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Google是如何做代码审查的?

  Google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公司。他们做出了很多令人称赞的东西—既是公司外部,人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也是公司内部。有一些在公司内部并不属于保密的事情,在外部并没有给予足够广泛的讨论。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

  让Google的程序如此优秀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看起来是非常的简单:代码审查。并不是只有Google做这个事情—代码审查已经被广泛的认可为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很多人都在这样做。但我还没有看到第二家这样大的公司能把这种事情运用的如此普遍。在Google,没有程序,任何产品、任何项目的程序代码,可以在没有经过有效的代码审查前提交到代码库里的。

  所有人都要经过代码审查。并且很正规的:这种事情应该成为任何重要的软件开发工作中一个基本制度。并不单指产品程序——所有东西。它不需要很多的工作,但它的效果是巨大的。

从代码审查里能得到什么?

  很显然:在代码提交前,用第二群眼睛检查一遍,防止bug混入。这是对其最常见的理解,是对代码审查的好处的最广泛的认识。但是,依我的经验来看,这反倒是它最不重要的一点。人们确实在代码审查中找到了bug。可是,这些在代码审查中能发现的绝大部分bug,很显然,都是微不足道的bug,程序的作者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发现它们。真正需要花时间去发现的bug不是在代码审查里能找到的。

  代码审查的最大的功用是纯社会性的。如果你在编程,而且知道将会有同事检查你的代码,你编程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写出的代码将更加整洁,有更好的注释,更好的程序结构——因为你知道,那个你很在意的人将会查看你的程序。没有代码审查,你知道人们最终还是会看你的程序。但这种事情不是立即发生的事,它不会给你带来同等的紧迫感,它不会给你相同的个人评判的那种感受。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代码审查能传播知识。在很多的开发团队里,经常每一个人负责一个核心模块,每个人都只关注他自己的那个模块。除非是同事的模块影响了自己的程序,他们从不相互交流。这种情况的后果是,每个模块只有一个人熟悉里面的代码。如果这个人休假或——但愿不是——辞职了,其他人则束手无策。通过代码审查,至少会有两个人熟悉这些程序——作者,以及审查者。审查者并不能像程序的作者一样对程序十分了解——但他会熟悉程序的设计和架构,这是极其重要的。

  当然,没有什么事情能简单的做下来的。依我的经验,在你能正确的进行代码审查前,你需要花时间锻炼学习。我发现人们在代码审查时经常会犯一些错误,导致不少麻烦——尤其在一些缺乏经验的审查者中经常的出现,他们给了人们一个很遭的代码审查的体验,成为了人们接受代码审查制度的一个障碍。

  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代码审查用意是在代码提交前找到其中的问题——你要发现是它的正确。在代码审查中最常犯的错误——几乎每个新手都会犯的错误——是,审查者根据自己的编程习惯来评判别人的代码。

  对于一个问题,通常我们能找出十几种方法去解决。对于一种解决方案,我们能有百万种编码方案来实现它。作为一个审查者,你的任务不是来确保被审查的代码都采用的是你的编码风格——因为它不可能跟你写的一样。作为一段代码的审查者的任务是确保由作者自己写出的代码是正确的。一旦这个原则被打破,你最终将会倍感折磨,深受挫折——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问题在于,这种错误是如此的普遍而易犯。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能想到一种解决方案——你就把你想到的方案作为标准答案。但事情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好的审查者,你需要明白这个道理。

  代码审查的第二个易犯的毛病是,人们觉得有压力,感觉非要说点什么才好。你知道作者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实现这些程序——不该说点什么吗?

不,你不需要。

  只说一句“哇,不错呀”,任何时候都不会不合适。如果你总是力图找出一点什么东西来批评,你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损害自己的威望。当你不厌其烦的找出一些东西来,只是为了说些什么,被审查人就会知道,你说这些话只是为了填补寂静。你的评论将不再被人重视。

  第三是速度。你不能匆匆忙忙的进行一次代码审查——但你也要能迅速的完成。你的同伴在等你。如果你和你的同事并不想花太多时间进行代码复查,你们很快的完成,那被审查者会觉得很沮丧,这种代码审查带来的只有失望的感觉。就好象是打搅了大家,使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来进行审查。事情不该是这样。你并不需要推掉手头上的任何事情来做代码审查。但如果中途耽误了几个小时,你中间还要休息一会,喝杯茶,冲个澡,或谈会儿闲话。当你回到审查现场,你可以继续下去,把事情做完。如果你真是这样,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干等着你。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xiajingzero/p/5194482.html

以下是对提供的参考资料的总结,按照要求结构化多个要点分条输出: 4G/5G无线网络优化与网规案例分析: NSA站点下终端掉4G问题:部分用户反馈NSA终端频繁掉4G,主要因终端主动发起SCGfail导致。分析显示,在信号较好的环境下,终端可能因节能、过热保护等原因主动释放连接。解决方案建议终端侧进行分析处理,尝试关闭节电开关等。 RSSI算法识别天馈遮挡:通过计算RSSI平均值及差值识别天馈遮挡,差值大于3dB则认定有遮挡。不同设备分组规则不同,如64T和32T。此方法可有效帮助现场人员识别因环境变化引起的网络问题。 5G 160M组网小区CA不生效:某5G站点开启100M+60M CA功能后,测试发现UE无法正常使用CA功能。问题原因在于CA频点集标识配置错误,修正后测试正常。 5G网络优化与策略: CCE映射方式优化:针对诺基亚站点覆盖农村区域,通过优化CCE资源映射方式(交织、非交织),提升RRC连接建立成功率和无线接通率。非交织方式相比交织方式有显著提升。 5G AAU两扇区组网:与三扇区组网相比,AAU两扇区组网在RSRP、SINR、下载速率和上传速率上表现不同,需根据具体场景选择适合的组网方式。 5G语音解决方案:包括沿用4G语音解决方案、EPS Fallback方案和VoNR方案。不同方案适用于不同的5G组网策略,如NSA和SA,并影响语音连续性和网络覆盖。 4G网络优化与资源利用: 4G室分设备利旧:面对4G网络投资压减与资源需求矛盾,提出利旧多维度调优策略,包括资源整合、统筹调配既有资源,以满足新增需求和提质增效。 宏站RRU设备1托N射灯:针对5G深度覆盖需求,研究使用宏站AAU结合1托N射灯方案,快速便捷地开通5G站点,提升深度覆盖能力。 基站与流程管理: 爱立信LTE基站邻区添加流程:未提供具体内容,但通常涉及邻区规划、参数配置、测试验证等步骤,以确保基站间顺畅切换和覆盖连续性。 网络规划与策略: 新高铁跨海大桥覆盖方案试点:虽未提供详细内容,但可推测涉及高铁跨海大桥区域的4G/5G网络覆盖规划,需考虑信号穿透、移动性管理、网络容量等因素。 总结: 提供的参考资料涵盖了4G/5G无线网络优化、网规案例分析、网络优化策略、资源利用、基站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无线网络优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如NSA终端掉4G、RSSI识别天馈遮挡、CA不生效等。 强调了5G网络优化与策略的重要性,包括CCE映射方式优化、5G语音解决方案、AAU扇区组网选择等。 提出了4G网络优化与资源利用的策略,如室分设备利旧、宏站RRU设备1托N射灯等。 基站与流程管理方面,提到了爱立信LTE基站邻区添加流程,但未给出具体细节。 新高铁跨海大桥覆盖方案试点展示了特殊场景下的网络规划需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