引,所以没有办法使用覆盖索引扫描(对于二级索引来说,基本都在内存中,而且二级索引数据量往往比较小),另一方面,如果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量足够大,那么获取表的条数应该还是会比较快,前提是数据已经得到了预热。关于读取,我有如下的建议:

(1)如果本身数据就会被随机访问,例如我这里的例子,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办法确定group中成员特征被访问的情况,默认为每个group都是会被随机访问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特征被同样可能性的访问到,在这种情况下,数据访问没有热点,我们可以做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数据分割,提供比较大的内存,来保证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大小和数据量差不多或者略大,然后通过事先预热来保证读取速度满足我们的需求。

(2)如果innodb_buffer_pool_size比数据量小,但是相差不是很大。我们可以考虑是否可以使用数据压缩,在我这个例子中,我测试过对特征数据的压缩,压缩率可以达到50%的样子。如果可以通过压缩的方式使得innodb_buffer_pool_size可以容纳常用数据的话,增加一定的CPU开销(也可能有逻辑复杂度开销),应该是值得的,对于我的例子来说,我观察过mysql的CPU利用率,CPU利用率比较低。

(3)如果存在某些很少检查的大数据,对于这类数据,放在单独的表格上比较合适,然后使用外健关联,这样也可以减少缓存的负担。

(4)如果数据量很大,远远超过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大小,那么可以实际测试使用不同大小的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大小,和查询QPS一类数据的关系,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innodb_buffer_pool_size的大小。

提高读取硬盘的速度,也是一个可以采取的手段。

1)使用SSD的RAID卡,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使用RAID卡,将读取压力分担到不同的磁盘上。

2)修改表的结构。将feature的主键改为(personID+fileID)。对于我的这个例子来说,因为每次调用基本都是一个人的特征和一个组内的特征进行比较,那么一次获取同一个人的所有特征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访问数据库的方式,将同一个人的所有特征存储在一起,那么就可以顺序获取这些特征,将减少很多的随机访问,使得读取速度可以提高很多。

(5)查看是否必须存储这么多的数据,或者说是否必须存储这么多的热数据。对于我这个例子来说,后来改为根据所有图片的特征生成一个总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数据库中减少了大量的存储,至少减少了大量的热数据。

3. 不要随便执行一些修改表的结构的语句。

在《高性能mysql》中,我们看到有一条语句叫做optimize table。对于这类语句,不要随便调用,在我之前出现的数据量为24G,innodb_buffer_pool_size为8G的情况下,我调用了这个语句,mysql花费了七八个小时才执行完成。

4. mysql的触发器在外健删除的情况下不会触发。

我们存在一个统计组内有多少成员的需求,按照考虑,有两种方式实现,

一种方式是使用查询缓存(如果打算使用查询缓存的话, 最好将query_cache_type设置为DEMAND, 然后在语句中使用SQL_CACHE修饰符, 不过在8.0.3中, 这个服务器参数已经被移除),当修改组内成员的操作很少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对select count(*)语句使用查询缓存,然后下一次访问就可以不实际计算,这个适用于修改很少,或者组内成员一般不太多的情况。

第二种方式是使用汇总表。这个是我们实际使用的统计方式,参考上面说汇总表的情况。在使用汇总表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小的问题,就是说在删除成员的时候,会使用外健关联删除成员表中的对应角色,在这个情况下,成员表上的触发器不会被触发,没办法更新汇总表上的数据。对于这种问题,可以在成员表中新增加一个触发器,让这个触发器直接产生删除角色表中对应数据的效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更加麻烦,可以满足要求。

在删除角色的时候,会涉及对group_member表中的删除角色ID所在的所有组进行计数减一处理,这个操作最直观的语句如下:

explain update group_count_123 set count=count-1 where group_id in (select group_id from group_member_123 where person_id = 1);

这个语句的执行效果如何呢?

