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五年级计算机单元小结教学反思范文
在这节课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下,学生掌握新知,并通过掌握的新知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不断的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认同,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本课是学生初步学习使用资源管理器来浏览计算机中的资源,通过“玩游戏”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学好的可能。在上课过程中,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等生,有意识的将准备的音乐文件夹在某一个学生机上共享出来,暗示学生并不是只有教师机才能把资源共享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网上邻居的其它电脑上也存在着共享资源,也给学生尝试去共享本地资源埋下了伏笔。给学生有思考、探究的空间。
我还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机本*作的掌握程度将全班学生相对的分为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设立小组长(小老师),这样分组后有利于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上课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2篇:小学五年级《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反思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选读课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如何解读教材,如何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提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经历我有以下收获:
一、全面深入解读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这篇说明文简要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全文共6个自然段,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初读教材作者的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扑面而来,细读文本作者不仅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还综合运用了作比较、作引用、列数字、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有关知识,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一高精尖的电脑知识介绍得简明形象、通俗易懂。五年级的学生对说明文的文体并不陌生,对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也能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认识各种说明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学习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为教师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引导学生体会并初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得简明形象、通俗易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约高效。
为使教学应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教学时我重点选取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作引用这四种基本说明方法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在内容的安排上我把它们进行了恰当合理的整合,将这四种说明方法归结为“两比两引”,“两比”打比方、作比较,“两引”举例子、作引用,这样使教学安排避免了简单地重复,更便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学中我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重点教学一二自然段学习“两比”,学生自主探究3—5自然段体会“两引”;教师重点指导体会一句话的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发现其他写法相同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简约而又高效。
三、灵活多样教学形式,巧妙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而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又具有比较严谨、科学准确的特点,可能对小孩子来说不是特别感兴趣,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调用了各种适合孩子的激发兴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40分钟课堂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读的方式上我不仅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还采用同位对比读、师生接读、学生表演读等多种读的方式,设计了“快速抢答”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给电脑设计“电脑名片”等教学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充分体现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我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给学生创设学语言用语言的情境。我编辑了体现多媒体电脑创造“未来生活”的小视频,小视频中展现的未来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神奇的变化,让学生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有效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说明方法运用于学生的语言表达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本节课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理念的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今后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实践让我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第3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