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文章编号:1006-8309(2009)03-0064-04
计算机媒介影响人际交流方式的理论综述
谢天,郑全全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摘要:文章对计算机媒介特点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梳理出近40年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并进行了较详
尽论述。文章指出了现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并认为形成统一的研究规范与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是该领域未来
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技术决定论;非技术决定论;生态效度
中图分类号:B849:C9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2过滤线索取向
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会对人们的交流方式 2.2.1社会在场理论
产生怎样的影响?经过近40年的研究,主要呈现出 社会在场理论由Short等人于1976年提出。
两大类理论。第一类可称为“技术决定论”,认为计 该理论认为不同交流媒介会传达不同水平的社
算机直接影响人的交流方式;第二类可称为“非技术 会在场(social
presence)——“其他交流者与我一
决定论”,认为人对计算机的使用是—个主动选择的 起参与交流(也即在场)的一种感觉”。而社会在
过程,或人的选择与计算机媒介具有交瓦作用。其 场取决于交流者是否能够得到交流对象的视觉、
中技术决定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莺点;非技术决 听觉甚至是触觉的信息。因此社会在场既是“对
定论较少有后续研究和发展。下面试对近40年来 方是否在场的感觉”,又是“媒介是否丰富的性
该领域出现的主要理论进行梳理。 质”∞。。显然面对面交流方式的社会在场水平最
2技术决定论 高,而以计算机为媒介交流的社会在场水乎最低。
2.1 早期理论——去个体化理论 因而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较少友好,较少情感
去个体化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 性,或者说是更少的人l生化,更多的商业气息。Mp’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中, 2.2.2社会线索减少理论
Festinger等人又重构了“去个体化”这一概念,即社会线索减少理论认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没有个体化的时候,“该群体 交流中,有限的网络带宽导致了交流过程中社会
成员很有可能会减少内部约束HJ'’。Zimbardo进线索(包括环境线索与个人线索)的减少。而社
一步指出,去个体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匿 会线索的减少又进一步减少社会规范与限制对
名、感觉超负荷等情景都可以导致去个体化,并 个人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反规范与摆脱控制的
使人表现出抑制、敌对的行为旧j。计算机只不过 行为”J。根据社会线索减少理论,较少的社会与
是引起个体去个体化的一种环境而已。 情境线索导致:(1)注意从信息接受者转向任务;
我们认为去个体化理论是计算机媒介影响 (2)由于缺少了地位与领导身份线索,通常的等
人际交流方式的先驱。然而去个体化状态本身 级规范减少了;(3)去个体化是由匿名、缺少自我
既是计算机媒介造成的结果,同时又是导致结果 关注和他人聚焦以及较低的自我控制引起的一。。
的原因。因此将其称作“去个体化假说”可能会 过滤线索取向的两个理论较之去个体化理
更合适。 论在理论论述方面更严谨,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M703135)
子信箱)thanksky520@126.tom。
万方数据