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点语法、属性作用域、@property与@synthesize、id、构造方法、分类

 

                                   点语法

点语法的本质是方法调用:调用对象成员变量的setter和getter

是编译器特性,编译器帮忙转的

p.age = 25;       // 等价于 [p setAge:25];

int a = p.age;     // 等价于 int a = [p age];

// 访问成员变量不能用点语法,而是

p->_age;     

 

 

 

属性(实例变量\成员变量)的作用域

@public   在任何地方都能利用对象直接访问该对象的成员变量   p->_age=25;

@protected(默认—在@interface中声明)   能在当前类和子类的对象方法中直接访问

@private(默认—在@implementation中声明)   只能在当前类的对象方法中直接访问

类方法不能访问成员变量,因为类方法是通过类名调用,不依赖于对象;成员变量是在创建了对象的基础上才有。

 

在.h文件@interface中声明的成员变量默认是@protected------在.m文件@implementation中写的成员变量就是@private

@interface和@implementation中不能声明同名的成员变量

 

 

 

@property与@synthesize 

.h文件

@property   可以自动生成某个成员变量的setter和getter的声明

@property  int  age;

@property  NSString  *name;

 

.m文件

@synthesize   自动生成@property中age的setter和getter的实现,并且访问的是_age这个成员变量

@synthesize  age=_age;

@synthesize  name=_name;

上面两行等价于

@synthesize  age=_age, name=_name;    // 会访问_age和_name这2个成员变量;如果这2个成员变量不存在(没有在.h文件@interface中声明),会自动生成@private类型的成员变量_age和_name

 

Xcode现在的版本不需要再在.m文件中写@synthesize了;

只需要在.h文件中@property  int  age;

编译器会自动生成@private的成员变量int  _age  同时生成setter、getter的声明与实现

 

id

id   是一种数据类型---万能指针,能指向\操作任何OC对象

id相当于NSObject  *

id类型的定义:

typedef  struct  objc_object{

Class  isa;

}  *id;

 

 

构造方法—用来初始化对象的方法(- init、- initWithxxx)

一、重写构造方法

完整地创建一个 可用的 对象  [Person  new],new方法中会调用下面2个方法

1> 分配存储空间    + alloc   返回一个分配好存储空间的  不可用  对象(还没初始化)

2> 初始化    -  init (这个初始化太死板,开发中一般自己写构造方法初始化- initWithxxx,所以一般不用+ new)

重写构造方法的目的:为了让对象创建出来,成员变量有些固定的值

 

重写构造方法注意:在类的.m文件中重写- init方法

1> 先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super init];

2> 再进行子类内部成员变量的初始化

// 重写构造方法init

- (id)init

{

    // 1> 一定要先调用父类的- init方法:(初始化父类中声明的一些成员变量和其他属性)

    self = [super init];    // 返回 当前对象 self

    // 2> 如果对象初始化成功,才有必要接来下成员变量的初始化

    

    if (nil != self)   //  0 != self   nil0

    {

        // 初始化成功

        _age = 3;        // 在这里初始化成员变量(初始化当前对象的成员变量)

    }

    // 3> 返回一个初始化完的对象

    return  self;

 

}

 

// 简化———重写后的构造方法init

- (id)init

{

    if (self = [super init])

    {

        _age = 5;   // 在这里初始化成员变量(初始化当前对象的成员变量)

    }

    return  self;

 

}

 

二、自定义构造方法

/*

 自定义构造方法的规范

 1> 一定是对象方法,以 - 开头

 2> 返回值一般是id类型

 3> 方法名一般以initWith开头

 */

 

- (id)initWithName:(NSString *)name

{

    if ( self = [super init] )

    {

        _name = name;

    }

    return self;

 

}

 

 

Category  ()

Category分类、类别、类目:

可以给某个类扩充一些方法---不修改原来类

1> 声明   .h文件

@interface  要增加分类的类名  (分类名称)

@end

 

2> 实现   .m文件

@implementation  要增加分类的类名  (分类名称)

@end

 

注:

1> 分类 只能增加方法,不能增加成员变量

2> 在分类中增加的方法可以访问原来类中声明的成员变量

3> 分类可以重新实现(覆盖)原来类中的同名方法,会导致原来的方法失效(不建议在分类中写与原来类同名的方法,因为会覆盖原来的方法)

4> 方法调用的优先级:分类(最后编译的分类优先)>原来类>父类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ithmPeak/p/4401403.html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图像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物体),并确定它们的类别和位置。以下是对目标检测的详细阐述: 一、基本概念 目标检测的任务是解决“在哪里?是什么?”的问题,即定位出图像中目标的位置并识别出目标的类别。由于各类物体具有不同的外观、形状和姿态,加上成像时光照、遮挡等因素的干扰,目标检测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二、核心问题 目标检测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分类问题:判断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 定位问题: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具体位置。 大小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大小。 形状问题: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形状。 三、算法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Two-stage算法:先进行区域生成(Region Proposal),生成有可能包含待检物体的预选框(Region Proposal),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常见的Two-stage算法包括R-CNN、Fast R-CNN、Faster R-CNN等。 One-stage算法:不用生成区域提议,直接在网络中提取特征来预测物体分类和位置。常见的One-stage算法包括YOLO系列(YOLOv1、YOLOv2、YOLOv3、YOLOv4、YOLOv5等)、SSD和RetinaNet等。 四、算法原理 以YOLO系列为例,YOLO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将输入图像一次性划分为多个区域,直接在输出层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YOLO采用卷积网络来提取特征,使用全连接层来得到预测值。其网络结构通常包含多个卷积层和全连接层,通过卷积层提取图像特征,通过全连接层输出预测结果。 五、应用领域 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安全监控:在商场、银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