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d-e CSD Course Day 2

首先在第二天中其實談的更多的是在於 Test-Driven 的部分,而第一天談的偏向如何寫出一個好的 A-TDD 案例

但在第二天開始,就不太會照固定的 Topic 進行講述,而且讓團隊成員就像一個真實的 Team 一樣, Daily meeting 、 Work with pair programing、 Choice task 等等

但我一樣將在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內容,分別整理到以下四個 Topic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CI Systems

在提到 Continuous integration 與 CI Systems 時,更多時候提的是

如何 Continuous integration

何時 Continuous integration

誰做 Continuous integration

不是在提如何建構一個高效的 Jenkins pipeline 、如何設定 C# for Jenkins Building

在談如何 Continuous integration 時,其實一併就將其它要點做說明了。

簡單來說Continuous integration  其實代表的是團隊對於品質與交付的承諾

比如:團隊會頻繁的做 Check in 、每個小時都做一次、每個人都可以做。

如何思考團隊成員一起做到 Continuous integration 才是首要的任務

在這個例子中提到了 Google 的 Repository 只有一個,

也就代表著每個人都可以做 Git commit、push 、pull。但這當中也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不是也要一個 Repository 就好? 一個 Repository 放置所有的 Project 其實意味著,這些 Project 之間的相依性很重。也許就需要一個 Repository 來綜觀全覽,但現實中不一定如此
在這裡 Terry 跟大家提了一下,他們目前發佈新版本到 Production 環境上,包含測試完成只需要約六分鐘
Using your IDE

在這個環節中,我只能說 Resharper 真的蠻好用的…看到團隊成員用熱鍵 Move class 、 Inline variable 超快的…但我自已平常實在沒什麼用到,只有少少的重構時能用個 Rename 之類的

不過在這個環節中…在練習 Test-Driven KATA 時,專案居然被我玩壞了 (好險靠夥伴快速的又修復了)


Test-Driven Development

這當中 我們用了 buzzbus 題目做為 Kata 來練習 Test-Driven

也因為自已習慣使然,在寫 Just enough code 、Just enough test case 時,還是會想的太多太難

在這一課收獲我想是最多的,一個是 Just enough test case ,如何寫出下一個剛好的測試案例而不前進太多步是很難的。例如: 以 buzzbus 為例,當上一個 test case 為 inputNumber5 時,我下一個寫出的是 inputNumber15 ,這就超過太多了 ( 比較好的是寫 inputNumber6 ) 。

此外一個剛好的測試是可以在短時間寫完的,比如說五分鐘內就可以完成
當然在中間練習 Kata 的過程中,我們會在每一次寫的同時提到是否要重構

在重構的同時,我們也會移除原本一些重複到的測試案例,不僅僅是重構Product Code

而重構其實隱含著,在添加新的測試案例之前進行重構,可以讓你更容易的加入新的測試案例

image

from: Odd-e CSD course

中午吃飯時我問了 Terry ,我以為在寫測試只需要寫個大概就好,但事實上是你的心裡會先有一個預期的設計,透過測試去驗證你的設計、明白預期中的設計與實際上的落差有多少,也就是說我們透過 Testing to Learn 。而最有趣的是,在每一次寫測試往預期中的設計前進時,你的 Product code 會越來越泛化 。這是什麼意思呢?

Terry 解釋的很明白,一開始在寫測試時要記得 just enough 。 如果能寫 hard code 就寫 hard code ,當 hard code 不行時就寫個 variable 變數,再不行時就寫個 If 再往下時可能是個 for loop

當往預期目標前進時,就會發現測試案例與Product Code會越來越往泛化前進

以程式來說就像這樣 :   Harcode –> int num –> if (num) –> for in numbers –> List<T>

而這當中我也問了一下,如何拿捏泛化的程度? 事實上跟目前 Business 也有關係,如果現在只要 A B 功能就行了,那麼就不用想到 C D E ,但如果你做到了 A B C 很有可能就要考慮 D E 情境了

但如果一開始就做完了泛化,意思是目前只要 A B 的功能,但你直接做完了 A B C D E

很有可能在之後的 C D E 情境發生時,你認為這個已經是好的設計,而不會去寫測試。

當需求變更時也就不能受到保護了。

所以透過 Test-Driven 事實上是更好的認識自已、從自我中學習的一種方法

此外,有經驗跟沒經驗的工程師的差別在於,有經驗的工程師會用測試去驗證預期的缺陷與差距,而沒有經驗的工程師通常就會認為這就是最好或是預期中的設計了。

事實上,從來沒有完美的設計,只有當下最好的設計

Testing Mistake

下午我與小夥伴在寫 Acceptance 的測試案例時,因為在討論 Function 是否應該回傳處理結果,引發 Terry 與我們做了一下討論。原因是他發現到我們是在討論 Class 的內容,而不是由最快最簡單的 Controller 來進行我們的測試案例撰寫。測試也是類似的想法,可以先由較簡單的 E2E 測試開始,再往 Unit Test 前進 。 記得一個要點 Just Enough Design and Testing 

image

from: Odd-e CSD course

此外,Terry 也建議我們在討論 Function 是否應該回傳處理結果時,可以考慮 CQRS 方式來進行

將處理的Function 定義為 Command 而回傳結果這類的為 Query ,這裡其實有點 Pure function 的味道存在,因為不論 Query 執行多少次,都不會影響到 Command 裡的執行邏輯。但如果合併在一起時,很有可能 Function 就會因為要處理狀態,而改變了執行邏輯

回顧

在今天回顧的時候有提到幾個蠻有趣的東西

1. Task 衝突演變成關係衝突,原因是當 Task 沒有做好充分溝通時,比如相依性這件事團隊沒有好好的討論與解決,很有可能下一次就演變成關係衝突。一但變成了關係衝突,夥伴之間的合作就很難繼續下去了!

2. 在第一天中其實有介紹了 Working agreement ,Stanly 提到這其實是一種 Guideline  , Guideline 的意思是參考用,不一定要遵守。不像 Rule 這是必需要遵守的而且有可能會有懲罰

在 Working agreement 中,團隊成員是可以自行調整內容的,當然這也需要經過每一個成員投票來決定

3. 最後 Terry 提了一個 Feature not User Story 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 : 為什麼 Cucumber 以前的擴展名是 .story 後來改成了 .feature 。 至於答案是什麼就留待看倌們先找找了 XD

繼續閱讀 Odd-e CSD Course Day3

對課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以下網站找到相關的資訊

https://www.odd-e.com/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KingJaja/p/8614796.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