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中国的语言文学

谁来拯救中国的语言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6年07月26日17:36   作者:林煙然
  曾翻译35本村上的书现为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的林少华应《青岛日报》之托以天津卷“愿景”为题试写800字作文。文一写出竟批评四起。有人给48分,有人给45分,还有人甚至要打0分。原因为何?我想有一人评语能道出个中原因:林老师写的是好,可惜不符合高考作文要求。想起当年班里有个文章写得很好的同学,有一篇作文的批语是——写的不错,但请按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写。 
  这条评语真具讽刺意味。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林老师虽为译者,然中文功底颇厚,文章颇有大家风范,语言优美,第2自然段更是以古文的形式来说明“人不同,则愿不同,所愿之景不同”,不但突显文采,成为全文亮点,更引人深思。第3自然段运用排比句式是语言气势磅礴。而这样的文章竟然被人说不符合高考要求,且没有什么风头,豹尾,猪肚,开头一段讲述“愿景”一词为何意,使人看了心生厌烦,没有读下去的想法。还说什么写的文章是掉进书袋子里去了。这是什么逻辑?一篇好的文章,必然要通篇都给人好感,要么读完畅快淋漓,要么读完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岂止是有个好的开头和结尾就足够的?那样只会让人读完大呼上当而已。 
  “凤头,豹尾,猪肚”初中语文老师解为:开头要漂亮,引人读下去,结尾要短小精悍,使之成为又一亮点,切莫一长段结尾,而中间则须翔实,语言略为平淡也无不可以。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看,那余秋雨,林清玄,蒋子龙,席慕容等散文大家也没有几篇符合标准的。说写的文章字数不够,荒谬,用极少的字能写出一篇好文,比用长篇大论写一篇好文要难得多。这世界上写几个字就能作为微型小说获奖的有几个? 
  我前两年重点放在散文小说上,今年的重点则转为评论上,倒不是我自夸,评语每次都受人好评,说读过我的评语受益匪浅,更有甚者知道我是18周岁的女生时惊讶不已,说小小年纪竟有独到见解,语言犀利,切中要害,不简单。由此看来,我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我没有故意推崇林老师的文章,只是实事求是的进行评价。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文学大师都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来,都或多或少的有点缺点,然瑕不掩瑜,所以被人成为文学大师。可是,就是这样的文章拿高考的评分标准来评,则只能打低分,不得不说,高考只是一种残害文学的工具罢了。分高的,不能说他写的多好,只能说他适应这种“八股文”,分低的,不能说他写的不好,只是不适应罢了。 
  从小就被老师教导一定要按要求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的,不能流露出消极情绪。荒唐!难道说这世界上只有乐观主义者,没有悲观主义者,抑或要把悲观主义者赶尽杀绝?这世界上凡事都是相对的,有积极的就得有消极的,想当年人家李白还表现过消极情绪呢,作品不照样流芳百世?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初中语文老师,翻出我初一写的作文语言不通,文法不对,写的还不如小学生,而初二进步神速,有几篇当范文在班级朗读,初三则更是每成文必当范文。可是想当年我的范文是什么内容?重者悲观厌世,轻者流露出对社会失望想归隐田园与世无争的想法。能有我的今天我最感谢的就是她。可是,就是她的得意门生——我,中考只考了可怜的96分,我败在作文上。初中老师一个个对我如此器重,我看了各科分数感觉对不起他们的辛勤培育,然最对不起的就是她,我设置觉得没脸见她。虽然中考作文没写好,但我一直欣赏她的教育方式,那种评价是客观的。即使我考试失利,但在社会上,她为我的成长铺就了一条光明大路。可见,考试与个人水平并不等价,更多的是残害文学。 
  现在社会在进步,语言文学却在退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可身为中国人竟说不好汉语。很多教外语的老师都觉得他们的学生中译外,流畅自如,而外译中则读起来让人一头雾水,不知何意,他们心里明白说不明白。身为中国人竟然说不好汉语真是悲哀!而现在的翻译行当更是良莠不齐,恐怕没有文化之人都感做翻译吧!有人能把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孟子和孙子的英文再译成中文就成了孟修斯和桑祖,美国中部译为中美洲。昨天看英文版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一个英文查不到为何意,便上网搜索一下,看到了这个词的英文解释: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leasure and the good,又看到了几个中文的解释版本,觉得译成“论至善甚或快乐”大概是正确的,好笑的是竟有人译成“深爱者”,离题万里,荒唐至极。以为有名的出版社总该翻译正确了吧,其实不然,一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书被人给批了一通,竟然犯那么荒谬的错误,连现在那些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翻译错误,还不止一处,读完原著再读译本,真有“满纸荒唐言”之感。翻译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功底,要求不比作家少多少,从一个国家的翻译行业也能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现在的翻译界,鱼龙混杂,简直是在丢中国人的脸。在中国的外国人也不在少数,这些东西千万别让他们看到,否则真是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现如今,用一朋友的话说,只要是个人就能出书,这话不假。即使是那些吵得沸沸扬扬的青年作家写的书也是“去精华,取糟粕”得来的产物。文章言之无物,也奇怪了,就是有人爱看,你也没着!倒不是说什么真正的文学就是什么“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也不是说现代的青年人写不出好文章来,就我读的那些文章中就有不少水平堪比那些工人的文学大师的,可是人家谦虚至极,甚至有时都有“谦虚过头就是虚伪”的嫌疑,人家都没嚷嚷着要出书,那些写的文章连中学生都不如的却出书出的如火如荼,岂不可笑至极? 
再问现在的学生,谁读过名著?读过几本?恐怕一大部分人会摇头,不是告诉你学业忙没时间就是告诉你不感兴趣。宁愿去背枯燥的文学常识和名著简介,也不愿意看一眼名著。我就曾见过一个同学,写了一厚本的考试常考的四大名著的知识点,比如“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我以为她是读过后做的笔记,结果人家告诉我,从来没看过,哪有时间,背点考试常考的能答上来就行呗,我无语。倒不是我我自相矛盾,刚反对“八股文”,又要读“八股文”,而是既然流传下来了,就一定有它的优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为我所用”,这比空想怎么写文章,实在写不出来了就抄要好得多吧? 
  就拿《***》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评价: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且秽语甚多,自然主义的描写不少,散布了不良影响。可它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并被誉为“第一奇书”。它受这么高评价流传至今为何?因为它托古讽今,暴露了明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因为它结构上大而不乱,二百多个人物都很有个性,运用了方言,成语,谚语歇后语,生动鲜明,语言艺术较高,不少词曲颇为精妙,又多杂学知识,在题材上,结构上表现手法上给《红楼梦》巨大影响,这么多理由,虽倍受争议,还是流传至今。所以说任何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都有可取之处。 
  现代人的知识很匮乏。吴文英是南宋著名词人,有“词家之李商隐”之称,然而我说我喜欢他的词的时候朋友都问我吴文英是谁?知道《一代人》可却不知道顾城。语文练习册上把“高尚 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后加个括号写顾城,我告诉老师这是北岛的代表作《回答》中的诗句,她竟然告诉我说回去查查,然后就没了下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得不说,这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悲哀。 
  中国的语言文学已然千创百孔,破败不堪,谁来拯救中国的语言文学?如果就此发展下去,要不了几代,中国的语言文学就会完全变味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也将消失殆尽。 
  PS:就在刚刚,在百度竟然搜到11500条用“消失贻尽”,殆是“危险;几乎,差不多”,贻是“赠送;遗留”,消失殆尽是“消失的几乎没有了”之意,“消失贻尽”为何意?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angduqiang/p/4181041.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