在group_count包含group表中的所有组ID,测试时,使用的是999个组,group_member中有1011行,其中person_id为1的行数是8行。上述语句的结果如下: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UPDATE             | group_count_123    | NULL       | index           | NULL              | PRIMARY | 3       | NULL       |  999 |   100.00 | Using where |
|  2 | DEPENDENT SUBQUERY | group_member_123   | NULL       | unique_subquery | PRIMARY,person_id | PRIMARY | 7       | func,const |    1 |   100.00 | Using index |
+----+--------------------+--------------------+------------+-----------------+-------------------+---------+---------+------------+------+----------+-------------+
2 rows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如何理解这个结果呢?我们关注一下行数,rows的行数与group_count_123表格相同,第一张表的select_type为update,而第二张表的select_type为dependent subquery,这里的意思就是,这条语句会遍历group_count_123的所有行,然后对于每一行取出的group_id和person_id联合获取group_member_123中的唯一一条记录,或者没有记录。我的佐证是Extra中的Using where和id为2查询中的key_len为7,正好是3(group_id的长度)+4(person_id的长度)。

有没有更优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如果一个组内的成员不多的情况,这种方式显然扫描了很多无用的行,有的,语句如下:

explain update group_count_123 inner join group_member_123 using(group_id) set count=count-1 where person_id = 1;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语句的输出结果: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SIMPLE      | group_member_123   | NULL       | ref    | PRIMARY,person_id | person_id | 4       | const                           |    8 |   100.00 | Using index |
|  1 | UPDATE      | group_count_123    | NULL       | eq_ref | PRIMARY           | PRIMARY   | 3       | face_id.group_member.group_id   |    1 |   100.00 | NULL        |
+----+-------------+--------------------+------------+--------+-------------------+-----------+---------+---------------------------------+------+----------+-------------+
2 rows in set, 1 warning (0.01 sec)

这里需要扫描的行数和组内的成员个数一致,应该是最优的语句,执行顺序也发生了改变,先执行查找语句,然后使用主键索引,找到对应的行进行更新。在这个例子中,因为group_count_123的行数不会低于一个成员所在的组的个数,所以第二种写法不会比第一种写法差,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优于第一种写法。这个语句,我是根据《高性能mysql》的6.5.9节(在同一个表上查询和更新)中的update语句改写来的。

5. 插入成员表中速度太慢。

我在使用十线程向成员表中插入数据的时候,发现插入速度很慢,每秒只有两三百。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查看单次插入需要的时间,以及单次插入花费在每个阶段的时间。根据测量,因为单次插入大约需要30ms,而时间主要在最后的同步阶段(query end),所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线程数来解决。当然,如果希望单线程插入速度显著提升,就需要减少单次插入的时间,尤其是最后的同步阶段的时间。

6. 事务修改一个角色的所有文件ID和特征,会出现大量的死锁现象。

修改过程中,我使用了删除再重新插入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个优点,就算是新插入的某个角色的文件ID与之前的这个角色的文件ID存在重复的情况,也不会有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发现大量的死锁回滚的错误,按照我的测试来说,如果使用20个线程以同样的顺序更新同一个组的所有成员的数据的话,回滚的数目和提交的数目基本一致。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查看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m_commit'; 和 show global status like 'Com_rollback';得到。通过记录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的数据,分析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的数据,或者通过pt-deadlock-logger检测mysql消息可以得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当返回值表示是死锁回滚的话,那么重新再进行几次尝试来解决。我们试着先插入,然后得到第一个插入的自增ID,然后删除小于这个自增ID的特定用户的fileID的方式,发现死锁回滚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是更新速度更慢了,我尝试了10线程到50线程的插入测试,发现先删除后插入都会更快,虽然死锁回滚的次数也更多。按照我的这个测试结果来看,至少说明,死锁回滚并不是非常致命的问题。我查看了官网对innodb锁的介绍,还是没有找到可以基本消除死锁回滚的方式,还是需要继续努力。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albizzia/p/10673854.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